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核技巧是什么?
发布时间
阅读量:
阅读量
1. 什么是核技巧?
通过比喻理解核技巧
想象你要计算两个人的身体素质相似度:
1. 传统方法(不使用核技巧)
先测量每个人的详细数据:
* 身高
* 体重
* 肺活量
* 心率
* 血压
* 等等…(很多指标)
然后对比这些数据来得出相似度
这就像是 ϕ(xi)\phi(x_i) 和 ϕ(xj)\phi(x_j) 的计算过程 - 需要大量的中间步骤和数据。
2. 核技巧方法
直接让两个人:
- 跑同一段距离
- 记录他们的用时
通过比较用时就能大致判断他们的身体素质相似度。
这就是核技巧的本质:
- 不需要计算所有详细数据
- 直接得到最终的相似度结果
2. 简单数学例子

假设我们有两个二维点:
- x1=(2,1)x_1 = (2,1)
- x2=(1,2)x_2 = (1,2)
1. 传统方法(不使用核技巧)
首先需要映射到高维:
* ϕ(x)=(x12,2x1x2,x22)\phi(x) = (x_1^2, \sqrt{2}x_1x_2, x_2^2)
计算映射后的点:
* ϕ(x1)=(4,22,1)\phi(x_1) = (4, 2\sqrt{2}, 1)
* ϕ(x2)=(1,22,4)\phi(x_2) = (1, 2\sqrt{2}, 4)
计算内积:
* ϕ(x1)⋅ϕ(x2)=4⋅1+22⋅22+1⋅4=12\phi(x_1) \cdot \phi(x_2) = 4 \cdot 1 + 2\sqrt{2} \cdot 2\sqrt{2} + 1 \cdot 4 = 12
2. 核技巧方法
直接使用核函数:
- K(x1,x2)=(x1⋅x2+1)2K(x_1,x_2) = (x_1 \cdot x_2 + 1)^2
- =((2⋅1+1⋅2)+1)2= ((2 \cdot 1 + 1 \cdot 2) + 1)^2
- =(4+1)2=25= (4 + 1)^2 = 25
核技巧的优势
计算简单 * 不需要计算映射
* 直接在原始空间计算
节省空间 * 不需要存储高维特征
* 只需要原始数据
效率高 * 避免了维度灾难
* 减少了计算步骤
这就像是:
- 传统方法:先把两个数分别平方,再相加
- 核技巧:直接计算两个数的和,再平方
核技巧巧妙地避开了中间步骤,直接得到最终结果,这就是它的精妙之处。
3. 案例:客户信用评估系统
1. 案例背景与分析
问题描述
- 银行需要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
- 输入数据:客户的年收入(x₁)和信用记录时长(x₂)
- 目标:将客户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类
数据特点
- 数据在原始空间呈现非线性分布
- 两类客户无法用直线分开
- 需要使用核技巧进行非线性分类
2. 核技巧应用思路
2.1 为什么使用核技巧
原始问题难点 :
# 原始数据示例
X = [
[50000, 2], # 年收入5万,信用记录2年
[80000, 5], # 年收入8万,信用记录5年
[30000, 1] # 年收入3万,信用记录1年
]
y = [0, 1, 0] # 0表示高风险,1表示低风险
python
解决方案 :
* 使用RBF(高斯)核函数
* 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
* 在高维空间实现线性分离
2.2 核函数选择
# 高斯核函数
def rbf_kernel(x1, x2, gamma=0.1):
return np.exp(-gamma * np.sum((x1 - x2)**2))
python
3. 完整实现过程
3.1 数据预处理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 标准化数据
scaler = StandardScaler()
X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X)
python
3.2 构建核矩阵
def compute_kernel_matrix(X, gamma=0.1):
n_samples = len(X)
K = np.zeros((n_samples, n_samples))
for i in range(n_samples):
for j in range(n_samples):
K[i,j] = rbf_kernel(X[i], X[j], gamma)
return K
python
3.3 使用SVM进行分类
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
# 使用核技巧的SVM
svm = SVC(kernel='rbf', gamma=0.1)
svm.fit(X_scaled, y)
# 预测新客户
new_customer = [[60000, 3]]
new_customer_scaled = scaler.transform(new_customer)
prediction = svm.predict(new_customer_scaled)
python

3.4 可视化结果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plot_decision_boundary(X, y, model, scaler):
plt.figure(figsize=(10, 8))
# 创建网格点
x_min, x_max = X[:, 0].min() - 1, X[:, 0].max() + 1
y_min, y_max = X[:, 1].min() - 1, X[:, 1].max() + 1
xx, yy = np.meshgrid(np.arange(x_min, x_max, 0.1),
np.arange(y_min, y_max, 0.1))
# 预测每个网格点的类别
Z = model.predict(np.c_[xx.ravel(), yy.ravel()])
Z = Z.reshape(xx.shape)
# 绘制决策边界
plt.contourf(xx, yy, Z, alpha=0.4)
plt.scatter(X[:, 0], X[:, 1], c=y, alpha=0.8)
plt.xlabel('年收入')
plt.ylabel('信用记录时长')
plt.title('客户信用风险分类')
plt.show()
python

4. 注意事项与最佳实践
4.1 核函数选择
- RBF核 :通用性好,适合大多数情况
- 线性核 :数据量大、特征多时使用
- 多项式核 :适合特征间存在组合关系时
4.2 参数调优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 参数网格搜索
param_grid = {
'C': [0.1, 1, 10, 100],
'gamma': [0.01, 0.1, 1, 10]
}
grid_search = GridSearchCV(SVC(kernel='rbf'), param_grid, cv=5)
grid_search.fit(X_scaled, y)
python

4.3 避免过拟合
- 合理选择gamma参数
- 使用交叉验证
- 适当增加正则化强度
4.4 数据预处理
- 必须进行特征标准化
- 处理缺失值
- 去除异常值
5. 实践建议
5.1 性能优化
# 使用预计算的核矩阵
kernel_matrix = compute_kernel_matrix(X_scaled)
svm = SVC(kernel='precomputed')
svm.fit(kernel_matrix, y)
python
5.2 模型评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 评估模型性能
y_pred = svm.predict(X_scaled)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 y_pred))
python
5.3 实际应用提示
- 数据量大时考虑使用近似核方法
- 定期重新训练模型
- 监控模型性能
- 保存模型便于部署
这个案例展示了核技巧在实际机器学习问题中的应用过程,从数据预处理到模型部署的完整流程。通过合理使用核技巧,我们可以有效解决非线性分类问题。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