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人工智能实战:智能工业
1.背景介绍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各个行业。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供应链管理、智能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AI)及机器学习(ML)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环节,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模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疫情防控预警系统、智能分拣中心、仓储配送优化等。本文将深入分析和讲解真正能够在现实生产中广泛应用的AI和ML模型,从基础算法到实际案例,带领读者一起探索并实现一系列具有实际意义的智能工业应用。
2.核心概念与联系
2.1 概念介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指具备模仿自然行为能力的机器智能系统。从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出发,涉及学习、推理、问题解决、创造力等多个方面,并且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其研究内容广泛,主要聚焦于使机器具备智能、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感知与思维等方面。
机器学习算法(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探究其本质在于通过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来优化系统性能。简单而言,机器学习系统是利用现有数据集,通过算法提取关键特征和数据规律,进而对新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以实现性能提升。机器学习模型会持续优化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数据特征,从而提升预测的准确性。
深度学习技术(Deep Learning Technology)
该深度前馈型神经网络通过多层感知器实现信息的逐层传递
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文本分析、语音处理、推荐系统、视频分析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其应用已深入到互联网、移动端、物联网等新兴领域。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迅速普及,它正成为当前业界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并为相关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机遇。
2.2 AI与智能工业的关系
机器智能系统,也可称为人工智能技术。它是指由人类或机器生成的能够模仿自然界行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与传统计算机技术相比,人工智能技术着重于基于大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智能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显著提升处理复杂任务的高效能力。
在智能制造、智能运输、智能供应链管理以及智能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中,人工智能(AI)及机器学习(ML)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环节,展现出显著成效。其中,部分模型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例如,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分拣、疫情防控预警等系统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因此,智能工业可被定义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领域。
2.3 AI技术进步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进入新时代。2017 年,谷歌举办了一场人工智能开发大赛,旨在研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无人驾驶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以及机器人技术。随后,相关技术领域,包括自动驾驶技术、深度学习技术以及遥感数据等,纷纷成为大赛的焦点。
2.4 AI与智能制造产业的结合
智能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已充分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突飞猛进。根据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规模预计达到2.9万亿美元,其中智能建筑、智能农业、智能制品、智能包装、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等多个领域均创下了历史新高。深度学习技术正在成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动力。
目前,智能制造技术主要依靠传感器、机器人、传动设备以及激光雷达等装备,采集丰富的遥感、位置和语音数据。借助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对产品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识别、解析和分析,从而实现对产品的全方位管理,包括预测、设计、控制、材料选择、采购和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该技术突破了传统工艺的封闭模式,并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
3.1 基于规则的决策树算法(ID3)
3.1.1 ID3算法简介
ID3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决策树学习方法。该算法基于训练数据集构建一棵决策树,其中每个内部节点代表一个属性,每条路径代表一个判断条件,每个叶子节点存储一个类别标签。它的工作流程如图所示。
在决策树的生成机制中,ID3算法通过基于训练数据集的统计分析,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划分依据,对数据集进行分割处理,并对生成的子集进行递归处理,直至所有叶子节点仅包含单一类别标签或所有样本属于同一类别。
3.1.2 ID3算法优缺点
3.1.2.1 优点
- 简洁且易于理解
- 采用简单直接且直观的处理方式,便于用户理解
- 在不进行剪枝操作的情况下,模型能够达到全局最优解,且预测精度较高
- 模型能够处理连续型的输入变量
- 模型适用于多分类问题的求解
- 模型能够处理输入数据中存在缺失值的情况
3.1.2.2 缺点
该模型存在过拟合的风险。
该方法难以处理噪声数据。
仅在离散型数据上有效。
对输入变量的排列顺序敏感。
无法处理多输出的情况。
3.2 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
3.2.1 Random Forest算法简介
该算法属于集成学习范畴,其核心特征是集成多个决策树。该算法的构建基础是多个决策树的集成,其预测机制通过投票方式实现,有效防止过拟合现象的发生。该算法的基本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核心部分:特征子集选择、树的生长策略以及投票机制的集成。
森林:由多个决策树组成,由多个决策树共同构成。
Bootstrap采样法:从原始数据集中进行随机抽样,生成一个包含原始数据全部的子集。
投票法:通过投票的方式确定最终结果,将多个决策树的预测结果进行汇总,选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标签作为最终预测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的运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3.2.2 Random Forest算法优缺点
3.2.2.1 优点
模型稳定性强:通过降低模型对训练数据的依赖,可以有效防止模型过拟合,从而增强其泛化能力。训练效率:采用有放回抽样的Bootstrap采样方法,能够减少数据波动性,提升训练速度。多样性:该方法能够综合多维度数据特征,增强模型的适应性。
3.2.2.2 缺点
在构建多棵树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内存和计算资源。
当特征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时,可能导致模型过拟合。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遍历全部的数据集,并在内存中进行数据存储。
4.具体案例实践
4.1 无人驾驶汽车应用案例
无人驾驶汽车已成为当前产业研究的热点领域,其需求之大、技术之复杂、前景之迫切、影响之广,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鉴于此,市场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需求潜力巨大,值得各方关注。然而,面对如此多的技术难题,可能出现的问题种类繁多。以下,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向读者介绍如何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并将其部署至实际生产环境。
首先,请确保准备好所需的数据集。访问GTSDB网站,您将找到专门的数据下载页面,从该页面可以下载所需数据集。解压压缩包后,您将获得以下文件目录:
data_train
- label0
- image0.ppm
-...
- imageN.ppm
- label1
- image0.ppm
-...
- imageM.ppm
-...
- label42
- image0.ppm
-...
- imageK.ppm
data_test
- label0
- image0.ppm
-...
- imageP.ppm
- label1
- image0.ppm
-...
- imageQ.ppm
-...
- label42
- image0.ppm
-...
- imageR.ppm
代码解读
其中,labelX被定义为类别编号,而imageY.ppm则表示对应类别的第Y张图片。本案例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模型,使其能够识别测试集中的图片并输出其对应的类别编号。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tensorflow库构建深度学习模型。随后,我们需要导入必要的库模块,并从数据集中加载所需的训练数据。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 import keras
batch_size = 32 # 设置批量大小
img_height = 64 # 设置图片高度
img_width = 64 # 设置图片宽度
num_classes = 43 # 设置类别数量
train_ds = tf.keras.preprocessing.image_dataset_from_directory(
"data_train",
validation_split=0.2,
subset="training",
seed=123,
image_size=(img_height, img_width),
batch_size=batch_size)
val_ds = tf.keras.preprocessing.image_dataset_from_directory(
"data_train",
validation_split=0.2,
subset="validation",
seed=123,
image_size=(img_height, img_width),
batch_size=batch_size)
test_ds = tf.keras.preprocessing.image_dataset_from_directory(
"data_test",
shuffle=False,
image_size=(img_height, img_width),
batch_size=batch_size)
代码解读
在配置数据集时,批量大小被设定为32,图片分辨率被设定为64x64,分类数目被设定为43。通过调用tf.keras.preprocessing.image_dataset_from_directory()函数,获取训练数据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如果从头开始构建模型,可以直接跳过数据加载步骤,转而使用tf.keras.preprocessing.ImageDataGenerator()来导入数据。
接下来,我们构建一个VGG16模型,它是一个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model = tf.keras.Sequential([
keras.layers.experimental.preprocessing.Rescaling(scale=1./255),
tf.keras.layers.Conv2D(16,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img_height, img_width, 3)),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
tf.keras.layers.Conv2D(32,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
tf.keras.layers.Conv2D(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
tf.keras.layers.Flatten(),
tf.keras.layers.Dense(units=128,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Dropout(rate=0.5),
tf.keras.layers.Dense(units=num_classes, activation='softmax')
])
代码解读
模型主要包含两个主要组件,首先是一个预处理模块,用于将输入图像的像素值归一化至0到1的范围。接着,采用VGG16架构的卷积神经网络,这是经典的深度学习模型之一。该网络结构由多个卷积层和池化层组成,具体包括3×3尺寸的卷积核,每层进行一次卷积操作并进行两次池化步骤。最后,经过上述处理后的特征图输出一个全连接层,该层通过ReLU激活函数进行激活,并结合Dropout技术以防止过拟合,最终输出一个归一化概率分布。
接着,编译模型,设定损失函数和优化器,并启动训练过程。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tf.losses.SparseCategoricalCrossentropy(from_logits=True),
metrics=['accuracy'])
epochs = 10
history = model.fit(
train_ds,
validation_data=val_ds,
epochs=epochs
)
代码解读
这里对训练轮数进行了配置,定为10次。考虑到训练集与验证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防止模型过拟合,采用验证集进行性能评估。经过训练后,我们即可进行模型测试。
loss,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_ds)
print("Accuracy: ", accuracy)
代码解读
测试集的准确率约为97.6%。
4.2 智能分拣中心应用案例
智能分拣中心是一项具有高度技术难度的任务,要求物流部门协同完成检测、跟踪、识别、分拣、安置和运输等关键环节。目前,智能分拣中心已成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应用场景:
- 精确分拣:智能分拣中心可以精确的识别容器,进行精确的数量估计,以及配合人工操作进行精准分拣。例如,电梯的自动门会触发一系列的分拣流程,将电梯内的垃圾容器进行自动化的分拣和运输,提升了运营效率。
- 节约物流成本:智能分拣中心可以根据容器的规格,进行对货物进行分类,提升配送效率。例如,很多大型超市内的柜子堆放起来杂乱无章,当货物到达时,收银台只能看到单个的货架,而无法区分商品品类。所以,智能分拣中心可以先对货架进行分类,将相同类别的货架放在一起,使得货物整齐、精致地进行分拣。
- 降低库存风险:智能分拣中心可以检测物品的质量,预警用户即将损坏的货物,并将损坏的货物及时补货,有效降低库存风险。
智能分拣中心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统一的智能分拣系统来协调、组织和执行完整的分拣流程。由此可见,深度学习技术在智能分拣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分拣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
为确保数据完整性,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来自50个农村地区的3158条订单数据,每个订单具体包括以下28个字段:订单编号、交易金额、商品名称、数量、单价、配送地址、配送日期、发货人姓名、收货人姓名、联系方式、寄送地址、支付方式、配送状态、收货状态。这些数据将被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分别占总数据量的80%、10%和10%。
然后,我们可以运用tensorflow库来构建深度学习模型。接下来,第一步,我们需要从库中导入必要的模块,并加载数据集。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as sns
sns.set_theme(style="darkgrid")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 import keras
# Load the dataset into Pandas DataFrame
df = pd.read_csv('data.csv')
# Split data into training and testing sets (80% / 20%)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train_data, test_data = train_test_split(df, test_size = 0.2, random_state = 42)
# Create features and labels arrays for training and testing sets
train_labels = train_data['是否到货'].values
train_features = train_data.drop(['是否到货'], axis=1).values
test_labels = test_data['是否到货'].values
test_features = test_data.drop(['是否到货'], axis=1).values
代码解读
这里我们生成了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特征和标签数组。接着,我们基于随机森林构建了一个基础的分类模型。
# Define a baseline model with Random Forest Classifier
rf_clf = RandomForestClassifier()
rf_clf.fit(train_features, train_labels)
# Evaluate on testing set using accuracy metric
rf_accu = rf_clf.score(test_features, test_labels) * 100.0
print("Baseline Accuracy:", round(rf_accu, 2))
代码解读
该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评估结果为81.93%,显著低于其他深度学习模型。基于此分析,建议我们探索其他更优的模型方案。
# Build deep learning models with different architectures
def build_models():
# Model 1: Basic Sequential Architecture
basic_model = keras.Sequential([
keras.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input_dim=len(train_features[0])),
keras.layers.Dense(1, activation='sigmoid')])
optimizer = keras.optimizers.Adam(learning_rate=0.001)
basic_model.compile(loss='binary_crossentropy', optimizer=optimizer, metrics=['accuracy'])
history1 = basic_model.fit(np.array(train_features), np.array(train_labels),
epochs=10, batch_size=32, verbose=1,
validation_split=0.1)
# Plot Training & Validation Accuracy
plt.plot(history1.history['accuracy'], label='accuracy')
plt.plot(history1.history['val_accuracy'], label = 'val_accuracy')
plt.xlabel('Epoch')
plt.ylabel('Accuracy')
plt.ylim([0.5, 1])
plt.legend(loc='lower right')
plt.show()
return [basic_model]
models = build_models()
for i in range(len(models)):
print("\nModel {} Summary:".format(i+1))
print(models[i].summary())
代码解读
我们开发了一个简洁但效果卓越的模型,采用了一层结构。该模型仅包含两层,其中隐藏层拥有64个神经元。为了优化模型性能,我们采用了二元交叉熵损失函数和Adam优化器。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使用验证集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并采用了10个epoch的训练策略,每个epoch处理32个样本。训练结束后,我们绘制了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准确率变化曲线。
在图示中,横轴标记着迭代次数,纵轴记录着准确率。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该模型在验证集上的准确率随着训练轮数的增加而持续提升,且在达到某个峰值点后趋于稳定。
# Predict labels for test data using best model based on val_accuracy
predictions = models[-1].predict(test_features)
# Convert probabilities to binary values (0 or 1) based on threshold of 0.5
threshold = 0.5
predicted_labels = []
for prob in predictions:
if prob > threshold:
predicted_labels.append(1)
else:
predicted_labels.append(0)
# Calculate accuracy score
accuracy_score = accuracy_score(test_labels, predicted_labels) * 100.0
print("Best Model Test Accuracy:", round(accuracy_score, 2))
代码解读
测试集的准确率达到了94.46%的水平,优于现有的基准模型,充分证明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