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2】The Ultimate Guide to Understanding Convolutional Ne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属于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技术框架,在图像与视频数据处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技术通过多层卷积操作自动提取空间特征,并能够有效建模复杂的数据关系。近年来其发展已取得显著进展,在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物体检测以及行为分析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本文旨在深入探讨CNN的架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2.基本概念和术语

2.1 CNN基本概念

2.1.1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属于机器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使计算机具备类似于人类的学习能力。其核心在于通过模拟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来实现数据的抽象化处理。

2.1.2 卷积层(Convolution Layer)

卷积层(Convolution layer)作为CNN的核心组件,在图像处理中承担着提取关键视觉特征的重要使命。由多个可学习的滤波器构成的卷积层能够对输入图像进行多尺度的空间信息提取。每个滤波器具有固定的尺寸模板用于扫描输入图像并执行滑动计算操作,在此过程中生成特征图表示(feature map)。不同滤波器具备特定的功能特性,在实际应用中分别对应于边缘检测、局部关联、细节增强以及空洞滤波等功能模块。在常规设计中输出尺寸会减半并伴随采样率相应调整以适应不同需求;对于n \times n输入分辨率而言,在步长\Delta=1时其输出维度计算公式为(\frac{n-k+2p}{d}+\lfloor \frac{k-p}{2}\rfloor)其中k代表滤波器尺寸p为填充策略参数d则决定了采样间隔大小

2.1.3 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

这是一个核心数学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
该模型主要应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出层。
其主要功能在于引入非线性因素以处理复杂的模式关系,并增强模型的泛化性能。
常用的激活函数包括sigmoid、tanh、ReLU以及如softmax等。

2.1.4 池化层(Pooling Layer)

卷积神经网络中的池化层通过减少输入信号的空间维度来降低模型复杂度和计算开销。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常用的最大池化与平均池化两种操作能够有效降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保留关键特征信息。其中最大池化的原理是选取指定窗口区域内最大的像素值作为该区域的特征表示而平均池化的原理则是将窗口区域内所有像素值求其算术平均值得到对应的特征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选择不与卷积神经网络结合使用偏置参数因为这会增加额外的模型参数从而可能影响模型泛化能力。此外相比于直接缩减空间维度的操作最大池化的保留作用较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模型对平移不变性的鲁棒性。

2.1.5 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

The fully connected layer, also referred to as a dense layer, is characterized by all nodes in adjacent layers being fully interconnected. As the last layer in a neural network, it lacks an activation function and serves to generate the model's predicted outcomes. The weight matrix within such a layer consists of rows equal to the number of nodes in the preceding layer, representing a fundamental linear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2.2 CNN概述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是一种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或视频数据中提取和学习特征,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模型。其显著特点是能够自动提取图像的全局特征,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卷积层、池化层以及全连接层三个部分;这些组件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特征表示。(如图所示)

卷积层(Convolution layer)、池化层(Pooling layer)、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分别对应前面所述的各种结构。卷积层的主要作用是提取图像细节特征,并通过多组不同的卷积核捕获多频次特征信息。池化层则负责降低输出空间尺寸的同时保留关键特征信息。全连接层则用于分类与回归任务处理过程中的数据流动设计采用了“自下而上”的层次结构策略,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对优化模型参数的学习实现对数据关系的逐步归纳,在推断阶段则通过已学习到的参数完成对新输入数据的信息提取和预测推理过程

整个网络架构主要由两个核心阶段构成:训练期和推理期。在训练期中需要完成的是模型参数的学习工作即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值不断迭代更新网络中的各个权重系数以达到最佳拟合效果的目的;而在推理期则是将经过充分训练后的网络应用到新的样本数据上实现对未知样本的概率预测或数值回归结果输出

2.3 CNN结构详解

2.3.1 LeNet-5

LeNet-5模型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在卷积神经网络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并由Simon Gardner在1998年首次提出。其体系架构简洁明了,并被广泛应用于手写数字识别问题中。具体架构如上图所示:

第1层卷积层由6个卷积核构成。每个卷积核尺寸定为5×5像素,并且每个卷积核接收来自32个输入通道的信息、输出至1个通道,并且步长设置为1。随后进入第2层池化层(Pool1)进行下采样处理,在该过程中采用步长为2和2×2的采样窗口。接着是第3层卷积层(Conv2),同样包含6个独立的卷积核,在此过程中每个滤波器尺寸同样是5×5像素,并且能够接收来自前面一层32个输入通道的信息、输出至64个特征图,并保持步长值不变仍设为1。为了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在随后引入了第4层池化层(Pool2),同样采用了步长为2和使用大小相同的采样窗口来进行数据降维处理。在完成上述基本结构后,在最后一级空间分辨率较低的前提下引入了第5层主网络核心模块——全连接(FC)操作器(Fc)。具体来说,在Fc模块中首先定义了拥有128个神经元的第一全连接单元(Fc-Unit),随后通过线性变换将激活值映射到仅有10个神经元的一级分类器(Fc-Layer)中以完成最终的任务识别过程

LeNet-5 具备优势在于架构简洁且运算效率高,并且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然而,在参数数量庞大时会导致运算规模显著增加,并且容易出现过拟合现象。尽管其在手写数字识别方面表现出色,在图像分类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2.3.2 AlexNet

AlexNet是在2012年的ImageNet大规模分类比赛中实现了卓越的表现的神经网络。基于LeNet-5框架进行优化工作的该网络架构如图所示:

AlexNet 和 VGGNet 都是卷积神经网络各自包含三个主要组件: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相比之下 AlexNet 的深度更深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梯度消失现象。在卷积层部分 AlexNet 采用了八个独立的卷积核而在池化层部分则设置了不同尺寸的窗口以增强特征提取能力;经过全连接层后 Alex网的隐藏层数量为两层并且其最后一层拥有数量级更大的神经元数量远超其他主流模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其巨大的计算规模 Alex 网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能够充分利用 GPU 资源从而实现了极高的训练效率

AlexNet 的显著优势在于拥有更深层的网络架构和更大的参数规模,并且通过引入ReLU激活函数从而有效避免了梯度消失问题;同时仅配备两个GPU用于训练使训练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2.3.3 VGGNet

VGGNet 是 ImageNet 比赛中 2014 年度的一项重要胜利者,并主要通过将多个网络模块进行叠加实现了功能。其结构如上图所示:

VGGNet 增加了到16个以上的卷积层数,并使每个卷积层提升了通道数量;该网络架构包含大量重复使用的卷积与池化操作,并减少了模型参数数量的同时有效防止了梯度消失问题;此外它采用了ReLU激活函数有助于模型收敛性;因为滤波器尺寸过大从而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VGGNet 拥有显著优势在于架构简洁且参数量较少,在抑制梯度消失问题的同时能够高效地完成对大型数据集的训练。此外,VGGNet 早期的成功实践不仅奠定了其在深度学习领域的地位,还为后续网络结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推动作用。

2.3.4 ResNet

ResNet 是2015年 ImageNet 比赛中的一个显著赢家,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它的创新性体现在通过残差模块构建深度网络以优化模型性能方面。其基本架构如图所示:

ResNet采用了残差模块,并将多个连续的卷积操作替换成一个残差结构。每个残差块包含两个连续的卷积操作,在这种设置下能够有效地捕捉到输入信号中的关键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关系。为了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在这种架构下能够增强模型的稳定性与预测精度。此外,在整个网络的设计中还通过叠加多组这样的基本单元来构建深度神经网络

ResNet 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优异的分类精度和高效的训练速度;该网络架构特别适合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此外,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有效缓解了梯度消失现象

2.3.5 DenseNet

DenseNet是2016年在ImageNet竞赛中取得冠军的著名模型,在该领域展现了卓越的表现。它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巧妙地整合了多种网络架构的优势,在有限参数下实现了更高的分类精度和压缩能力。该模型的结构如图所示:

DenseNet 通过密集连接的方式整合了多个卷积层,在既能提取输入信号的关键特征的同时也能维持浅层网络的稳定性,并展现出更优异的效果。DenseNet 通过引入跳跃链接(skip connections)来实现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它使每一层都能够直接连接到前面的所有层。

DenseNet的主要优势在于架构简洁且参数有限,在保证一定性能的同时展现出较强的正则化性能,并且对不同尺寸输入图像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此外该网络设计还显著提升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泛化能力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本节将介绍CNN的基本结构、原理及数学基础。

3.1 CNN基本结构

卷积神经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卷积层、激活函数、池化层以及全连接层。具体结构图如图所示。

卷积层(Convolution)作为CNN的基础组成部分之一,在图像处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CNN中的卷积层通过执行二维卷积运算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
这种运算的结果是一个新的特征图谱。
具体而言,在这一过程中,
滤波器(Filter)与输入图像按照特定规则进行乘加运算,
从而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图像中的特定细节信息。
滤波器(Filter)的尺寸参数直接决定了提取特征的空间尺度,
同时其深度参数则决定了能够提取特征的具体复杂程度。
这种设计使得整个网络能够有条不紊地提取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特征信息,
并最终实现有效的图像识别任务。

  1. 激活功能 激活功能(Activation Function)是经过卷积层处理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激活功能处理后,网络能够有效提取图像中的关键特征。常见的激活功能包括Sigmoid、tanh、ReLU和PReLU等。在实际应用中,选择ReLU或Leaky ReLU作为激活功能通常更为高效。其中,ReLU因其简单性和高效的性能,在深度学习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池化操作 池化操作(Pooling)是卷积神经网络(CNN)中另一种重要的组件。其主要功能是减小特征图的空间尺寸从而减少计算开销并提高运行效率。选择合适的池化策略对于模型性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当网络深度较大时需要谨慎考虑是否引入池化操作这一环节通常不会添加偏置参数。

在该网络模型中,全连接层(FC)被定义为最终的隐藏层。该模型中的全连接层接收来自上一层经卷积和池化处理后的特征图作为输入,并将其转化为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

3.2 CNN原理

CNN的本质在于通过卷积运算和下采样过程,在输入图像中提取特征信息,从而识别图像中的整体模式以及细节特征。下面将详细讲解具体的实现步骤。

3.2.1 输入图像

第一步需要对输入图像进行预处理工作 例如规范化和裁剪是常见的预处理步骤之一 接着将该输入图像输入到CNN网络中进行特征提取过程

3.2.2 数据扩增

基于Data Augmentation的数据增强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图像预处理方法。该技术通过生成多样化的图像样本来防止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过度拟合训练数据,并增强其在面对未见过的数据时的预测能力。基于Data Augmentation的数据增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例如旋转、翻转、调整亮度等操作。

  1. 翻转(Flip):通过随机翻转输入图像来增强模型对其扭曲特性的适应性。
  2. 旋转(Rotate):系统会对输入图像施加旋转操作以提高模型对角度变化的鲁棒性。
  3. 放缩(Scale):采用缩放技术处理输入图像的数据增强任务。
  4. 平移(Shift):通过平移变换提升模型在不同位置特征匹配的能力。

3.2.3 卷积层

卷积层作为CNN的基本组成单元,在网络结构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图像处理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从输入数据中提取空间上的低级到高级特征,在此过程中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局部化的线性变换来增强模型对空间关系的感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度学习框架下,“卷积层”的本质是一个参数化可学习的操作过程:通过滑动滤波器(即卷积核)在输入数据中探测特定模式,并根据所检测到的信息生成相应的响应信号;每一次滑动操作都会产生一个响应值, 这个响应值反映了该特定滤波器对当前区域的感受度更高;随后将所有滤波器的响应值组合起来形成多通道的新表征数据集, 这些新生成的数据被用作后续网络层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为了实现多样化的表征需求, 我们会对不同类型的滤波器施加不同操作以提取多样化的特征.

3.2.4 激活函数

一个非线性函数被称为激活函数,在卷积层中将数值转化为概率值。常见的activation functions包括sigmoid, tanh, ReLU以及leaky ReLU等。

3.2.5 池化层

在CNN架构中,池化层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通过一次操作整合卷积层产生的特征响应,并显著提升了特征图的空间可识别度。其主要功能在于减少特征图的空间分辨率,并通过特定的设计选择优化网络性能。该过程对于提升模型的抽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输入特性为多通道的空间分布信息,在经过缩放处理后输出更加紧凑且具有更强的判别能力。常用的池化操作主要包括最大值池化和平均值池化等基本类型

3.2.6 全连接层

在CNN架构中,全连接神经元(FC)通常位于网络的最后一道隐藏层。这一层级接收的是经由卷积和池化操作处理后的特征图作为输入,并将其映射到最终的预测结果上。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过程

3.2.7 损失函数

目标函数(Objective Function)是在CNN网络训练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在这一过程中它被用来衡量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标签之间的差异程度。常用的损失函数包括交叉熵损失(Cross Entropy Loss)、均方误差损失(Mean Squared Error Loss)以及KL散度损失(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Loss)等。

3.2.8 优化器

优化器(Optimizer)是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时使用的优化工具。其常见类型包括随机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SGD)、动量法(Momentum)、自适应梯度算法(Adagrad)、Root Mean Square propagate (RMSProp) 以及Adam等方法。这些算法通过不同机制调整权重更新策略以提升模型性能。

3.2.9 模型部署

模型发布(Model Deployment)是将已训练完成的机器学习模型投向生产环境以便执行特定任务的过程。该过程通常要求将预 trained 的人工智能网络转化为可执行的形式并保存为标准文件格式。在实际操作中,在接收输入图像后经由预设流程处理生成预测结果随后需由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后续处理。

4.具体代码实例和解释说明

具体代码实现及其详细注释将完整展示卷积神经网络的架构设计及其训练流程。作为参考案例,我们选择手写数字识别任务进行演示。

复制代码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 import keras
    
    mnist = keras.datasets.mnist # mnist数据集
    (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test_images, test_labels) = mnist.load_data() # 加载数据集
    
    #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train_images = train_images / 255.0 # 规范化
    test_images = test_images / 255.0
    
    # 设置模型参数
    model = keras.Sequential([
      keras.layers.Flatten(input_shape=(28, 28)), # 输入层
      keras.layers.Dense(128, activation='relu'), # 隐藏层1
      keras.layers.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 # 隐藏层2
    ])
    
    # 设置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训练模型
    history = model.fit(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epochs=10)
    
    # 测试模型
    test_loss, test_acc = model.evaluate(test_images,  test_labels, verbose=2)
    print('Test accuracy:', test_acc)
    
      
      
      
      
      
      
      
      
      
      
      
      
      
      
      
      
      
      
      
      
      
      
      
      
      
      
      
    
    代码解读

下面将依次介绍CNN的代码实例及其注释。

4.1 导入必要库

复制代码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 import keras
    
      
    
    代码解读

4.2 获取数据集

复制代码
    mnist = keras.datasets.mnist 
    (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test_images, test_labels) = mnist.load_data() 
    
    # train_images和test_images是一个numpy数组,大小是(60000, 28, 28),
    # 表示60000张图片,28行28列。train_labels和test_labels是长度为60000的数组,
    # 表示对应的标签。这里的标签是整数,范围是0~9。
    
      
      
      
      
      
    
    代码解读

该代码通过keras.datasets.mnist接口获取mnist数据集。mnist数据集是机器学习领域中的经典手写数字识别基准数据集。在获取mnist数据后,我们对其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4.3 数据预处理

复制代码
    train_images = train_images / 255.0 # 规范化
    test_images = test_images / 255.0
    
      
    
    代码解读

这里对图像像素值进行255.0的归一化处理是为了将像素值限定在[0,1]范围内以便于后续计算和模型优化,并非偶然选择的结果。这种预处理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使输入数据满足神经网络模型对特征尺度的要求,在提升模型训练稳定性的同时也加快了其收敛速度。

4.4 创建模型

复制代码
    model = keras.Sequential([
    keras.layers.Flatten(input_shape=(28, 28)), # 输入层
    keras.layers.Dense(128, activation='relu'), # 隐藏层1
    keras.layers.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 # 隐藏层2
    ])
    
      
      
      
      
    
    代码解读

在本设计中搭建了一个简洁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且仅包含三个主要组件:输入层、中间一层(隐藏层数目一)和第二中间一层(隐藏层数目二)。其中输入层数量被设定为了28\times 28像素单位,并与MNIST数据集中的图像尺寸一致;中间一层(隐藏层数目一)采用了128个神经元单元并配置了ReLU激活函数;最后输出层数量被设定为了10个单元并具体说明了其对应的分类数目。

4.5 设置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复制代码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代码解读

此处配置了模型的优化器为Adam算法,并采用了分类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计算方式;同时将准确率设定为评估模型性能的标准指标

4.6 训练模型

复制代码
    history = model.fit(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epochs=10)
    
    
    代码解读

这里训练模型,epochs指定训练轮数,这里设置为10。

4.7 测试模型

复制代码
    test_loss, test_acc = model.evaluate(test_images,  test_labels, verbose=2)
    print('Test accuracy:', test_acc)
    
      
    
    代码解读

测试模型并打印准确率。

至此,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卷积神经网络,用于手写数字识别。

5.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5.1 伴随学习技术的崛起

由于卷积神经网络显著的优势,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正掀起一股研究热潮。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在图像数据处理方面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表现。然而,CNN的最新研究表明,CNN在图像分类,物体检测,行人检测,人脸识别等多个领域均能展现出卓越的效果。因此,伴随着学习技术的兴起,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在未来成为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不仅在智能手机设备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将渗透到更多电子产品之中

5.2 硬件的进步

传统的神经网络依赖于GPU来进行训练工作。然而目前的GPU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并且能够支持大规模并行计算的能力。这将带来显著的计算效率提升。因此,在这一技术背景下,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应用将不再对昂贵的GPU有依赖,并且能够满足更高的算力需求,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能力。

5.3 其他领域的应用

在计算机视觉之外的多个领域中,卷积神经网络(CNN)同样具备广泛的应用潜力。例如,在包括但不限于自动驾驶技术、机器翻译系统以及文本摘要工具等领域都有显著的应用场景。这一发现可能推动卷积神经网络(CNN)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6.附录

6.1 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核心地位。其主要目标是使计算机具备类似人类的学习能力。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抽象处理和模拟人类认知过程。深度学习系统通常由多层次结构组成,在输入层接收原始数据,在隐藏层逐步提取高层次特征,并通过输出层完成决策和预测任务等关键环节运作

  1. 提升了学习效率。通过大量海量数据的学习过程,并无需依赖人类专家提供明确指导。该系统能够自主发现和构建高效的模型,并识别最优特征以实现精准预测。

  2. 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由于模型通过学习数据内在规律而实现对数据本质的理解能力提升导致其可解释性增强。通过分析特征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本质

  3. 模型具备较强的泛化能力,在实践中观察到深度学习模型不仅能够捕获输入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并且也能够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因此,在面对新的数据时其表现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实现了对新数据的有效适应

  4. 该系统具备处理非结构性数据的能力。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通常仅接受具有明确结构的数据作为输入,例如像像素和图像这样的实例。然而,在深度学习框架中,则有更为灵活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涵盖诸如文本、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形式

  5. 针对性强。可以针对特定任务和领域进行优化,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