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及科研转型的路径与策略
引言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目标,强调了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中的重要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智能技术来赋能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育科研的转型,对于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能够提升教育质量,还能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背景与意义
技术革新与教育发展的融合
当前,技术的飞速进步极大地扩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边界。紧跟时代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推进智能时代的学校课程教学及教研变革,是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智能化的教育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专家指出其应用场景至少有九种,包括课程改革、微格教学等。课程作为育人的核心载体,其形态在智能时代将从“面向人人”向“适合人人”转变,最终实现“发展人人”的目标。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提高教育的个性化水平,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拓展智能时代课程内容与形态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涵盖了课程改革、微格教学等多个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课程内容的智能化生成和个性化推荐,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优化教学策略。
虚实结合的课程基本形态
在智能时代,线上与线下融合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重要特点。课程的表现形态和载体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学校需要拓展教学空间,开设在线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与传统的线下课程相比,在线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课程实施方式与教师工作形态的转变
从长远来看,课程的知识教学部分将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课程的育人功能将以跨学科、综合性的形态呈现。智能时代的教师工作形态将更加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与人工智能进行人机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生产力。教师的角色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指导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据成为课程核心要素
在智能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教育多个业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课程和教学的重要资产。教学过程中数据的使用与生成,将使班级等成为重要的数据平台,形成无缝连接的数据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
深化智能时代融合式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方法创新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相关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学习者的情况,提供智能诊断等服务,支持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绩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为教师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建议和指导。
改造教学环境与融合式教学特点
学校应积极改造传统教学环境,提供融合式教学场景,以助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融合式教学强调现场互动,需要做好学习小组的建设和管理,完善相关机制,及时跟踪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融合式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
在智能时代,应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实施“主讲 + 助教”等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助教,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同时,可以通过智能技术采集数据,建立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支持因材施教和学生学业规划。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推进智能时代教育科研转型
智能助教系统与新技术的作用
学校的智能助教系统可以为教师提供助教支持,实现人机共教。新技术推动了教科研方式的转变,为中小学教科研带来了新的课题,如构建“空中课堂”等。通过智能助教系统,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生辅导,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拓展教研视域与搭建校本教研平台
在智能时代,教研视域将转向虚实结合的三维空间。学校应积极搭建校本教研平台,构建教育大数据资源库,推动教育信息系统的整合,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跨学科教研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研水平和质量。
创设沉浸式研究环境与大数据支持的教师画像
学校应创设沉浸式的研究环境,提升信息化科研的交互性。大数据技术支持教科研过程的数据化和全息化,实现教师画像,精准服务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开展循证管理,关联资源为教师推荐自适应式资源,同时注重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学生诊断与评价的能力及开展相关学生研究。
结论
人工智能呈现出群智开放等特征,我们应把握时代机遇,推进教育科研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激发教育发展的新活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新的成果。通过智能技术的赋能,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和优质化,为培养新时代的全面发展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