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检测 Object Detection
目标检测技术旨在识别图像中的目标及其位置和类别,是计算机视觉的核心任务之一。其基本概念包括目标检测的定义、分类(如RCNN和YOLO系列)及其关键问题,如分类、定位、大小和形状检测。常用数据集如PASCAL VOC、COCO和Open Images为该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标注数据。目标检测的评价指标包括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和IoU等,帮助评估模型性能。未来趋势涵盖轻量级检测、端到端流程、小物体检测、3D检测、视频检测、跨模态检测和开放世界检测等。这些技术的改进将推动目标检测在自动驾驶、视频监控和医疗影像分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提示:文章写完后,目录可以自动生成,如何生成可参考右边的帮助文档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基本概述
-
- 1.基本概念(whtat?)
- 2.关键问题
- 3.主要方法分类
- 4.典型应用
-
二、算法原理
-
三、方法评价/考核指标
-
- 1.基础参数
- 2.评价指标
-
四、数据集
-
四、目标检测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
参考链接
前言
在数字时代的激流中,目标检测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实用性,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熠熠生辉的明珠。该技术旨在模仿人类视觉系统的功能,通过算法模型实现对图像或视频中目标的识别与定位。从传统基于规则的简单算法到如今基于深度学习的先进方法,这一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从简单的图像分类扩展到复杂的三维空间识别。本文旨在对目标检测技术进行概述,涵盖其基本概念、主流技术、应用领域,以及其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并总结了评估目标检测模型性能的指标。

一、基本概述
本文从目标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关键问题、主要分类及典型应用四个维度进行综述,旨在使读者对这一技术获得全面认识。
1.基本概念(whtat?)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领域中四大核心任务之一,其余三大任务包括目标分类、目标定位和目标分割。由于该任务与人类视觉有着高度相似性,不仅能够对目标进行分类,还能准确识别其位置,因此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核心任务之一。该技术的核心任务在于解决“识别什么物体”“在图像中找到这些物体”这两个问题,即从图像中定位出所有感兴趣的目标,并确定它们的类别。目标检测面临诸多挑战,主要由于各类目标物体和环境条件并非总是处于理想状态,导致其外观、形状和姿态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成像光照条件、物体遮挡等因素的影响。
2.关键问题
(1)分类任务:即图像块(或某个区域)中的图像被划分为哪一个类别。
(2)目标检测任务:目标可能位于图像的任何位置。
(3)尺度多样性任务:目标具有多种尺度特征。
(4)形状多样性任务:目标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状特征。
3.主要方法分类
目标检测的方法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分为传统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

传统方法主要通过手工设计特征提取器、分类器和滑动窗口等技术进行图像目标检测,其效率和精度较低。此外,受限于计算机性能和传感器性能等因素,传统方法的应用场景已逐渐被更高性能的深度学习算法所取代。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主要分为两阶段和单阶段两类:
1)两阶段方法首先生成候选区域(Region Proposal,简称RP),随后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和定位。
任务流程包括:特征提取→候选区域生成→分类与定位回归。
经典的两阶段目标检测算法包括R-CNN、SPP-Net、Fast R-CNN、Faster R-CNN和R-FCN等。
2)单阶段方法则直接在网络中提取特征,无需先生成候选区域,直接进行物体分类和定位。
任务流程为:特征提取→分类与定位回归。
常见的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有OverFeat、YOLOv1、YOLOv2、YOLOv3、SSD和RetinaNet等,其中YOLO系列算法最为著名。
4.典型应用
该系统可应用于多个领域,具体包括:
- 人员管理:手机解锁、自动控制门、考勤签到、支付验证、人员定位等场景;
- 安全监控:逃犯抓捕、人员定位;
- 智能交通:辅助驾驶、安防监控、移动侦测、入侵检测、安全设备检测等;
- 自动驾驶:车辆识别、违章查询、关键通道监控、广告识别(可弹出相关链接);
- 地理监测:土地利用、公路监控、水系管理、农作物监测等。
二、算法原理
目标检测主要可分为两大类,RCNN系列主要基于区域检测方法,而YOLO系列则主要基于区域提取技术,此外,SSD等算法是对前两种系列的进一步优化。
在目标检测技术中,候选框(bounding boxes)的生成是常见的步骤。物体候选框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图像分割技术和区域生长技术的结合。区域生长和合并的原理在于检测图像中物体的局部区域具有相似性,如颜色和纹理特征。随着目标识别和图像分割技术的进步,提取图像中的有效信息变得更加高效。
1)滑动窗口
通过滑动窗口法流程图可以清晰理解其核心逻辑:首先对输入图像进行不同尺寸的滑动窗口进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遍历。每次滑动时,对当前窗口执行预先训练好的分类器。如果当前窗口的分类概率较高,则认为检测到了物体。对所有不同尺寸的滑动窗口进行检测后,会得到不同尺寸窗口检测到的物体标记,这些尺寸会有较高的重复率。最后,采用非极大值抑制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筛选,得到最终的物体检测结果。
滑动窗口法简单易懂,但对图像进行全局搜索时效率较低,且在设计窗口尺寸时还需考虑物体的长宽比。因此,对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分类器,不建议使用滑动窗口法。

① 什么是选择性搜索
滑窗法类似于穷举法,但通常情况下,图像中大部分子区域是没有物体的。学者们很自然地想到,只对图像中最有可能包含物体的区域进行搜索,以此来提高计算效率。选择搜索(selective search,简称SS)方法是当下最为熟知的图像bounding boxes提取算法,于2011年,Koen E.A提出了这种方法。
选择搜索算法的主要思想:图像中物体可能存在的区域应该是具有某些相似性或者连续性区域的。因此,选择搜索基于这一想法采用子区域合并的方法进行提取bounding boxes。首先,对输入图像进行分割算法产生许多小的子区域。其次,根据这些子区域之间相似性(相似性标准主要有颜色、纹理、大小等等)进行区域合并,不断地进行区域迭代合并。每次迭代过程中对这些合并的子区域做bounding boxes(外切矩形),这些子区域外切矩形就是通常所说的候选框。

② 选择搜索流程
步骤0:生成区域集合R
步骤1:计算区域间的相似度S={s1, s2,…}
步骤2:找出相似度最高的两个区域,将其合并为新集并加入R
步骤3:从S中移除与步骤2相关的相似度值
步骤4:计算新集与其他子集的相似度
步骤5:重复步骤2,直至S为空
③ 选择搜索优点
计算效率优于滑动窗口法
通过合并相似的子区域来提高检测效果
2. 数据表示
经过标记后的样本数据如下所示:


效果评估部分中,采用IoU作为评估指标,具体定义为交并比,即预测边界与真实边界交集面积与并集面积的比率。通常认为0.5是该指标的可接受最低阈值。
4. 非极大值抑制

由于篇幅原因,具体算法的介绍将在后续专门介绍,期待与大家互相学习。
三、方法评价/考核指标
1.基础参数
评估目标检测模型的性能时,通常会基于四个核心参数进行分析,并通过这些参数构建更为全面的评估指标。
(1)真正例(True Positive,TP):
真正例(TP)是指模型不仅识别出正样本,还能准确判断其为正。
在行人检测场景中,模型判定某个区域存在行人,若该区域确实有行人,则判定正确,属于TP。在医疗图像分析中,模型预测某图像包含恶性肿瘤,若实际确实如此,则判定正确,属于TP。在邮件分类中,模型将一封垃圾邮件正确分类为垃圾邮件,判定正确,属于TP。在交通监控系统中,模型预测某辆车违章停车,若实际确实如此,则判定正确,属于TP。
(2)误报(False Positive,FP):误报发生在模型错误地将实际为负的样本分类为正的情况中。
以行人检测为例,当模型预测某区域存在行人时,而实际上该区域并无行人,这就是FP。 在面部识别入侵检测系统中,若系统将动物的照片误判为人脸,这也属于FP情况。 在商品检测任务中,当模型将背景图案误识别为商品时,同样构成FP。 在天气预测系统中,若模型预测下雨而实际天气晴朗,这也可视为FP的一种表现。
这类错误即为模型未能正确识别真实存在的正样本。
在行人检测任务中,当模型未能识别出某个区域实际存在的行人时,这便构成了False Negative。在安全监测系统中,当模型未能检测到实际存在的未经授权的入侵者时,这也被视为False Negative。在股票市场分析中,若模型未能预测到即将发生的价格上涨,而实际上该股票价格确实上涨了,这也被视为False Negative。在农业病虫害检测领域,当模型未能识别出实际存在的病虫害时,导致未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也被视为False Negative。
真负样本(True Negative,TN)指的是模型能够准确地识别某个区域中没有正样本存在。
在行人检测领域,当一个区域确实没有行人,而模型也未能检测到行人时,这便被视为一个TN。在网络安全领域,当系统未对合法的网络流量发出警报时,这些情况就被视为TN。在文本分析领域,当模型将正常邮件正确识别为非垃圾邮件时,这种情况就被视为TN。在质量控制领域,当检测系统正确识别出一个产品没有缺陷,且该产品确实无缺陷时,这种情况也被视为TN。
掌握这些核心概念是评估和理解性能指标的基础,包括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等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构建了模型性能评估体系,从多维度帮助我们分析模型的优势与不足。
2.评价指标
1). 精确率(Precision)
精确率是衡量模型在检测正样本时的准确性,计算方式为:
Precision = \frac{TP}{TP + FP}
其中,TP代表真正例的数量,即模型正确识别的正样本数量;而FP代表假正例的数量,即模型错误地将负样本识别为正样本的数量。
2). 召回率(Recall)
召回率指标是指模型在实际正样本中正确识别的比例,计算公式为:Recall= \frac { TP}{TP+FN},其中,_FN_代表假负样本数量(False Negatives,即未被正确识别的正样本数量)。
3). 准确率(Accuracy)
准确率指标是指所有被正确识别的样本(正样本和负样本)占总样本数的比例,计算公式为:Accuracy=\frac{TP+TN}{TP+TN+FP+FN},其中,TN表示真负例(True Negatives,即正确未被检测到的负样本数量)。
4).F1分数(F1 Score)
F1分数由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构成,用于评估模型的精确性和稳健性,计算公式如下:F1=2×\frac {Precision×Recall}{Precision+Recall}
5).平均精度(Average Precision, AP)
在目标检测领域,精确率与召回率通常被标准化地绘制在同一图表上,以生成精确率-召回率曲线(Precision-Recall curve)。该曲线下的面积即为AP值,它能够综合衡量不同召回率水平下的精确度。AP值是该曲线下面积的计算结果。

6).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
在多类别场景中,mAP是各类别AP的算术平均值。它是评估多类别检测任务模型性能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如下:mAP=\frac{1}{N}\sum_{i=1}^nAP_i,其中,N表示类别的总数,AP_i表示第i个类别对应的AP值。
7). 交并比(Intersection over Union, IoU)
IoU 表示预测边界框与实际边界框之间的重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IoU = Area of Overlap / Area of Union,其中,Area of Overlap 是预测边界框与真实边界框相交的面积,Area of Union 是它们的联合面积。IoU 值通常用于评估检测的有效性。一个常见的标准是设定IoU阈值,例如0.5,当IoU 值超过0.5时,认为检测结果有效。

以上指标为目标检测模型的性能评估提供了全面的支撑,帮助开发者从多维度理解模型性能,并在优化需求时进行相应调整。
四、数据集
目标检测相关的数据集种类繁多,这也进一步巩固了目标检测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地位。具体数据和内容,可参考该位博主的详细整理:
PASCAL VOC VOC数据集是目标检测经常用的一个数据集,自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比赛,最开始只有4类,到2007年扩充为20个类,共有两个常用的版本:2007和2012。学术界常用5k的train/val
2007和16k的train/val 2012作为训练集,test 2007作为测试集,用10k的train/val 2007+test
2007和16k的train/val 2012作为训练集,test2012作为测试集,分别汇报结果。
MS COCO COCO数据集是微软团队发布的一个可以用来图像recognition+segmentation+captioning 数据集,该数据集收集了大量包含常见物体的日常场景图片,并提供像素级的实例标注以更精确地评估检测和分割算法的效果,致力于推动场景理解的研究进展。依托这一数据集,每年举办一次比赛,现已涵盖检测、分割、关键点识别、注释等机器视觉的中心任务,是继ImageNet Challenge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竞赛之一。
相比ImageNet,COCO更加偏好目标与其场景共同出现的图片,即non-iconic images。这样的图片能够反映视觉上的语义,更符合图像理解的任务要求。而相对的iconic images则更适合浅语义的图像分类等任务。
COCO的检测任务共含有80个类,在2014年发布的数据规模分train/val/test分别为80k/40k/40k,学术界较为通用的划分是使用train和35k的val子集作为训练集(trainval35k),使用剩余的val作为测试集(minival),同时向官方的evaluation
server提交结果(test-dev)。除此之外,COCO官方也保留一部分test数据作为比赛的评测集。
Google Open Image Open Image是谷歌团队发布的数据集。最新发布的Open Images V4包含190万图像、600个种类,1540万个bounding-box标注,是当前最大的带物体位置标注信息的数据集。这些边界框大部分都是由专业注释人员手动绘制的,确保了它们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另外,这些图像是非常多样化的,并且通常包含有多个对象的复杂场景(平均每个图像
8 个)。
ImageNet ImageNet是一个计算机视觉系统识别项目, 是目前世界上图像识别最大的数据库。ImageNet是美国斯坦福的计算机科学家,模拟人类的识别系统建立的。能够从图片识别物体。ImageNet数据集文档详细,有专门的团队维护,使用非常方便,在计算机视加粗样式 觉领域研究论文中应用非常广,几乎成为了目前深度学习图像领域算法性能检验的“标准”数据集。ImageNet数据集有1400多万幅图片,涵盖2万多个类别;其中有超过百万的图片有明确的类别标注和图像中物体位置的标注。
常用数据集标注工具列表
四、目标检测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目标检测作为计算机视觉的核心领域,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在过去二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基础的图像处理技术到复杂的深度学习算法,这一技术领域持续地在不断演进。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目标检测的未来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论文中提到了一些极具前景的未来研究方向。
1. 轻量级目标检测
尽管已有方法可以以端到端的方式实现目标检测(从图像到边界框),但目前仍多采用基于单个类别标签的分配策略,并独立实现非最大值抑制算法。未来研究可能聚焦于设计兼具高检测精度与高计算效率的端到端检测方案。
3. 小物体检测
4. 3D目标检测
5. 视频中的检测
6. 跨模态检测
7. 朝向开放世界的检测
参考链接
参考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