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直播选择 RTC 还是 RTMP?

阅读量:

RTC实时直播

RTC(Real-Time Communication)提供实时音视频通信服务其显著特点是实现低延迟和无卡顿体验。从功能流程来看它包含多个细分环节每个环节下还有更细致的技术模块支持其中前后处理环节涉及美颜滤镜回声消除噪声抑制等多种技术手段在采集端则采用麦克风阵列等技术方案编解码则采用VP8 VP9 H.264 H.265等多种编解码标准RTC并非通过优化各环节来实现实时互动而是依赖于推流端的实时传输机制

大量实时音视频服务专业厂商主要采用WebRTC标准。该方案是一种基于浏览器实现的实时通信开源解决方案,并通过UDP专用协议进行媒体流传输,避免了单独建立独立的媒体流段。

WebRTC 的优点在于用户体验良好且无需下载安装包即可使用,在线分享一个连接即可观看。然而该方案要求主播端发送两路视频流:一部分通过P2P与参与者实时互动;另一部分通过RTMP发布到CDN。还需接收来自参与者P2P传输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此方案对主播端带宽需求较高,并对主播端设备配置要求较高。此外由于经CDN整合后无法同时切换主播与参与者视窗尺寸。

除了实现低延迟的数据传输之外,WebRTC还提供了实时双向的数据传输通道。这种技术为在线流的应用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观众可以通过演唱会现场实时进行中进行投票选择歌手演唱歌曲。体育爱好者则可以通过比赛前或比赛期间接收定制化的体育赛事统计信息。在线购物平台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折扣方案或定价建议。这些应用似乎为实时视频体验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

anyRTC实时直播模式采用RTN网络实现终端设备间的直接通信,在不依赖CDN分发的情况下确保低延迟(≤200ms),支持最多50人同时参与连线,并能容纳高达1,000,000名观众。系统设计允许用户根据实际场景自由切换主播与观众角色,并灵活配置视图布局以适应不同使用需求。

RTMP+CDN直播

基于TCP协议实现流媒体传输的技术标准其显著特点在于与CDP(Content Delivery Partnership)实现了高度协同这种技术体系通过CDN负载均衡系统将数据发送至接近用户体验的一 tier节点位置从而提升用户体验的质量;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了由于网络分布有限带宽不足以及服务器性能限制所带来的延迟问题

传统直播模式通常依赖于TCP/IP协议结合CDN实现大规模内容分发但受限于网络延迟限制通常会导致几秒钟到十几秒的时间差这使得主播与观众之间的实时互动受到限制

相较于传统技术RTMP更适合应用于视频站点加速在线点播以及短视频平台等场景

RTMP遵循TCP/IP规范协议,在CDN架构中实现兼容性。对于现有单向直播服务提供商而言,在技术实现上具有较低的接入门槛。然而该方案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其一是在主播与参与者之间建立实时语音沟通时会因视频音画同步传输导致语音回响问题;其二是在主播与参与者之间建立实时语音沟通时会在CDN网络中出现较高的延迟;其三在用户端需要接收两条独立的视频流信号并进行同步解码处理以满足观看体验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带宽资源以及运算处理能力等系统资源以维持服务稳定运行。

目前大多数 CDNs 都存在 3-5 秒的延迟问题,在处理图片和短视频等内容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微乎其微。对于那些不需要实时性强互动的内容类型而言,在体育赛事网络直播、演唱会网络直播以及新闻现场直播等场景下这一延迟是可以被容忍并不会影响到用户的整体体验感受。然而,在线视频会议、在线教育以及电商直播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场合中 RTMP+CDN 的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这些场景对低延时和无卡顿体验的高度需求

不同于市面上最常见的基于CDN + RTMP的技术方案(anyRTC),该系统采用独特的直播技术和anyRTC SD-RTN解决方案,在主播端和高级观众(嘉宾)端之间实现了通信质量达到专线级别的稳定连接。此外,在当今多样化的直播需求背景下(anyRTC)已建立多对一的连接机制,并与多家CDN进行了对接合作,在线内容既可以通过服务端发送至CDN进行分发也可通过客户端发送至CDN完成传播,在社交平台上实现内容传播

构建一套实时音视频通信能力体系时,需在技术选择上根据具体场景来决定,还需综合考虑价格与服务质量的比例。通常而言,采用 RTC 技术的成本高于 RTMP+CDN 方案。原因在于:从实践经验来看,UDP 传输相比 TCP 传输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明显劣势,此外重传机制、包丢失问题以及 FEC 冗余计算等因素都会增加系统的计算负担;而在多线程运行环境下,内存资源的需求可能会超出预期范围,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开发与应用成本的上升

基于 RTMP 和 CDN 技术的连麦方案, 采用稳定且可靠性较高的解决方案, 然而, 随着系统规模扩大, 同步延迟逐渐上升. 使用双路 RTMP 流媒体推流与拉回虽然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容灾能力, 但同时也带来了额外的带宽消耗及 CPU 资源占用. RTC 方案虽然成本较高但其延迟极低, 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设备选型决策过程中, 必须全面权衡技术性能与经济性指标之间的平衡关系. 服务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