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ei会议论文录用但不参加会议_科研|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

阅读量:

●经历的时间节点●

[1] 8月底老师推荐了该会议,9.15截稿。

[2]10.16收到退修通知,具体审稿意见从系统里查看;1周内提交修改后的正式版;无单独邮件发送的录用通知,也只能在系统里查看结果; [3]10.30可以进行会议注册;缴费; [4]我请求寄发票(事实上开会时接待处可领取,应该都是现场领取,估计我是唯一一个时不时催人家要发票,还是第一时间给我寄,很惨的是顺丰到付。) [5]若干细节上沟通。头几次我是用英语写邮件,后来每次觉得太麻烦了,猜测会务组就是USTB老师,以中文发邮件,感谢那些老师们特别耐心、热情地回复我。 [6]从官网上查询到录用论文名单,是否注册。 [7]机票我从11月份就开始看了,不愧是精打细算的我。在参会前的两个星期,收到会务组联系。12.16-12.18去北京参会。 [8]没有一直关注会议检索情况,也没有收到通知,会议官网写1-2个月,3月初在某次查文献时,发现了自己的文章已检索。●如何获取会议信息● 很多渠道可以获取到什么会议最近召开,再通过官网看截稿日期,这里就不具体写了。 (本会议的投稿系统为EDAS,这是一个重要的会议、期刊投稿系统;) 因为大多数同学投会议论文,是好几个同学组团投稿,或参照师兄师姐之前有参加过这个会议,或轨道交通行业会议,多少知根知底,心里有底。很多同学的情况也是选择不去参会,考虑到往返费用、住宿费用,这种情况下注册费等同版面费。 (投期刊也是这样,国内期刊我这个专业,特别是列控系统各个方向,能投稿的期刊很少,最常见也就5个。除了摸不准的大学学报。国外期刊,除了个别,也都是某个人挖掘出一个好中的期刊,大家都踊跃投稿,几年内一个期刊都是这个学院学生的论文。) 而对于我自己呢。科研学习道路无比崎岖(科学研究这个词很严肃呢)。实验室人丁不兴旺,这里省略抱怨的话。没有前人的铺垫,那需要自己胆子大、内心强大。我的这个会议之前并没有任何认识的人参加过,后来看会议集主要是会议主办方这个学院的学生、三作有提到该学院的老师的其他学校、一些在该学院交换的国际生、帝都其他学校。 如果是只有自己投稿、准备报告、参会,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经历很多忐忑不安的时刻。现在回想,云淡风轻。 如何写英文文章,后续再单独写一篇文章。●为什么要投会议论文●

很多人觉得会议论文水的原因,我个人认为:

[1]会议良莠不齐。

可以查阅CCF期刊论文与会议论文的分类体系,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智能算法领域都有顶级会议。然而对于像我们这样平台的学生来说距离感较大。同样地也有一些会议是出于盈利考虑举办它们通常投资门槛较低但回报有限中国的市场需求仍然较大这些会议通常不具备EI检索功能因此觉得专注于EI检索的会议集或许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2]很多同学连英文期刊都没看几篇,因此更不会看会议论文。

[3]因为有灌水的会议,所以确实有灌水的文章。

投会议论文的优势,我个人认为:

[1]会议论文要求相对低。

与EI、SCI发文难度小太多,也没有多次退修的情况;

[2]页面少

由于出版费用昂贵的缘故,例如要求5页内收费3000元,则多出一页就要额外支付不少费用.他们希望的页数较少,并且自己也需要减少写作量.

[3]可解急需论文同学的燃眉之急

知晓结果一般是截稿后的1个多月。

对于集中处理稿件的会议类型而言,在截稿期无法及时提交稿件的情况下,在同一时间仍然能够收到通知

投会议论文的劣势,我个人****认为:

[1]要求短时间检索的同学可能会很慌;

部分会议集的送检周期较长且不明确。通过百度搜索了解到,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仍需2个月以上。为了满足毕业要求以及评奖学金等必要条件,在急需检索证明时可能会感到些许不安。

[2]自己费时费力,被别人认为水;

自己认可自己的成果,也不抱着坏想法就好。

[3]注册费用高昂,还要考虑往返行程、食宿费用。

我认为最佳投会议的时间为研二上(时间不紧张),原因如下:

此时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成果够得上发表EI会议;

参会后会激励自己后面更加努力学习;

为发表英文EI、SCI作写作、投稿上的积累;

●费用问题●

(1)导师报销费用

注册费用为450元(合3100人民币)。 包含:论文版面费(格式边框较大、图文较多要求页数需14页以上、20页以上才收取超页费);会议举办地为四星级酒店;包含:第二天中午自助餐、晚宴由BH校门口大饭店提供;第三天中午自助餐;不确定第一天是否有餐券因约同学聚餐)。北京餐饮费用较高包会议场地及自助餐一层楼晚宴成本也较高因独自用餐不宜过量实则略显不足胃口。 三天讲座费用包括:第一天小型会议相关;第二天开幕式大会;第三天文章作者分组轮流作presentation)。 交通费用共计约650元 包括兰州-石家庄机票 正定站-北京高铁票及北京到兰州硬卧票 住宿安排:在京姐姐家住宿四晚 包括会议前一晚及三天会议晚点按经济实惠环境较为舒适标准计算每天约需250元 总计约为258元(258=259×4) 显得过于昂贵。 其他个人支出由自行承担 结论:参加此类会议成本高昂 在科研资源受限平台体验非易得应倍加珍惜

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做好Presentation?

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之一,在科研训练方面需要参与开题汇报、中期研究进展汇报以及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此外,在平时的组会中也会积累宝贵的经验。在英语课程中会有分组展示活动。

①要做好PPT

②对PPT及自己的文章非常熟悉,写稿子、背稿子

③自我练习

2.想好如何和同参会的人交流?如何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工作?

在准备会上我的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在会议期间除了第二天的晚宴不得不与他人同座而导致必须参与 conversations外,在其他时间则总是保持沉默状态,并且从不开口与他人交流。

有我自己的原因:准备不充分、独自、第一次参会;

其他原因在于大会的主题与我的轨道交通专业不符。我也看到了计算机专业领域的精英们令人钦佩,在会上有一个男生全程脱稿进行英语演讲,并详细介绍了他的工作内容。

在会场上,有位老师把自己门生的学术成果向同行学者进行了介绍,在座的学者们相互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交流习惯。在完美世界公司总监结束他的精彩报告后不久,一位学生主动要求获取联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主办方学生与教师之间本来就存在较为深厚的了解关系之外,在线下的受邀参会者中也存在着相互之间有一定了解的人群会选择驻足坐下交谈(估计这些情况多与线上观看论文和线下深入探讨有关)。

网站会在未来发布日程安排及相关邀请名单;需要预先了解被邀请者的科研领域以及他们的主要学术成果。

这篇相关的EI会议检索论文不是重点内容,而是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并认识了发表数百篇SCI论文的学术大佬。这些年轻有为的科研新星都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与创新思维。如果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生(云计算、5G通信、网络安全、智能算法与图像处理方向),我会感到非常兴奋。此外,在座还有许多来自中国学者,在国外高校任职或从事科研工作,并且英语水平都很高。这些学者不仅是国际知名期刊《XXX》(此处可插入具体期刊名称)的最佳审稿人之一,并且在各自的领域内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天结束时部分外国学者已经离开会场时点(此处需确认具体演讲时间安排),他们依然使用中文进行简短汇报总结。

014fe182282a4b7278c18f142e5e3aa3.png
908d549f197cd06b773e67564b8d29d0.png

第一天下午

好多名校的老师

1555271a34ca33c3bf6c7655afcac425.png

第二天(最重要的一天)

b49ae5fc1729fdda587561b0f8240553.png

开幕式、大佬们发表Keynotes

cbf77894dae7aecef9990e17f973956e.png
0b1d52a34e03bb47bf90636b798d92f4.png

论文有两种:regular(最后发表于会议集)、workshop(以海报形式展示)

ff8c4dd76ec708937a7bf8422e394854.png

第三天小组会议(每人30min)

9c4b418a47370bdb776b7558bece7a14.png

后记:

这次学术会议,我一生都会怀念。8月底获知会议信息(论文之前有准备),9月15卡着截稿日期投稿,10月16收到录用通知,3位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很中肯,到12月16参会,也为此准备了三个月。6月份投稿了某会议,被拒稿,让我对这次会议很慎重、认真。 期间重心还放在了11月初的开题报告上,努力理清开题思路。每天都会想着要去北京参会的事情,会务组除了重大事项也不会联系作者,等到了北京才惊讶于我自己能来这么高大上的会议。那些名校的同龄人好优秀,我的英语好差劲,我甚至不敢和别人说话。最后一天坐在另一个人的旁边,他问我是自己参会么、哪个学校,我也反问了别人,北航计算机博士,在天津某研究院工作... 抱怨迷茫,阅读别人的文章写得这么优秀,而自己的全是废话,或者大片时间不知道创新点是什么,自己工作体现在哪里。这次经历会提醒我,不要放松,大家都在努力,可能平台低、没有资源,但真正锻炼自己的科研素质,需要自己去抓住时间,用心思考。 还想参加学术会议怎么办!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