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技术】- DevOps技术与微服务简介
本总结介绍了DevOps技术和微服务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
DevOps技术:
- 定义:一种文化和实践,促进开发(Development)和运维(Operations)团队之间的协作。
- 核心特点:文化变革、自动化(CI/CD)、持续集成/持续交付。
- 工具链:需求管理、代码管理、构建管理、测试管理等。
- 总结:通过自动化和协作加速软件交付并提高质量。
微服务简介:- 定义:将大型应用拆分为多个小型独立的服务。
- 关键特点:服务分解、独立部署、去中心化。
- 优势:灵活性高、可维护性强。
- 示例:电商平台中的用户、产品和服务等模块。
微服务与DevOps结合:- 文化结构:团队协作增强。
- CI/CD实践:支持快速迭代和部署。
- 总结:通过组合式开发提升效率和质量。
微服务与分布式架构比较:- 区别:目标不同(功能划分 vs 资源协调);实现方式不同(服务级别 vs 资源分布)。
- 联系:微服务是分布式架构的一种实现方式。
总结指出,DevOps与微服务结合提供了高效灵活的软件开发框架,而两者均在现代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课程深入探讨了DevOps体系与微服务架构的结合应用
一、 DevOps 技术
- 二、微服务简介
-
-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要素
-
- 微服务架构的主要优势
-
- 微服务架构面临的挑战
-
- 示例说明
-
- 总结
第三章 微服务架构与DevOps实践的深度融合
- 第4章 微服务架构与分布式架构体系
- 一什么是微服务架构
- 二分布式架构的概念与特点
- 区别对比分析 微服务与分布式架构的异同点
- 共性探讨 探讨微服务与分布式架构之间的共性
- 总结与展望 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两者的优劣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DevOps技术
DevOps不仅是一种文化与实践的结合,还旨在加强开发(Development)与运维(Operations)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整合工作流程。其主要目标是增强软件开发与交付过程中的高效性、速度与可靠性。
1、 DevOps 的关键特点
文化变革 :
DevOps 核心理念在于促进团队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这一目标旨在消除传统上开发与运维角色之间的隔阂,并推动两者的紧密合作。
自动化 :
自动化被视为DevOps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其实施过程中涵盖了代码部署、测试、持续集成以及基础设施管理等多个核心环节。
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 :
持续集成(CI)被称为一种技术方法,在软件开发中广泛应用。它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实现代码修改的整合,并确保每次修改都经过自动化构建与测试流程。
源代码排放(CD)即为指经过一系列质量检测流程后可被直接推送给生产服务器的一种自动化流程。作为DevOps实践中的关键环节,持续集成(CI)与持续排放(Continuous Deployment, CD)共同推动了软件系统更快地实现迭代更新。
**###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 CI)**
1. **定义**:
- 持续集成是一种软件开发实践,开发团队频繁地(通常是每天多次)将代码变更集成到共享仓库中。每次代码提交后都会自动运行构建和测试。
2. **主要步骤**:
- **代码提交**:开发者将代码更改提交到源代码仓库。
- **自动构建**:自动化构建系统(如 Jenkins、Travis CI)检测代码提交,自动运行构建流程。
- **自动测试**:运行自动化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等)以确保新代码的质量。
- **反馈**:如果构建或测试失败,开发者会收到即时反馈。
3. **好处**:
- 及时发现并解决集成问题,减少集成引起的复杂问题。
- 提高代码质量,加快发布新功能的速度。
### **持续交付/持续部署(Continuous Delivery/Continuous Deployment, CD)**
1. **定义**:
- 持续交付是指软件的更改在自动化测试成功后,自动被部署到类生产环境中进一步测试。
- 持续部署则更进一步,自动将更改部署到生产环境,使得新功能和修复能够快速发布给最终用户。
2. **主要步骤**:
- **自动部署**:成功构建和测试的代码自动部署到测试或预生产环境。
- **用户验收测试**:在这些环境中进行更深入的测试。
- **自动或手动发布**:对于持续交付,最终的生产部署可能需要手动批准;对于持续部署,一切都是自动进行的。
3. **好处**:
- 减少发布新版本的时间和努力。
-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
- 提高产品的发布频率和质量。
**总结**
CI/CD 是实现 DevOps 目标的关键实践。CI 通过频繁集成和自动化测试来保证代码质量,而 CD 通过自动化的部署流程来确保软件能够快速且稳定地交付给用户。这些实践能够显著提升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团队的协作和响应能力。
快速迭代 :
* DevOps 促使团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快速迭代产品和服务。
监控和反馈 :
持续监测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及其基础设施,并通过观察操作过程收集数据,这些数据将被用来规划并优化未来的发展策略
2、DevOps 的实践
- Infrastructure as code (IaC): 通过编码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管理和配置, 从而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
-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自动化的配置管理软件工具(例如Ansible, Puppet, Chef)确保应用的一致性和可控性。
- Containerization and microservices: Docker容器以及微服务架构为弹性扩展的应用架构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部署方式。
3、DevOps 的好处
- 优化工作流程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并减少操作中的潜在错误风险。
- 确保缩短研发周期的同时有效提升产品上市速度。
- 实现质量控制标准并持续关注客户需求反馈。
- 增强团队适应变化的能力与灵活性以应对市场波动。
4、DevOps 工具链
1. 项目协作(Collaboration)
项目功能模块涵盖了需求收集与分析、任务规划与执行以及过程跟踪等全流程管理能力
2. 代码管理(Code Management)
不仅仅是涵盖版本控制这一项工作内容,并且还涵盖了更为全面的环节和具体措施。具体而言,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大核心部分:首先是系统的代码审查工作;其次是进行严格的代码合规性检查;最后是对潜在的安全漏洞进行系统化的排查和评估等关键步骤。
- 版本管理 :是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在项目 lifecycle 中负责记录并管理所有变更信息。
- 审查工作 :通过系统化的审查流程可有效提升软件质量并增进团队协作效率。
- 自动化检查 :借助智能工具可实现对 code 的实时监控与问题定位功能。
3. 构建管理(Build)
代码的编译与打包过程:该系统能够实现多种编程语言及不同文件格式之间的源代码转换,并最终生成独立的可执行文件或软件包形式。 具体实例包括Maven和Gradle用于Java开发,MSBuild(.NET)适用于C#项目的构建以及GCC系列工具针对Linux环境的应用。
4. 测试(Test)
- 自动化的测试方法:保证代码的质量,并识别出潜在的问题以对其进行修复。
- 示例工具包括此类工具如Selenium、JUnit、TestNG、Cucumber和Jacoco。
5. 制品库(Artifact Repository)
工件仓库管理:负责处理生成的产品及其相关依赖项。
- 示例工具:Nexus、JFrog Artifactory、Maven仓库以及Helm仓库等专业存储平台。
6. 流水线: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
- 该流水线整合了集成能力,并结合代码扫描和编译构建功能;随后完成制品打包和测试流程;接着实现自动化部署,并具备回滚机制;最终形成一个高效的自动化作业流程。
- 示例工具包括Jenkins( Jenkins )、GitLab CI( GitLab持续集成 )、CircleCI( 圆桌持续集成 )以及Bamboo( 碳棒 )等系统。
7. 配置管理(Configure)
- Infrastructure as Code describes the practice of automatically configuring server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 Examples include Ansible, Chef, Puppet, and Terraform.
8. 部署与交付(Deployment and Delivery)
- 自动化部署工具:负责将软件推送到生产环境中。
- 示例工具包括Docker、Kubernetes以及OpenShift等。
9. 监控与反馈(Monitor and Feedback)
- 系统运行状态的持续监测 :持续评估系统的性能指标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 具体实例包括以下几种工具:
- Prometheus
- Nagios
- Datadog
- New Relic
10. 运维(Operate)
- 日志管理与分析 旨在对生成的日志数据进行采集与解析,并以实现故障定位和系统性能优化为目的。
- 示例工具包括ELK Stack(具体由Elasticsearch负责索引存储、Logstash负责数据转换与传输以及Kibana用于数据分析)以及Splunk。
总结
DevOps工具组合能够从项目的启动到发布与维护提供全面的支持,并涵盖项目协作、代码管理和自动化构建等基础要素,并结合测试与部署流程,同时涉及监控与运维的关键环节。合理选择与配置这些工具对于达成DevOps目标至关重要,并有助于提升整个软件开发流程的效率,并确保最终产品的高质量。
5、总结
DevOps 是一种整合了软件开发、运维管理以及质量保证等多维度的文化实践与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系。该系统通过自动化流程设计与协作机制的应用来促进软件交付速度,并显著提升系统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最终产品的高质量。在现代软件开发领域中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论与实践模式。
二、微服务简介
Microservices架构作为一种现代软件设计模式,在云计算时代逐渐成为主流的技术方案。该架构通过模块化设计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功能独立且相互之间耦合度低的子系统,并通过API接口实现无缝对接与数据流转。每一个功能模块均独立运行于各自的内核环境中,并采用基于轻量级通信协议(如HTTP/RESTful API)的方式实现组件间的数据交互与协作功能。
1、微服务架构的关键特点
服务分解 :
该应用被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独立的服务模块,每个服务模块承担一个特定的功能或业务需求。
独立部署 :
* 每个微服务可以独立部署,不同的团队可以独立开发和维护各自的服务。
去中心化 :
微服务架构主要体现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管理和 service governance 核心理念。每一个 service 都可能配备独立的数据库和 state management 系统。
技术多样性 :
多样化的微服务能够采用各自适合的技术组合,并非所有项目都需要完全相同的解决方案。
敏捷性和可扩展性 :
微服务架构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对敏捷开发模式的支持,并为持续交付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障。
该架构能够灵活地进行扩展,并针对关键业务环节优化资源配置能力。
2、微服务架构的优势
灵活性和敏捷性 :
* 由于服务的小型化和独立,团队可以更快地开发和部署新功能。
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
* 小型服务更容易理解、维护和测试。
可扩展性 :
* 不同的服务可以根据需求独立扩展,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和性能。
容错性 :
* 故障隔离性更好,一个服务的失败不会导致整个应用的崩溃。
3、微服务架构的挑战
复杂性管理 :
微服务带来的分布式系统复杂性更为显著,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网络延迟消息传递以及数据一致性等问题
服务间通信 :
* 设计有效的通信机制是关键,需要处理服务发现、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
数据管理 :
* 保持跨服务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是一大挑战。
运维需求 :
* 需要更先进的监控、日志记录和运维工具来管理大量的服务。
4、示例
该平台可划分为若干微服务系统。例如:用户模块(负责用户认证及信息管理)是核心功能之一;商品模块(包含产品展示与搜索功能)则服务于核心业务需求;支付模块(实现多渠道支付接口对接)则为交易环节提供支持;系统各组件之间通过RESTful API实现无缝对接与数据交互。各个模块均可独立开发、部署及扩展以适应不同业务场景需求。
5、总结
微服务架构通过一种将大型应用划分成便于管理和维护的小型服务的方式实现了系统的分解与重组能力。这种架构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敏捷性和可扩展性性能,并伴随着额外的复杂性和运维难度的增加。在实际应用中实现理想的效果需要综合考量系统设计、技术选型以及相应的工具支持方案的搭配使用。
三、微服务架构和 DevOps 实践的结合
微服务架构与DevOps实践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软件开发与交付效率。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了软件开发更加敏捷且高效的交付模式。
1、微服务与 DevOps 的结合
文化和组织结构 :
作为敏捷开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DevOps通过促进团队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来实现业务流程的无缝衔接。微服务架构通过模块化设计将复杂的应用拆解为相对独立的服务模块,从而催生出高效的跨功能开发团队。每个开发小组则专注于特定的功能模块,并从需求分析到代码部署均承担全面的技术责任。
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 :
微服务架构通过更细粒度的方式进行更新,并支持频繁的部署。在DevOps环境下采用CI/CD流程后,每个微服务能够独立完成快速迭代及部署流程。
自动化 :
DevOps 的自动化策略不仅涵盖微服务的构建过程还延伸至测试部署以及监控环节。通过引入专业的自动化工具与流程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对人工操作的依赖从而实现了工作效率与系统稳定性的双重提升。
敏捷性 :
通过微服务架构设计的应用组件实现了更高程度的灵活性与敏捷性。DevOps文化通过其实践模式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并且这有助于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2、微服务与 DevOps 结合的好处
更快的迭代和创新 :
小型服务直接导致了规模较小的变化集合和缩短了部署所需的时间间隔,并最终提升了业务创新效率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
独立部署和扩展 :
各个不同功能模块之间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地运行着,在需要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功能扩展部署。这不仅降低了彼此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且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与可靠性。
容错性和可维护性 :
微服务采用模块化设计从而简化了故障排查流程。每个服务出现异常时不会波及大部分系统功能。此外小型服务架构具有更高的可管理性特点便于日常维护操作。
技术多样性和最佳工具选择 :
每个微服务都可以采用最适合它们特定需求的最佳技术与工具,在DevOps的支持下实现这一目标。
更强的团队所有权和责任感 :
* DevOps 文化中的跨功能团队对他们的服务负责,从代码编写到生产部署。
3、总结
微服务与DevOps的融合为软件开发与运维构建了一个高效、灵活且具有扩展性的系统架构。通过将应用拆解以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并推动自动化工作流程以支持敏捷开发,组织能够更快地交付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四、微服务架构和分布式架构
尽管微服务架构与分布式架构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在目标设定及实现方式上却存在显著的不同。接下来将对这两种架构进行详细阐述,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1、微服务架构
定义 :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设计模式,在软件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通过将复杂的应用程序分解为一系列小型、独立的服务来实现功能分配与协作,并且这些服务之间通常采用轻量级通信机制(例如HTTP RESTful API)进行交互以确保高效运行。这种架构不仅实现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并且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在现代企业级应用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特点 :
- 每个服务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并具备良好的部署、扩展和迭代升级能力。
- 各服务通常依据业务功能进行组织,并且每个 service 均具备独立的数据存储与处理机制。
- 该系统支持技术多样性配置,在不同场景中可灵活选择不同的编程语言与数据库组合。
2、分布式架构
定义 :
分布式架构是由应用程序的各个模块在不同网络节点上进行部署,在线性和实时数据处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节点设备通过统一的网络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并基于统一的架构进行协作处理。
特点 :
分布式架构致力于协调分布在不同物理位置上的计算机资源与服务之间的协作关系。该架构能够显著提升系统运行稳定度、故障容忍能力以及处理规模扩大的能力,并涵盖数据分散存储、计算任务和业务流程的分散执行以及服务功能模块的分散部署等多个方面。
3、微服务与分布式架构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
- 目标不同:微服务架构聚焦于将应用划分为独立的服务单元,并以提升模块化的开发效率、增强系统的维护性和提供灵活的部署策略为核心目标。相比之下,分布式架构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多节点协同工作来优化系统性能。
- 实现方式:微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分布式架构设计模式,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实现了基于服务的分布式处理方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如此,在整个体系中还涵盖了数据分布、计算分布等多种形式的应用场景。
联系 :
微服务架构主要通过构建分布式系统来实现功能,并且每个微服务都以独立运行的进程为基础,在各自的服务器或容器环境中运行。
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间通信与有效协调构成了分布式架构体系中的核心挑战之一。
4、总结
简单来说,在软件工程领域中,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分布式架构的具体实现方案,
主要关注应用内部的服务划分与独立部署。
相比之下,
分布式架构则涵盖了网络中资源和服务协作的广泛领域,
涵盖诸如微服务等其他相关技术。
在实践中常相辅相成,
它们协同解决现代应用中的复杂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