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技术复习总结
第一章:智能控制概述
简答:
1、智能控制的产生?
控制系统的复杂性:被控对象、环境、控制任务
传统控制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缺乏合适的系统描述方法
缺乏有效的处理不确定性的方法
传统控制输入信息的单一性
与人的经验知识结合的必要性。
- 智能控制的发展历程?
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扎德的模糊集合论、费根鲍勃专家系统、门德尔人工智能控制
利昂兹智能控制
形成期20世纪70年代:傅京孙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人、人机结合、无人参与,基于规则的控制,玛丹尼基于模糊语言描述控制规则的模糊控制器、自组织模糊控制器
发展期(约1980以后):Hopfield引入了能量函数、机器人系统、实时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的出现
-
智能控制的典型结构:


-
结构特点:被控对象描述的混合性、信息处理的层次性、控制器结构的组合性
-
功能特点: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
-
智能控制分类:
模糊控制、神经控制、仿人控制
模拟人类各种优良的控制调节机制的学习控制
基于知识工程的专家控制
复合智能控制
- 典型的复合智能控制: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
基于神经网络和学习控制的智能控制
基于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智能控制
PID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
- 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古典控制理论,20世纪30-50年代,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传递函数,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代数判据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PID控制器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20世纪50-70年代,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线性/非线性;定常/时变;连续/离散,非线性微分方程,状态方程、传递矩阵,状态空间描述法,代表人物,贝尔曼、卡尔曼、朗道,最优控制、时滞系统控制、基于网络的控制
大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控制理论的深度广度深度延伸,
第二章:模糊数学基础
-
模糊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
常见的几种隶属度函数




-
模糊矩阵的合成和直积


-
几个计算:





第三章:模糊控制
- 模糊控制的特点
无需知道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控制经验为依据、是一种反映人类智慧思维的智能控制、易被人们所接受、构造容易、鲁棒性好
2、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3、模糊控制算法步骤
步骤1:通过被控对象输出值与系统给定值比较,得到偏差信号的精确量
步骤2:将偏差信号的精确量转化为模糊量
步骤3:根据偏差信号的模糊量和模糊规则,通过模糊推理得到控制信号的模糊量
步骤4:将控制信号模糊量转化为精确量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内容
(1)确定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2)设计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
(3)确立模糊化和非模糊化的方法;
(4)选择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及输出变量的论域,
并确定模糊控制器的参数(量化因子、比例因子)。
-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最大隶属度法

-
重心法

-
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


-
练习

-
模糊控制查表法

优势:对给定的偏差和偏差变化,很容易得到相应的控制输出、
模糊控制器存放的只是一个查询表,需要的存储空间很少 、
模糊控制查询表是离线建立的,它丝毫没有影响模糊控制器实时的速度,满足实时控制要求
- 模糊控制查询表的设计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及其论域、量化因子、比例因子
定义输入和输出变量的语言值、 制定模糊控制规则
求模糊控制表(包括模糊化方法和去模糊方法的确定、模糊推理等)
- 求模糊控制表






得表:

-
液位控制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
作业
第四章:人工神经网络基础
-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性
并行性、非线性映射、学习与适应、分布式信息存储
- 神经元激励函数作用
控制输入对输出的激活作用;
对输入、输出进行函数转换;
将可能无限域的输入变换成指定的有限范围内的输出。
3、激活函数种类


- 神经元网络分类
前向网络(BP网络、感知器)、反馈网络(神经认知机)、全互连网络(Hopfield网络)、混合性网络(RNN)
第五章:典型人工神经网络
- 单神经元感知器用途
实现模式分类识别器,解决只有两类的模式识别问题、只能识别具有线性边界的识别问题
实现逻辑函数功能,二值逻辑单元,不能实现异或
- 多层感知器的结构和功能

(1) 实现任意的布尔函数;
(2) 在模式识别问题中,它能划分输入空间,生成复杂的边界;
(3) 最后,它能逼近从RN到RM的任意连续映射。
3、BP算法基本思想
学习过程由信号的正向传输和偏差的反向传播组成。
在正向传输过程中,输入样本由输入层,经各隐含层作用后,传向输出层。
若输出层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偏差较大,则进行偏差的反向传播过程。该过程是将输出偏差以某种方式,通过输出层、隐含层传播至输入层,并将偏差分摊给各层的神经元上,以获 得各层单元的偏差信号,并根据该信号调整神经单元间的连接权。
结构图:

- BP算法的局限性影响因素以及改进措施
局限性:
由于采用非线性梯度优化算法,往往得到的是问题的局部极小解;
迭代次数多 使得学习效率降低;
在学习新样本时,有遗忘旧样本的趋势,且要求表征每个样本的特征数目要相同。
影响因素:
初值权值:
随机选较小的值,尽量均匀覆盖权值空间,避免出现初始权值相同的情况。
激活函数:
由于常规的Sigmoid函数容易产生饱和现象,可通过调节Sigmoid函数的斜率或采用其它激励函数来改善网络的学习性能。
学习率:
学习率越大,收敛越快,但是,容易产生振荡;学习率越小,收敛越慢。。
改进措施:自适应变学习率方法、增加一个惯性项(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在前一次调整的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滤除在偏差函数曲面陡变部分造成的错误调整 )、增量型学习、积累型学习、与优化算法结合
算法基本流程:

-
BP网络的训练计算前向输出



-
径向基函数网络结构
一个隐层,一个输出层
高斯核函数:

参数:高斯基函数的中心、高斯基函数的宽度、隐含层和输出层之间的连接权
6、BP网络与RBF网络的对比
函数逼近:BP网络:由于采用了Sigmoid函数作为激活函数,对输入信号无限大的范围内均 会产生非零值,激活函数可全局接收输入信息;
RBF网络:隐含层神经元采用高斯基函数作为激活函数,只有距离基函数中心比较 近的输入会明显影响到网络的输出,因此,激活函数具有较强的局部 映射能力。
网络结构:BP网络可以由任意层神经元组成
RBF网络只有两层结构,即仅包含一个隐层和一个输出层。
学习速度:RBF网络比BP网络训练速度快,比较适合于对系统的实时
辨识和在线控制。
网络设计:择合适的径向基函数也是RBF网络设计的难点
功能:模式识别问题,RBF网比感知器有效得多、函数拟合问题,感知器用的隐节点少,比 RBF网的效率高
- 离散型Hopfiled网络两种工作方式
串行(异步)工作方式。


练习:

并行(同步)工作方式。







7、DHNN网络的联想记忆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1)能够收敛于稳定状态,利用此稳态来记忆样本信息;
(2)具有回忆能力,由某一残缺信息回忆起比较完整的记忆
实现的两个阶段:
学习记忆阶段:通过学习规则设计权值,获得能量井的分布;使不同的稳态对应于不同的记忆样本
联想记忆阶段:通过输入某一初始状态,找到与之海明距离意义上最近的稳态。正确回忆与错误回忆
- Hopfield网络例题




第六章:神经网络控制
- 神经网络用于控制的优越性
可以用于处理难以用模型或规则描述的过程或系统、适于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的控制系统
可以实现任何非线性映射、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硬件实现愈趋方便。
- 神经网络在控制中的作用
基于精确模型的各种控制结构中充当对象的模型——辨识。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直接充当控制器——控制器。
在传统控制器中优化计算作用——优化PID参数。
在与其它智能控制方法和优化算法相融合中,为其提供非参
数化对象模型、优化参数、推理模型及故障诊断等
-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
在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

神经网络辨识的三要素:模型的选择、输入信号的选择、偏差准则的选择
神经网络辨识的特点:不要求建立实际系统的辨识格式、可以对本质非线性系统进行辨识、
收敛速度只与神经网络结构和所采用的学习算法有关、神经网络可以作为待辨识系统的 物理实现,用于在线控制。
4、 前向建模法(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动态辨识)
利用神经网络来逼近非线性系统的前向动力学模型。

5、逆模型法
在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中经常需要非线性系统的逆模型。


逆模型建模方法的缺陷:学习方法不一定是目标最优的、建模不精确
改进缺陷1)的策略:
① 适当地在稳定工作态下加入一个小信号的随机输入信号,从而提高系统的可辨识能力(模型的充分激励问题)。
② 借鉴神经控制器的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采用下图的逆模型建模结构。逆模型的输入可以遍及整个系统的输入空间。

- 单神经元PID自适应控制
在控制系统中,利用一个神经元作为控制器,实现类似于PID控制器的功能,但其参数可以不断调整,从而实现自适应控制功能。

7、神经网络直接逆模型控制
假设被控系统可逆,通过离线建模过程得到系统的逆模型网络,然后用这一逆网络模型去直接控制被控对象。

应用前提:
系统的结构已知,即m,n已知;系统可逆
逆动力学模型:


局限性:采用离线设计方法,没有考虑到系统本身的输入输出状态,因此,一旦系统的 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这类控制器就不再适用。采用BP算法时,需要假设被控对象
的期望控制量已知,这在实际系统中往往难以实现。直接逆模型控制是开环控制,对 逆模型误差和干扰等十分敏感,鲁棒性较差,仅适用于比较简单的场合。
第七章:智能优化及其应用
1.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章:智能控制概述
简答:
1、智能控制的产生?
控制系统的复杂性:被控对象、环境、控制任务
传统控制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缺乏合适的系统描述方法
缺乏有效的处理不确定性的方法
传统控制输入信息的单一性
与人的经验知识结合的必要性。
- 智能控制的发展历程?
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扎德的模糊集合论、费根鲍勃专家系统、门德尔人工智能控制
利昂兹智能控制
形成期20世纪70年代:傅京孙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人、人机结合、无人参与,基于规则的控制,玛丹尼基于模糊语言描述控制规则的模糊控制器、自组织模糊控制器
发展期(约1980以后):Hopfield引入了能量函数、机器人系统、实时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的出现
-
智能控制的典型结构:


-
结构特点:被控对象描述的混合性、信息处理的层次性、控制器结构的组合性
-
功能特点: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
-
智能控制分类:
模糊控制、神经控制、仿人控制
模拟人类各种优良的控制调节机制的学习控制
基于知识工程的专家控制
复合智能控制
- 典型的复合智能控制: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
基于神经网络和学习控制的智能控制
基于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智能控制
PID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
- 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古典控制理论,20世纪30-50年代,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传递函数,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代数判据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PID控制器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20世纪50-70年代,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线性/非线性;定常/时变;连续/离散,非线性微分方程,状态方程、传递矩阵,状态空间描述法,代表人物,贝尔曼、卡尔曼、朗道,最优控制、时滞系统控制、基于网络的控制
大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控制理论的深度广度深度延伸,
第二章:模糊数学基础
-
模糊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
常见的几种隶属度函数




-
模糊矩阵的合成和直积


-
几个计算:





第三章:模糊控制
- 模糊控制的特点
无需知道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控制经验为依据、是一种反映人类智慧思维的智能控制、易被人们所接受、构造容易、鲁棒性好
2、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3、模糊控制算法步骤
步骤1:通过被控对象输出值与系统给定值比较,得到偏差信号的精确量
步骤2:将偏差信号的精确量转化为模糊量
步骤3:根据偏差信号的模糊量和模糊规则,通过模糊推理得到控制信号的模糊量
步骤4:将控制信号模糊量转化为精确量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内容
(1)确定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2)设计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
(3)确立模糊化和非模糊化的方法;
(4)选择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及输出变量的论域,
并确定模糊控制器的参数(量化因子、比例因子)。
-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最大隶属度法

-
重心法

-
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


-
练习

-
模糊控制查表法

优势:对给定的偏差和偏差变化,很容易得到相应的控制输出、
模糊控制器存放的只是一个查询表,需要的存储空间很少 、
模糊控制查询表是离线建立的,它丝毫没有影响模糊控制器实时的速度,满足实时控制要求
- 模糊控制查询表的设计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及其论域、量化因子、比例因子
定义输入和输出变量的语言值、 制定模糊控制规则
求模糊控制表(包括模糊化方法和去模糊方法的确定、模糊推理等)
- 求模糊控制表






得表:

-
液位控制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
作业
第四章:人工神经网络基础
-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性
并行性、非线性映射、学习与适应、分布式信息存储
- 神经元激励函数作用
控制输入对输出的激活作用;
对输入、输出进行函数转换;
将可能无限域的输入变换成指定的有限范围内的输出。
3、激活函数种类


- 神经元网络分类
前向网络(BP网络、感知器)、反馈网络(神经认知机)、全互连网络(Hopfield网络)、混合性网络(RNN)
第五章:典型人工神经网络
- 单神经元感知器用途
实现模式分类识别器,解决只有两类的模式识别问题、只能识别具有线性边界的识别问题
实现逻辑函数功能,二值逻辑单元,不能实现异或
- 多层感知器的结构和功能

(1) 实现任意的布尔函数;
(2) 在模式识别问题中,它能划分输入空间,生成复杂的边界;
(3) 最后,它能逼近从RN到RM的任意连续映射。
3、BP算法基本思想
学习过程由信号的正向传输和偏差的反向传播组成。
在正向传输过程中,输入样本由输入层,经各隐含层作用后,传向输出层。
若输出层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偏差较大,则进行偏差的反向传播过程。该过程是将输出偏差以某种方式,通过输出层、隐含层传播至输入层,并将偏差分摊给各层的神经元上,以获 得各层单元的偏差信号,并根据该信号调整神经单元间的连接权。
结构图:

- BP算法的局限性影响因素以及改进措施
局限性:
由于采用非线性梯度优化算法,往往得到的是问题的局部极小解;
迭代次数多 使得学习效率降低;
在学习新样本时,有遗忘旧样本的趋势,且要求表征每个样本的特征数目要相同。
影响因素:
初值权值:
随机选较小的值,尽量均匀覆盖权值空间,避免出现初始权值相同的情况。
激活函数:
由于常规的Sigmoid函数容易产生饱和现象,可通过调节Sigmoid函数的斜率或采用其它激励函数来改善网络的学习性能。
学习率:
学习率越大,收敛越快,但是,容易产生振荡;学习率越小,收敛越慢。。
改进措施:自适应变学习率方法、增加一个惯性项(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在前一次调整的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滤除在偏差函数曲面陡变部分造成的错误调整 )、增量型学习、积累型学习、与优化算法结合
算法基本流程:

-
BP网络的训练计算前向输出



-
径向基函数网络结构
一个隐层,一个输出层
高斯核函数:

参数:高斯基函数的中心、高斯基函数的宽度、隐含层和输出层之间的连接权
6、BP网络与RBF网络的对比
函数逼近:BP网络:由于采用了Sigmoid函数作为激活函数,对输入信号无限大的范围内均 会产生非零值,激活函数可全局接收输入信息;
RBF网络:隐含层神经元采用高斯基函数作为激活函数,只有距离基函数中心比较 近的输入会明显影响到网络的输出,因此,激活函数具有较强的局部 映射能力。
网络结构:BP网络可以由任意层神经元组成
RBF网络只有两层结构,即仅包含一个隐层和一个输出层。
学习速度:RBF网络比BP网络训练速度快,比较适合于对系统的实时
辨识和在线控制。
网络设计:择合适的径向基函数也是RBF网络设计的难点
功能:模式识别问题,RBF网比感知器有效得多、函数拟合问题,感知器用的隐节点少,比 RBF网的效率高
- 离散型Hopfiled网络两种工作方式
串行(异步)工作方式。


练习:

并行(同步)工作方式。







7、DHNN网络的联想记忆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1)能够收敛于稳定状态,利用此稳态来记忆样本信息;
(2)具有回忆能力,由某一残缺信息回忆起比较完整的记忆
实现的两个阶段:
学习记忆阶段:通过学习规则设计权值,获得能量井的分布;使不同的稳态对应于不同的记忆样本
联想记忆阶段:通过输入某一初始状态,找到与之海明距离意义上最近的稳态。正确回忆与错误回忆
- Hopfield网络例题




第六章:神经网络控制
- 神经网络用于控制的优越性
可以用于处理难以用模型或规则描述的过程或系统、适于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的控制系统
可以实现任何非线性映射、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硬件实现愈趋方便。
- 神经网络在控制中的作用
基于精确模型的各种控制结构中充当对象的模型——辨识。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直接充当控制器——控制器。
在传统控制器中优化计算作用——优化PID参数。
在与其它智能控制方法和优化算法相融合中,为其提供非参
数化对象模型、优化参数、推理模型及故障诊断等
-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
在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

神经网络辨识的三要素:模型的选择、输入信号的选择、偏差准则的选择
神经网络辨识的特点:不要求建立实际系统的辨识格式、可以对本质非线性系统进行辨识、
收敛速度只与神经网络结构和所采用的学习算法有关、神经网络可以作为待辨识系统的 物理实现,用于在线控制。
4、 前向建模法(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动态辨识)
利用神经网络来逼近非线性系统的前向动力学模型。

5、逆模型法
在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中经常需要非线性系统的逆模型。


逆模型建模方法的缺陷:学习方法不一定是目标最优的、建模不精确
改进缺陷1)的策略:
① 适当地在稳定工作态下加入一个小信号的随机输入信号,从而提高系统的可辨识能力(模型的充分激励问题)。
② 借鉴神经控制器的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采用下图的逆模型建模结构。逆模型的输入可以遍及整个系统的输入空间。

- 单神经元PID自适应控制
在控制系统中,利用一个神经元作为控制器,实现类似于PID控制器的功能,但其参数可以不断调整,从而实现自适应控制功能。

7、神经网络直接逆模型控制
假设被控系统可逆,通过离线建模过程得到系统的逆模型网络,然后用这一逆网络模型去直接控制被控对象。

应用前提:
系统的结构已知,即m,n已知;系统可逆
逆动力学模型:


局限性:采用离线设计方法,没有考虑到系统本身的输入输出状态,因此,一旦系统的 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这类控制器就不再适用。采用BP算法时,需要假设被控对象
的期望控制量已知,这在实际系统中往往难以实现。直接逆模型控制是开环控制,对 逆模型误差和干扰等十分敏感,鲁棒性较差,仅适用于比较简单的场合。
第七章:智能优化及其应用
1.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 粒子群算法的步骤:
1.初始化粒子群,给予随机的位置和速度;
2.评估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值;
3.对每个粒子,更新历史最优位置;
4.对群体更新历史最优解;
5.对所有粒子更新位置和速度;
6.若达到终止条件,则终止,否则转步骤2;
- 粒子群算法的步骤:
1.初始化粒子群,给予随机的位置和速度;
2.评估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值;
3.对每个粒子,更新历史最优位置;
4.对群体更新历史最优解;
5.对所有粒子更新位置和速度;
6.若达到终止条件,则终止,否则转步骤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