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求说明书(GB856T——88)
数据要求说明书****
1引言
1.1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这份数据要求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背景
说明:
a. 待开发软件系统的名称;
请说明项目的参与者包括任务发起人、开发人员以及使用方,并列举将运行该软件的计算站(中心)或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具体情况。
1.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
列出有关的参考资料,如:
a. 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b. 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文件;
c. 在这份文件中各处引用的各种参考资料和软件开发规范,请详细列出这些参考资料的标题、编号、发布日期以及发布机构等信息,并附加这些参考资料来源的具体渠道。
2数据的逻辑描述
在对数据分析处理时,则可将其划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类变量集合。所谓的静态变量是指在整个数据分析处理过程中起到参考作用的关键参数,在长时间运行中其数值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较为常见。而所谓的动态变量则涵盖了所有需要参与运算变化的参数以及在整个数据分析流程中需要被输入输出处理的内容范围。在描述分析方法时,则需将各相关元的数据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划分为若干组别,并具体列出各类相关元的数据信息内容:如元名及其缩写代码、定义说明或物理意义、度量单位及范围限制、格式规范等详细信息
2.1静态数据
列出所有作为控制或参考用的静态数据元素。
2.2动态输人数据
列出动态输入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运行中或联机操作中要改变的数据)。
2.3动态输出数据
列出动态输出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运行中或联机操作中要改变的数据)。
2.4内部生成数据
列出向用户或开发单位中的维护调试人员提供的内部生成数据。
2.5数据约定
阐述对数据需求的约束条件,并详细说明在容量、文卷、记录数量以及数据元个数等方面的限制(包括各自的最大值)。特别强调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关键性约束条件。
3数据的采集
3.1要求和范围
依据数据元的逻辑进行归类,并详细阐述其采集标准与适用范围。同时规定采用何种方式获取这些数据,并明确确定该工作由用户还是开发者负责执行。具体来说,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来源的具体情况包括个体操作员、站点以及专门的数据录入机构其下属的一个部门等。
b. 数据录入(指将数据录入至处理系统内)所采用的设备类型。若仅允许指定的数据录入点,则需对此作出说明。
c. 接受者说明输出数据的接受者;
d. 详细说明接收方的输出数据类型及其对应的硬件设备。无论接收者通过何种方式接收数据——如文本输出、图形界面显示内容、音频警报声、开关线圈电脉冲信号或其他存储介质(如磁盘、磁带、穿孔卡片)——均需明确具体说明。
e. 数据值的范围给出每一个数据元的合法值的范围;
量纲表示数据的度量单位、增量步长以及零点定标等信息。对于非数值型数据,在具体实现时需要明确每种合法取值的形式及其含义。
g. 确定更新和处理的数据频率,并针对输入数据执行相应的操作。如果这些数据是随机进入系统的,则应计算并提供更新频率的时间平均值或某种其他变化指标作为参考参数
3.2输人的承担者
明确负责数据输入工作的执行主体。若输入数据与某一特定接口软件相关联,则需进一步明确该接口软件的具体来源。
3.3预处理
对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流程设定具体规范。具体包括适用的数据格式、指定的数据传输介质以及时间上的要求等细节内容。对于需要进行模拟或数字转换处理的数据量,则应提供所需的具体转换方法及相应的换算系数等关键信息。这些规定将确保后续软件系统能够顺利使用这些数据。
3.4影响
阐述这些数据要求对设备与软件以及用户与开发单位可能带来的影响,请举例说明涉及用户部门需要新增某个机构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