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手把手教你学simulink(27.2)--simulink鲁棒控制场景实例: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温度控制

阅读量:

目录

项目实例:鲁棒控制系统在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中的具体应用场景表现为温度控制功能实现过程中运用Simulink这一建模与仿真工具实现了高效稳定的温度调节功能

项目背景

1. 系统建模

1.1 电池热模型

1.2 外部扰动建模

2. 控制器设计

2.1 H∞ 控制器设计

2.2 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

项目背景

2.2.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简介

2.2.2 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步骤

2.2.2.1 定义参考模型

2.2.2.2 定义自适应控制器参数

2.2.2.3 实现自适应控制律

2.2.2.4 可视化自适应控制器的性能

3. 仿真与验证

3.1 仿真设置

3.2 仿真结果分析

3.3 性能指标

4. 结论


案例研究:Simulink在鲁棒性控制中的应用——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温度控制

项目背景

作为保障电池安全性和高效运行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电动汽车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是其(BMS)。不同温度水平会对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产生显著影响。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可能导致效率降低、使用周期缩短,并可能引发安全隐患。鉴于此,在电动汽车系统中实现可靠的温度控制对于提升电池管理系统至关重要。

在实际应用环境中, 电动汽车电池的温度会受到环境温度变化、充电/放电速率以及冷却系统故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适应各种复杂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及干扰因素, 我们需要制定一套适用于不同工作状态的鲁棒性温度控制方案.

1. 系统建模
1.1 电池热模型

电池内部的温度变化过程可由热传导方程进行表征。\n在此假设下,电池内部呈现均匀分布的热源状态。\n该系统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示:

CpdTdt=Pin−Pout+QambientCp​dtdT​=Pin​−Pout​+Qambient​

其中:

  • Cp 表示为电池的质量比热容。
  • TT 表示为电池的工作温度参数。
  • Pin 由充电/放电过程所导致的内部热源功率。
  • Pout 经由散热器或冷却系统排出的热量。
  • Qambient 表示为环境温度对电池运行状态的影响。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可以将电池的温度变化近似为一个一阶线性系统:

T˙(t)=−a⋅(T(t)−Tambient)+b⋅Pin(t)T˙(t)=−a⋅(T(t)−Tambient​)+b⋅Pin​(t)

其中:

  • aa 代表散热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电池与环境之间的热交换速率。
  • bb 代表内部热源系数,在一定条件下体现充电/放电功率对电池温度的影响。
  • TambientTambient 表示系统所处的环境温度参数。
1.2 外部扰动建模

为了模仿真实的驾驶环境,必须引入外部干扰因素。例如温度变化、充电/放电速率的变化等。这些干扰因素可以通过随机信号或预先设定的波形来表示。

复制代码

matlab

深色版本

复制代码
 % 生成随机的环境温度信号

    
 t = 0:0.1:100; % 时间向量 (秒)
    
 ambient_temperature = 20 + 5 * sin(0.1 * t) + 2 * randn(size(t)); % 环境温度 (°C)
    
  
    
 % 生成随机的充电/放电功率信号
    
 charging_power = 5000 + 1000 * randn(size(t)); % 充电/放电功率 (W)
    
  
    
 % 可视化外部扰动
    
 figure;
    
 subplot(2, 1, 1);
    
 plot(t, ambient_temperature);
    
 title('Random Ambient Temperature');
    
 xlabel('Time (s)');
    
 ylabel('Temperature (°C)');
    
 grid on;
    
  
    
 subplot(2, 1, 2);
    
 plot(t, charging_power);
    
 title('Random Charging/Discharging Power');
    
 xlabel('Time (s)');
    
 ylabel('Power (W)');
    
 grid on;
2. 控制器设计

为了达成电池温度的抗干扰控制目标,在本研究中我们综合运用了H∞控制技术和自适应控制方法。这两种先进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应对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及外界干扰因素,在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良好性能水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1 H∞ 控制器设计

H∞ 控制是一种利用最优化理论实现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方法,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和外部干扰时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性能损失(如温度偏差)。其控制器设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关键环节:明确性能目标、建立数学模型、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以及验证系统性能等步骤。

制定性能指标:我们旨在最小化电池的温度误差 e=Th−Ts=Th−Ts, 其中 Th 代表期望的电池温度, Ts 代表实际测得的电池温度.

请阐述如何构建加权函数:以平衡温度误差与控制输入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请引入两个加权函数:W₁(s) 和 W₂(s),分别应用于权重温度误差与控制输入。

求解H∞ 控制器 :使用MATLAB中的 hinfsyn 函数求解H∞ 控制器。

复制代码

matlab

深色版本

复制代码
 % 定义加权函数

    
 W1 = makeweight(0.1, 10, 10); % 温度误差加权函数
    
 W2 = makeweight(0.01, 10, 10); % 控制输入加权函数
    
  
    
 % 构建广义对象
    
 G = ss(A, B, C, D); % 电池温度动力学模型
    
 P = augw(G, W1, [], W2); % 构建加权广义对象
    
  
    
 % 求解H∞ 控制器
    
 [K, CL, gamma] = hinfsyn(P);
    
  
    
 % 可视化H∞ 控制器的Bode图
    
 bode(K);
    
 title('H∞ Controller Bode Plot');
    
 grid on;

2.2 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

项目背景

针对电动汽车电池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中, 为了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和高效运行, 电池的温度必须维持在一个精确的工作区间内。然而, 电池的热特性会受到环境温度波动、充电放电功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传统固定参数控制器无法提供足够的鲁棒性, 因此, 通过自适应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对控制系统参数的有效调节, 从而克服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

2.2.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简介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自适应控制方案。该方法旨在使被控系统的输出轨迹尽可能模仿理想参考模型的行为,并通过实时更新控制器参数来补偿系统固有的不确定性。MRAC的核心思想在于基于输出误差进行比较,并动态调整控制器参数以优化系统性能。

2.2.2 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步骤
2.2.2.1 定义参考模型

首先, 我们需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参考模型, 此模型旨在刻画电池温度的动力学特性. 选择合适的参考模型需综合考虑实际应用的需求, 一般而言, 在稳定性与快速响应之间权衡时会选择二阶或一阶系统的结构.

复制代码

matlab

深色版本

复制代码
 % 定义参考模型

    
 A_ref = -1; % 参考模型的极点(负值表示稳定)
    
 B_ref = 1;  % 参考模型的输入增益
    
 ref_model = ss(A_ref, B_ref, 1, 0); % 创建状态空间模型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选择了一个一阶系统作为参考模型,其传递函数为:

Gref(s)=1s+1Gref​(s)=s+11​

这个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快的响应速度,适合用于电池温度控制。

2.2.2.2 定义自适应控制器参数

接下来, 我们需要设定自适应控制器的初始参数以及确定其适配增益. 其参数将被动态地调节以反映系统的实时状态变化, 从而实现对不确定性和环境波动的有效应对.

复制代码

matlab

深色版本

复制代码
 % 定义自适应控制器参数

    
 theta = [1; 1]; % 初始控制器参数
    
 lambda = 0.1;   % 自适应增益
  • Theta 被定义为 controller 的 parameter 向量,并由两个组成部分组成:一个是 proportional gain(比例增益),另一个是 reference model 输出权重(参考模型输出权重)。
    • Lambda 被定义为 adaptive gain,并影响了 controller parameter 的 update speed. 较大的 Lambda 值将导致 controller parameter update speed 加快, 并可能导致 system 产生更多 oscillation; 而较小 Lambda 值将导致 controller update speed 减缓, 并有助于维持 system 的稳定性.
2.2.2.3 实现自适应控制律

自适应控制律的核心主要基于对被控系统与参考模型之间输出误差的分析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动态调整控制器参数。具体而言,则是通过持续的误差反馈机制来优化系统的性能参数设置。

  1. 通过传感器模块实时采集系统的运行数据,并获取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信息x以及系统控制信号u
  2. 通过调用lsim函数进行仿真分析,在给定参考信号作用下获取目标系统的输出响应结果y_{ref}
  3. 基于系统实际运行数据与预期目标间的偏差程度\delta = y_{ref} - y_{mea}进行评估。
  4. 结合误差信息\delta以及当前系统的运行状态x,采用梯度下降算法对控制器参数\theta进行优化调整。
  5. 基于最新的参数设置\theta_{new}重新生成新的控制指令u_{new}以驱动系统执行下一步操作。
复制代码

matlab

深色版本

复制代码
 % 初始化时间向量和仿真步长

    
 t = 0:0.1:100; % 时间向量 (秒)
    
 dt = t(2) - t(1); % 仿真步长
    
  
    
 % 初始化变量
    
 battery_temperature = zeros(size(t)); % 电池温度
    
 reference_signal = sin(0.1 * t); % 参考温度信号
    
 control_input = zeros(size(t)); % 控制输入
    
  
    
 % 实现自适应控制律
    
 for k = 2:length(t)
    
     % 获取当前状态
    
     x = battery_temperature(k-1);
    
     
    
     % 计算参考模型的输出
    
     y_ref = lsim(ref_model, reference_signal, t(k));
    
     
    
     % 计算误差
    
     e = y_ref - x;
    
     
    
     % 更新控制器参数
    
     theta = theta + lambda * e * [x; control_input(k-1)];
    
     
    
     % 计算控制输入
    
     control_input(k) = -theta(1) * x + theta(2) * y_ref;
    
     
    
     % 更新电池温度(假设简单的热模型)
    
     battery_temperature(k) = battery_temperature(k-1) + dt * (-0.5 * battery_temperature(k-1) + control_input(k));
    
 end
2.2.2.4 可视化自适应控制器的性能

为了检测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性能表现, 建议制作电池温度的实际变化曲线与预期轨迹的对比图表, 并考察其能否实现对参考信号的有效跟踪.

复制代码

matlab

深色版本

复制代码
 % 可视化自适应控制器的性能

    
 figure;
    
 plot(t, battery_temperature, 'b', t, reference_signal, 'r--');
    
 title('Battery Temperature Control with MRAC');
    
 xlabel('Time (s)');
    
 ylabel('Temperature (°C)');
    
 legend('Actual Temperature', 'Reference Temperature');
    
 grid on;
3. 仿真与验证

为了评估H∞ 型控制器与自适应控制器的有效性,在Simulink环境中构建了汽车电池温度控制系统仿真系统模型。该系统包含以下各个模块:

  • 基于上述热动力学模型, 预测电池温度的变化趋势.
    • H∞ 控制算法: 调节电池温度, 实现其趋近于预期目标.
    • 自适应调节系统: 提升系统在不确定条件下的稳定性, 应对复杂环境.
    • 外 Perturbations module: 模拟外 Perturbations 如环境温度波动及充/放电功率变化的影响.
    • Sensor module: 模仿真实环境下各种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输出相应的信号数据.
3.1 仿真设置

我们设置了不同的仿真场景,以测试控制器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 理想状态下的运行环境:电池系统在无外界干扰的理想状态下运行。
    • 受环境因素影响的运行情境:电池因环境温度变化以及充电放电功率波动而受到影响。
    • 存在不确定性的运行条件:不仅存在热模型参数的不确定因素,并且还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
3.2 仿真结果分析

通过仿真,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结果:

  • 无扰动场景:H∞控制器与自适应控制器均可精准定位期望温度曲线,在较低温误差的情况下运行良好。
    • 有扰动场景:在环境温度波动及充电/放电功率变化的影响下(即环境条件不稳),H∞ controllers仍能维持良好稳定性(即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但伴随微小温差(即温和差距)。相比之下(即比较而言),Adaptive controllers展现出更强的鲁棒性(即更强的能力),温差更小。
    • 不确定性场景:当电池热模型参数出现不确定时(即当电池热模型参数发生变化时),H∞ controllers的表现会有所降低(即能力有所下降),而Adaptive controllers仍可维持良好稳定性。
3.3 性能指标

为了定量评估控制器的性能,我们定义了以下指标:

  • 温差误差:测定电池实际运行温度与其预期工作状态之间的温差程度。
    • 控制参数调节:监测或评估控制器输出的各项控制参数(如冷却风扇转速、加热元件功率等),确保其数值维持在适当区间内。
    • 系统稳定性验证: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不确定因素(如负载波动、环境变化等),验证控制系统在各种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复制代码

matlab

深色版本

复制代码
 % 计算温度误差

    
 temperature_error = reference_signal - battery_temperature;
    
  
    
 % 可视化温度误差
    
 figure;
    
 plot(t, temperature_error);
    
 title('Temperature Error');
    
 xlabel('Time (s)');
    
 ylabel('Error (°C)');
    
 grid on;
    
  
    
 % 计算控制输入幅度
    
 figure;
    
 plot(t, control_input);
    
 title('Control Input');
    
 xlabel('Time (s)');
    
 ylabel('Control Signal');
    
 grid on;
4. 结论

基于本项目研究工作展示了利用Simulink与MATLAB自适应控制工具包设计电动汽车电池温度控制系统方案。该系统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方法,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能根据实时状态自动优化调节控制器参数设置以应对干扰与不确定性变化情况。相较于传统H∞ 控制器体系,在复杂环境条件下该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展现更高的稳定性和追踪效果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