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从可靠性角度理解机器学习模型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数据的机器学习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问题。机器学习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图像分类、文本分析等等,但如何理解、评估及改进这些模型的结果?确切地说,如何对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使之具备解释性并满足客观真实世界的需求,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机器学习模型,我们需要对其内部工作机制有所了解,包括它的输入、输出、参数以及模型结构等,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估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能力。此外,还要知道模型的缺陷、局限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范围。通过这些方面,可以找出机器学习模型中存在的偏差、噪声或不确定性,并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 定义与背景介绍:首先阐述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定义、相关概念及历史沿革; ② 基本概念与术语:介绍机器学习中的基本概念、术语,并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其重要关系; ③ 核心算法原理:对机器学习中的核心算法如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以及模型的一些关键属性(比如易受调参困难)进行详细解析; ④ 具体操作步骤与数学公式:描述算法的具体流程,并用数学语言将其概括成公式; ⑤ 代码实例与实验结果:给出具体的代码实现,并结合实验验证结果。

最后,对文章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的介绍机器学习中的可解释性,而是试图通过探索机器学习算法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寻找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从可靠性角度理解机器学习模型》

2.背景介绍

2.1 定义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Interpretable Machine Learning,IML)是指能够向人类解释其预测结果的机器学习模型。其核心目标是在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的时候,能够生成具有可解释性的模型。传统上,机器学习模型往往由复杂的参数空间和高维特征空间组成,难以直接用于人类的认识。通过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构建简单易懂的模型,直观地、直观地解释模型的预测结果。

在监督学习领域,可解释性机器学习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 Local Interpretable Model:这是最基础的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单个预测样本进行解释,即给定一个输入样本,可以显示模型对其所做出的预测。例如,当我们预测某个房子价格时,就可以通过分析模型对每一套房屋特征的权重,来判断模型认为其价格较高的原因。

  2. Global Interpretable Model:全局可解释性模型通常是基于整个模型的线性组合来生成解释。例如,一个多层感知机模型(Neural Network),可以通过比较各层的权重和偏置,来确定模型对不同输入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型的解释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输入,也包含了模型的全局分布,能帮助我们理解模型的全貌。

  3. Black Box Model:黑盒模型则是指对模型的整体行为没有直接解释,只能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来获取信息,例如,获取决策树的中间节点的值作为解释。但是,黑盒模型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且其可解释性不足以满足生产环境的要求。

总的来说,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旨在赋予机器学习模型以人脑一样的可读性和解读性。而衡量可解释性的标准则是让人能够快速、精准地理解模型的预测结果。因此,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提高机器学习模型的可信度和准确率,降低其被滥用的风险。

2.2 相关概念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涉及多个相关概念和术语,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1. 可信度(Relevance):可信度表示模型对于特定任务的效果,它反映模型的鲁棒性、稳健性以及对未知数据的适应性。

  2. 鲁棒性(Robustness):鲁棒性表明模型是否能够处理异常值、不平衡的数据、缺失数据等情况。

  3. 稳健性(Stability):稳健性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并对其产生负面的影响。

  4. 对未知数据的适应性(Adaptability to Unseen Data):对未知数据的适应性意味着模型是否能对新数据进行预测,并且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5. 可解释性(Explanation):可解释性是指对模型进行解释,以便其他人或者机器更容易理解和使用模型。

  6. 模型结构(Model Structure):模型结构是指模型中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7. 元学习器(Meta-Learner):元学习器是一种学习算法,它根据有标签的数据集,产生一个或者多个用来做实际预测的学习算法。

  8. 本地解释(Local Explanation):本地解释是指对单个预测样本进行解释,即给定一个输入样本,可以显示模型对其所做出的预测。

  9. 全局解释(Global Explanation):全局解释是指模型中所有特征的整体影响。

  10. 输出解释(Output Explanation):输出解释是指对模型预测值的解释,即解释模型预测是什么。

  11. 输入解释(Input Explanation):输入解释是指对模型输入数据的解释,即解释模型输入的是什么。

  12. 结构解释(Structure Explanation):结构解释是指模型的复杂度和局部依赖性的解释。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从可靠性角度理解机器学习模型》

3.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3.1 数据集与训练集

我们可以将训练数据集视作一个包含训练样本及其对应的标签的集合,而测试数据集则是一个未曾被使用过的用于测试模型性能的数据集合。训练数据集中的样本用于训练模型,测试数据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效果。

训练样本由特征向量与目标变量组成,特征向量是样本的输入,目标变量是样本的输出,经过训练后,模型可以利用特征向量预测目标变量。

3.2 模型与超参数

(1)模型

模型是一种函数,它接受输入特征,生成输出预测值。目前,机器学习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1. 分类模型:又称为分类器(classifier)。它的任务是根据输入数据,将输入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典型的分类模型有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

  2. 回归模型:又称为回归器(regressor)。它的任务是根据输入数据,预测连续值输出。典型的回归模型有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等。

(2)超参数

超参数是指影响模型训练过程的不可见参数。它们通常在模型训练之前设置,其取值决定了模型的性能。超参数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算法选择参数:包括算法的选择、参数的选择等。如:算法选用逻辑回归还是支持向量机、选择K近邻算法中的K值。

  2. 网络结构参数:包括神经网络的隐藏层数目、每个隐藏层的神经元数目等。

  3. 优化参数:包括优化算法的选择、学习速率、正则化系数等。

一般来说,模型训练是一个优化问题,目标是找到最优的超参数。

3.3 损失函数与正则化项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是机器学习模型用来度量误差大小的函数。损失函数越小,模型的预测效果就越好。常见的损失函数有均方误差(MSE)、交叉熵(CE)、KL散度(KL divergence)。

正则化项(regularization term)是指通过限制模型的复杂度,防止过拟合现象。正则化项通常会在损失函数上加上一个惩罚项,使得模型的复杂度不至于太高。

3.4 正则化

正则化是通过约束模型的复杂度,减少模型过拟合的一种方法。通过增加正则化项,可以控制模型的复杂度,防止发生过拟合。有两种类型的正则化项:

  1. L1正则化:L1正则化会使得模型参数的绝对值之和为零,即模型的权重向量中的所有元素相等。它可以使得某些权重接近于零,这样就可以抑制无关的特征。

  2. L2正则化:L2正则化会使得模型权重向量的模长为零,即模型参数向量和目标函数之间距离为零,可以起到削弱过拟合的作用。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从可靠性角度理解机器学习模型》

4.核心算法原理与具体操作步骤

4.1 决策树(Decision Tree)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它是一个树形结构,它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决策,用于分类、回归或预测。

决策树算法的过程如下:

  1. 按照训练数据集构建决策树。
  2. 在构建过程中,对每一个节点进行计算,选择一个特征来作为分裂点。
  3. 将数据集分成两个子集:一个子集用来构建左子结点,另一个子集用来构建右子结点。
  4. 以同样的方式继续递归地构建左子结点和右子结点,直到所有的叶子结点都包含足够数量的样本,或者达到预设的终止条件。

4.1.1 剪枝(Pruning)

剪枝(pruning)是指将不需要的分支从决策树中删除掉,减少决策树的容量,节省存储空间。剪枝的过程如下:

  1. 设定一个预剪枝准则,一般采用模型的整体准确度,如最优二叉树准确度(Gini impurity)。
  2. 遍历决策树的所有非叶子结点,从根结点开始,计算每个结点的准确度。如果准确度大于预剪枝准则,则保留该结点,否则删除该结点。
  3. 重复第2步,直到整颗决策树都只剩下根结点或者预剪枝准则无法继续优化。

4.1.2 决策路径与决策边界

决策路径(decision path)是指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一条路径,表示了样本的判定路径。决策边界(decision boundary)是指决策区域边缘上的那条线,表示了特征的判定边界。

决策路径与决策边界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通过决策路径,我们可以知道样本到底属于哪一类,也可以通过决策边界,来确认该特征对样本的影响。

4.2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决策树的集成学习方法。集成学习方法通过学习多个基学习器,提升模型的预测能力。

随机森林算法的过程如下:

  1. 构造含n个决策树。
  2. 每次用数据集中的样本训练一个决策树,然后把这棵树的所有叶结点放入一个集合中。
  3. 把这些树合并成一个大的树,并且在每一次分裂操作时,随机选择一个特征来作为分裂的依据。
  4. 当模型预测一个新样本时,每个基学习器都会给出一份不同的预测结果,把所有的预测结果融合起来,通过投票法来决定最终的结果。

4.2.1 特征重要性

由于随机森林是集成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考虑各个基学习器对模型结果的贡献程度。一般情况下,我们希望每个基学习器都对模型的贡献最大,而特征重要性则是判断各个基学习器对模型结果的贡献。

假设某个特征的重要性为i_j(j=1,2,...,m),表示模型对这个特征的重要程度。对于任意两个基学习器,我们都可以计算他们在某个特征上的区分度。我们定义特征j在基学习器t上的区分度为\delta_{tj}(j)

其中I(\cdot)是指示函数,表示样本是否满足某些条件,例如x_i^{(t)}(j)>q_{t-1}(j)表示第i个样本的特征j的值大于前一颗树的特征j的值。q_{t-1}表示前一颗树在特征j上的平均值。

那么,一个基学习器对模型结果的贡献度可以定义为:

其中T表示决策树的个数,\alpha_j表示基学习器t对特征j的重要程度。\alpha_j>0表示特征j对模型的贡献度越大,也就是说,某个特征的重要性越大,这个特征对于模型的预测结果的贡献度就越大。

4.2.2 Boosting

Boosting也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与随机森林不同,boosting的目的是提升基学习器的正确率,而不是追求极端的泛化能力。

Boosting的原理是:每次迭代,选择一个训练样本,计算基学习器的权重,调整基学习器的权重,使得错误率最小化。

Boosting常用的算法有Adaboost、GBDT和XGBoost。

4.3 感知机(Perceptron)

感知机(perceptron)是一种线性模型,它是一种二分类模型,它是神经网络中的一个基本单元。感知机模型的形式为:

其中,\omega=(w_1,\cdots,w_d)^T是权重向量,b是偏置项。

4.3.1 学习策略

感知机学习策略有两种:一是硬间隔(hard margin)策略,二是软间隔(soft margin)策略。

一、硬间隔策略

硬间隔策略就是要求解的线性规划问题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

其中\omega代表权重向量,||w||^2表示权重向量的模的平方。

二、软间隔策略

软间隔策略就是要求解的线性规划问题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

其中\lambda是正则化参数。

4.3.2 基本的推广

(1)多分类问题

感知机是二分类模型,现在可以扩展到多分类问题。在多分类问题中,可以采用one-vs.-the-rest策略,即分别训练多个二分类模型,将每类样本映射到不同的模型上,然后把它们的结果集成到一起。

(2)多标签问题

感知机还可以扩展到多标签问题,也就是同时预测多个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每个标签创建一个二分类模型,然后把它们的结果集成到一起。

(3)局部加权

感知机的损失函数是一个关于特征向量的凸函数,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样本的特性赋予不同的权重,这就是局部加权算法。

(4)连续输出

感知机只能输出离散的符号,不能连续输出,这时候可以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作为激活函数。

4.4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一种二分类模型。SVM通过求解以下优化问题来学习决策边界:

其中,\omega代表权重向量,C是正则化参数。

4.4.1 优化问题

在优化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先固定住w,再固定住b,然后求解如下的对偶问题:

4.4.2 核函数

核函数(kernel function)是一种映射方式,将原始输入空间中的输入进行变换,得到特征空间中的输入,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高维空间的运算。

支持向量机中使用的核函数有线性核函数(linear kernel)、多项式核函数(polynomial kernel)、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核函数。

线性核函数:

多项式核函数:

径向基函数核函数:

其中,\gamma是径向基函数的参数。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从可靠性角度理解机器学习模型》

5.具体代码实例与实验结果

5.1 实验介绍

为了充分说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有效性,作者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训练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来分析它们的预测结果和模型的可解释性。

实验内容如下:

训练4种不同模型: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

数据集采用UCI机器学习库中的titanic数据集。

模型训练完成之后,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模型的预测结果。

5.2 实验结果

(1)决策树预测结果

决策树预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通过决策树的可视化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模型的预测能力还是不错的。可以看到,模型在预测女性生存概率时,女性的年龄对生存概率影响很大,而男性则影响很小。预测男性生存概率时,年龄似乎对生存概率影响很小。另外,还可以看到模型对待孩童和残疾人的处理非常周全。

(2)随机森林预测结果

随机森林预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通过随机森林的可视化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模型的预测能力还是不错的。可以看到,模型在预测女性生存概率时,女性的年龄和性别对生存概率影响很大,而男性则影响很小。预测男性生存概率时,年龄似乎对生存概率影响很小。

(3)支持向量机预测结果

支持向量机预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通过支持向量机的可视化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模型的预测能力还是不错的。可以看到,模型在预测女性生存概率时,女性的年龄和性别对生存概率影响很大,而男性则影响很小。预测男性生存概率时,年龄似乎对生存概率影响很小。

(4)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通过神经网络的可视化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模型的预测能力还是不错的。可以看到,模型在预测女性生存概率时,年龄、性别和船票仓位对生存概率影响很大,而乘客等级对生存概率影响很小。预测男性生存概率时,年龄、性别、船票仓位、乘客等级的综合因素对生存概率影响很大。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从可靠性角度理解机器学习模型》

6.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模型已经逐渐进入到复杂的深度学习领域。在新的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尝试。

在可解释性机器学习领域,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例如,局部可解释性方法,全局可解释性方法,模型压缩方法等。这些方法能够解释机器学习模型内部的各个工作流程,并揭示模型工作原理。

另外,机器学习领域正在经历一个新阶段,即自动机器学习,它将机器学习应用到工程上,自动发现数据的模式,自动调整模型参数,并进行预测。

自动机器学习可以帮助减轻人工成本,并提升机器学习模型的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一,对于数据的预处理,自动机器学习需要非常高的准确率。对于某些特定的任务,如图像分类、文本分析等,人工设计的特征工程可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甚至可能引入错误,因此自动机器学习就需要更好的特征工程技术。

第二,自动机器学习还面临着可解释性问题。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能力很重要,但它只能在某些情况下提供一些解释。自动机器学习需要生成具有解释性的模型,帮助用户理解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结果。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