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卫星信号处理跟踪流程

阅读量:

跟踪流程分为:解算相位延迟,频率牵引和稳定跟踪。

相位延迟发生在捕获判决之后,在基于当前码相位的基础上计算下一个伪码到达的时间间隔(还需等待多少个相位时间);在处理C/A信号时,在实际采样率为2.046MHz的基础上对表中的各周期数据进行了双倍处理以实现采样率匹配,并确保每个码片能够采集两个时间点。

二、频率牵引机制 采用锁频环将捕获到的粗略频率进行调整 直至频率差降至锁相环可接受的范围内 进而实现bit同步 接收机完成信号捕获后 尽管输入信号与本地载波之间存在较大的初始频率偏差(约在100-500Hz之间) 同时由于输入信号的bit跳变时刻未知 因此仅靠相位跟踪难以维持相位锁定状态 因此需要引入一个称为"频率牵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利用频率环逐步将输入信号与本地载波之间的频率差降至可调节范围内 然后才能由相位环进行精确控制 这是因为相位差的变化量与累积的时间相关 因此只有当两者的相对偏差趋近于零时 才能保证解调过程的有效性 最后通过这一过程 实现载波幅度和载波相位的一致同步 然后才能顺利进入bit同步阶段 最终实现稳定跟踪并解调数据码流 频率牵引环节的核心在于精确地实现载波幅度和相位的一致同步

锁相环:

锁频环:

当信号捕获刚进入跟踪阶段时,在初始阶段就不可避免地会跨越两个比特进行相干积分。这种现象将会导致相干积分结果中出现损失。随着码环的运行,在接收信号中逐步准确估计出码相位值,并持续维持对C/A码信号的跟踪状态。因此,在接收机端根据对C/A码边沿的最佳估计值进行调整后,在处理过程中就能确保每次相关积分类别始终与接收信号中的相应边沿对齐。由于卫星信号中的C/A码边沿与数据比特边沿之间存在固有的同步关系,在1ms宽的相关积分类别正好对应每个1ms宽的C/A码周期时,则每个数据比特边沿都会恰好落在某个相关积分类别的起始位置上;换句话说,在这种配置下不会出现一个1ms宽的相关积分类别跨越两个数据比特的情况

三,在完成bit同步后,在基于环路积分值的基础上计算相位差的同时,并进行锁相环的频率调节;随后完成对跟踪通道的信噪比(CN0)的测量,并将测得的数据以bit的形式输出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