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ructure of the “THE“-Multiprogramming System观后感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Multiprogramming System
1.系统特点
(1) 核心内存周期定格在2.5微秒间隔内, 系统存储单元共计27位, 总容量达到32 KB;
(2) 系统采用512KB的空间划分, 每条磁道可容纳1024个字符, 每转一圈需时4毫秒;
(3) 该机制特别适合基于栈结构的间接寻址方案;
(4) 该音频处理模块负责协调外围设备并管理中断事件;
(5) 可能存在数量可观的低带宽通道;
(6) 减少了不寻常事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
2.系统目标
(1)缩短临时程序运行所需的周转时间;
(2)合理配置外围设备资源;
(3)实现对自动化的后台存储系统与高效利用中央处理器资源的有效整合;
(4)促进多任务间的资源共享机制
3.系统结构概述
3.1存储分配
在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中,默认情况下所有数据都是基于其存储位置地址进行定位。为了实现更加高效的资源管理策略,本文提出了一种不同于现有技术的独特方法:将内存单元被分为两种类型:核心页面与鼓型页面;而数据则以"段"的形式组织起来,每个'段'都拥有独特的身份标签,这些标签的数量远超当前主存与辅存区域总共拥有的'页码'数量。这些独特的身份标签不仅能够迅速定位到对应的'段',还能提供一个简洁的状态指示器:当一个'段'未被占用时,状态指示器会返回空值;若已被占用,则会明确指出可以在哪些内存块(可能是多个)中找到它。
3.2处理器分配
本文采用了更为高效的进程调度方案。即每个用户对应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在并行处理下通过处理器执行请求的方式实现任务分配。这种运行模式并非连续完成单个任务而是通过快速切换实现多个程序在同一时间段内的高效运行,在极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多项任务的同时实现了对系统资源的良好分配
3.3系统分层结构
(1)level 0
在此级别上,实时时钟的中断被处理和引入,以防止任何进程垄断处理能力.在此层次上,一个优先级规则的应用,以实现系统在必要时迅速响应的需求.
(2)level 1
"段控制器"实现了从物理内存向虚拟内存的转换,在第1级以上,每个进程都拥有自己的处理器,信息标识是以段的形式进行管理.
(3)level 2
"消息解释器"负责控制台的分配操作员通过它与任意高级键盘进行对话从而执行相应的操作流程.在level 2以上层级,每个进程都拥有私有的控制台.由于它们具有相似性,物理上的控制台被转换为资源限制的形式,"一次只能执行一次对话".这种限制通过相互同步机制得以实现.
(4)level 3
作用是将缓冲I/O流转换为进程.与外围设备相关的顺序进程层级高于消息解释器层级这是因为它们必须能够与操作员进行对话(例如在检测到故障的情况下).有限数量的外围设备再次作为资源限制角色出现以便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同步来满足更高层级进程的需求.
(5) level 4
识别并分离出独立的用户程序
4.结论
在对通用对象(无论它是硬件、软件还是系统)进行测试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