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人工智能大模型原理与应用实战:模型理解和可解释性的重要性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文章目录

  • 1.背景介绍
  • 2.核心概念与联系
  •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 3.1 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
    • 3.2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 3.3 决策树(Decision Tree)
    • 3.4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 3.5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

1.背景介绍

随着深度学习的火爆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出现了大量的高性能、准确率和泛化能力极强的模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但对于这些模型背后的原理及其优化过程,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随着AI模型在生产中的落地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并将其转化为可解释的产品,成为提升智能产品效果和降低风险的一大挑战。

传统的人类大脑对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发现,大脑中多个区域之间存在相互连接的网络结构,能够在不同输入条件下快速、灵活地运作。而神经网络模型也借鉴了这一模式,对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对中间层的数据结果进行解释,最终输出预测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深度学习模型就像人的大脑一样,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出结果。由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庞大规模,训练过程非常耗时且容易出现模型欠拟合或过拟合等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模型的性能、鲁棒性和解释性才是当务之急。

2.核心概念与联系

首先,本文会用到一些关键概念和联系。这里仅列举几个核心概念,相关概念可以查阅相关文献。

1. 数据集: 数据集是一个包含所有训练样本的集合,用于训练模型。它主要包括特征和标签两部分组成。特征向量X和目标变量Y是构成数据集的最小单位,两者都是标量值或向量值。

2. 模型(Model): 模型是根据给定的输入数据(即特征),通过学习与数据关联的规则,来预测或者分类输出结果的算法。常用的模型有线性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决策树模型等。

3.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 损失函数衡量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通常情况下,损失函数越小,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常用的损失函数有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交叉熵损失函数等。

4. 优化器(Optimizer): 优化器用于更新模型的参数,使得模型的损失函数达到最小值。目前最主流的优化器是梯度下降法、Adam优化器、AdaGrad优化器等。

5. 超参数(Hyperparameter): 超参数是指模型训练过程中的不可微分的变量,比如模型的学习率、正则化系数、神经网络的层数、节点数量等。为了找到最优的超参数组合,需要进行多次实验并选择验证集上的性能最好的模型。

6. 样本(Sample): 一个样本是一个训练样本或测试样本,它代表了一个输入-输出的对应关系。

7. 特征(Feature): 特征是指训练样本中用于表示某个样本的可靠信息。常用的特征有:颜色、形状、大小、位置、纹理等。

8. 特征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 特征工程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更丰富的特征,以帮助模型更好地学习和预测。

9. 标签(Label): 标签是模型训练或预测时所需的输出结果,也是样本特征的解释变量。通常情况下,标签也可以看做是分类任务下的类别或回归任务下的连续值。

10. 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概率分布描述了在某一假设空间内变量可能取的值及相应的概率。概率分布往往会随着模型的训练不断演变,每一次迭代都会对模型输出的预测分布产生影响。

11. 可解释性(Interpretability): 可解释性是指机器学习模型的行为能被人类理解并赋予信任、可靠性的能力。例如,我们希望模型具有直观、易懂的形式,使得其他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其预测结果。

12.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置信区间描述了模型预测结果的置信程度。它由两个水平值组成——置信上限(Upper Boundary)和置信下限(Lower Boundary)。置信区间越小,代表模型的可信度越高。

13. 偏差(Bias): 偏差是指模型对输入数据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平均误差。偏差越大,代表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差;反之,偏差越小,代表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强。

14. 方差(Variance): 方差是指模型对输入数据的预测结果波动的大小。方差越大,代表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值的差距越大;反之,方差越小,代表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值的差距越小。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3.1 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

线性回归模型用来估计连续变量的线性关系,最简单的方式是在输入特征之间添加偏置项,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高维空间的数据,可以使用岭回归对其进行线性化,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线性回归是一种简单的监督学习方法,其特点是模型简单,易于理解,适用于多种场景。但是,其计算效率低,速度慢,且容易受到样本不平衡的问题的影响。

假设有一个二维数据集D={(x_i,y_i)},其中x_i代表输入的特征向量,y_i代表相应的输出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如下的表达式:

y_i = w^T x_i + b

其中,w \in R^{d}b\in R分别代表权重向量和偏置项。用求导法则对上面这个表达式求偏导,得到如下的结果:

\frac{\partial}{\partial w} L(\hat{y}, y) = \sum_{i=1}^n (w^Tx_i - y)^2 x_i^T\frac{\partial}{\partial b} L(\hat{y}, y) = \sum_{i=1}^n (w^Tx_i - y)^2

用矩阵形式表示上面的求导结果,便得到模型参数的梯度:

\nabla_{\theta}(L(\theta))=\left[\begin{array}{c}\frac{\partial}{\partial w}_1 \\ \vdots \\ \frac{\partial}{\partial w}_d \\ \frac{\partial}{\partial b}\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ccc|c}x_1 & \cdots & x_n & 1\\ \vdots & \ddots & \vdots & \vdots \\ x_1 & \cdots & x_n & 1\\ \hline \frac{\partial L}{\partial w} & \cdots & \frac{\partial L}{\partial w}& \frac{\partial L}{\partial b}\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c}w \\ b\end{array}\right]

其中,L(\theta)为损失函数,\theta=(w,b)为模型参数。

线性回归的目标函数为最小化均方误差,即所有样本(x_i, y_i)的预测值\hat{y_i}=w^T x_i+b与真实值y_i之间的均方误差:

J(w)=\dfrac{1}{2m}\sum_{i=1}^{m}(h_\theta(x^{(i)})-y^{(i)})^2

用矩阵形式表示模型参数的更新过程:

\theta:= \theta-\alpha \nabla_{\theta} J(\theta)

其中,\alpha为步长。

3.2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特殊的线性回归模型,它将线性回归模型的输出值限制在[0,1]之间,用sigmoid函数作为输出激活函数。逻辑回归模型可以解决分类问题,且模型参数个数较少,易于理解。

假设有一个二维数据集D={(x_i,y_i)},其中x_i代表输入的特征向量,y_i代表样本的类别。若y_i=1表示正例(positive example),则逻辑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如下的表达式:

h_\theta(x) = g(\theta^T x)

其中,g(z)为sigmoid函数,\theta为模型参数。

为了求解逻辑回归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即通过极大化联合概率分布P(x,y),找出使得后验概率最大的参数\theta。具体地,令似然函数为:

P(y | x;\theta) = \prod_{k=1}^{K} [\dfrac{1}{1+\exp(-y_k(\theta_kx_k + \theta_0))}]^{\mathbb{I}[y_k=1]}

其中,K为类别数目,{\mathbb{I}[y_k=1]}表示正例的标记,\theta=[\theta_0,\theta_1,\ldots,\theta_p]为模型参数,对于第k个类别,对应的y_k等于1,否则等于0。

显然,上述似然函数依赖于一个超参数\lambda,在似然函数的表达式中引入拉格朗日乘子对其进行约束:

\theta_j := \arg \max_{\theta_j}\sum_{i=1}^n y_i(w_i^TX_i + b) - \log (\sum_{i=1}^n e^{-y_iw_i^TX_i - b}) + \lambda (\|\theta\|_2^2)

其中,X_i为第i个训练样本的输入,y_i为第i个训练样本的类别标签。注意,在约束条件中加入了l_2范数的正则化项,以减小模型参数的复杂度。

用矩阵形式表示模型参数的更新过程:

\theta:=(\theta_0, \theta_1,..., \theta_p)

复制代码
      while not converged do
    for i in range(m):
        h = sigmoid(np.dot(X[i], theta)) # compute the probability
        gradient = np.zeros(len(theta)) # initialize the gradient as zero
    
        for j in range(len(theta)):
            if j == 0 or j > len(weights)-1:
                continue
    
            Xij = X[:,j].reshape(-1,1) # extract feature j from all samples
            z = np.dot(Xij, weights[j]) # compute dot product with weight j
            grad = (1./(1.+np.exp(-z))) * Xij # compute the gradient of log likelihood function
            
            gradient[j] += ((-1/N)*grad).sum()
        
        gradient[0] -= alpha*gradient[0]/N # update bias term separately
        
        regularization = lambda_*np.concatenate((np.ones(1), weights[:-1]))
        gradient[-1] = -(regularization/(1+reg)).dot(gradient[:-1])+alpha*(gradient[-1]+bias)/(N+bias)
    
    weights -= alpha*gradient[:-1]/N
    
    
      
      
      
      
      
      
      
      
      
      
      
      
      
      
      
      
      
      
      
      
      
    
    代码解读

其中,\sigma(z)为sigmoid函数,-y_iw_i^TX_i - b为逻辑回归模型的表达式,\lambda为正则化系数,reg为正则化系数,alpha为步长。

3.3 决策树(Decision Tree)

决策树模型是一种分类和回归树,是一种基本的分类和回归方法,被广泛用于监督学习。决策树模型构建起来比较简单,同时它也很容易解释。

决策树模型基于树结构,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测试属性,通过测试属性对数据进行分割,将数据划分成若干子集,然后把子集继续划分,如此递归地分割,直到所有的子集只剩下一个元素为止。

决策树的模型构建过程如下:

  1. 选择根节点。
  2. 根据样本集D={x_i}|A(x_i)>t,判断是否继续划分,如果划分可以将样本集D分割成两个互斥的子集A和B,那么选取A来作为父节点。
  3. 对各结点进行扩展,创建新的子节点。
  4. 在每个子节点上,选取最优的测试属性,对样本集D进行切分,生成子集,直至所有子集都只包含单个元素为止。

对于连续变量,可以构造分段函数,并应用于决策树的划分。

决策树的优点:

  1. 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标称变量和连续变量。
  2. 既可以分类也可以回归。
  3. 使用白盒模型,易于理解和解释。
  4. 不容易发生过拟合。
  5. 适合处理不太高维的特征。

缺点:

  1. 容易过拟合,生成特异的规则,难以泛化。
  2. 生成的树的高度不唯一,会受到噪声影响。
  3. 需要对连续变量进行离散化,可能会影响决策边界。

3.4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随机森林是集成学习中的一个算法,它是由一系列的决策树组成的。每棵树的构建过程类似于决策树,但采用的是随机的训练样本子集来构建。

随机森林的模型构建过程如下:

  1. 从训练集中随机抽取样本,作为初始训练样本集。
  2. 通过多次构建决策树,从样本集中选择最佳的特征进行切分。
  3. 把构建出的多个决策树合并在一起,形成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的优点:

  1. 可以有效克服决策树容易过拟合的问题。
  2. 每棵树的生成方式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子集,增强模型鲁棒性。
  3. 在处理高维特征时,相比于决策树模型,可以取得更好的性能。

缺点:

  1. 容易过拟合,生成特异的规则,难以泛化。
  2. 生成的树的高度不唯一,会受到噪声影响。
  3. 需要对连续变量进行离散化,可能会影响决策边界。

3.5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它是由多个交替的自组织映射模块(SOM)组成,以模拟人类的感官与思想活动。

其中,输入层(Input Layer)接收外部输入数据,输出层(Output Layer)提供预测结果。中间层(Hidden Layer)是隐藏层,负责处理输入数据,输出结果,根据需求设计神经网络的结构。

神经网络的模型构建过程包括:

  1. 初始化网络参数:设置网络中各层的权重和阈值。
  2. 前向传播(Forward Propagation):依据网络的结构,逐层计算网络的输出。
  3. 反向传播(Backward Propagation):根据代价函数和网络输出的误差,更新网络参数。
  4. 停止条件:设置停止条件,防止网络收敛太慢或者陷入局部最小值。

常用的激活函数有Sigmoid、ReLU、Tanh。除此之外还有Dropout、Batch Normalization、L2 Regularization等。

神经网络的优点:

  1. 提供非线性的模型,可以拟合复杂的函数曲线。
  2. 模型参数较少,不需要很多样本数据。
  3. 有利于解决复杂的问题。

缺点:

  1. 需要高精度的参数配置。
  2. 模型训练时间长。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