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分区2020_一文读懂SCI期刊分区和实时影响因子计算方法
作者:恺忻
排版,审核:恺忻

SCI分区
在科学计量学领域中是基本常识之一的问题在于:高校或科研机构普遍需要了解期刊的 sci 分区情况。由于不同期刊的 sci 分区等级与其影响因子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如何获取 sci 期刊的最新划分信息的问题。目前 sci 分区系统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中一种基于中国科学院的评估体系(cstps),而另一种则依据 jcr 的评价标准(jcr)。具体适用哪种划分标准,则需根据具体期刊的要求来确定。
两种划分标准主要依据影响因子的高低顺序来进行。首先关注的是中科院分区。具体而言,在中科院分区中有一至四共四个等级区间。其中约前5%的期刊属于该类的一区;约中间6%-20%属于二区间;剩余部分则分为四区间。而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则将期刊按影响力大小均等划分为四个子集:Q1占约四分之一且处于最高水平,Q4则处于最低水平。在生物医学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多篇论文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级别的分类(Q1或Q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科院分区体系下这类高影响力文章一般最多只能进入二区间

JCR 分区

JCR分区查询方法
首先需要登陆web of science,选择下图中的“JCR”,

之后输入感兴趣的期刊的名称,

访问期刊的具体页面后可查见历年Influence Factor,在原始数据位置转成Rank值即可显示期刊历年的JCR分区。

实时影响因子及其计算方法
在每年6月底时, Web of Science都会发布上一年度所有SCI或SCIE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数据(例如, 在 6 月 末发布当年的数据)。计算某一年度影响因子时, 分母部分是其在该年度期间被引用的文章数量与前两年(即当年往前推两年)发表的文章及评论数量之和。理论上, 在进入下一年 (如进入 3 年后) 后, 某些文章才会有完整的影响力表现出来。然而由于某些数据库系统存在时间滞后性, 在实时计算出的影响因子里会反映出逐步提升的现象直至每年 6 月底完成数据统计并发布最终结果。
现在‘桑格助手’提供了实时更新影响因子的功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所得的数据并非即时获取的真实信息……例如通过elife平台进行的具体步骤
首先登录Web of Science,并设置其核心合集数据库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接着,在下拉菜单中指定出版物名称为"Elife";同时将时间范围设置为2018年至2019年期间的两年期范围。

检索结果后,在侧边栏中的筛选区域中仅选择"article"和"review"类别,在这两年期间共有2,788篇学术文章发表在《eLife》期刊上

此时,在右侧点击创建引文报告

在引文报告中可以看到共计截至2020年这2788篇文章已被引用了17,281次左右的数据信息因此当前elife期刊的实时影响因子计算结果为约6.20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术界一些高影响因子期刊通常会发表大量文章以满足读者需求。例如国际上有名的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等都会出现发文量较大的情况。当提交的文章数量超过10000篇时,在Web of Science系统中是无法生成完整的引文报告列表的。解决这一问题相对简单明了: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两年的数据分别计算其被引情况,并将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总平均值。例如先统计2018年发表的文章在2020年被引用的数量,再统计2019年发表的文章在2020年的被引量,并将两者相加后再除以两年总共提交的文章数量就可以得到结果了。另外一种可行的方法是按照文章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即分别计算综述性文章和研究性文章两类文献的平均被引数然后汇总得出最终结果。
参考资料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1831428434042222&wfr=spider&for=pc
我们创建了一个读者群,在这里将分享一些生信相关的编程技巧,并诚挚地邀请您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