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从基础架构原理到最佳实践之:云计算架构设计与规划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高度依赖虚拟化技术和自动化能力的服务模式;它通过网络将传统数据中心中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应用系统整合到互联网中;通过虚拟化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资源和服务的共享与业务弹性伸缩;使客户能够快速获取所需资源、应用和服务;并通过按需付费的方式进行成本管理;云计算技术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正逐渐成为未来十年乃至百年内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云计算技术对企业的IT架构设计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机遇;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层面深入探讨云计算的整体架构;重点分析其关键组件及其对系统架构设计与规划的具体影响
2.核心概念与联系
2.1.定义
云计算也被称作网络计算(Cloud Computing)、网络服务计算(NCS)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服务(NIS),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计算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云计算技术允许用户能够利用互联网上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来实现信息与通讯之间的共享以及促进各种类型资源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2.2.特征
- 按需获取:不论使用量多少, 计算机资源都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进行获取, 用户无需自行承担物理服务器的成本, 只需要向云服务提供商支付相应的费用即可实现资源的动态配置。
- 弹性伸缩:云计算平台具备弹性伸缩能力, 通过科学调配算力, 可以根据实际负载自动增减服务器数量,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这种机制既避免了资源闲置导致的成本浪费, 也防止了 server 数量过多引发的服务响应时间延长问题.
- 服务迁移:云计算平台配备有智能服务迁移功能, 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自由调配应用程序、服务或数据的位置. 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基础设施的优化程度, 还能确保各项服务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
- 动态交付:云计算平台提供了 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SaaS(软件解决方案即服务)以及 NaaS(网络即服务)等多种服务类型.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服务类型, 并按照实际需求进行付费安排即可获得相应的计算资源.
2.3.典型功能模块
云计算平台由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模块组成:
- 基础设施层:云计算平台借助虚拟化技术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自动化运维等多种手段实现对硬件与软件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将其打包成可扩展的计算资源池供用户使用。该设施层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网络连接管理工具将云计算平台与用户的数据中心本地网络相衔接,并为各类资源的调配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
- 计算资源层:云计算平台运用虚拟化技术从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网络带宽等方面提取出统一的计算资源池供用户使用。这些计算资源能够被应用于多种场景例如处理私有数据分析大数据实时视频流以及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工作。由于该系统拥有充足的计算能力因此能够可靠地提供数据库运算以及其他高性能运算服务。
- 消息服务层:云计算平台集成了一套全面的消息通知系统涵盖短信邮件语音微信微博钉钉等多种消息形式并通过智能路由机制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功能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沟通需求。
- 安全和访问控制层:该系统内置了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并建立了完善的访问权限管理系统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安全团队会实时监控所有操作记录并对异常行为进行快速响应与追踪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 应用服务层:云计算平台上架了一系列标准的应用服务体系包括容器化应用微服务架构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等并通过标准化接口API让用户能够方便地调用这些优质的服务实现快速的应用开发与部署。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多种计算资源调度算法被广泛应用于云计算平台。现有算法可分为静态与动态两大类。本文将详细阐述了其运行机制、操作流程以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公式描述。
3.1.静态调度算法
静态调度算法即为系统管理员预先配置所需计算资源的数量,并依据特定规则将这些资源分配给不同用户进行使用。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且易于掌握的特点,在多数情况下能够有效运行。然而存在固定化的资源配置模式限制了其灵活性,并导致无法有效应对突发性资源波动情况。另外一项不足之处是可能会因资源的碎片化现象发生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出现。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静态调度算法通常仅适用于小型数据中心或对稳定性要求不高的场景。
3.2.动态调度算法
动态调度算法则基于资源的使用率和预测需求等因素,在考虑系统当前状态和其他资源约束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以优化计算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情况。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并且能更精准地反映云计算平台的实际运行状况因此在大数据、AI以及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3.2.1.主动式调度算法
该算法是一种动态资源分配机制,在处理新请求时会对其资源需求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将其指派到空闲的服务节点上
主动式调度算法的核心机制是建立一个资源管理模块,系统地记录以下关键信息:每个计算节点的剩余容量、每台机器上的当前任务状态、运行中的任务数量以及系统的总任务数。当新任务提交时,调度系统会系统性地评估是否有足够容量来处理该任务。如果能够直接分配,则将该作业部署到相应的空闲资源上;如果无法直接分配,则系统会继续搜索其他可用位置直到找到合适的目标为止。如果没有找到可用位置,则系统会暂时搁置该作业等待资源恢复或重新分配机会。
为了避免防止资源之间的竞争, 主动式调度算法一般会使用冲突消减策略, 例如抢占式调度(Preemptive Scheduling),这种技术会在现有任务运行期间强行中断当前任务, 转而执行新的任务以解决冲突. 此外, 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主从式调度’(Master/Slave Scheduling), 其中主要负责 resources 的分配, 而 secondary 操作者则负责处理被分配到的 resources. 这种主从架构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且实时性强,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低效问题, 因为某个 task 可能需要长时间得不到及时 scheduling 而导致某些 resources 处于闲置状态.
3.2.2.被动式调度算法
基于历史负载信息的资源管理策略(Passive Scheduling)相较于主动型调度方案具有显著差异。该策略通过分析历史负载数据、各任务执行所需时间以及各任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等因素进行优化配置,并将最优资源配置至相应计算节点以实现最大化的系统效率提升。其在资源分配决策中并不完全依赖于用户的主观意愿而是通过自身的动态学习机制完成相应的配置操作以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与高效运转。
被动式调度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建立一张基于资源依赖关系的拓扑结构来进行系统管理。每当新任务到来时,调度机制都会动态更新相关数据结构以反映当前系统状态变化。通过分析系统的运行状态,该算法能够自动生成适合当前负载分布的最佳执行路径,从而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当现有资源无法同时支持多个任务的需求时,该算法会自动激活负载均衡策略,将部分负载转移到空闲度较高的服务器上以提高系统的吞吐能力。然而,该算法的主要缺陷在于其低利用率,因为它需要在每个作业启动前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决策过程来确定最优执行路径
3.2.3.混合式调度算法
Hybrid Scheduling integrates proactive and reactive scheduling techniques to optimize resource management. This approach ensures effici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while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latency for new task scheduling. By combining the strengths of proactive and reactive scheduling methods, hybrid scheduling achieves optimal performance across diverse workloads. For instance, when a new task arrives at the scheduler, it prioritizes the use of proactive schedulers. If resources are insufficient to handle the new task, it then falls back to using passive schedulers. Despite its ability to maintain the real-time nature of proactive scheduling and deliver low latency in a reactive environment, hybrid scheduling still demonstrates superior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purely passive approaches in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3.3.动态调度算法的数学模型
动态调度算法主要包含两种类型:静态与动态两种类型。前者假设系统的资源总量保持恒定,在系统负载能力、可靠性以及资源分配策略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划;而后者则能够快速响应系统中资源的增长与变化情况,并相应地优化调度效率。下面将分别阐述这两类算法的具体数学模型。
3.3.1.静态模型
基于系统中资源池内资源数量恒定不变的前提假设,在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动态追踪各计算节点的任务分配情况与剩余资源量的变化特征后,在调度算法中生成一个包含各节点状态信息的具体数值表单(即所谓的"静态表格")。该方法的主要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任务之间存在严格互斥关系;二是无法捕获任务的历史访问频率特征值。其基本数学表达式如下:
在静态模型中,
n_i代表第i个计算节点的能力指标,
T_j代表第j个任务所需的运行时间,
C_{ij}代表第i个节点可承载的任务数量,
\mu衡量平均完成时间,
\gamma度量任务紧急程度。
当某个任务所需的时间超过节点处理能力时,则需进行资源迁移。
任务紧急程度由资源分配系数\gamma表征,
其值越大表示需求越紧迫,
调度器更倾向于调度到资源丰富的节点上。
然而,
静态模型未能充分考虑机器故障、
资源预算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某些特殊任务,
该模型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结果。
3.3.2.动态模型
动态模型被称为一组能够在不断变化中持续发展变化的任务系统,并假设这些系统中没有相互排斥的任务。
基于历史数据追踪计算资源的使用情况,
并构建动态曲线模型来分析当前运行状态。
该方法能够模拟任务到来与结束的过程,
并根据实时情况调整计算资源的分配策略。
其基本框架如下:
动态模型中,
\bar{w}_i
代表第
i
个计算节点的能力水平,
\bar{\lambda}_i(t)
代表第
i
个节点在时间点
t
的任务处理速率,
而
F_{ij}(t)
则是指第
i
个节点在时间段
t
至
t+\Delta t
间可接收的任务数量。
系统设定的目标是达到一定的资源利用率水平,
即通过衡量当前时刻系统的负载情况,
确定各段时间内的资源使用状况。
当某任务所需的时间超出相应节点的能力时,
则需进行资源迁移以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此外,
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效率,
引入了所谓的"紧急度系数"。
这一参数数值越大,
表明该任务对系统资源的需求越紧急,
从而调度机制会优先考虑将此类任务分配至拥有充足剩余能力的节点上。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前面主要概述了云计算的整体架构及其相关特征和功能模块,并详细讨论了动态调度算法及其数学模型。本节将提供与云计算相关的具体代码实例,并对其运行逻辑和实现机制进行深入解析。
4.1.虚拟化技术简介
在云计算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虚拟化技术。该技术能够将物理环境中的服务器机架、存储设备以及网络带宽等硬件设施进行映射转化为用户云环境中的资源包,并通过分发实现计算能力的有效共享与协同运行。这种架构设计赋予云计算平台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并通过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展来支撑业务需求的变化
4.2.创建虚拟机
生成一个名为"testvm1"的虚拟机,并为该虚拟机配置两个CPU、4GB内存以及一个千兆网卡
import libvirt
# Connect to the hypervisor
conn = libvirt.open("qemu:///system") # or "remote+ssh://..." for remote connection
if conn == None:
print("Failed to open connection to the hypervisor")
exit(1)
try:
vm = conn.defineXML('''<domain type='kvm'>
<name>testvm1</name>
<memory unit='KiB'>4194304</memory> <!-- 4 GiB -->
<vcpu placement='static'>2</vcpu> <!-- 2 vCPUs -->
<os>
<type arch='x86_64' machine='pc-i440fx-xenial'>hvm</type>
<boot dev='hd'/>
</os>
<features>
<acpi/>
<apic/>
<pae/>
</features>
<clock offset='utc'/>
<on_poweroff>destroy</on_poweroff>
<on_reboot>restart</on_reboot>
<on_crash>restart</on_crash>
<devices>
<emulator>/usr/bin/kvm</emulator>
<disk type='file' device='disk'>
<source file='/var/lib/libvirt/images/testvm1.img'/>
<target bus='virtio' dev='vda'/>
<driver name='qemu' type='qcow2' cache='none' discard='unmap'/>
</disk>
<interface type='network'>
<mac address='52:54:00:fe:c8:be'/>
<model type='virtio'/>
<source network='default'/>
</interface>
</devices>
</domain>''')
if vm!= None:
print ("Virtual Machine defined successfully!")
else:
print ("Error defining virtual machine.")
except libvirt.libvirtError as e:
print ("An error occurred when creating the VM:", e)
finally:
conn.close()
代码解读
此代码生成了一台命名为testvm1的虚拟机,并设置其内存容量为4GB的同时并生成了一个虚拟磁盘镜像文件。除了硬件参数之外,则会自动配置开机启动顺序以及网络接口设置等细节内容。最终步骤是通过XML语法规范来设定该虚拟机的数据元信息。
4.3.启动虚拟机
生成一个命名为‘testvm1’的虚拟机后, 即可启动它。
以下是启动虚拟机的代码:
import time
# Connect to the hypervisor
conn = libvirt.open("qemu:///system") # or "remote+ssh://..." for remote connection
if conn == None:
print("Failed to open connection to the hypervisor")
exit(1)
try:
dom = conn.lookupByName('testvm1')
if dom.isActive():
print ("The Virtual Machine is already running...")
else:
dom.create()
while not dom.isActive():
time.sleep(1)
print ("Virtual Machine started successfully!")
except libvirt.libvirtError as e:
print ("An error occurred when starting the VM:", e)
finally:
conn.close()
代码解读
上述代码将本地KVM hypervisor与之关联起来。
该代码通过名称定位出对应的dom虚拟机对象并开始运行它。
使用一个while循环周期性地检查目标机器是否已正常 booted。
当目标机器完成booting过程之后则会触发程序的结束流程。
4.4.停止虚拟机
要停止虚拟机,可以使用以下代码:
import time
# Connect to the hypervisor
conn = libvirt.open("qemu:///system") # or "remote+ssh://..." for remote connection
if conn == None:
print("Failed to open connection to the hypervisor")
exit(1)
try:
dom = conn.lookupByName('testvm1')
if not dom.isActive():
print ("The Virtual Machine is already stopped...")
else:
dom.destroy()
while dom.isActive():
time.sleep(1)
print ("Virtual Machine stopped successfully!")
except libvirt.libvirtError as e:
print ("An error occurred when stopping the VM:", e)
finally:
conn.close()
代码解读
该代码同样连接至本地KVM hypervisor,并通过名称定位虚拟机对象Dom并终止其活动。该程序将定期检查Virtual Machine的状态以确保其已停止。当Virtual Machine顺利完成停止后, 该程序将完成任务
5.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云计算的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合作与努力。作为公有云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在 AWS 的发展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Azure 是微软推出的一种完全托管式的云计算服务,其提供的服务模式逐渐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Baidu Cloud 和 QingCloud 等均为我国知名的私有云解决方案。
微软近年来探索混合云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被视为云计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云计算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中诸多领域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边缘计算、超融合计算以及分布式文件系统等领域都存在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
此外,在整合不同云端资源与突破数据孤岛方面,如何实现不同云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