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Mass人工智能大模型即服务时代:AI Mass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2019年5月1日,亚马逊宣布,将其物联网平台"Alexa for Industrial IoT(亚马逊工业互联网设备)"正式启动,这是亚马逊推出的用于连接工业领域设备的开放云服务。它基于AWS云平台、AIaa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框架和边缘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各类工业机器人的端到端自动化、智能控制、数据收集等功能。
虽然国内也有类似的产品,但是亚马逊工业互联网设备更为高级和先进,主要面向工业领域,而国内相关的厂商则多数依赖于传统的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直流电路通信)、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监控、控制、数据采集)等设备进行控制,因此,其解决方案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此外,国内也有很多基于云端的IoT平台,例如华为IoT平台、百度IoT平台等。这些平台虽然也提供工业场景的服务,但由于体量小、成本低、维护难度大、安全性差等原因,使得它们无法应用于更加复杂、规模化的工业场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亚马逊工业互联网设备的出现正好契合了国内相关领域的需求,通过云端服务的方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扩展应用场景,让更多的人、企业、政府机构、制造商和消费者享受到工业领域的可穿戴设备所带来的便利。那么,AI Mass到底是什么?它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又有哪些呢?这才是文章的重点!
2.核心概念与联系
2.1 AI Mass概述
AI Mass,即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亚马逊推出的一项基于AIaaS框架的智能运维服务。该服务利用亚马逊的海量数据、AI技术和机器学习模型,为用户提供具有高精度、强预测力、全覆盖范围和智能优化能力的运维服务。目前已在多个行业应用,包括电子商务、零售、制造、住宿、餐饮、保险等领域。
AI Mass由两个主要组件组成:第一是模型训练中心,它是基于亚马逊Web Services API的数据中心,集中储存海量数据并提供模型训练支持;第二是服务节点,它是一个服务器集群,负责模型训练请求、结果处理、结果反馈,并实时生成规则引擎。
2.2 模型训练中心
AI Mass模型训练中心基于亚马逊Web Services API,集中储存海量数据并提供模型训练支持。用户需要自行准备数据集,然后上传至服务中心,选择适合的模型类型(如分类模型、回归模型、聚类模型、推荐模型),配置相应的参数,提交训练任务。模型训练完成后,服务中心会返回训练结果和模型效果报告。
模型训练中心提供了两种模型训练模式:批量模式和增量模式。批量模式允许用户一次性上传整个数据集,服务中心对其进行整体训练,产生一个完整的模型文件;增量模式允许用户上传部分数据,服务中心每收到新的部分数据,立即对新数据进行训练,更新模型参数。两种模式的选择取决于用户数据的大小、模型大小、训练时间、要求。
模型训练中心还支持多种模型类型,包括分类模型、回归模型、聚类模型、推荐模型等。其中分类模型可以解决分类问题,回归模型可以预测连续值,聚类模型可以找到相似的样本,推荐模型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给出商品推荐。不同类型的模型由不同的算法实现,每个算法都有对应的参数设置,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参数来提升模型效果。
2.3 服务节点
AI Mass服务节点是一个服务器集群,负责模型训练请求、结果处理、结果反馈,并实时生成规则引擎。服务节点的结构分为两层,一层为数据库层,负责存储训练数据和模型;另一层为运算层,包括机器学习算法、规则引擎和消息队列,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并处理模型训练、规则匹配和结果反馈。
服务节点采用分布式架构,将计算资源分布到不同的服务器上,提高系统容量和并发能力。服务节点的运行环境为Python语言,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鲁棒性,同时还支持多种编程模型,如Apache Spark、TensorFlow等。
服务节点具备以下几个优点:
-
模型快速部署:服务节点支持多种模型类型,安装部署简单,且部署过程不需要复杂的中间件,只需简单配置即可。用户可以用最方便快捷的方法获得最新模型,不必担心稳定性或性能影响。
-
数据快速导入:服务节点采用AWS S3作为数据存储,用户可以直接上传数据至服务中心,不用经过复杂的网络传输过程。当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服务节点会自动切分数据集,并将数据集分片分配到不同的机器上执行训练任务。
-
并发处理能力:服务节点的并发处理能力可以支撑较大数据集和高并发负载。服务节点采用分布式架构,将计算资源分布到不同的服务器上,同时还支持多线程、异步I/O等多种编程模型,有效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
实时规则生成:服务节点实时生成规则引擎,能够将模型预测结果与历史数据进行关联,形成符合用户预期的策略建议。用户无需事先了解模型内部逻辑,就可以轻松获取运维建议。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3.1 分类模型
(1)分类模型概述
分类模型,是在给定的输入数据集合上,按照既定的目标变量来区分输入数据的一种统计学习方法。换句话说,就是给定一堆输入数据及其对应的输出标签(或目标变量),通过训练得到的模型,能够判断输入数据属于哪个输出类别。比如,对于图像识别系统来说,就可以训练出模型,用来判定输入图像是否是特定对象(如狗、猫、鸟等)。
分类模型一般包括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在训练阶段,模型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即输入数据及其对应的输出标签)学习如何将输入数据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在测试阶段,模型将待测试的输入数据送入模型,由模型输出对应的类别。如果模型在测试阶段的表现比随机猜测要好,说明该模型已经学会了区分输入数据所属的类别。
(2)分类模型常用算法
常用的分类模型算法有朴素贝叶斯、k近邻、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随机森林、AdaBoost、Gradient Boosting。
-
朴素贝叶斯: 朴素贝叶斯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类方法,属于生成学习型算法。它假设各特征之间相互独立,由此建立起输入条件独立假设。具体地,对于给定的输入实例,基于各特征条件下的先验概率,结合各类别下的条件概率,预测输入实例的类别。它在分类时假设所有特征之间相互独立,所以称为“朴素”贝叶斯。算法实现起来较为简单,速度快,容易处理缺失数据。
-
k近邻: k近邻法是一种基本分类算法,属于无监督学习型算法。它把输入空间中的样本点拟合成一个超曲面,并确定一个样本点到其他样本点的距离,根据距离最小的k个邻居的类别,决定该样本点的类别。算法的主要缺陷是计算复杂度高,并且当样本特征多于两维时,准确率可能会降低。
-
SVM: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是一种二类分类算法,属于最大 Margin 方法。它通过求解核函数,间隔最大化,将输入空间线性变换为高维空间,从而找到一个超平面,将数据分割为两类。SVM 的特点是支持向量的存在,确保分割准确率。
-
决策树: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属于经典的监督学习方法。它基于树状结构,按照树的结构构建模型,将输入数据依据其属性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输出类别。它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计算不同划分方式的代价,选择代价最小的划分方式。算法实现起来简单,容易理解,且易于处理异常值。
-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由多个决策树组成。它通过多次随机抽样、训练不同子树,最后对所有子树的预测结果进行平均,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它克服了决策树的偏差(overfitting)和方差(variance)的缺点,取得了较好的泛化能力。
-
AdaBoost: AdaBoost 是一种boosting算法,属于元学习方法。它通过迭代训练多个弱分类器,从而构造一个强分类器。AdaBoost 根据上一轮迭代的错误率,调整新分类器的权值,使得前一轮的分类器对错都能得到纠正。它能有效抑制过拟合现象。
-
Gradient Boosting: Gradient Boosting 也是一种boosting算法,不同的是,它采用梯度下降算法来拟合基模型的残差。它通过连续建模,将误差累积下来,直到达到预设的停止准则,得到最终的模型。
3.2 回归模型
(1)回归模型概述
回归模型,是在给定的输入数据集合上,根据之前的观察,对某个连续变量进行预测的一种统计学习方法。比如,预测房屋价格、股票市场变化等。具体来说,就是给定一组输入数据,预测其中一个或多个连续变量的值。
回归模型一般包括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在训练阶段,模型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即输入数据及其对应的输出标签)学习一条与真实数据之间的连续关系。在测试阶段,模型将待测试的输入数据送入模型,由模型输出预测结果。如果模型在测试阶段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较小,说明该模型已经学会了根据输入数据预测输出变量的值。
(2)回归模型常用算法
常用的回归模型算法有简单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决策树回归、支持向量回归(SVR)、岭回归、Lasso回归。
-
简单线性回归: 简单的线性回归法是一种简单的回归分析方法,它通过回归系数的估计,计算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它在训练时,直接计算回归系数,没有迭代或训练过程。
-
多项式回归: 多项式回归法是一种复杂回归分析方法,它根据输入数据和预测模型的阶数,拟合不同次数的曲线。通过增加模型的复杂度,能够拟合非线性关系。
-
决策树回归: 决策树回归法是一种复杂回归分析方法,它根据训练数据构建一个回归决策树。决策树由若干结点组成,每个结点表示一个回归决策单元,结点中保存着划分方向、划分阈值、划分后产生的输出值、标准差等信息。算法的实现较为复杂,但是它可以产生可解释性强、处理非线性关系、缺失值得好处。
-
支持向量回归(SVR): 支持向量回归法是一种复杂回归分析方法,它通过求解最佳超平面和对应的分段函数,将输入空间线性变换为输出空间,从而找到一个映射关系。SVR 的特点是能够处理异常值、学习率和复杂度可调,是一种比较好的回归模型。
-
岭回归: 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是一种回归分析方法,它通过加入正则项,使得回归系数平滑,避免因过拟合而导致欠拟合。它通过引入 L2 范数作为损失函数,使得回归系数的 L2 范数不超过一个预设值。岭回归有助于缓解过拟合问题,但是会增大过拟合发生的风险。
-
Lasso回归: Lasso回归(lasso regression)是一种回归分析方法,它通过加入正则项,使得回归系数趋向于零,或者接近于零。它通过引入 L1 范数作为损失函数,使得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之和不超过一个预设值。Lasso回归有助于对一些重要的特征做出惩罚,有助于降低模型的维度,避免过拟合现象。
3.3 聚类模型
(1)聚类模型概述
聚类模型,是在给定的输入数据集合上,按照样本之间的距离、相似性、相似度等质量指标,将相似的样本聚类到同一类别的一种统计学习方法。聚类的目的是找出输入数据集合中的隐藏模式,揭示数据的内在结构。比如,音乐播放器中的音乐推荐功能,通过对用户的听歌习惯进行分析,能够把热门歌曲分类并推荐给用户。
聚类模型一般包括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在训练阶段,模型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即输入数据)学习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相似性,从而发现数据的结构特性。在测试阶段,模型将待测试的输入数据送入模型,由模型输出分类结果。如果模型在测试阶段的输出结果与真实类别一致,说明该模型已经学会了区分输入数据集合中的样本。
(2)聚类模型常用算法
常用的聚类模型算法有K均值、谱聚类、密度聚类、高斯混合聚类、凝聚聚类。
-
K均值聚类: K均值聚类法是一种基本聚类算法,它采用贪婪算法搜索局部最优解。算法初始化时随机指定K个均值作为初始质心,并将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均值所在的簇。然后对每个簇重新计算新的均值,再将数据点分配到离其最近的均值所在的簇。算法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数据点被分配到的簇不发生变化。算法有如下缺陷:一是聚类结果可能收敛到局部最小值,不一定全局最优;二是没有考虑到样本之间的相似度信息,可能产生孤立点;三是迭代过程复杂,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
谱聚类: 谱聚类法是一种基于图论的聚类方法,它首先计算样本之间的相似度矩阵,利用图的谱分解求解聚类中心。算法的实现复杂度较高,但其思想精妙,能够捕捉到数据结构中的层次性信息。
-
密度聚类: 密度聚类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采用了基于密度的划分策略,把相似的样本放在一起。算法首先通过半径向量生成样本的密度分布,然后在密度分布上找出峰值作为初始质心,对每个簇重新计算新的密度分布,再在密度分布上找出新的峰值作为新的质心。算法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数据点被分配到的簇不发生变化。算法的缺陷是只能适用于球形样本空间。
-
高斯混合聚类: 高斯混合聚类法是一种高斯混合模型聚类法,它基于多元高斯分布,将样本划分为高斯分布的组合。算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分层,将相似的样本分到同一层,不同层的样本由不同的高斯分布生成。然后,基于层次结构,拟合出各层的高斯分布,并根据分布族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合并。算法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
凝聚聚类: 凝聚聚类法是一种集成学习的聚类方法,它把多个聚类模型融合在一起,并采用加权融合策略。算法首先训练多个聚类模型,然后根据每个聚类模型的分类结果和样本之间的相似度,计算各个模型的权重。基于模型的权重,对样本进行分类,最后对各类别的样本进行融合,获得最终的聚类结果。算法的缺陷是模型依赖于其他模型的结果,难以单独预测。
3.4 推荐模型
(1)推荐模型概述
推荐模型,是在给定用户兴趣的情况下,根据用户对某一对象的偏好,推荐其他可能感兴趣的对象(如电影、书籍、新闻)的一种统计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用户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引导他们查看其他相关的内容。比如,用户在新浪微博上浏览新闻,推荐系统就会推送与新闻主题相关的视频、文章、图片等内容,让用户体验到更多有关自己的知识。
推荐模型一般包括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在训练阶段,模型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即用户兴趣、对象喜好、相似度)学习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喜好和兴趣,为用户提供合适的推荐结果。在测试阶段,模型将待推荐的对象(如电影、书籍、新闻)送入模型,由模型输出推荐结果。如果模型在测试阶段的输出结果与真实推荐结果一致,说明该模型已经学会了根据用户的兴趣推荐合适的对象。
(2)推荐模型常用算法
常用的推荐模型算法有协同过滤、基于内容的推荐、基于社会的推荐。
-
协同过滤: 协同过滤法是一种基于用户交互数据的推荐算法,它利用用户对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取用户的个人兴趣,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对象。算法首先收集用户的历史交互数据,包括用户看过的、下载过的、点击过的对象。然后,算法基于用户的历史交互数据,计算用户的兴趣分布,并将兴趣相同的对象划分到同一组,根据不同组的成员数量,对对象进行排序。算法实现简单,计算效率高,但推荐准确率不高。
-
基于内容的推荐: 基于内容的推荐法是一种基于物品描述的推荐算法,它利用对象的内容信息,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对象。算法首先收集对象库中的物品描述数据,包括名称、摘要、特征等。然后,算法计算对象的相似度,并根据相似度排序对象,选择具有最高相似度的对象作为推荐候选集。算法的优点是推荐准确率高,能够处理丰富的物品特征,但计算耗费资源。
-
基于社会的推荐: 基于社会的推荐法是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算法,它利用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对象。算法首先收集用户的关注、赞同、分享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推荐的输入数据。然后,算法利用用户的关系,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度,根据相似度为用户推荐对象。算法的优点是准确性高,能够在社交网络中产生共鸣,但计算耗费资源。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下面,我们以用户行为数据集为例,详细说明AI Mass的模型训练流程和示例代码。
4.1 模型训练流程
模型训练流程可以分为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和模型验证三个步骤。
- 数据准备:用户需要准备数据集,包括输入数据和输出标签,分别存放在两个文件中。
- 模型训练:用户需要登录AI Mass模型训练中心,上传数据集、选择模型类型和参数,提交训练任务。训练中心根据用户选择的模型类型和参数,调用亚马逊Web Services API接口,自动进行模型训练,并保存训练好的模型。
- 模型验证:用户可以在服务中心的训练记录页面查看训练情况,包括训练任务日志、训练精度、模型效果报告等。如果模型验证结果优秀,可以发布模型供其他用户使用。
4.2 模型训练示例代码
以下示例代码展示了基于用户行为数据集训练一个回归模型。
import boto3
import pandas as pd
client = boto3.client('machinelearning', region_name='us-east-1')
# Load data
df = pd.read_csv("user_behavior.csv")
X = df[["age", "gender"]] # input features
y = df["purchase_amount"] # output label
# Prepare training parameters
ml_job_id = client.create_ml_job(
MLJob={
'RoleARN': 'arn:aws:iam::XXXXXXXXXXXXXXXXX:role/MLRole',
'ComputeClusterConfig': {
'InstanceCount': 1,
'InstanceType':'ml.m4.xlarge',
'VolumeSizeInGB': 1
},
'TrainingDataSourceId': 'datasrc-XXXXXXXXXXXXXXXXX',
'AlgorithmSpecification': {'TrainingImage': '642405261864.dkr.ecr.us-east-1.amazonaws.com/ml-example-model-algo:latest'},
'InputDataConfig': [{'ChannelName': 'train', 'DataSource': {'S3DataSource': {'S3DataType': 'S3Prefix', 'S3Uri':'s3://mybucket/inputdata'}}}],
'OutputDataConfig': {'S3OutputPath':'s3://mybucket/output/'},
'ResourceConfig': {'InstanceType':'ml.m4.xlarge', 'InstanceCount': 1, 'VolumeSizeInGB': 1}
}
)['MLJob']['MLJobID']
# Start model training
training_params = {}
training_params['MLJobID'] = ml_job_id
training_params['TaskType'] = 'REGRESSION'
training_params['EvaluationMethod'] = 'AUTO'
response = client.start_ml_evaluation(**training_params)
while True:
response = client.get_ml_evaluation(MLModelID=ml_job_id, EvaluationID=response['EvaluationID'])
status = response['Status']
if status == 'COMPLETED' or status == 'FAILED':
break
time.sleep(60)
if status == 'COMPLETED':
print("Training succeeded.")
else:
raise Exception("Training fai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