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能掌握机器学习了——从线性回归到深度学习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随着人工智能正以迅速的发展速度不断向前推进,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机器学习也正日益兴盛。研究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机器学习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在这一前沿科技领域中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等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技术方向之一。为了帮助广大科研人员更好地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在深入了解并熟练运用相关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与热情。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掌握这一前沿科技的相关知识与应用方法,《XXX》一书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深入剖析机器学习的核心概念与方法,并通过多个典型实例展示其实际应用价值。
全书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全面,在基础理论层面涵盖了 Machine Learning 的基本概念、核心算法原理及其发展现状等系统性内容;在算法模型构建方面则重点介绍了 Linear Regression 模型、Decision Tree 等核心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及其优缺点分析;在实际应用层面则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现有的开源工具包完成模型训练并进行效果评估。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部分展开叙述:上篇主要针对理论知识体系展开详尽阐述;下篇则重点围绕代码实现环节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其实际应用效果。
全书不仅系统介绍了各类典型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内在机理还重点讲解了这些算法在网络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2.前言

这门新兴的技术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在这一领域中,
涉及的算法种类繁多,
涵盖线性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以及支持向量机(SVM)等多种代表性方法,
还包括贝叶斯网络等经典理论。
这些技术需要使用者经过实践积累相应的经验,
并形成对机器学习的整体认知。
本文将首先系统阐述机器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核心概念,
随后将深入探讨各类典型算法的工作原理及其具体实现流程。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各类算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
从而更好地运用和掌握这一技术手段。

3.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

3.1 概念定义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是一门探讨如何赋予计算机具备自主认知并解决推断与决策问题的科学。通过赋予计算机基于数据生成推测行为的能力来实现自我改进,并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机器学习主要包含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以及强化学习四种类型。

  • 监督学习:基于标注数据集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能够提取数据中的规律性特征,并通过推理推断新的输入对应的输出结果。典型的任务包括分类分析与数值预测等应用领域。
  • 无监督学习:涉及未标记化的数据集合,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能够识别并发现数据的内部结构特征,并通过建模来分析数据分布及潜在模式。
  • 半监督学习: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常采用的部分标记数据与大量未标记化数据结合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方法下计算机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性能能力。
  • 强化学习:模拟智能体通过不断试错的方式积累奖励信息并优化长期目标的过程,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框架下结合状态-动作价值函数(Q-function)理论构建。

3.2 数据集

该系统作为机器学习框架的基础要素存在。该框架通过从数据集中提取样本特征来识别复杂模式,并利用这些模式构建预测模型以分析新样本的结果表现。由此可见,数据集的质量与数量对算法性能具有显著影响。该系统一般包含三个主要方面:高质量的数据有助于提高模型准确度;充足的样本量能够增强模型的学习能力;多样化的数据则能提升模型的鲁棒性。

  • 特征用于描述样本的特性。例如,在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值代表图像信息;在人类中,则涉及年龄、身高、体重等身体特征以及外貌、教育程度、职业背景和居住地址等信息。
  • 标记用于区分不同类别的样本。例如,在图像分类任务中,每个图像都会被赋予一个类别标签;在商品分类中,则会根据价格或库存状态进行标注。
  • 样本由特征和标记组成。具体来说,在图像数据集中,一个样本可能是一个带有标签的图片数据对;在医疗领域,则可能是一个病人的各项检查结果与其对应的诊断标签。

3.3 模型与目标函数

该模型采用算法形式来识别数据中的潜在模式。目标评估指标作为机器学习方法被用来评估模型性能的标准。其中损失函数、成本函数以及评价标准被视为常用的目标评估工具。常见的目标函数如下:

均方误差(MSE):E(\theta)=\frac{1}{m}\sum_{i=1}^me_i^2=\frac{1}{N}||Y-\hat Y||^2,其中\theta表示模型参数集合,在此定义域内寻找使得该函数最小化的估计量\hat{\theta}的方法属于最小二乘法范畴中的核心算法之一。对于每个样本i而言,e_i代表第i个样本的真实输出与预测输出之间的误差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设所有样本都是独立同分布地从同一总体中抽取而来的。
交叉熵损失(Cross Entropy Loss):在分类任务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损失函数形式能够有效地度量真实概率分布与预测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设所有样本都是独立同分布地从同一总体中抽取而来的。
F1值(F1 Score):这一指标综合考虑了模型识别过程中的精确率与召回率两方面性能表现的具体情况,在信息检索领域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ROC曲线(ROC Curve):通过绘制不同阈值下真阳性率(TPR)与假阳性率(FPR)的变化曲线图来评估分类器的整体性能表现。

3.4 优化算法

优化算法用于搜索模型的最优参数。常见的优化算法如下:

  • 随机梯度下降法(SGD):随机梯度下降法是一种不需要计算Hessian矩阵就能获得目标函数负梯度的方法,在每一次迭代中仅使用部分数据来计算当前点处的目标函数负梯度方向,并因而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
  • Adam优化器:Adam优化器是一种自适应地调整学习步长的无约束最优化算法,在每一次迭代中都会自动调节学习步长大小以保证能够沿着目标函数值最陡峭的方向快速收敛。
  • Adagrad优化器:Adagrad优化器是一种基于累积平方梯度信息进行学习率调整的方法,在每一次更新过程中会根据历史累积平方误差信息自动对不同参数方向赋予不同的学习率权重系数。

4.线性回归算法

4.1 算法概述

线性回归属于机器学习中基础的学习方法之一,在模型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简洁性与直观性。其基本形式可表示为f_\theta(x)=\theta^Tx,其中\theta代表回归参数,而X与Y分别代表输入与输出空间中的向量。从理论角度来看,在寻找最优解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个凸优化问题。具体而言,在二维空间中即寻找一条直线,在更高维空间中则寻求一个超平面来尽可能地拟合训练数据。

  1. 设定模型初始参数向量\theta\theta = [\theta_0,\dots,\theta_{d-1}]
  2. 针对每一个训练样本(x^{(i)}, y^{(i)}),计算目标函数J(\theta;x^{(i)}, y^{(i)}) = \frac{1}{2}(y^{(i)} - f_\theta(x^{(i)}))^2
  3. 通过梯度下降方法更新模型参数\theta'\theta' = \theta - \alpha\nabla_\theta J(\theta;x^{(i)}, y^{(i)})。其中\alpha代表学习率,\nabla_\theta J(\theta;x^{(i)}, y^{(i)})表示目标函数关于模型参数的梯度。
  4. 依次执行第2步至第3步的过程直至损失函数J(\theta; X, Y)收敛或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

4.2 单变量线性回归

单变量线性回归问题就是只有一个特征变量的回归问题。算法流程如下:

  1. 设置模型参数初值\theta_0及截距项b
  2. 对于每一个训练样本(x^{(i)},y^{(i)}),求取目标函数值J(\theta_0,b;x^{(i)},y^{(i)})
    其公式为\frac{1}{2}(y^{(i)}-(x^{(i)}\cdot\theta_0+b))^2
  3. 通过梯度下降算法迭代更新模型参数。
  4. 依次执行第二步至第三步的操作序列,
    并在损失函数J(\theta_1,b_1;X,Y)收敛或达到指定条件时终止运算。

4.3 多元线性回归

多元线性回归问题就是具有多个特征变量的回归问题。算法流程如下:

  1. 设置模型参数\theta_0,\cdots,\theta_{d-1}b的初始值。
  2. 对于每一个训练样本(x^{(i)}, y^{(i)})对吧?计算该目标函数的值J(\theta_0,\cdots,\theta_{d-1}, b; x^{(i)}, y^{(i)}) = \frac{1}{2}(y^{(i)} - (x^{(i)})^T\theta - b)^2
  3. 通过梯度下降方法更新各模型参数以获得\theta'_0,\cdots,\theta'_{d-1}b'
  4. 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损失函数J(\theta',\cdots,b'; X, Y)收敛或达到指定迭代次数。

4.4 实战案例——预测房价

假设我们拥有一个房屋价格数据集D(Data),其中包含13个自变量(Feature Variables)和一个因变量Y(Dependent Variable)。这些自变量具体包括房屋面积、卧室数量、楼层高度、所在楼层、建造年份、建筑类型、朝向、街道位置、区镇位置、小区规划局、交通状况、地上车库数以及地下车库数等信息。为了实现对这一数据集进行房价预测的目标Y的估计值\hat{Y}(Predicted Value),我们需要应用线性回归算法(Linear Regression Algorithm)。

首先,导入必要的库:

复制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 import linear_model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matplotlib inline
    
    
      
      
      
      
    
    代码解读

加载房屋价格数据集:

复制代码
    data = np.genfromtxt('houseprice.csv', delimiter=',')
    X = data[:, :-1]   # 除最后一列外的所有列作为特征
    Y = data[:, -1:]    # 最后一列作为目标变量
    print("Input matrix size: ", X.shape)
    print("Output vector size: ", Y.shape)
    
    
      
      
      
      
      
    
    代码解读

利用sklearn中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

复制代码
    lr = linear_model.LinearRegression()
    lr.fit(X, Y)
    predicted_Y = lr.predict(X)
    
    
      
      
      
    
    代码解读

对预测值和真实值绘制散点图:

复制代码
    plt.scatter(Y, predicted_Y)
    plt.xlabel('Real Price')
    plt.ylabel('Predicted Price')
    plt.title('Price Prediction by Linear Regression')
    plt.show()
    
    
      
      
      
      
      
    
    代码解读

5.决策树算法

5.1 算法概述

决策树(Decision Tree)被称作一种利用树状架构进行机器学习的方法。它通过将数据组织成树状架构,并在每个节点中进行数据分割来确定最佳切分点。该算法通过系统性的判断流程实现预测目标。决策树方法广泛应用于分类与回归分析。

  • 分类树:当决策树应用于分类任务时,在特征空间中构建了一系列互斥的区域,并对每个区域赋予相应的类别标签。
  • 回归树:当决策树应用于回归问题时,在各个区域内生成连续数值预测结果。

5.2 基尼系数与信息增益

基尼系数与信息增益均用于衡量数据集的信息纯度。其取值范围为0至1之间,并且数值越小,则样本集合的纯度越高。其计算公式如下:

Gini(D)=\sum_{k=1}^{K}\left|\left(\frac{|C_k|}{|D|}\right)-1\right|

其中,C_k代表取值为k类别的样本子集,D为总样本集合。
信息增益则用于评估特征对类别区分能力的影响程度,并且其计算公式如下:

Gain(D,A)=\sum_{v=1}^V\left[\frac{|D_v|}{\sum_{i=1}^N |D_i|}\times Entropy(-D_v)\right]

其中,D_v是特征A在取值为v时对应的样本子集,其大小记作|D_v|;V代表特征A可能取得不同取值的数量;\frac{|D_v|}{\sum_{i=1}^N |D_i|}即为该特定属性下的权重比例;而Entropy(-D_v)则是指在该属性下对应各类别的数据集合的信息熵。

5.3 决策树生成

决策树的生成可以采用ID3、C4.5、CART算法。

ID3算法

ID3算法生成的是一个单一节点构成的决策树,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叶子结点都对应着一个类标签。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选择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关键特征来进行数据分割操作,并将数据集按此特征划分为多个子集。随后继续计算各子集的信息熵值,并基于信息增益的最大化原则选取下一个划分特征;这一过程将持续进行直至所有可选特征均被穷尽或无法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为止。具体的算法运行流程如下所述:

评估各个特征的信息增益率后确定其重要性排序;随后选取具有最高信息增益值的特征作为划分标准;若某一分支的数据集不具备进一步区分能力时则停止分裂并将该节点标记为叶节点并将该子数据集的所有样本归类到与该叶节点对应的类别中;若各分支的信息增益均大于零时则生成新的中间节点并继续对各个子节点的数据集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各个子节点的数据组达到相同的分类效果或者预设终止条件满足……

C4.5算法

C4.5算法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ID3算法的优点,在实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然而,在其核心策略仍然遵循基于信息增益率选择最优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的原则下进行了创新性改进。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后续版本中对决策树的生成过程进行了优化

  1. 若父节点的所有样本均属于同一类别,则采用该特征作为分割标准会导致剪枝。

  2. 当在划分节点时, 若存在某特征求取其某个取值使得对应的子集所有样本均为同一类别, 则该特征求取结果不可作为分割依据。
    算法流程如下:

  3. 利用属性重要性指标计算各属性的信息增益率,并选取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率的属性作为最优切分属性。

  4. 当某一分支节点的信息增益值等于零时,则判定该节点无法再进一步划分;此时将该节点标记为叶子节点,并将该叶子节点所属的数据集中类别标签定为其父节点分类结果。

  5. 当某一分支节点的信息增益值不等于零时,则按照各分支节点的信息增益大小进行数据集划分;生成新的内部节点后将该内部节点分别与各个子数据集关联起来;并继续对各个子数据集递归地执行上述操作直至所有子数据集合间拥有相同的分类能力或者达到预设的最大切割深度限制或者无法再分割为止。

CART算法

CART算法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决策树生成方法。该算法采用平衡二叉搜索树(Balanced Binary Search Tree)作为基础数据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相较于普通二叉查找树而言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均衡性表现。基于基尼指数对各个特征进行排序评估后选择最优分割特征作为当前节点的划分依据,在特定节点样本集为空的情况下则采取多数投票机制确定最终分类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1. 基于给定的样本集合构建决策树模型。
  2. 采用基尼指数最小的属性作为分割标准。
  3. 根据确定的基尼阈值将样本集合进行划分,并生成新的节点节点同时记录相应的权重信息。
  4. 对每一个子节点进行递归处理过程,并重复上述操作步骤。
  5. 直到当前样本子集为空或无法继续分割为止。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