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IJCAL投稿心得
自研究生复试启动后便开启了科研之路……而那段时间原本打算利用大三暑假进行实习以缓解学业压力却因故未能实现……那段时间看似在复习《线性代数》与《高等数学》等课程内容却实则主要用于准备考研复习……临近复试前夜,则还在反复记忆英语自我介绍内容
2019年10月8日这一天终于迎来了复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年的复试人数相对较少(据我所知软件工程专业有5人参加,图书馆情报学专业有3人)。
我是第七个应试者。
每人大概面试时长在三分钟左右。
一共安排了六位主考官(6位博导),首先用中文进行自我介绍(虽然有点紧张?),随后开始专业知识问答: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c等于c加一的操作与C加法运算哪一个更快?答:后者更快。
尽管回答正确但老师并不满意让我回去再思考一下。
接下来的一些算法问题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两次数学建模比赛的内容(当时已经过去多年所以具体实施步骤已经记不太清了)。我的负责是运用微分方程的思想进行建模研究而我则负责编写代码实现。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一个数据库相关的比赛问题(后来才知道是由那位女老师负责的)。由于她的四支队伍全部失利让我感到很困惑。
面试结束后感觉压力很大很多问题未能深入探讨紧张感也比较强烈声音也较小。
最终通过了筛选顺利进入了导师团队开始了正式的科研生活。
研一课程依旧繁重平时需要兼顾科研与学习任务上课时间用于撰写论文和完成作业。相比本科时期的自由生活现在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学习和科研上。如今回想起来那些时光真是非常美好:周末可以选择骑自行车在校园里晃悠运动场跑步和室友一起吃东西偶尔还能翻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现在的生活节奏却变得不再那么轻松。。。。。。
进入实验室后开始上课并制定了科研计划。在《统计学习基础》一书中系统地掌握了若干基本算法(建议优先阅读纸质教材通常只提供一次性的阅读体验),随后深入研读周老师主讲的《机器学习》课程书籍,在该书中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逻辑结构(尤其是进入第五章后发现前四章与后续章节的内容编排风格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在此阶段补充了必要的概率论知识基础。后来系统地阅读了《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西瓜书),耗时约一个月完成了对该书的学习。对机器学习有了初步的整体认识但整体认识还不算全面深入。随后深入研究了李宏毅老师的机器学习课程视频以及手写笔记中的公式推导过程
自2019年10月以来着手准备IJCAL, 其首要任务就是研读论文。由于本科期间缺乏科研积累, 曾经未曾发表过论文, 在首次冲击CCF A类会议时感到倍感压力。大约一个月后完成了大部分代码编写工作, 论文内容也基本完成。然而仍有部分实验项目未完成, 后续便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实验补充工作。直到实验室其他师兄们陆续提交自己的论文时才得知结果——我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临近春节之际本学期结束在即, 为了能够顺利离校返乡 1月23日一大早便收拾行囊准备返程……独自一人走在空荡荡的校园里回想起往日的努力与付出 心中不免涌起一阵酸楚 感到自己仿佛输给了时间的无情 抱歉……科研之路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