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pin脚的pad_光模块:PIN光电二极管和APD光电二极管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讨论了光模块的基本结构这一主题涉及TOSA RO SA以及B OS A三个关键组件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RO SA光器件中的光电探测器

为了使光模块接收端能够准确识别信号并实现光电转换功能,必须配备相应的光电探测装置。这些装置能够通过检测照射在其表面的光功率,从而完成光电信号之间的转换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PIN二极管和雪崩型APD二极管等均属于典型的光电探测器类型。在探讨各种探测装置时,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PN结的工作原理。
PN结
PN结指的是将P型半导体与N型导体集成在同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在其交界部位形成的带电区域。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
P型半导体是指具有大量存在且被定义为空穴(即等同于正电荷)的半导体材料;这种材料因此被称为Positive型P,并从而具备导电性。
N型半导体:具有高电子浓度的半导体材料,在其导电过程中主要依靠自由电子的作用;因为其中自由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缘故,在材料中被标记为Negative类型的N。

由此可知,在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界面附近产生了导电性物质浓度的巨大差异,并由此建立起导电性物质迁移的动力机制——即空穴与电子的迁移过程。这一现象进一步导致一部分导电性物质从N区域流向P区域(即电子迁移到P区),而另一部分则相反(即空穴迁移到N区)。经过这一系列过程后,在位于PN界面附近的局部高浓度区域中形成了强电场分布(内建于PN结构中),这一现象也被称为PN结(此处"缺少'多子'"的情况通常被称为耗尽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详细阐述内部电场的存在及其特性,在半导体器件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形成了载流子在其材料中的迁移运动。其中,在半导体结构中通常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N型区域中的空穴( holes)朝P型区域迁移;另一个是P型区域中的电子( electrons)朝N型区域迁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在PN二极管中仅限于PN结附近的区域会发生扩散运动;而远离这一区域时,则缺乏足够的电场。这不仅导致了光电转换效率低下以及响应速度较慢的原因。
PIN光管二极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升转换效率以及加快响应速度,在P型与N型半导体之间加入了轻掺杂N型材料I(Intrinsic,本征的)层从而扩展了耗尽层进一步提升了转换效率这是因为由于轻掺杂I层中电子浓度较低扩散后即可形成一个较宽的耗尽层这就是我们采用的PIN光电二极管设计方案

PIN光电二极管
原理:
(1)光子照射在半导体材料上产生光生载流子;
(2)光电流在外部电路作用下形成电信号并输出。
APD雪崩光管二极管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APD型雪崩光电二极管具有显著的接收灵敏度。这个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初级电光流进行有效倍增的效果上。说到'雪崩'这一现象,在物理学领域通常是指积雪在山上某处发生滑动聚集,并随着能量传递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冰层过程。一般人都会联想到大山中的积雪在某一时刻发生快速下滑并引发灾害的情景。同样地,在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中,积雪在半导体表面某区域发生滑动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引发类似的现象——即产生大规模的降阻效果以增强信号处理能力。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发生雪崩的现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山体高度达到一定数值。由此可见,在PIN光电二极管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雪崩区域:其中光生载流子在其耗尽区域(即高场区)内与现有载流子碰撞产生新的电子-空穴对。这些新增的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运动的同时还会引发更多次的碰撞电离反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终实现了光生电流强度的巨大倍增。

APD雪崩光电二极管
原理:
(1)光子照射在半导体材料上产生光生载流子;
(2)光生载流子在雪崩区即高电场区发生雪崩倍增;
(3)光电流在外部电路作用下形成电信号并输出。
总结一下,在工程实践中,我们重点在于光电探测器的关键指标如接收机灵敏度与过载点的优化
本文由“通信百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