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实例解释EDI的应用及其协议标准
在开展ED I项目的过程中, 人们通常都会关注最多的ED I标准是什么。具体来说, 则指的是ED I项目的双方需要遵循的具体报文标准。也就是ED I通讯双方必须遵循的标准
为了更好地理解标准问题, 我想设计一个具体的项目来进行说明. 比如说, 有两个企业各自拥有ERP系统, 在没有EDI协议的情况下, 假设A企业作为供应商, B企业作为客户, 那么当B企业向A企业下单时, 他们之间是如何进行交易流程的呢?
基于假设B公司采用了SAP系统,则随后B公司在SAP MM模块内进行采购订单的数据录入,并将该生成好的采购订单打印后通过传真发送给A公司。而A公司则采用的是QAD公司的Mfg/pro ERP系统,在其ERPCP(Mfg/pro)系统内生成相应的销售订单。当两家企业之间的交易量较大时,则这些操作可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采用EDS方案会大大简化流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EDS实施时需特别关注以下几点:其一是双方企业体系架构间的兼容性问题;其二是数据迁移的安全性保障措施;其三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测试结果等关键指标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对于两家公司而言,在实施EDS时需确保两套系统均支持该技术方案,并且双方已有足够的资源准备。其中SAP和QAD系统都是采用该技术方案的主流选择,并且两者在功能模块上有较高的兼容性。我们来看一下EDS使用后的过程:
B企业通过SAP系统生成采购订单请求,在线提交至相关业务模块;随后EDI服务将这些采购订单的相关信息按照标准化流程转化为标准格式的电子文件;这些标准化电子文件随后立即通过网络传输至A企业;当A企业收到这些电子文件后,A企业的MFG/PRO部门依据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解析,提取出B企业相关的采购信息;随后立即在自身系统中生成相应的销售订单请求并将解析结果反馈给B企业进行确认;最终,B企业可获知A企业已成功确认其相应的采购单据.
这个案例仅展示了EDI最基本的应用场景。由于EDI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内容,因此它能够支持多种复杂的业务流程,例如在A公司完成发货后,通过发送带有ASN(发货通知单)的EDI信息,使得B公司能够在系统内及时安排采购件的在途收货,同时待收到含有发票等配套文件的EDIs时,则可在系统内进行相应的凭证维护。
因此可以理解为EDI的标准实际上就是一种接口规范。再举一个不太依赖技术的例子假设有三人分别来自日本中国和意大利他们各自母语都不通无法直接交流。然而他们发现他们都精通英语因此选择共同使用英语作为沟通工具如果将每个人母语所在国的语言视为各自公司使用的系统那么英语便成为了这些'公司'间建立业务联系的标准化语言。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不是已经很清楚了?
如果现在已经很清楚了的话,则下面的内容已经开始转向IT领域,并且源自于网络上的关于EDI协议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标准。
EDI标准的发展简史
1968年,在铁路系统中首次采用EDI技术,并制定了针对运输业的一系列报文和通信结构方面的标准
1970年, 英国贸易工业部(DTI) 成为简化国际贸易程序组织(XITPRO),致力于简化进/出口程序并开始起草文件。
1978年份,美国会计研究基金会与TDCC共同建立了负责开发事务处理系统以及信息数据交换标准的一个委员会。
一九八○年, 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设立了一个 X.12 专门委员会 (ASCX.12),包含十个专门小组, 负责制定并推行美国标准数据交换 (EDI) 的通用规范。
1981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4工作组开发了贸易数据元目录TDED和贸易数据交换指南GT-DI
1985年,ANSI提出X.12系列标准,推广应用于北美地区。
1986年,ANSI与欧洲标准协会、英国EDI标准组织等单位共同协调全球EDI标准。
1986年,在WP4机构下首次发布了涵盖行政管理、商业活动以及运输领域的电子数据互换文件,并将其命名为EDIFACT标准
1986年,EXO/TCI54分别通过UN/TDED以及UN/EDIFACT为7372-86《贸易数据元目录》。
1987年,ISO正式通过《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EDI应用语法规则》,即ISO9735-87。
EDI标准各国使用情况
当前情况表明欧洲普遍采用EDIFACT标准
亚太地区EDI标准使用情况:
阅读了相关资料后, 有人提出了问题: 即使规定英语为标准语言, 大家认为学习英语就可以了吗? 为何还有其他协议存在呢?
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但不可忽视的是各国EDI发展路径各有特色,美国与北美采用ANSI X12标准,而欧洲在EDI应用中逐步推行EDIFACT标准,这与国际通用语言的争议颇为相似,法国人将其视为本国语言,世界语爱好者则主张采用世界语,美国人倾向于英语,因此联合国实际上采用了双语政策,即英语与法语并用.至于中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无必要沿用这种过时的语言.
采用ANSI X12协议与北美进行EDI通讯,并使用EDIFACT与欧洲 counterpart进行沟通。但据俗言道:'对人讲什么 language, 对鬼讲什么 language'。若对方已采用了edi技术,则必须选用与之兼容的edi协议。
EDI标准的未来发展
迅速发展的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已对全球范围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存在两个国际通用标准——EDIFACT和ANSI X.12——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同国家企业之间实现 EDI 全球互通的有效性。例如,在美国的一家企业若需与欧洲或亚洲的子公司或贸易伙伴建立联系时,则因双方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而必须进行复杂的技术转换才能实现目标。尽管大多数翻译软件制造商都支持这两个标准,并因此受到了企业的青睐[1](参考文献:http://portal.vsharing.com/industry/1593.html),但这一做法仍然可能给用户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提高使用效率的EDInter国间应用标准的制定,在国际贸易中已成为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强烈推崇的目标。
在ISO接纳EDIFACT作为国际标准之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的EDI标准逐步向其靠拢。 ANSI X.12与之达成共识,并一致决定全力推进EDIFACT的发展进程。 于1992年11月召开的美国ANSI X.12鉴定委员会会议上投票通过决定:从1997年起将全面采用EDIFACT取代现有的X.12标准。 官方表示:所有现行的X.12标准将在未来继续使用,并且新项目的执行将全部采用这一新的国际通用标准
总体而言,EDIFACT已被广泛接受为统一的EDI国际标准,并且这一趋势不可阻挡。ISO曾预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EDIFACT将涵盖超过1,000种信息类别,并占国际贸易总量的80%以上。
鉴于当前预测的结果来看,在政府应用领域中,在各个系统的EDR标准仍具有一致性。例如海关在进行报关操作时会采用这种标准流程。对于各公司而言,则会受到各自使用的系统架构影响。如果某一家公司持续采用ANSI X12作为其EDR系统的标准,则任何新的EDR系统必须与其兼容以实现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