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论文研读 Automatic TCP Buffer Tuning

阅读量:

鉴于"动态右尺寸"(DRS)这一方法对其自适应优化机制的阐述不够清晰,在深入研究相关文献后发现了一些有益信息。具体而言,在论文"Automatic TCP Buffer Tuning"中探讨了调节接收缓存大小的核心思路是:当缓冲区剩余空间较大时适当提升其容量,在数据包丢失频次较高的恢复阶段达到较高利用率的状态下降低缓冲区规模。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检测数据包丢失情况来实现自动调整缓冲区大小的能力,在数据传输速率较低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避免因窗口限制而导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优化。这种设计灵感源自与Greg Minshall [Min97]的一段讨论,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该方案具有显著的价值和潜力

从论文[1]中了解到,在某些情况下(如应用程序手动配置接收缓冲区大小或发送缓冲区大小时),该网络连接的自动优化功能会被关闭。如果我们将这些手动设置(如setsockopt())移除,则可以直接观察到系统的自动优化功能在发挥作用。

(2) 另外一篇论文[3]还报道指出:其中,Linux自优化机制主要体现在内核2.4系列版本中的内存管理模块。这一机制并非旨在估计各连接带宽与延迟乘积之积(即所谓的"bandwidth× latency"),而只是通过动态调节各插槽缓冲区的空间容量来实现资源分配。具体而言,在系统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增大相关插槽的缓冲区容量,则可能间接提高TCP连接窗口大小的能力——这种改进效果并非预期的主要目标。

论文研读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CP Automatic Tuning Techniques in 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2] Dynamic Right-Sizing: A Simulation Study

[3] Automatic TCP Buffer Tuning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