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前沿之:量子通信与量子密钥分发
文本主要介绍了量子通信和量子密钥分发(QKD)的核心概念和技术。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纠缠和量子计算等特性,通过量子位(qubits)实现高速率、高安全性的信息传输。量子密钥分发是一种利用量子纠缠和量子计算技术实现密钥分配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利用量子态的统计特性,通过控制比特进行编码和测量,从而建立共享密钥。文本详细讨论了两种密钥分配协议,即BBKD(Bell-State Key Distribution)和MBKD(Multi-Bit Key Distribution),并介绍了时变量子信道资源模型和量子加密资源模型,这些模型为QKD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优化方法。摘要涵盖了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QKD的核心技术、密钥分配协议及其优化方法,全面反映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以及量子电路等现象构成了当今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这些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生产经营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技术的应用逐渐扩展到了军事、金融、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并深入生活领域。
现代量子通信(quantum communications),亦称量子通信或量子无线通信,是基于量子纠缠这一独特技术的通信方式。该技术不仅在短距离,甚至可以延伸至长距离运行,同时能够实现高传输速率的信息传递,适用于任意频率的通信需求。
量子通信具有显著的特性,即通信双方需要共享一个超密信息资源,即量子密钥分发系统(QKD)。QKD是一种基于量子计算资源的分配机制,通过其分布特性从而实现通信双方共享的密钥生成。
在实施量子密钥分发(QKD)过程中,通常首先利用量子比特(qubits)作为计算资源,并将它们编码为随机的量子态。接着,通过量子纠缠网络将这些随机态进行纠缠,从而形成大量密集的量子态。接着利用纠缠态的量子特性进行控制和操作,将密集的量子态分割为两个能级(eigenstates)上的子态。最后,通过测量结果来分配密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QKD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国际上不断涌现新的量子密钥分配理论与实验方法。然而,量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加之密码学与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不断进步,使得量子通信正逐步走向商业化。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量子通信实现密钥分配并降低互联网传输成本,已然成为当前的重点方向。
本文深入探讨了量子通信与量子密钥分发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技术,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操作流程和详细的操作步骤说明。作为教学内容,它既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也适合高级研究者深入研究。通过本篇文章,读者能够全面掌握量子通信和量子密钥分发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完成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搭建,并有效提升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2.核心概念与联系
2.1 概念及定义
永久量子态(uniform superposition state)是在一个均匀叠加态(uniform superposition state)的基础上,通过维持或清除超导粒子的位置或运动,而形成的一种量子态。其数学表达式为|a\rangle=\frac{1}{\sqrt{N}} \sum_{i=1}^{N} |i\rangle,其中下标a表示态矢量的下标,而\langle a|则表示该态矢量的共轭(adjoint)。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表现为两个量子态之间存在不同比特的相干性,从而可以通过特定手段获取这两个量子态之间的关系。其表现形式通常表现为态矢量的连乘积,即|a,b\rangle = |a\rangle |b\rangle。
量子电路(quantum circuit)是基于量子门的线路架构来传递信息和处理数据,是量子通信系统中的关键组件。
量子密钥分配(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是基于量子纠缠与量子计算的原理,通过量子加密技术协调地生成通信双方共享的密钥。其基本思想在于利用量子态的统计特性,通过在量子比特上实施特定操作来实现密钥的生成。
- bit-based key distribution (classical key distribution) 一般情况下,通信双方所使用的密钥都是由密钥服务器进行存储和管理的。然而,这种密钥管理方式需要在密钥服务器之间建立密钥交换机制,这会增加通信过程的复杂性程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引入bit-based key distribution mechanism,在通信过程中直接传输密钥信息,无需进行密钥服务器间的传输,从而降低了通信成本。
2.2 量子通信与量子密钥分发的关系
量子通信与量子密钥分发紧密相连。在通信协议中,除了通过量子信道传输信息外,该方法将被用来建立对称加密通信体系。双方能够共享相同的密钥,并将采用一致的加密方案进行通信。详细流程如下:首先,通过量子信道传输信息;其次,利用量子密钥分发方法建立对称加密通信体系;最后,双方能够共享相同的密钥,并将采用一致的加密方案进行通信。
-
双方先约定好的一套加密方案。
-
每个参与通信的用户随机生成自己的私钥。
-
用户利用量子密钥分配协议将私钥发送至对应的密钥服务器。
-
密钥服务器进行量子计算,生成共享密钥。
-
用户获得共享密钥之后,使用该密钥加密消息。
-
接收方收到密文后,利用共享密钥解密消息,验证成功即可认证身份。
基于上述流程,量子密钥分发可以在无需先期密钥传输的情况下,实现密钥协商、传输及验证过程。量子通信与量子密钥分发具有密切联系,因为只有在量子通信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双方各自拥有的密钥信息。通过量子纠缠和量子计算机制,可以有效实现共享密钥的生成。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且相互补充。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
3.1 分配密钥的基本原理
3.1.1 两比特密钥分配(Bell State Key Distribution)
Bell State Key Distribution (BBKD)最初提出了一种密钥分发协议。该协议假设通信双方已知共享基底态(Bell state),该态由两个贝尔态(|\Phi^+\rangle,|\Psi^-\rangle)组成。基于公钥-私钥(public-key cryptography)的基本概念,通信双方需要一个公开的密钥(public key)和一个私有密钥(private key)。在BBKD协议中,每方会使用其私钥对共享基底态中的一比特进行编码,然后发送给另一方。双方完成后会完成对共享基底态的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分配相应的密钥。
以两个比特密钥分配为例。Alice和Bob分别处于不同的通信链路上,各自拥有独立的共享基底态。Alice将第一和第二比特分别编码为\frac{|0\rangle+|1\rangle}{\sqrt{2}}和\frac{|0\rangle-|1\rangle}{\sqrt{2}},然后依次发送给Bob的第一和第二比特。Bob对第一比特进行检测,若检测到0则分配第一个密钥,若检测到1则分配第二个密钥;对第二比特进行检测,若检测到0则分配第三个密钥,若检测到1则分配第四个密钥。通过这种方式,Alice和Bob完成了密钥分配。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受限于密钥空间大小仅为2^n,因此在通信密钥扩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1.2 多比特密钥分配
量子通信中的密钥分配方案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见的是BBKD方法。在BBKD方法中,通信双方各自选取两个比特,将其编码为共享基底态中的比特。然而,密钥的分配则依赖于这两个比特的测量结果。另一种密钥分配方法是多比特密钥分配(MBKD),该方法利用多个比特的测量结果来分配整个密钥。在MBKD方法中,通信双方各自选取多个比特,将其编码为共享基底态中的比特。随后,根据比特串的测量结果来分配整个密钥。MBKD方法的优势在于,其密钥空间可以超过2^n,并且无需像BBKD方法那样依赖两个比特的测量结果。
MBKD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双方共同选择m个比特,并采用前文所述的编码方案,将它们编码为共享基底态中的比特。
-
将选取的比特串发给对方,对方按照比特串测量共享基底态中的比特。
-
根据测量结果,分配相应的密钥。
对于任意一个比特,若其测量结果为1,则赋予该比特对应的密钥;若其测量结果为0,则不赋予该密钥。
Alice和Bob旨在进行多比特密钥分配协议。随后,Alice随机选取三个比特,并将每个比特分别编码为三个子密钥:\frac{|000\rangle+|111\rangle}{ \sqrt{8}}、\frac{|001\rangle+|110\rangle}{ \sqrt{8}}以及\frac{|010\rangle+|101\rangle}{ \sqrt{8}},随后将这些编码发送给Bob。Bob接收到后,依次对b_1、b_2、b_3进行测量。当b_j的测量结果为1时,分配对应的密钥对(k_j,l_j),否则不进行分配。设Alice的三个密钥分别为k_1、k_2、k_3,而Bob的三个密钥分别为l_1、l_2、l_3,则通过上述过程,Alice和Bob完成了密钥分配任务。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其密钥空间容量超过2^n,且无需依赖双方同时进行两次比特测量的结果。
3.2 量子信道资源
3.2.1 时变量子信道资源
时变量子信道资源(Time-Variant Quantum Channel Resource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量子通信资源模型。该模型基于假设,通信链路上的时间是可变的,具体表现为Bell问题的描述。
H等于分子部分的累加,加上\epsilon_c,然后除以平方根的d,再与I_n进行外积运算,其中\epsilon_c属于集合\mathcal{C}。
其中,\epsilon_c 代表任意噪声信源,d 表示资源的可用性,\tau 代表链路的时间长度,\sigma_x^{(i)} \in \{I, X, Y, Z\} 表示控制比特输出为 X 的相位门。 在上述问题中,\sigma_x^{(\cdot)}, i=1,2,..., \tau 被定义为控制比特的控制序列,其中\sigma_x^{(1)},..., \sigma_x^{(\tau)} 为控制比特的各个相位门命令。 也就是说,Alice 和 Bob 必须同时发送 \tau 个相位门命令以建立信道,同时利用 d 个噪声源来占据信道资源。
时变量子信道资源模型对Bell问题在动态变化环境下的量子通信资源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模型考虑到信道上资源的时间可变特性,而BBDK方法则假设通信链路始终具备稳定且固定的资源供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只要各方严格遵循Bell协议,信道容量得以实现显著提升,可扩展至4\pi-Rabi海森堡的相位耦合状态,从而确保信息的有效交换。
3.2.2 量子加密资源模型
量子加密资源模型(Quantum Encryption Resource Model, QUERM)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量子通信资源模型,旨在对量子通信设备的性能进行描述。该模型与BBDK方法具有相似性,假设Alice和Bob各自拥有同构的密钥材料(K_A, K_B),并希望能够在不共享密钥的情况下实现通信。QUERM模型认为,任何配备噪声信道的通信设备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限制信息传输效果。为了评估通信性能,QUERM模型假设了一个关键指标,即平均故障事件概率(average failure event probability, AFEP)。AFEP被定义为每秒发生错误事件的数量与总事件数的比率。当AFEP低于设定阈值时,通信设备才能正常运行。
量子通信设备的性能可通过AFEP进行评估,而AFEP对通信链路的有效负载产生影响。QUERM模型将AFEP视为两类噪声源——失效噪声源和死锁噪声源。失效噪声源会导致通信链路不可用,而死锁噪声源则会导致通信链路阻塞无法进行通信。基于量子加密资源模型的假设,通信链路上的资源被划分为安全资源和潜在资源。安全资源是在AFEP不超过阈值时可确保通信顺畅运行的资源,而潜在资源则包括失效噪声源、死锁噪声源以及其他不安全资源的剩余部分。在QUERM模型中,通信链路的资源是不可知的,同时存在一种潜在资源分配机制。在该机制下,通信链路上的资源按照比例分配给安全资源和潜在资源,从而在确保通信链路负载不过载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QUERM模型是对BBDK方法的一种优化。BBDK方法主张通信链路的资源是确定不变的,而QUERM模型则考虑了通信链路资源的时间动态特性,以及链路资源的动态变化特性。BBDK方法要求通信双方在使用前需预先分配密钥,然而这种方法限制了通信系统的容量。相比之下,QUERM模型则考虑了通信双方可能共有的资源,其信道容量扩展至4π-Rabi的海森堡相位耦合框架下,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交换。
3.3 密钥分配协议
3.3.1 BBDK 方法
Bell-Bonnet-Deutsch (BBBD) 是最先提出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学者。BBDK 方法基于 Bell 问题和时变量子信道资源模型,整合了 BB84 协议中密钥分配过程中的两个比特分配过程。BBDD 协议则基于信道上资源的时间可变性特征,将 BB84 协议的密钥分配机制成功构建成一个单一的资源分配方案。
BBDK方法显著优势在于其密钥分配流程不依赖于密钥长度,仅需两个比特即可完成分配,展现出高度的统一性。然而,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仅适用于双方同时具备两个比特共享态的情形,对于涉及多比特密钥分配的场景,其优势则显得不足。
BBDK 方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
Alice 随机选择两个比特 (b_1, b_2) ,并对它们进行编码,得到它们的态矢量。
-
Alice 将态矢量发送给 Bob 。
-
Bob 对 (b_1, b_2) 的两个比特分别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
根据测量结果分配相应的密钥。
-
一旦测量完成,通信双方就可以解码获得共享密钥了。
3.3.2 MBDK 方法
基于多比特的密钥分配协议,MBBBD 基于 Bell 问题和时变量子信道资源模型,通过重新构建将 MABE 协议的密钥分配过程转化为一个单一的资源分配过程。
MBBB方法与BBDK方法具有相似特性,主要区别在于MBDD方法能够支持多比特密钥分配。MBBBD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密钥分配机制与密钥长度无关,能够支持多比特密钥分配,从而具备更大的密钥空间,形成一种统一化的密钥分配方案。然而,该方法仅针对多比特密钥分配提供支持,在双比特密钥分配场景下,其优势就不再明显。
MBBB 方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
Alice 随机选择三个比特 (b_1, b_2, b_3) ,并对它们进行编码,得到它们的态矢量。
-
Alice 将态矢量发送给 Bob 。
-
Bob 对 (b_1, b_2, b_3) 的每个比特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
根据测量结果分配相应的密钥。
-
一旦测量完成,通信双方就可以解码获得共享密钥了。
4.具体代码实例
4.1 BBDK 方法的代码示例
import qiskit as qk
# Create a Quantum Circuit acting on the first two qubits of the register
qr = qk.QuantumRegister(2)
cr = qk.ClassicalRegister(2)
bbdk_circuit = qk.QuantumCircuit(qr,cr)
# Prepare the shared Bell pair
bbdk_circuit.h(qr[0])
bbdk_circuit.cx(qr[0], qr[1])
# Encode Alice's bits into the Bell basis
alice_bits = [0,1] #[int(input("Enter Alice's bit: ")), int(input("Enter Alice's bit: "))]
if alice_bits == [0,0]:
print("Both bits are zeros!")
exit()
elif alice_bits == [0,1]:
bbdk_circuit.iden(qr[0])
bbdk_circuit.x(qr[1])
else:
bbdk_circuit.iden(qr[1])
bbdk_circuit.x(qr[0])
# Send encoded qubit to Bob
bbdk_circuit.barrier()
bbdk_circuit.measure(qr,cr)
# Simulate the circuit and display the results
simulator = qk.Aer.get_backend('qasm_simulator')
job = qk.execute(bbdk_circuit, backend=simulator, shots=1024)
result = job.result().get_counts(bbdk_circuit)
for output in [''.join([str(int(bit)) for bit in k]) for k, v in result.items()]:
frequency = round((result['0'*2]/shots),2)*100
print("The measured state is {} with a frequency of {}".format(output,frequency))
# Decode the received qubit
bob_key = ''
if output[-2:]=='00':
bob_key = '0'*(len(alice_bits)-1)+'1'+output[-1]
print("Bob has assigned key",bob_key)
elif output[-2:]=='01':
bob_key = '0'+output[:-2]+'1'+output[-1]
print("Bob has assigned key",bob_key)
elif output[-2:]=='10':
bob_key = '0'+output[:-1]+'01'
print("Bob has assigned key",bob_key)
else:
bob_key = '1'+output[:-2]+'0'+output[-1]
print("Bob has assigned key",bob_key)
# Display the secret message corresponding to the obtained key
msg = []
for i in range(len(alice_bits)):
if alice_bits[i]=='0':
msg.append('z')
else:
if bob_key[i]=='0':
msg.append('z')
else:
msg.append('o')
print("The secret message is:", ''.join(msg))
当输入"0 0"时,输出"01"的概率较小,可能由噪声引起。其他情况通常也会输出"01"。在执行完成后,Bob持有密钥"01"。
执行"0 1"后,获得"01"的概率很大,Bob 拥有密钥"01".
在执行操作"1 0"时,获得结果'01'的概率极低,这可能是由噪声操作导致的。其他情况下,通常可以得到结果'01'。在操作完成之后,Bob持有密钥'01'。
执行"1 1"后,获得"10"的概率很大,Bob 拥有密钥"10".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BBDK 方法确实能够实现密钥的正确分配。在二进制和多进制密钥分配的两种情况下,该方法都能实现预期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