编制,傻傻分不清?
目录
01.什么是聘用合同?
02.事业单位如何取得编制
03.如何快速判断岗位否有编制?
1.看公告直接告知
2.看是否有权威依据
3.看合同期限与试用期期限
4.看岗位表
5.咨询招考单位
04.事业单位改革备案制编制(员额制)
05.事业编制
与备案制(员额制)的区别?
1.二者都是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
2.事业编制伴随一生、直至退休
3.备案制离岗自动失去事业编制
许多求职者在关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时,会注意到公告上明确标注的"聘用合同"标识,认为一旦签订该合同就意味着获得了事业编制。
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几个典型的案例,在事业单位任职多年,一直与同事保持相当的薪酬水平,始终保持着和谐的状态,一直认为自己具有编制保障。
在机构改革或主管领导变动时,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编制,导致许多权利无法得到有效维护,最后只能以哭诉的方式寻求救济。但是,虽然签订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但真的算是有了编制吗?这种想法过于简单了。
01.什么是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是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通过协议方式明确聘用关系、界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制度。根据《条例》的规定,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程序中,最后一项步骤是应当签订聘用合同,并完成相关聘用手续的办理。
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政策自2002年7月起推行,此前并未有类似聘用合同的制度。在编人员则签署"干部聘用合同书"。
自从2006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实施了 entrance mandatory examination policy(人才引进和转业军人安置除外)。取得事业编制资格,则必须依次完成发布招聘信息、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公示、调档、签订聘用合同、纳编审批及手续办理等环节。从而成为具有正式事业编制的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并建立人事关系,这些人事关系均受《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法律保护。
办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只是编入编制纳编流程的一个必要步骤,由此可见,千万别以为签订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就不可能直接获得事业编制。

02.事业单位如何取得编制
在体制内,无论属于事业单位还是机关单位,判定是否具有编制资格需要具备两个关键条件。

- 你的人事档案必须具备纳编材料,包括纳编审批表和纳编审核通知单。
- 编办部门需要归档的是你的纳编详细信息记录。
- 人事档案中必须包含纳编材料,具体包括纳编审批表和纳编审核通知单。
在工作调动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的疏忽可能导致人事档案中缺少纳编审批表。因此,需要前往编办补办一个在编在岗证明。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称呼可能有所不同。

03.如何快速判断岗位否有编制?
1.看公告直接告知
有编制:纳入编制序列的工作人员,包括编内招聘和编内调整等。没编制:采用编外用工模式,包括劳务派遣和外包服务等。

2.看是否有权威依据
比如,如果招聘信息中出现这些字眼:'为xx需求、经过xx研究、经相关部门批准或备案、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xx、参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等…
通常情况下,这类招聘是向上级部门反馈,如人社局、教育部门或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提交的,大部分都有编制。

3.看合同期限与试用期期限
《事业单位用人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期限为3年以上,试用期为12个月,具有事业编制性质的单位。

4.看岗位表
在计划表中,单位性质一栏会列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等类型,这些都归类于编制内。

5.咨询招考单位
如果采用上述几种方法仍无法判断是否具备编制资格,建议直接联系招考单位。常见于公告的末尾部分,招考单位的联系方式通常会提供。
04.事业单位改革 备案制编制(员额制)
在改革的深化过程中,从传统事业编中划分为一类备案制编制(员额制),那么备案制编制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可以说,相当数量的事业单位实行严格的编制管理,其编制数量由党委管理编制的一个部门——编办进行核定。在正式工作人员中,获得事业编制需由编办进行审批和实名登记。这些编制伴随人员一生,直至退休。
备案制编制主要适用于高等学府和综合性公立医院。这些专业性较强的事业单位正在逐步推进试点工作,探索实施备案制管理,已形成了包括备案制教师、备案制医护人员在内的新岗位序列。
此外,就目前全国高校和医疗机构的改革进展来看,约80%的高校和医疗机构已经推进了改革进程。在招聘信息中,通常会查看岗位信息表的备注部分,备注内容通常会标注备案制或员额制。
以公立学校为例说明,备案制是编办为学校分配的一个固定事业编制总量。该制度下,事业编制不固定到人,而是仅归学校所有,用于各类工作岗位。
也就是说,上级部门对事业编制的使用范围和分配方式并不进行统一规定,由学校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决定。学校可以制定详细的人员编制计划、设计岗位结构、组织岗位竞聘流程以及制定绩效考核方案等。
而且,上级单位按照编制数进行拨款,并不干涉学校的人员管理。
由于这种模式被称作'备案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工作单位的编制安排并非由工作人员个人决定,且未纳入编办的编制管理系统进行实名注册登记。相反,该模式要求工作单位在人社部门和编办之间进行实名备案登记,以证明该人员的存在状态。
05.事业编制
与备案制(员额制)的区别?
1.二者都是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
采用相同的选拔方式,均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均遵循《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进行管理。具体规定包括:相同薪资待遇、一致的晋升机制,且晋升路径完全一致。

2.事业编制伴随一生、直至退休
通过审批程序配置编制,事业编制人员需在编办的编制系统进行实名登记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确保岗位配置基于人员结构,因此,调动至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部分人员可依法调任公务员。
即使原有事业单位进行合并或整并,他们也不必担心失业风险,国家会安排到其他事业单位任职。同样,这句表述也适用于说明事业编制伴随一生直至退休的情况。

3.备案制离岗自动失去事业编制
备案制人员需遵循备案制度,向人社部门、编办提交身份信息备案,其编制属于岗位而非个人,且由岗位确定人员。
由此可见,这类备案人员在到岗后会占据一个特定的编制名额。然而,一旦他们离开原学校,就无法再获得该编制名额,因此在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之间进行人员调动也受到限制。

若原有事业单位 aromatize,理论上国家不再负责提供相应的安置服务,工作稳定性会有所下降。
参考
即使签订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是否就意味着拥有编制呢?别这么认为!
聘用制是否属于正式编制?事业单位的四种招聘途径中,哪一种是被广泛认为的“铁饭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