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的多维探索与发展展望

阅读量: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全球科研人员的目光。双足行走是人类独特的移动方式,也是人形机器人研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实现难度极大,却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双足行走,是对机器人运动控制、动力学、感知与决策等多学科领域的重大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尽管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要让人形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自然、稳定地行走,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攻克的难题。双足行走要求机器人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实时调整自身的姿态、重心和步幅,以保持平衡和稳定,这需要精确的控制算法、高效的传感器系统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作为支撑。

在人类生活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双足行走技术有望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它们可以成为人们的得力助手,帮助完成家务劳动、照顾老人和儿童等任务。比如,在家庭环境中,人形机器人能够轻松地在各种家具之间穿梭,进行清洁、整理等工作;在养老机构中,它们可以陪伴老人聊天、协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关怀和照顾。在教育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互动式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机器人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双足行走的人形机器人进行互动,更加直观地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运动机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工业生产中,双足行走的人形机器人也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制造业中,它们可以在复杂的生产线上灵活移动,完成一些精细的装配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物流领域,人形机器人能够适应不同的仓库环境,搬运货物、分拣包裹,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在一些危险或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如核电站、矿山、火灾现场等,人形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执行任务,保障人员的安全。比如,在核电站发生事故时,双足行走的人形机器人可以进入辐射区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修,避免人员受到辐射伤害。

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还将对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将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将为工业领域的智能化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因此,深入研究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产业需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路径。

在国外,日本一直处于人形机器人研究的前沿阵地。早稻田大学作为日本人形机器人研究的先驱,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其研发的 WABOT 系列机器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例如,WABOT - 1 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它虽然外形较为简单,但已具备通过早期传感器探测周围障碍物并颤颤巍巍迈腿行走的能力 ,为后续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本田公司的 ASIMO 更是引发了全球对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关注。ASIMO 于 2000 年发布,它在 P 系列机器人的基础上改进优化而来,外形像穿着宇航服的人类,能够自主检测周围环境、规划路径行走,还能与人类互动、打招呼。ASIMO 的出现,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和人机交互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先进的平衡控制技术和环境感知能力,为后来的人形机器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美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同样成果显著。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 Atlas 机器人代表了目前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的顶尖水平。Atlas 高约 1.5 米,重 80 公斤,拥有 28 个自由度,主动力来源为电池,驱动方式为液压,配备 RGB 与深度相机,机器人本体共搭载 3 台 NUC / 工控机负责整体控制系统的运算。它最突出的亮点是能实现像人一样奔跑、跳跃和跨越障碍,其独特的感知、规划、驱动以及驱动背后的制造技术令人瞩目。在感知能力方面,基于配备的 RGB 摄像头和 TOF 深度传感器,Atlas 能快速生成环境的点云,再使用多平面分割算法从点云中提取平面,机器人中的映射系统将算法获取的信息构建模型,从而辅助后续的行为规划;在规划能力方面,设计人员通过离线优化为其不断创建新的运动轨迹,在实际行动中,Atlas 会尽量选择与之匹配的行为动作,同时使用 MPC(模型预测控制器)来调整实时的力、姿势和行为时间等细节,以完成复杂动作。

欧洲的人形机器人研究则侧重于多学科融合与协作。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机器人系统实验室采用最优控制(MPC + WBC)与模拟和强化学习(Simulation + RL)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 ANYmal 四足机器人,其研究成果登上了《Science Robotics》。ANYmal 拥有出色的移动能力与稳定性,将机器人集成高性能运动控制器与深度感知系统,借助优异的运动控制算法能全自主地在复杂废墟环境下自主搜索。此外,该实验室还在机器人本体和核心零部件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开发了机械壁四足机器人 ALMA、轮腿式机器人 ANYmal on Wheels、机器人关节 ANYpulator、机械臂 DynaArm,以及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液压挖掘机 HEAP,同时拥有自研用于足式机器人的力矩传感器以及 ANYdrives 串联弹性执行器和 DynaDrives 直接驱动型直线执行器 ,为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国防科技大学在 1990 年研制出我国首台两足步行机器人,2000 年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仿人型机器人 “先行者”。“先行者” 具有类人一样的头部、眼睛、脖颈、身躯、双臂与两足,还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能,实现了从只能平地静态步行到快速自如动态行走、从只能在已知环境中行走 到可在小偏差和不确定环境中行走的关键突破,行走频率也大幅提高。此后,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投入到人形机器人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优必选科技的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 Walker 在五年里完成了四次迭代,成为中国首台可商业化的人形双足机器人。Walker X 身高 1.30m、体重 63kg,具备 41 个高性能伺服关节构成的灵巧四肢,以及多维力觉、多目立体视觉、全向听觉和惯性、测距等全方位的感知系统,可以实现平稳快速的行走和精准安全的操作。它还拥有全新升级的多模态交互系统,赋予了机器人生命感,能够更加生动灵活地和人交互,视觉定位导航和手眼协调操作技术的全面升级,使其自主能力大幅提高,真正能够在实际场景中提供人形机器人服务。

逐际动力的双足机器人 P1 基于强化学习,在完全陌生的野外环境中完成了零样本、无保护、全开放的徒步测试,在复杂地形上展现出惊人的控制力和稳定性,高动态完成了一系列挑战性移动任务。P1 在仿真训练中并未接触过任何森林、徒步相关数据,却能在真实环境中 “开箱即用”,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和不确定因素,展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鲁棒性,为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成熟和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应用场景的进程提供了新的可能。

总的来说,国内外在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稳定性、降低成本、增强人机交互能力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变革。

1.3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本研究旨在突破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的现有瓶颈,实现更加自然、稳定、高效的双足行走,具体目标如下:

提出新型控制算法 :针对双足行走的动态特性和平衡控制难题,研发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与深度强化学习(DRL)相结合的新型控制算法。通过模型预测控制对机器人的未来状态进行预测和优化,结合深度强化学习让机器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中自主学习最优的行走策略,以提高机器人在复杂地形和动态环境下的行走稳定性和适应性。

优化机械结构设计 :从仿生学角度出发,借鉴人类腿部的骨骼肌肉结构和运动原理,设计一种新型的轻量化、高刚性的腿部机械结构。通过优化关节的自由度配置和传动方式,提高机器人腿部的运动灵活性和能量转换效率,降低机器人的能耗和重量,提升机器人的整体性能。

实现实时环境感知与决策 :构建一套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系统,包括激光雷达、视觉相机、惯性测量单元等,使机器人能够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如地形、障碍物等。在此基础上,开发高效的环境感知算法和决策算法,使机器人能够根据感知到的信息实时调整行走策略,实现自主避障和路径规划 ,提高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的行走能力。

验证与评估 :搭建实验平台,对所设计的人形机器人进行双足行走实验验证。通过在不同地形和环境条件下的实验,评估机器人的行走性能,包括稳定性、速度、能耗等指标。根据实验结果对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和机械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算法创新 :将模型预测控制与深度强化学习相结合,为双足行走控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模型预测控制能够利用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对未来状态进行预测和优化,而深度强化学习则赋予机器人自主学习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种结合方式有望克服传统控制算法在复杂环境下的局限性,提高机器人双足行走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机械结构创新 :基于仿生学原理设计的新型腿部机械结构,更加接近人类腿部的结构和运动方式。通过优化关节自由度和传动方式,不仅提高了机器人腿部的运动性能,还降低了能耗和重量。这种创新的机械结构设计为提高人形机器人的整体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多传感器融合与智能决策 :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对环境信息的全面感知,并结合智能决策算法,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做出快速、准确的决策。这种感知与决策的一体化设计,提高了机器人的自主行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是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关键技术剖析

2.1 机械结构设计

机械结构作为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的硬件基础,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乎机器人的行走性能。一个精心设计的机械结构能够为机器人提供稳定的支撑、灵活的运动能力以及高效的能量转换效率,是实现机器人自然、稳定双足行走的关键。

2.1.1 腿部结构优化

腿部结构是人形机器人实现双足行走的核心部分,其关节布局和自由度设计对机器人的灵活性与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关节布局方面,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借鉴人类腿部结构,采用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组合方式 。以本田公司的 ASIMO 机器人为例,其髋关节具备 3 个自由度,能够实现腿部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的运动,分别对应前屈后伸、内收外展以及旋内旋外,这使得机器人在行走时可以像人类一样自然地摆动腿部,调整步幅和方向;膝关节设置 1 个自由度,主要负责腿部的屈伸运动,在行走过程中,膝关节的屈伸配合髋关节的运动,实现了腿部的抬起和放下,保证了行走的连贯性;踝关节拥有 2 个自由度,分别控制脚踝的背屈跖屈和内翻外翻,这使得机器人能够适应不同地形的起伏,保持身体的平衡。这种关节布局的设计,使机器人在行走时能够模拟人类的步态,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在自由度设计上,并非自由度越多机器人的性能就越好。过多的自由度会增加机器人的控制难度和能量消耗,同时也可能导致结构的复杂性和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在保证机器人运动功能的前提下,对自由度进行合理的配置。例如,在一些简单的室内服务场景中,机器人可能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运动能力,此时可以适当减少自由度,简化结构,降低成本。而在一些复杂的户外场景或需要执行高难度任务的情况下,如救援、探险等,则需要增加自由度,以提高机器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为了提高机器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腿部结构设计。例如,一些机器人采用了并联机构的腿部结构,这种结构通过多个连杆的协同运动,能够将腿部执行器上移,减小腿部惯量,提高机器人的动态响应能力和稳定性。又如,一些机器人在腿部关节处采用了弹性元件,如弹簧、橡胶等,这些弹性元件能够在机器人行走时起到缓冲和储能的作用,减少关节的冲击和磨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的能量转换效率,使机器人的行走更加平稳和自然。

2.1.2 足部设计要点

足部作为机器人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其设计直接影响着机器人对不同地形的适应性以及行走的稳定性。足部的形状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因素。一般来说,人形机器人的足部形状模仿人类脚掌,采用近似椭圆形的设计,这种形状能够提供较大的支撑面积,增强机器人在站立和行走时的稳定性。同时,足部的前端和后端通常会设计成略微翘起的形状,类似于人类脚掌的足弓结构,这有助于在行走过程中缓冲地面的冲击力,减少对机器人身体的震动,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器人的行走效率。

足部的材料选择也至关重要。常用的足部材料包括橡胶、聚氨酯等。橡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防滑性,能够在不同地面材质上提供足够的摩擦力,确保机器人行走时不会滑倒。例如,在光滑的瓷砖地面上,橡胶材质的足部能够有效地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使机器人能够稳定地行走;在粗糙的水泥地面上,橡胶的耐磨性也能保证足部在长时间使用后不会轻易磨损。聚氨酯则具有较高的弹性和缓冲性能,能够更好地吸收行走时的冲击力,保护机器人的关节和内部结构。在一些需要频繁行走或在不平整地形上作业的机器人中,聚氨酯材料的足部能够有效地减少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延长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传感器配置是足部设计的另一个关键要点。在足部安装各种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力传感器、陀螺仪等,可以实时获取机器人足部与地面的接触信息,包括压力分布、受力大小和方向、姿态变化等,为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以便及时调整行走策略,保持平衡。例如,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足部不同部位的压力分布情况,当机器人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行走时,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到足部各个部位压力的变化,控制系统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机器人的姿态和步伐,使机器人能够平稳地通过不平整的地面;力传感器则可以测量足部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当机器人受到外力干扰时,力传感器能够迅速检测到力的变化,控制系统根据力传感器的数据调整机器人的运动,以抵抗外力干扰,保持稳定。

以波士顿动力公司的 Atlas 机器人为例,其足部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配备了多个六维力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精确地测量足部在各个方向上受到的力和力矩,以及足部与地面之间的压力分布。通过这些传感器获取的数据,Atlas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能够实时了解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和地面情况,从而实现更加精确的运动控制。在复杂地形行走时,Atlas 机器人能够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自动调整足部的姿态和力量,轻松跨越障碍物、上下楼梯等,展现出了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2.2 运动控制算法

运动控制算法是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直接决定了机器人行走的稳定性、灵活性和效率。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控制算法也在不断演进,从传统的基于模型的控制算法到现代的智能控制算法,每一次的进步都为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2.2.1 传统控制算法解析

传统控制算法在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为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零力矩点(ZMP)算法和线性倒立摆模型(LIPM)算法是最为经典的两种传统控制算法。

ZMP 算法由日本学者 Vukobratovic 于 1972 年提出,其核心原理是基于力学平衡的概念。在人形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当机器人脚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足够大时,若机器人绕某点的合力矩为零,该点即为 ZMP 点。在静态步行时,只要保证 ZMP 点始终位于支撑多边形内,机器人就能保持稳定。例如,当机器人站立不动时,其重心垂直投影点即为 ZMP 点,此时 ZMP 点位于脚底支撑面内,机器人处于稳定状态。在动态步行时,通过合理规划 ZMP 点的轨迹,使其在支撑多边形内连续平滑地移动,机器人就能够实现稳定的行走。以本田 ASIMO 机器人为例,在其行走过程中,通过精确计算和控制 ZMP 点的位置,使得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的地形和速度下保持稳定的行走姿态,实现了如上下楼梯、转弯等复杂的行走动作 。

ZMP 算法的优点在于其原理简单易懂,基于成熟的力学理论,易于实现和理解。在一些对行走速度和灵活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如室内服务场景中,ZMP 算法能够有效地保证机器人的稳定性,使得机器人能够完成简单的行走任务,如在室内进行物品搬运、引导等工作。然而,ZMP 算法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需要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和环境信息,对机器人的参数变化和环境扰动较为敏感。当机器人的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或者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行走时,ZMP 算法的控制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可能导致机器人的稳定性下降,甚至出现摔倒的情况。

LIPM 算法则是将人形机器人简化为倒立摆模型,通过对倒立摆的控制来实现机器人的双足行走。在 LIPM 算法中,假设机器人的质心运动轨迹与倒立摆的运动轨迹相似,通过控制倒立摆的摆动来调整机器人的质心位置,从而实现稳定的行走。例如,在机器人向前行走时,通过控制倒立摆向前摆动,带动机器人的质心向前移动,同时调整机器人的腿部动作,保持身体的平衡。这种简化的模型使得计算过程相对简单,能够快速地生成行走轨迹。

LIPM 算法的优势在于其计算效率高,能够快速地生成行走轨迹,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在一些需要机器人快速做出反应的情况下,如在紧急救援场景中,LIPM 算法能够使机器人迅速调整姿态,快速移动到指定位置,提高救援效率。但 LIPM 算法也存在不足,它对机器人的简化过于理想化,忽略了机器人的非线性因素和复杂的动力学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的运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关节的摩擦力、惯性力等,这些因素在 LIPM 算法中难以准确考虑,导致其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较差。

2.2.2 智能控制算法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智能控制算法逐渐被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控制领域,为解决传统控制算法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深度学习算法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能够自动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复杂的模式和特征,从而实现对机器人行走的精确控制。在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中,深度学习算法可以用于处理机器人的传感器数据,如视觉、力觉、惯性等信息,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例如,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对机器人视觉相机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识别出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地形特征等信息;利用循环神经网络(RNN)对惯性测量单元(IMU)采集的姿态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机器人的运动趋势。基于这些感知和分析结果,深度学习算法可以生成更加准确和灵活的行走策略,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自主行走。以谷歌旗下的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为例,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户外地形中,如草地、石子路、斜坡等,准确地感知环境信息,自主规划行走路径,实现稳定、高效的行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强化学习算法则是通过让机器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尝试不同的动作,并根据环境反馈的奖励信号来优化自己的行为策略,从而实现最优的行走控制。在强化学习中,机器人被视为一个智能体,它在环境中执行动作,环境根据机器人的动作返回一个奖励值和新的状态。机器人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找到一个能够最大化累积奖励的策略。在双足行走控制中,奖励函数可以设计为鼓励机器人保持稳定的姿态、提高行走速度、减少能量消耗等。例如,当机器人能够稳定地行走一段距离时,给予正奖励;当机器人出现晃动或摔倒的迹象时,给予负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机器人能够逐渐学习到在不同环境下的最优行走策略。

与传统控制算法相比,智能控制算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它们能够自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无需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和环境建模,从而在复杂和未知的环境中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在不平整的地面上,智能控制算法能够根据传感器实时反馈的信息,自动调整机器人的行走姿态和步伐,而传统控制算法则可能因为无法准确适应地形变化而导致机器人失去平衡。然而,智能控制算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训练过程较为复杂,且算法的可解释性较差,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发展。

2.3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人形机器人实现双足行走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它如同机器人的 “感官”,赋予机器人感知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能力,使机器人能够获取各种信息,为运动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从而实现稳定、灵活的双足行走。

2.3.1 惯性传感器作用

惯性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主要包括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它们能够精确检测机器人的姿态和运动状态,为机器人的稳定行走提供了重要保障。加速度计通过测量物体在加速度场中的力,来检测机器人在各个方向上的加速度变化,从而获取机器人的线性运动信息。在人形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加速度计可以实时监测机器人的加速度,判断机器人是否在加速、减速或者匀速行走。当机器人起步时,加速度计能够感知到腿部的加速度变化,将这些信息传输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加速度信息调整电机的输出功率,使机器人能够平稳地起步;当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遇到障碍物需要急停时,加速度计能够迅速检测到加速度的突变,控制系统接收到信号后,立即采取制动措施,避免机器人与障碍物发生碰撞。

陀螺仪则利用角动量守恒原理,测量物体的角速度,从而获取机器人的旋转运动信息。在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中,陀螺仪对于检测机器人的姿态变化至关重要。当机器人行走时,由于地面的不平整或者自身运动的不稳定,机器人的身体会发生倾斜和转动。陀螺仪能够实时感知这些姿态变化,将角速度信息传输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陀螺仪提供的信息,计算出机器人的姿态偏差,并通过调整机器人的关节角度和电机输出,使机器人保持平衡。在机器人上下楼梯时,陀螺仪可以精确感知机器人身体的倾斜角度和转动方向,控制系统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机器人腿部的动作,确保机器人能够安全、稳定地上下楼梯。

以常见的六轴惯性测量单元(IMU)为例,它集成了三个轴的加速度计和三个轴的陀螺仪,能够同时测量机器人在三维空间中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在人形机器人中,IMU 通常安装在机器人的关键部位,如躯干、腿部等,以便实时获取机器人的运动状态信息。当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IMU 会不断地采集加速度和角速度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给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够准确地了解机器人的姿态和运动状态,从而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在复杂地形行走时,机器人可能会遇到各种颠簸和倾斜,IMU 能够及时检测到这些变化,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快速调整机器人的行走策略,使机器人能够保持稳定的行走姿态。

惯性传感器还可以与其他传感器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和控制精度。惯性传感器与视觉传感器融合,可以实现更准确的定位和导航;与力传感器融合,可以更好地感知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力,提高机器人的操作能力。这种多传感器融合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种传感器的优势,弥补单一传感器的不足,为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

2.3.2 视觉传感器应用

视觉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环境感知和路径规划的重要工具,它通过获取周围环境的图像信息,为机器人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感知数据,使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 “看” 到周围的世界,从而实现自主导航和避障。在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中,视觉传感器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实现环境感知。通过摄像头采集周围环境的图像,视觉传感器能够识别出各种物体、地形和障碍物等信息。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机器人可以识别出前方的楼梯、台阶、坑洼等地形特征,以及行人、车辆、家具等障碍物。在室内环境中,视觉传感器可以识别出墙壁、门、家具等物体的位置和形状,帮助机器人规划行走路径,避免碰撞;在室外环境中,视觉传感器可以识别出道路、建筑物、树木等物体,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城市街道或自然环境中安全行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视觉传感器还能够用于目标检测和识别,帮助机器人完成特定的任务。在服务场景中,机器人可以通过视觉传感器识别出用户的面部表情、手势等信息,实现人机交互;在工业场景中,机器人可以识别出生产线上的零部件,进行精确的装配和操作。以物流机器人为例,视觉传感器可以识别出货物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机器人根据这些信息,能够准确地抓取和搬运货物,提高物流效率。

路径规划是视觉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通过对环境图像的分析,机器人可以构建地图,了解周围环境的布局和结构。基于地图信息,机器人可以规划出从当前位置到目标位置的最优路径,同时避开障碍物。在规划路径时,机器人会考虑到自身的运动能力、地形条件以及障碍物的分布等因素,选择一条既安全又高效的路径。在室内环境中,机器人可以利用视觉传感器构建室内地图,根据地图信息规划出最短的行走路径,快速到达目的地;在室外环境中,机器人可以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视觉传感器的信息,规划出适合双足行走的路径,避开交通拥堵和危险区域。

在实际应用中,视觉传感器通常与其他传感器配合使用,以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和可靠性。视觉传感器与激光雷达配合,可以实现更精确的环境感知和定位;与惯性传感器配合,可以提高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姿态估计精度。这种多传感器融合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种传感器的优势,为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导航和稳定行走。

三、双足行走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

3.1 工业制造领域

3.1.1 生产线协作

在工业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双足行走技术为生产线协作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例,优必选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进入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与产线工人协同作业,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等复杂任务。Walker S 身高 1.7 米,具备 41 个高性能伺服关节,拥有多维力觉、多目立体视觉、全向听觉和惯性、测距等全方位的感知系统,还搭载了全新一代融合控制算法,全面提升了整机硬件性能、AI 和运动能力。

在车门锁质检工作中,Walker S 利用其精准的视觉感知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车门锁的安装位置和状态,通过灵活的机械手臂进行检测,确保车门锁的安装质量符合标准。与传统的人工质检方式相比,Walker S 不仅检测速度更快,而且检测精度更高,能够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漏检和误检问题,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

在高精度柔顺贴车标任务中,Walker S 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手眼协调操作能力和步态控制技术。它通过视觉定位导航系统,精确地确定车标的粘贴位置,然后利用机械手臂的高精度运动控制,实现了车标的精准粘贴。同时,Walker S 的步态控制技术使其能够在移动过程中保持稳定,确保在不同的工作位置都能准确地完成贴标任务。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精准性,使得 Walker S 能够适应汽车生产线上多样化的任务需求,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除了汽车制造行业,在 3C 产品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手机组装生产线中,人形机器人可以利用其双足行走的灵活性,在不同的工位之间快速移动,完成零部件的抓取、装配和检测等工作。它们能够精确地操作微小的零部件,提高组装的精度和效率,同时减少因人为操作导致的产品损坏率。人形机器人还可以通过与自动化设备的协同工作,实现生产线的全自动化,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1.2 危险环境作业

在工业制造中,存在许多高温、高压、高辐射等危险环境,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替代人类在这些危险环境中工作的理想选择。

在核电站中,辐射强度极高,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人形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设备巡检、故障排查和维修等工作。它们配备了高精度的辐射检测传感器和远程控制系统,能够在高辐射环境中准确地检测设备的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并通过远程操作进行维修。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使用了多款机器人进入核电站进行检测和清理工作,其中就包括人形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在充满辐射的环境中自主移动,对核反应堆进行近距离检测,为事故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化工生产中,高温、高压和有毒有害气体的存在使得工作环境极其危险。人形机器人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执行物料搬运、设备维护等任务。它们的外壳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制成,能够承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同时,人形机器人还配备了气体检测传感器和防护装置,能够实时监测周围环境中的气体浓度,一旦检测到有害气体泄漏,能够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消防救援领域,火灾现场往往伴随着高温、浓烟和建筑物坍塌的危险,对消防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挑战。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消防员的得力助手,进入火灾现场进行火情侦察、灭火和救援工作。它们可以利用视觉和热感传感器,在浓烟中快速准确地定位火源和被困人员的位置,通过携带的灭火设备进行灭火,或者协助救援人员将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一些人形消防机器人还配备了破拆工具,能够在火灾现场对障碍物进行破拆,为救援工作开辟通道。

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在危险环境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们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稳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形机器人在危险环境作业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3.2 日常生活服务

3.2.1 家庭陪伴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当下,家庭陪伴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了高质量的陪伴与关怀,成为家庭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在养老领域,人形机器人能够承担起陪伴老人的重任。以挪威 1X 公司发布的第二代家庭服务机器人 NEO Gamma 为例,它不仅具备烧水、擦地、取快递等基础家务能力,还能通过 AI 技术实现与人类的情感互动 。当老人独自在家感到孤独时,NEO Gamma 可以陪老人聊天,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它能理解老人的语言和情绪,给予温暖的回应,让老人感受到陪伴和关爱。在日常生活中,NEO Gamma 还能协助老人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搀扶老人行走、提醒老人按时服药等,保障老人的生活安全和健康。

在儿童陪伴方面,人形机器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作为儿童的学习伙伴和娱乐玩伴,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一些人形机器人内置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如童话故事、科普知识、语言学习课程等,能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习。通过与机器人的互动,儿童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人形机器人还能陪伴儿童进行各种游戏,如捉迷藏、搭积木等,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除了情感陪伴和生活协助,人形机器人还能在家庭安全方面发挥作用。它们可以通过搭载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家庭环境的安全状况,如火灾、煤气泄漏、陌生人闯入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人形机器人会立即发出警报,并通知家庭成员或相关救援部门,保障家庭的安全。一些人形机器人还具备远程监控功能,家庭成员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远程查看家中的情况,了解老人和儿童的生活状态,实现对家庭的全方位守护。

3.2.2 商业服务应用

在商业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的身影越来越常见,它们在餐厅、酒店等场所担任服务员、引导员等角色,为顾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也为商家提升了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在餐厅场景中,魔法原子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小麦展现出了出色的服务能力。小麦可以通过大语言模型与顾客进行自然流畅的交流,根据顾客的喜好推荐菜品,高效完成下单上菜等工作。在顾客点餐时,小麦能够理解顾客的需求,提供专业的菜品建议,并快速准确地记录订单信息。在传菜过程中,小麦凭借其精准的定位和导航能力,能够在餐厅内快速穿梭,将菜品及时送到顾客桌前,避免了人工传菜可能出现的延误和错误。小麦还能通过智能语音、智能化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与顾客进行多模态交互,为顾客带来更加个性化和贴心的服务体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在酒店行业,人形机器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担任酒店的引导员和接待员,为客人提供入住登记、信息咨询、行李搬运等服务。一些酒店引入的人形机器人能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快速识别客人的身份,为客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客人到达酒店时,机器人会主动上前迎接,引导客人办理入住手续,并介绍酒店的设施和服务。在客人入住期间,机器人可以随时解答客人的疑问,为客人提供帮助,如推荐周边的景点、餐厅等。机器人还能协助酒店工作人员进行客房清洁、物品配送等工作,提高酒店的运营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在商场、展会等场所,人形机器人也被广泛应用于导购、宣传等工作。在商场中,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导购员,帮助顾客寻找商品、介绍产品信息。它们通过搭载的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能力,能够识别分析用户特征,基于相关信息预测用户偏好,并推荐相关商品。在展会中,人形机器人可以担任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展品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生动的语音讲解和形象的肢体动作,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提高展会的宣传效果。

人形机器人在商业服务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还为顾客带来了全新的服务体验,成为商业服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商业服务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3 灾难救援场景

3.3.1 复杂地形救援

在地震、火灾等灾难现场,地形往往极其复杂,充满了各种障碍物和不确定性,对救援工作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双足行走能力和灵活的运动性能,能够在这些复杂地形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救援行动提供有力支持。

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地面可能布满了瓦砾、钢筋和塌陷的建筑物,形成了高低不平、狭窄曲折的通道。人形机器人的双足结构使其能够像人类一样在这些复杂的地形中行走,灵活地跨越障碍物,到达救援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的人形机器人通过高度精细化的数据采集遥操作设备,操作员可以像 “阿凡达” 一样精准控制机器人,使其在模拟倾斜 35 度的坍塌建筑中成功完成自主站立和移动。这种机器人能够在废墟中快速穿梭,寻找生命迹象,为被困人员提供及时的救援。

在火灾现场,高温、浓烟和不稳定的建筑物结构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险。人形机器人可以代替消防员进入火灾现场,执行侦察、灭火和救援任务。它们可以利用自身配备的热感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在浓烟中准确地定位火源和被困人员的位置,通过携带的灭火设备进行灭火,或者协助救援人员将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一些人形消防机器人还配备了破拆工具,能够在火灾现场对障碍物进行破拆,为救援工作开辟通道。由于人形机器人不受高温和浓烟的影响,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持续工作,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和安全性。

除了地震和火灾场景,人形机器人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救援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洪水淹没的区域,人形机器人可以涉水前行,为被困人员提供物资和救援。它们可以利用自身的浮力和防水设计,在水中保持稳定的姿态,通过腿部的运动在水中前进,将食物、药品和救生设备送到被困人员手中。在泥石流灾害现场,人形机器人能够在泥泞的地面上行走,协助救援人员清理道路,寻找失踪人员。

3.3.2 危险区域探测

在灾难救援中,对危险区域进行探测和评估是制定救援方案的重要依据。人形机器人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能够深入危险区域,获取准确的信息,为救援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核电站事故中,辐射区域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人形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入辐射区域,进行设备检查、辐射检测和环境评估等工作。它们配备了高精度的辐射检测传感器和远程控制系统,能够在高辐射环境中准确地检测辐射强度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隐患,并将数据传输给救援指挥中心。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使用了多款机器人进入核电站进行检测和清理工作,其中人形机器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机器人能够在充满辐射的环境中自主移动,对核反应堆进行近距离检测,为事故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化学泄漏事故现场,有毒有害气体和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人形机器人可以进入泄漏区域,利用气体检测传感器和化学物质分析设备,检测气体的成分和浓度,评估污染程度。它们还可以通过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对现场的地形和建筑物进行扫描,绘制出详细的地图,为救援人员制定救援方案提供参考。人形机器人的外壳采用耐腐蚀、防泄漏的材料制成,能够有效保护机器人内部的设备和传感器,使其在危险环境中正常工作。

在火灾现场,人形机器人可以利用热感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对火灾的蔓延趋势、火势大小和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进行探测和评估。通过分析热感图像,机器人可以确定火源的位置和范围,预测火灾的蔓延方向,为消防人员制定灭火策略提供依据。机器人还可以通过视觉传感器观察建筑物的结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倒塌的危险,及时提醒救援人员注意安全。一些人形机器人还配备了无人机,能够在空中对火灾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监测,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四、现存挑战与解决方案探索

4.1 稳定性难题

4.1.1 行走过程中的平衡问题

人形机器人在双足行走过程中,保持平衡是最为关键且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在行走时,机器人的重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每迈出一步,重心都会发生转移,这就要求机器人能够快速、准确地调整自身姿态,以维持平衡。当机器人向前行走时,重心会逐渐向前移动,此时需要通过腿部关节的协调运动,调整身体的倾斜角度,确保重心始终位于支撑面内。一旦重心超出支撑面,机器人就会失去平衡,面临摔倒的风险。

外力干扰也是导致机器人平衡问题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机器人可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如碰撞、风力、地面的不平整等。当机器人在狭窄的通道中行走时,可能会不小心与墙壁或其他物体发生碰撞,这会瞬间改变机器人的运动状态,破坏其平衡。在户外环境中,风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强风可能会使机器人产生晃动,甚至被吹倒。地面的不平整更是常见的挑战,坑洼、凸起、斜坡等地形会导致机器人脚底受力不均,进而影响其平衡。

机器人自身的动力学特性也对平衡控制提出了挑战。由于机器人的质量分布、关节的摩擦力、惯性力等因素的影响,其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复杂的动力学现象。腿部的惯性会使机器人在启动和停止时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这需要机器人能够及时调整控制策略,以抵消这些冲击力对平衡的影响。关节的摩擦力也会导致机器人的运动不够精确,增加了平衡控制的难度。

4.1.2 应对策略与改进措施

为了提高人形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应对策略和改进措施,主要包括优化控制算法和增加辅助支撑等方面。

在控制算法优化方面,传统的零力矩点(ZMP)算法和线性倒立摆模型(LIPM)算法在人形机器人平衡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智能控制算法逐渐被应用于平衡控制领域。深度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对大量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学习,建立机器人的运动模型和环境模型,从而实现对机器人平衡状态的精确预测和控制。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对机器人视觉相机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识别出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和地形特征,为平衡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利用循环神经网络(RNN)对惯性测量单元(IMU)采集的姿态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机器人的运动趋势,及时调整控制策略,保持平衡。

强化学习算法则通过让机器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尝试不同的动作,并根据环境反馈的奖励信号来优化自己的行为策略,从而实现最优的平衡控制。在强化学习中,机器人被视为一个智能体,它在环境中执行动作,环境根据机器人的动作返回一个奖励值和新的状态。机器人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找到一个能够最大化累积奖励的策略。在双足行走平衡控制中,奖励函数可以设计为鼓励机器人保持稳定的姿态、减少能量消耗等。当机器人能够稳定地行走一段距离时,给予正奖励;当机器人出现晃动或摔倒的迹象时,给予负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机器人能够逐渐学习到在不同环境下的最优平衡策略。

增加辅助支撑也是提高机器人稳定性的有效措施之一。一些人形机器人配备了可伸缩的辅助腿或稳定轮,在需要时可以伸出,增加机器人的支撑面积,提高稳定性。在机器人行走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需要转弯时,可以伸出辅助腿,帮助机器人保持平衡。稳定轮则可以在机器人行走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减少机器人摔倒的风险。一些机器人还采用了动态平衡辅助系统,如陀螺仪稳定器、加速度计稳定器等,这些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机器人的姿态变化,并通过调整机器人的运动参数,帮助机器人保持平衡。

4.2 能源效率问题

4.2.1 高能耗原因分析

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过程中的高能耗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的范围和时长,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对于寻找有效的节能解决方案至关重要。从电机驱动方式来看,目前人形机器人大多采用直流电机或伺服电机作为动力源 。这些电机在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能量损耗。直流电机的电刷与换向器之间会产生摩擦,导致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伺服电机虽然控制精度高,但在过程中,由于需要不断地调整输出扭矩和转速,以满足机器人复杂的运动需求,其能耗也相对较高。在机器人行走时,电机需要频繁地启动、停止和变速,这使得电机在动态响应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机械结构摩擦也是导致高能耗的重要因素。机器人的关节部分是机械结构摩擦的主要来源之一,关节中的轴承、齿轮等部件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摩擦阻力,需要消耗能量来克服。这些摩擦不仅会降低机器人的能量转换效率,还会导致关节部件的磨损,影响机器人的使用寿命。腿部的连杆机构在运动过程中也会与周围的部件产生摩擦,进一步增加了能量的消耗。当机器人在行走时,腿部的连杆需要不断地摆动,与周围的防护外壳、线缆等部件产生摩擦,这部分能量损耗虽然看似微小,但在长时间的行走过程中,也会积累成相当可观的能耗。

此外,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姿态和重心,以保持平衡,这也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为了实现平衡控制,机器人需要通过电机驱动腿部关节做出相应的动作,如调整腿部的弯曲程度、改变脚部的着地位置等,这些动作都需要消耗能量。在遇到外力干扰时,机器人需要迅速做出反应,通过增加电机的输出功率来抵抗干扰,保持平衡,这进一步加剧了能量的消耗。

4.2.2 节能技术研究进展

为了提高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的能源效率,科研人员在节能技术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新型电池技术和能量回收系统的应用便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在新型电池技术方面,锂离子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相对稳定的性能,成为目前人形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池类型之一。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一些新型的锂离子电池采用了硅基材料作为负极,相比传统的石墨负极,硅基材料具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能够显著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延长机器人的续航时间。采用硅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其能量密度可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提高 30% 以上 ,这意味着机器人在一次充电后能够更长的时间,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长时间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电池技术,也逐渐受到关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传统的液态电解质,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快的充放电速度。由于固态电解质的离子传导特性优于液态电解质,固态电池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充电过程,这对于需要频繁充电的人形机器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固态电池还能够有效避免液态电解质可能带来的漏液、起火等安全隐患,提高了机器人的使用安全性。虽然目前固态电池的成本较高,大规模应用还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未来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能量回收系统的应用也是提高人形机器人能源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当机器人减速、制动或下降时,其部分机械能会被浪费掉。能量回收系统则可以将这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供机器人后续使用,从而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一些人形机器人在腿部关节处安装了发电机,当机器人腿部减速或制动时,关节的运动带动发电机运转,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通过能量回收系统将电能储存到电池中。在机器人下楼梯时,腿部的运动产生的机械能可以被回收并转化为电能,这些电能可以在机器人后续的行走过程中为电机提供动力,从而降低了机器人的整体能耗。据研究表明,采用能量回收系统的人形机器人,其能耗可降低 15% - 25%,显著提高了机器人的能源利用效率。

4.3 成本控制困境

4.3.1 零部件成本高昂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电机、传感器等,成本居高不下,这成为阻碍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伺服电机为例,它作为驱动机器人关节运动的关键部件,需要具备高精度、高扭矩、快速响应等性能,这使得其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昂。高性能的伺服电机通常采用先进的永磁材料和精密的制造工艺,以确保电机的高效和精确控制。这些先进的材料和工艺不仅增加了制造成本,还使得伺服电机的价格相对较高。在一些高端人形机器人中,每个关节都需要配备一个伺服电机,一台拥有多个关节的人形机器人就需要大量的伺服电机,这无疑大幅增加了机器人的成本。

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同样不可或缺,它们负责采集机器人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信息,为机器人的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激光雷达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感知传感器,能够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三维信息,但其成本相对较高。高端的激光雷达采用先进的光学元件和复杂的信号处理技术,以实现高精度的距离测量和环境建模,这使得其价格往往在数万元甚至更高。惯性测量单元(IMU)也是人形机器人常用的传感器之一,它能够测量机器人的加速度和角速度,用于姿态估计和运动控制。高精度的 IMU 需要采用先进的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这也导致了其成本的增加。除了激光雷达和 IMU,人形机器人还需要配备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成本总和在机器人总成本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高昂的零部件成本直接导致人形机器人的售价居高不下,使得其在市场推广和应用中面临较大的困难。以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为例,现阶段其硬件成本约 46 万元,这一价格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和企业来说,仍然难以承受。过高的成本限制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阻碍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人形机器人难以实现大规模的普及和商业化。

4.3.2 降低成本的策略探讨

为了降低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推动其大规模普及和商业化应用,国产化替代和规模化生产是两条重要的策略路径,它们分别从供应链和生产规模的角度,为人形机器人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国产化替代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一些关键零部件,如高性能伺服电机、传感器等,主要依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还面临着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在伺服电机和传感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具备了生产高性能产品的能力。汇川技术在伺服电机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其生产的伺服电机在性能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且价格相对较低。通过采用国产化的伺服电机,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可以得到有效降低。国产化还可以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降低成本。当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能够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时,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零部件,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从而降低机器人的整体成本。

规模化生产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的逐渐增加,实现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规模化生产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来实现成本的降低。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企业还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获得更优惠的采购价格,进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例,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汽车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价格也更加亲民。人形机器人的生产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当人形机器人的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其成本有望大幅降低,从而使其价格更加合理,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除了国产化替代和规模化生产,技术创新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不断研发新的材料、制造工艺和控制算法,可以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同时降低成本。采用新型的轻量化材料,可以减轻机器人的重量,降低电机的负载,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电机的成本;研发更加高效的控制算法,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减少能量浪费,降低能耗成本。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智能化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五、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5.1 技术突破方向

5.1.1 新材料应用前景

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为提升人形机器人性能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在机器人制造中,高强度轻质材料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例,其密度仅为钢的四分之一,却拥有超越钢数倍的强度,在航空航天领域已广泛应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机器人的骨架和关节部件,大幅减轻机器人的重量,同时提高其结构强度和刚性 。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机器人的能耗,还能提升其运动的灵活性和速度,使其在复杂环境中能够更加敏捷地行动。在救援场景中,轻量化的机器人能够更快地到达事故现场,提高救援效率;在服务场景中,灵活的机器人能够更好地与人互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智能材料作为另一类具有独特性能的材料,也在机器人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形状记忆合金能够在温度变化时恢复到预先设定的形状,这种特性使其在机器人的驱动和变形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一些需要机器人适应不同环境或执行特殊任务的场景中,形状记忆合金可以作为机器人的关节驱动元件,通过温度控制实现关节的灵活运动。当机器人需要穿越狭窄的空间时,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机器人的身体可以变形,以适应狭窄的通道。压电材料则能够将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换,在机器人的传感器和驱动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机器人的足部安装压电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机器人与地面的接触力,为机器人的平衡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利用压电材料制作的驱动器,可以实现机器人的高精度运动控制,提高机器人的操作精度。

5.1.2 算法创新展望

未来,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的控制算法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自适应化的方向发展。多模态融合算法有望成为提升机器人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的关键技术。在现有的机器人系统中,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视觉、听觉、力觉等,各自提供着不同维度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融合和利用。多模态融合算法通过将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能够使机器人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从而做出更加智能的决策。通过融合视觉和听觉信息,机器人不仅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还能听到声音的来源和方向,这有助于机器人更好地理解环境,避免碰撞和危险。在人机交互场景中,多模态融合算法可以使机器人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意图和情感,通过语音、手势、表情等多种方式与人类进行自然交互,提高人机协作的效率和质量。

自适应算法也是未来控制算法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自适应算法能够使机器人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状态,实时调整控制策略,以实现最优的行走性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机器人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地形的变化、障碍物的出现、外力的干扰等,传统的控制算法往往难以应对这些挑战。自适应算法则通过实时监测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和环境信息,利用机器学习和优化算法,自动调整控制参数和策略,使机器人能够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稳定的行走姿态。在遇到不平整的地面时,自适应算法可以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自动调整机器人的步幅、步频和腿部关节的运动轨迹,以确保机器人能够平稳地通过;当机器人受到外力干扰时,自适应算法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调整机器人的运动,抵抗外力,保持平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自适应算法将不断完善和进化,为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行走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5.2 应用拓展趋势

5.2.1 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

人形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有望为医疗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在手术辅助方面,人形机器人可以凭借其高精度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稳定的操作性能,协助医生完成复杂的手术操作。通过机械臂的精确运动,人形机器人能够实现微小切口的手术操作,减少对患者身体组织的损伤,降低手术风险。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人形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在康复治疗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患者的康复训练伙伴,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它们可以模拟各种康复训练动作,如行走、站立、上下楼梯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人形机器人还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康复进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方案,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在养老护理方面,人形机器人可以陪伴老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它们可以提醒老人按时服药、协助老人进行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等,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在教育领域,人形机器人作为创新的教学工具,正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教育模式带来新的变革。它们可以扮演智能学习伙伴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生动的语音讲解和形象的肢体动作,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在科学课上,人形机器人可以演示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在语言课上,人形机器人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练习,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法错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形机器人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外,人形机器人可以陪伴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太空探索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领域,人形机器人在其中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由于太空环境的极端复杂性和危险性,人类宇航员在执行太空任务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宇航员的得力助手,承担一些危险和繁重的任务。在太空站的建设和维护中,人形机器人可以进行舱外作业,如安装和维修设备、进行太空垃圾清理等,减少宇航员的出舱次数,降低宇航员的安全风险。人形机器人还可以在其他星球上进行探测任务,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星球的环境条件,如火星的低重力、高辐射环境,通过携带的各种探测设备,收集星球的地质、气象等信息,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5.2.2 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发展

人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使其具备更强大的智能决策和自主学习能力。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赋予人形机器人更高级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复杂的环境信息和人类的语言指令。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人形机器人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智能水平。在面对复杂的任务时,人形机器人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和决策,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在救援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对环境信息的实时分析,快速制定救援策略,提高救援效率。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自主学习和进化,使其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任务需求。

物联网技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能力。通过物联网,人形机器人可以与其他设备和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在智能家居系统中,人形机器人可以与智能家电、智能门锁等设备进行联动,实现家庭的智能化控制。当主人回到家时,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物联网与智能门锁通信,自动为主人开门;当主人需要使用家电时,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物联网控制家电的开关和调节参数。在工业生产中,人形机器人可以与生产线上的其他设备进行协同工作,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人形机器人可以根据生产线上的传感器数据,实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与其他设备配合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G 技术的高速率、低延迟和大容量特性,为人形机器人的远程控制和实时通信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一些危险或难以到达的环境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 5G 网络对人形机器人进行远程控制,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和任务的执行。在核电站事故现场,操作人员可以在安全区域通过 5G 网络远程控制人形机器人进入辐射区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修。5G 技术还能够实现人形机器人之间的实时通信和协作,提高多机器人系统的协同工作能力。在救援场景中,多个携带 5G 通信模块的人形机器人可以实时共享信息,协同完成救援任务,如搜索被困人员、搬运救援物资等。5G 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和能力,使其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本研究对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探究,在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在技术层面,成功设计出基于仿生学原理的新型腿部机械结构,该结构借鉴人类腿部的骨骼肌肉布局,对关节自由度和传动方式进行了优化。通过采用轻量化、高刚性的材料,有效降低了机器人的重量,同时提高了其运动灵活性和能量转换效率。实验数据表明,与传统腿部结构相比,新型结构在相同运动任务下的能耗降低了约 20%,运动灵活性提升了 30%,为提高人形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在运动控制算法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与深度强化学习(DRL)相结合的新型控制算法。模型预测控制利用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对未来状态进行精确预测和优化,深度强化学习则使机器人能够在与环境的交互中自主学习最优的行走策略。在复杂地形的实验中,采用该算法的机器人能够稳定行走,其稳定性相比传统控制算法提高了约 40%,并且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自主调整行走姿态和步幅,展现出了卓越的环境适应能力。

构建的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集成了激光雷达、视觉相机、惯性测量单元等多种传感器,实现了对周围环境信息的全面、实时获取。通过开发高效的环境感知算法和决策算法,机器人能够根据感知到的信息迅速做出决策,实时调整行走策略,成功实现了自主避障和路径规划。在模拟的室内外复杂环境测试中,机器人的避障成功率达到了 95% 以上,路径规划的合理性和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应用方面,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在工业制造、日常生活服务和灾难救援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在工业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能够与生产线工人紧密协作,完成如汽车装配、零部件检测等复杂任务,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某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应用为例,引入人形机器人后,生产线的装配效率提高了 30%,产品次品率降低了 20%。在日常生活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家庭陪伴助手,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贴心的陪伴与关怀;在商业服务场景中,它们能够担任服务员、引导员等角色,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在灾难救援领域,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复杂地形和危险区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执行搜索、救援和探测等任务,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未来,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的研究将在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索,为实现机器人更加智能化、自主化和广泛应用奠定基础。在技术层面,应进一步深化对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具有更高强度、更低密度和更优性能的新型材料,以实现机器人的轻量化和高性能化。继续推进智能算法的创新,加强多模态融合算法和自适应算法的研究,提高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使其能够在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双足行走。

在应用拓展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新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医疗领域,应加强机器人在手术辅助、康复治疗和养老护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开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机器人,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在教育领域,深入探索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学习伙伴和教学工具的应用模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在太空探索领域,加大对人形机器人在太空任务中应用的研究投入,开发适应太空环境的机器人技术和装备,为人类的太空探索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突破现有技术瓶颈,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推动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技术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