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Wi-Fi技术简介(十一)- Wi-Fi6有什么特性

阅读量:

原文关注公众号 - 无线技术栈,及时查看网络/Wi-Fi更多知识
“本文图片没有一一列出,感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 - 无线技术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如果你看到小编往期内容,可以关注一下小编的公众号,很多短距通讯的经验以及技术点在持续高质量分享中,后台私信回复802.11"获取Wi-Fi学习方法和资料,也欢迎和小编交流一下经验,此外小编有一个Wi-Fi技术交流的小群,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私信小编入群进行分享交流~
一 概述
1.1 Wi-Fi6认证图标以及认证计划
图片
2019年9月16日,Wi-FiAlliance官网正式宣布推出Wi-FiCERTIFIED 6™ 认证计划。同时,对于Wi-Fi6的认证设备,必须强制支持WPA3加密方式;

1.2 Wi-Fi6技术规范时间线
图片
1.3 802.11a/b/g/n协议瓶颈
当谈到Wi-Fi技术中的瓶颈时,尤其是802.11a/b/g/n协议,它们在高效性、吞吐量和网络容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些瓶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CCA(Clear Channel Assessment,清晰信道评估)、低效率的重传机制、多设备唤醒等问题。

(1)CCA(清晰信道评估)瓶颈

CCA是Wi-Fi设备用于评估信道是否清空(即没有其他信号干扰)的一种机制,主要目的是避免在信道占用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传输。然而,旧的Wi-Fi协议(如802.11a/b/g/n)在信道评估和使用上的效率较低,导致频繁的信道冲突和干扰,降低了整体的网络吞吐量。

复制代码
11a/b/g
    :这些标准的CCA机制大多依赖于传统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A)方式。该方式需要设备先检查信道是否空闲,若信道空闲,才进行数据传输。如果信道忙碌,设备会等待并重试。这种机制在高密度设备环境中容易导致频繁的碰撞和重传,尤其是在2.4 GHz频段(802.11b/g使用的频段)中,干扰较为严重,降低了有效带宽。
    802.11n
    :引入了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但仍然采用传统的CCA机制。当多个设备竞争同一信道时,碰撞和信道占用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在高密度环境中,重试次数增加,效率降低。
    
    
      
      
      
      
    

(2)低效率的重传机制

在Wi-Fi网络中,数据包丢失时,设备会通过重传来恢复丢失的数据。然而,802.11a/b/g/n协议的重传机制相对低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复制代码
    退避算法(Backoff Algorithm)
    :Wi-Fi协议使用退避机制来避免冲突。当信道忙碌时,设备会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再尝试发送数据。这种退避算法在设备数量较多时,可能导致大量的重传和网络拥塞,特别是在频段有限的情况下(如2.4 GHz频段)。
    重传次数
    :如果数据包丢失,设备需要通过重新传输来恢复丢失的部分,这会导致网络性能进一步下降。在高丢包率和信道干扰较大的环境中,频繁的重传会显著降低数据传输效率。
    无ACK确认机制
    :某些早期的Wi-Fi协议并没有实现智能的自动重传请求(ARQ)机制,导致了对数据传输失败的响应较慢,并且没有采用更智能的协议来优化重传的数量和时机。
    
    
      
      
      
      
      
      
    

(3)多设备唤醒和功耗管理瓶颈

随着物联网(IoT)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与Wi-Fi网络连接。这带来了多设备唤醒和功耗管理的问题。尤其是在802.11b/g/n协议中,功耗管理机制相对简单,无法高效处理多个设备的唤醒需求。

复制代码
    多设备唤醒瓶颈
    :在传统的Wi-Fi协议中,设备需要定期“唤醒”以检测是否有数据需要接收(例如通过PSM—省电模式)。然而,这种周期性的唤醒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带宽浪费
    :设备即使不需要发送或接收数据,也会在特定时间周期内“唤醒”并检查信道。这导致带宽浪费,尤其是在高设备密度的环境中。
    设备间冲突
    :大量设备频繁唤醒时,容易导致信道拥堵和冲突,增加数据传输的延迟。
    延迟和吞吐量下降
    :设备必须等待其他设备的传输完成才能唤醒并获得数据,这样会造成较高的延迟和吞吐量下降。
    802.11n的改善
    :相比于802.11a/b/g,802.11n引入了更为先进的省电机制,但仍然无法解决高设备密度环境下的多设备唤醒问题。尤其是在传输大量小数据包或短时间内大量设备频繁唤醒的场景中,仍会产生较大的效率损失。
    
    
      
      
      
      
      
      
      
      
      
      
    

图片

1.4 Wi-Fi4/5/6物理层关键技术差异点
图片
二 11ax关键技术简介
以下是Wi-Fi 6(802.11ax)的一些关键技术,以及它们如何改善网络性能的概述,以表格形式展示:
图片
2.1 Wi-Fi传输速率提升核心思想
关于速率,之前有几篇文章:
吞吐系列(二)- Wi-Fi高性能背后的技术原理
速率 = 空间流数量 * 1 / (Symbol + GI) * 编码方式 * 码率 * 有效子载波数量,参考:如何理解无线速率(data rate)https://mcsindex.com/
有关速率的几个核心因素都是与此相关,包括了符号位长、数据子载波数量、码率、传输周期、空间流数…以及香农极限中提出的因素;
Wi-Fi技术简介(七)-- 理解基本概念与专业术语
这里对于每一个子因素都有详细的说明;

2.2 Wi-Fi6提速关键技术
(1)1024 QAM

复制代码
    1024 QAM物理速率提升25%
    
    
      
    

图片

复制代码
    调制编码改进
    
    
      
    

图片
(2)提升子载波数量

复制代码
    有效波的概念可以等价于symbols,一个子载波承载一个symbol;
    不同的调制方式、不同的频宽对应的子载波数量不一样;
    Wi-Fi6将子载波间隔缩小到了312.5kHz->78.125kHz,相比之前缩小了四倍,也意味着子载波数量扩大了四倍;
    Exceple:
    20Mhz的信道有256个子载波(子载波频宽为78.125KHz),实际26-tone RU(Resource Unit)总共使用234(26*9)个,剩下22个子载波用作帧间保护,其中DC7个,空子载波4个,保护子载波11个;
    
    
      
      
      
      
      
    

图片
(3)提高有效时间占比
Symbol可以理解是时域上的传输信号,相邻的两个Symbol之间需要有一定的空隙(GI),GI越小,意味着传输效率越高,同时对于传输环境以及硬件的要求也会更高,在不同的传输速率下,GI应该动态调整,高速率时GI增大是会更加有利;

复制代码
    在固定传输周期的情况下,减小GI 的时长,即可相应的提高Payload的时间占比。
    Wi-Fi6协议规定了三种GI时长,分别是0.8us/1.6us/3.2us,当GI时长为0.8us时,Wi-Fi6的Payload时间占比效率提升了5.23%,即物理层的协商速率提升了5.23%。当GI时间为1.6us和3.2us时效率对比Wi-Fi 4/5是没提升的,但通过这种更长的GI时长设计,提升了多路径干扰和室外远距离传输场景下无线传输的稳健性。
    Wi-Fi6 AP和终端会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自动协商出不同的GI时长,来保证各种类型环境下的最优体验。
    
    
      
      
      
    

数据传输时symbol&GI占比分布:
图片
不同协议类型数据占用比例:
图片
(4)高密度接入技术MU-MIMO
MU-MIMO就是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路由的天线数量往往与手机数量是不对等的(因为天线必须遵循保留一定的隔离度,否则就会有很大的互扰,一般路由空间很大,天线数量往往要多于手机),这种不对称的显示设计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在11ac中,比如一台4 4的路由速率可以达到433Mbit/s 4=1.76Gbit/s,如果于一台1*1的手机连接时,最高的速率仅仅就是4.3Mbit/s,这样就会有闲置的1.2Gbit/s带宽资源;11ax引入了MU-MIMO,即同一时刻一台AP可以同多个STA进行通信,这样就完全利用了AP的容量;
图片

复制代码
    使用下行MUMIMO设备可以并发地发送到多个接收器(Wi-Fi5支持)使用上行MU MIMO设备可以同时从多个发射机接收。在一些术语中,表达为M*N MIMO,也有MTNR,MIMO可以理解为空间流或者天线个数,M/N在这里分别代表的是TX的天线数和RX的天线,也有一些术语写作M*N:M,冒号后边的M就代表用户数量,例如4*4:4;
    为了启用上行MU传输,AP传输一个新的控制帧(Trigger),除了包含调度信息(每个STA的RUs分配、应使用的MCS),Trigger还为上行传输提供同步。 
    
    
      
      
    

协议中关于trigger帧变量定义说明如下:
图片
DL MU-MIMO

复制代码
    由AP端发送NDP-A、NDP和Trigger帧,然后STA端通过Feedback frame反馈信道矩阵信息,此时AP端再根据反馈信息进行预编码,以实现波束成形,避免了用户之间的互相干扰。
    在完成信道信息反馈之后,AP就向所有的MU-MIMO用户同时发送数据信息,并会指定STA1采用隐式块确认(BA帧)请求应答的方式;STA2和STA3采用块确认(BA帧)请求应答方式;11AC中在STA1收到数据后,会等待SIFS时间,之后回复隐式块确认(BA帧),其余STA在收到数据后记录状态,等待AP回复轮询帧(BAR)后才能发送BA帧,AP依次发送BAR帧来取回对应STA的BA帧,等BA帧全部拿到后,AP再发送下一个MU数据帧;而11ax中是多个STA可以同时传输的;
    
    
      
      
    

AP请求MU-MIMO操作时发包步骤:
图片

11ac DL MU-MIMO:
图片
11ax DL MU-MIMO:
图片

UL MU-MIMO:

复制代码
    AP发送Trigger帧启动多个STA上行同步传输时,AP将信道矩阵应用于所接收的波束,并将每个上行波束包含的信息分开,从而接收来自所有参与STA的波束形成反馈信息。
    在VHT UL MU序列中,多个STA竞争访问媒质,并按顺序发送;
    
    在HE UL MU序列中, AP通过发送一个触发帧的方式来启动多个STA的上行同步传输(OFDMA DL ACK);
    
    
      
      
      
      
    

图片

11ac & 11ax UL MU-MIMO
图片

(5)高密度接入 - OFDMA

OFDMA旨在将信道资源划分为更小的传输单元,即RU(Resource Unit),在用户传输数据时,将以每一个RU作为载体,不像11ac那样一个STA传输数据时将占用整个信道资源;

OFDMA基础概念

OFDMA:全称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正交频分多址。简单来说,这个技术允许了多个客户端通过共享可用带宽同一时间点从一个接入点进行传输或接收,它是一种频域空间并发的技术。OFDMA的频谱效率改善了RF环境中的传输延迟。

音调-TONE& 资源单元-RU
这一节,我们理解下几个关系:
(1)带宽和tone的关系;
(2)带宽和RU的关系;
(3)RU和tone的关系;
OFDMA允许将信道带宽中的子载波分组为更小的部分,称为资源单元–(Resource-Unit)。这些单独的RU被分配给不同的站点,这允许接入点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期间同时收发数据,各个STA站点没有必要等待一个STA传输完数据再开始信道接入。这些子载波进一步划分称为音调(tone)的粒度分量。它只是意味着一个RU由一组音调组成。

在Wi-Fi6中,子载波间隔为78.125KHz,比802.11ac的312.5KHz窄四倍。基于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公式来计算不同带宽的音调数。

音调数 = (BW in MHz) ÷ (0.078125 MHz)

那么,在不同的带宽下将划分出不同的音调数,对应关系如下:20MHz — 256;40MHz — 512;80MHz — 1024;如下直观的表格(带宽与tone的关系):
图片

为什么图中有效子载波不是256、512、1024呢,大家想想,1 2 3…时间到;

这是因为这些子载波中并不是全部都用来传输数据,比如20Mhz的信道有256个子载波(子载波频宽为78.125KHz),实际26-tone-RU总共使用234(26*9)个,剩下22个子载波用作帧间保护,其中DC7个,空子载波4个,保护子载波11个;一个RU需要有最少26个tone组成或者最多996个tone组成,其对应关系如下图:
图片

RU是最小的子载波资源,一个用户最少占用一个RU,所以我们基本也能得出特定带宽下支持的最大用户数目:

(1)20Mhz 中,26 音 RU 最多支持 9 个用户;

(2)40Mhz 中,26 音 RU 最多支持 18 个用户;

(3)80Mhz 中,26 音 RU 最多支持 37 个用户

RU分配可以通过音调组合发生。例如,如果关联了三个站点,则AP可以为前两个用户分配106个音调,为第三个用户分配26个音调。AP还可以为第三个用户分配52个音调。这些RU分配决策由AP根据客户端的流量类型及其可用传输量动态做出。AP通过使用周期性探测机制来了解客户端的缓冲区状态。

如下直观的表格(带宽与RU的关系):
图片

OFDMA工作模式

复制代码
    OFDM(正交频分复用):在传输数据时,无论传输数据量多少,单用户在每次通信时占用整个信道,因此,单用户场景传输的数据量很少,但是对应信道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并且单个信道只能被单个用户占用,因此传输效率比较低;
    OFDMA(正交频分多址):将信道划分为更小的、连续的时频单元(RU),一个信道周期内支持多个用户并发传输数据,信道利用率和传输效率得到提升,减少用户之间的竞争;
    
    OFDM:同一时间同一个信道资源只能被一个用户占用
    
    
      
      
      
      
    

图片

复制代码
    OFDMA:同一时间同一个信道资源可以被多个用户占用
    
    
      
    

图片
OFDMA相比OFDM优势在哪里

OFDMA的理念是把频谱资源划分为更小的颗粒度 - RU,在同一时间,不同的的用户占用不同比例的频谱资源进行传输数据,这也是与DCF概念中提出的机制不同之处;

简单点说,OFDMA机制引入:

(1)把频谱资源划分为更细的颗粒度;
(2)用户传输单元更细腻,充分利用频谱资源的同时提高系统吞吐量以及降低多设备环境下传输延迟;

(3)同一时间可以接入更多的用户;

(4)频谱资源分配更加灵活;

OFDMA相比OFDM一般有以下好处:
1.多用户接入

复制代码
    OFDM:主要设计用于单用户场景,它将整个频谱划分成多个子载波,并在这些子载波上进行数据传输。虽然OFDM可以有效利用频谱,但它不能直接支持多个用户同时传输数据。
    
    OFDMA:在OFDM的基础上引入了多用户接入的功能。OFDMA允许将频谱分成多个资源单元(Resource Units, RUs),每个用户可以分配到不同的资源单元。这使得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子载波上进行数据传输,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和效率。
    
    
      
      
      
    

2.频谱效率

复制代码
    OFDM:由于其单用户设计,OFDM的频谱效率在多用户环境下可能不是最佳的。
    
    OFDMA:通过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频谱资源,OFDMA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可用频谱。它可以动态分配频谱资源,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提高频谱利用率。
    
    
      
      
      
    

3.系统吞吐量

复制代码
    OFDM:主要关注单个用户的数据传输,系统容量在多用户环境下受到限制。
    
    OFDMA:由于支持多用户同时接入,OFDMA显著提高了系统的总体容量。多个用户可以共享相同的频谱资源,但不会相互干扰,从而提高了网络的总吞吐量。
    
    
      
      
      
    

4.延迟与响应时间

复制代码
    OFDM:在高负载环境下,OFDM可能会遇到较高的延迟,因为所有数据都在一个用户的时间窗口内传输。
    
    OFDMA:通过将频谱和时间资源分配给多个用户,OFDMA可以减少每个用户的等待时间和响应时间,特别是在高密度用户场景中。
    
    
      
      
      
    

5.灵活的资源分配

复制代码
    OFDM:资源分配较为固定,不具备灵活性。
    
    OFDMA:提供灵活的资源分配策略,可以根据网络负载、用户需求和服务质量(QoS)要求动态调整资源。这种灵活性有助于优化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6.干扰管理

复制代码
    OFDM:在多用户环境中可能面临较高的干扰问题,因为它不支持多用户接入。
    
    OFDMA:通过将频谱分成多个独立的资源单元,OFDMA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减少干扰。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被显著减少,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7.QoS(服务质量)支持

复制代码
    OFDM:对服务质量支持有限。
    
    OFDMA:可以通过分配不同的资源单元和调度策略来支持不同的服务质量要求。例如,实时应用(如语音和视频)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以满足低延迟和高带宽的需求,而非实时应用可以获得适当的资源。
    
    
      
      
      
    

8.适应性

复制代码
    OFDM:适应性有限,主要用于稳定的无线环境。
    
    OFDMA:可以适应动态变化的无线环境和用户需求。它能够根据实时的网络条件和用户需求调整资源分配,提高系统的整体适应性。
    
    
      
      
      
    

OFDMA vs MU-MIMO

MU-MIMO:是针对天线空间多用户;OFDMA是针对频率空间多用户;

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工作原理
OFDMA(正交频分多址)

频谱分配: OFDMA 通过将频谱划分为多个子载波(频率资源单元),并将这些子载波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从而实现多用户并发传输。

资源单元: 频谱被细分为资源单元(Resource Units, RUs),每个用户可以被分配一个或多个资源单元。这种方式允许多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内通过不同的子载波进行通信。

频域复用: OFDMA 的关键是频域上的资源复用,通过将可用频谱划分成多个子载波来减少用户间的干扰,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

MU-MIMO(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

复制代码
    空间复用: MU-MIMO 使用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在空间域上对多个用户进行并行数据传输。通过不同的空间路径来传输数据,利用空间复用来提高网络容量。
    
    空间分离: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MU-MIMO能在同一时间和频率资源上实现对多个用户的数据流进行分离,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空间域复用:MU-MIMO的核心在于利用空间资源进行复用,通过空间域的分离来增加系统的容量。
    
    
      
      
      
      
      
    

应用场景
OFDMA

适用场景: 适用于频谱资源有限、用户带宽需求不均的场景。例如,家庭或办公室网络中多个设备同时连接时,可以通过 OFDMA 提供更高的频谱利用效率和 QoS。

数据流量: 特别适合上传和下载的数据流量不均的场景,能够有效管理和分配频谱资源。

MU-MIMO

复制代码
    适用场景: 适用于高密度用户环境,如大型会议、体育场馆、密集的办公区域等。在这些场景中,MU-MIMO可以显著提高系统容量和用户体验。
    
    高并发: 适合于天线数量多的无线接入点或基站,通过空间复用技术实现多个用户的并行通信。
    
    
      
      
      
    

优点与限制
OFDMA

优点:

复制代码
     频谱效率高: 提高了频谱的利用效率,通过细分频谱来减少干扰。

    
     支持更多用户: 适合于用户带宽需求差异较大的场景。
    
     更好的 QoS: 能够提供更精细的资源分配和更好的服务质量控制。
    
    
         
         
         
         
         

限制:

复制代码
     时延和复杂性: 频谱分配和调度较为复杂,可能引入额外的时延。

    
    
         

MU-MIMO

复制代码
    优点:
    
    提高系统容量: 通过空间复用来提高网络的总容量。
    
    并发传输: 在同一时间内可以与多个用户并行通信,提升用户体验。
    
    信号质量提高: 提高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网络的覆盖范围。
    
    限制:
    
    天线要求高: 对发射和接收端的天线数量有较高要求。
    
    信道估计和干扰管理复杂:需要精确的信道估计和干扰管理技术来确保有效的空间复用。
    
    
      
      
      
      
      
      
      
      
      
      
      
      
      
    

DL OFDMA:

复制代码
11ax AP向802.11ax STA们进行多用户下行传输。 AP首先需要通过CSMA/CA竞争胜利后,其发起一个TXOP传输时间,相当于这一段TXOP时间内,信道都是被AP所预约占据的,其余所有节点都会被延迟。一旦AP获得了TXOP传输时间,AP可以给多个目标终端发送MU-RTS帧,进行信道预约和RU分配。
    
    
      
    

图片

UL OFDMA:

复制代码
    UL-OFDMA与UL-MU-MIMO一样,在触发时,也需要AP发一个trigger帧;
    该触发帧(Trigger frame)的主要作用是表明空间流数量、OFDMA相应的资源分配(包括频率以及每个用户的RU大小)、PPDU(PHY Protocol Data Unit,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的持续时间、用户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以保证多个用户在AP处的接收功率基本相同。
    基于触发帧的上行传输机制,对发送用户STA端在传输时间、频率、采样时钟以及功率有要求,目的在于减少接收AP端的同步问题。频率和采样时钟的同步可以防止ICI(信道间干扰,Inter Channel Interference)干扰,功率预补偿可以减少接收端用户信号的互相干扰。
    图片
    
    
      
      
      
      
    

(6)提升抗干扰能力 - BSS Coloring
BSS Coloring是一种空间复用技术,提高多设备通信效率,在CSMA/CA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空间复用效率;
图片
具体细节大家可以参考这一篇文章:
https://forum.huawei.com/enterprise/zh/thread/580927983735160833

BSS Coloring IE info:
图片

复制代码
    OBSS包检测是动态的,由AP管理;每个BSS (AP)使用不同的“颜色”(前导码中的6位);
    每个STA在关联后学习其BSS颜色,允许它识别其他BSS;
    STA检测相同的BSS颜色(intra-BSS),使用较低的RSSI阈值进行延迟,这可以减少内部BSS冲突;
    STA检测不同的BSS颜色(Inter-BSS),使用更高的RSSI阈值,这允许更多的同步传输;
    
    
      
      
      
      
    

(7)提升抗干扰能力 - 双重NAV技术

复制代码
    在BSSColoring中引入的动态CCA,也可以和虚拟载波监听的NAV组合使用,由于动态CCA中已经引入了两个不同的监测阈值,那么意味着其和NAV机制组合使用时,也需要两个独立的NAV定时器。
    
    
      
    

在802.11ax中新定义了两个NAV定时器:

复制代码
    BSS内部NAV定时器(intra-BSS NAV timer):只能通过来自于同一个BSS内部的终端来设置,通过BSS内部终端传输的Duration/ID字段来设置NAV定时器的数值。
    基本NAV定时器(basic NAV timer):由来自于不同BSS区域的终端来设置,也是根据这些终端传输的Duration/ID字段来设置NAV定时器的数值。
    
    
      
      
    

以上两个NAV定时器同时工作,如果由任意一个NAV设置为非0,那么就认为信道是忙,正在被占据。在密集场景下,Wi-Fi6终端不仅仅需要保护其在BSS内部传输的帧,还需要避免来自于其他BSS传输的干扰。
图片
STA1的内部NAV定时器首先倒数到0,但基本NAV定时器还没有倒数到0,还将继续递减。在此两个NAV定时器没有全部倒数至0之前,STA1无法进行新的一轮发送。这种双重NAV的机制可以保证BSS#2中,帧的交换不受到干扰;

(8)节能模式 - TWT
传统的节能模式:
图片

复制代码
    PSM关注的是:beacon周期间的节点节能,终端在一个beacon周期内,要不是睡眠,要不是苏醒。
    U-APSD关注的是:在一个beacon周期内的间隔睡眠问题,即在一个beacon周期内,终端会不断切换睡眠和工作的状态,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而TWT关注的是AP&STA可以协商一组时间,STA在约定的时间醒来接收AP的数据;
图片
图片

(9)帧聚合增强(引用https://zhuanlan.zhihu.com/p/76918475)

帧聚合(Frame-Aggregation)是802.11中为了提升传输效率的一种方式,自 802.11n 开始被引入。802.11n和802.11ac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物理层传输速率和吞吐量。在802.11n/ac中,帧聚合(Frame Aggregation)是一个提高空口效率的关键技术。帧聚合是将多个无线帧组合成单个更长的无线帧传输,然后一次进行传输。在MAC层的竞争开销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用一个帧代替多个帧,所以只有一次竞争开销),增加了传输的内容,导致减少额外的空口时间。

为了理解帧聚合技术,我们首先要知道两个概念:MSDU和MPDU。SDU和PDU是两个基本单元,M代表MAC层。在802.11中,MAC服务数据单元(MAC-Service-Data-Unit,MSDU)是802.11数据帧的第3-7层有效载荷(即Payload),MSDU仅仅是Payload部分,没有Header。 802.11MAC协议数据单元(MAC-Protocol-Data-Unit,MPDU)本质是除了Payload以外,还包含了MAC层的数据包头部,即MDPU包含了MAC层头部以及MSDU。802.11n定义了两种帧聚合方法:

复制代码
    针对MSDU的帧聚合(A-MSDU),将多个MSDU组合成一个数据帧,共享一个MAC头部
    针对MPDU的帧聚合(A-MPDU),将多个MPDU组合,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片

当节点接收到聚合帧后,采用块ACK(Block ACK)的形式进行反馈。

在实际场景中,A-MPDU最为常用。因为其采用Block ACK,重传开销较少。因此,在802.11ac中,仅仅定义了A-MPDU(即没有定义A-MSDU了)。802.11ac的数据帧仅仅采用A-MPDU进行聚合传输。所有的802.11ac数据帧都是采用A-MPDU的形式传输的。尽管802.11ac传输采用A-MPDU,但是需要被指出的是A-MSDU可以和A-MPDU一起使用,一个A-MPDU的Payload部分可以携带A-MSDU,这样两者就是结合使用了。

802.11ax在物理层定义了多种增强功能,比如引入OFDMA提高效率。另外,实际上在MAC层上还存在一种有效增强效率的机制,即帧聚合技术的改进。

在802.11ax之前,A-MPDU中每个MPDU必须都具有相同的802.11e QoS接入类别,也就是所有的MPDU都要是同一个优先级的流量。比如高优先级的MPDU(比如语音)不能和其他相对低优先级(比如Best Effort或Video)的MPDU组成聚合帧进行传输。 802.11ax引入多流量标识符
(Multi-Traffic Identifier,Multi-TID)的A-MPDU,其允许来自相同或不同QoS接入类别流量进行聚合,其通过流量标识符(TID)进行识别。通过组合不同QoS流量类别的MPDU,其能更有效的让802.11ax终端进行聚合传输,减少竞争开销,提高吞吐量,最终提高整体网络效率。

三 11ax物理帧格式

HE Capalibies IE:
图片

HE MAC Capabilities IE:
图片

HE PHY Capabilities IE:
图片
图片

HE Capabilities and Operations:
图片

在协议解读方面,网上资料有很多,真正的技术细节可以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再去进一步细扣,像华为的一些文档以及徐博士的协议解读就比较全面,可以对你理解协议提供很大的帮助:
https://support.huawei.com/enterprise/zh/doc/EDOC1100195173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果读到这里,你觉得有所收获,就关注下小编的公众号,未来一起进步~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