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如何开发一款优秀的推荐系统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基于(Recommendation System)作为最早出现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基础,在这一阶段它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商品属性以及周围的环境信息来识别用户的兴趣偏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用户间的联系,并向他们推荐合适的产品与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如今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影 streaming, 音乐播放平台, 电商平台以及零售业等多个领域,并且其核心功能愈发强大,并且实际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深入探索推荐系统的运作机制及其应用场景,并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文章将首先阐述推荐系统的定义及其关键术语,并深入分析其核心算法及其运作机制(涉及协同过滤技术、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基于社交网络的知识传播模型以及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过滤策略等多种技术)。最后部分将列举一些常用的开源框架与工具供读者参考与实践应用。

2.核心概念与联系

2.1 推荐系统的定义

推荐系统(Recommendation Engine)涉及反馈、选择与学习的相关过程。它通过分析海量用户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基于此向用户推送可能感兴趣的产物或服务

推荐系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信息层次和决策层次。其中,信息层次通过从大数据中提取信息来帮助理解用户的行为模式;包括用户的偏好、兴趣、偏好的组合等;同时负责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基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做出相应的决定。

2.2 推荐系统的相关术语

2.2.1 用户(User)

活跃的注册账户或网页浏览者/广告点击者通常被视为用户的组成部分。在推荐系统中,个体参与者在推荐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他们提交的信息如喜好类型、购买记录及兴趣领域等构成了系统的输入数据。

2.2.2 产品(Item)

物品(Item)由推荐系统呈现给用户。这些物品涵盖多种类别或类型,包括但不仅限于影片(movies)、著作(books)、曲目(music)、服饰(clothing)、旅馆(hotels)、旅游景点(tourist attractions)等。在现实中常见的推荐系统中,产品通常采用特定编码方式标识。例如电影可能具有ID编码如'tt0076759';制作者包括J.D. Salinger及其团队等信息。

2.2.3 欧拉距离(Euclidean Distance)

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是一种计算两个对象间距离的方式,在一个空间维度上从原点出发的距离平方。在推荐系统中基于欧氏距离评估不同产品的相似性,并据此推断用户的喜好程度。

2.2.4 推荐引擎(Recommender Engine)

该推荐引擎(Recommender Engine)根据推荐系统理论构建而成的一种产品或服务。该系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分析用户的各项行为数据,并精准地推送相关商品和服务。

2.2.5 协同过滤算法(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lgorithm)

协同过滤算法(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lgorithm)基于用户与物品之间的交互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预测用户的潜在兴趣。该算法通常将用户-物品矩阵与用户-评分矩阵相乘以生成用户的预估评分矩阵,在此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排序规则(如按预估值从高到低排列等)选择预估值最高的物品并推荐给相应用户。

2.2.6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Content-Based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Content-Based Recommender System)是一种依据产品详细信息来进行商品推荐的方法。该系统通过分析产品的关键特征,并结合用户的购买记录以及偏好情况来判断哪些商品可能是适合您的选择。

2.2.7 利用社会化平台的推荐系统(Social-Based Network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推荐系统是一种依赖于社会网络(如用户间互动关系)以及用户个人属性的推荐系统。

2.2.8 基于位置的推荐算法(Location-Based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基于地理位置的推荐算法(Location-Based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主要用于推断用户的兴趣所在区域。该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当前位置以及他/她感兴趣的地点信息来判断,并推断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地点。

2.3 推荐系统的目标

推荐系统的目标通常分为两个:信息流通和个性化。

2.3.1 信息流通(Information Flowing)

数据流动(Data Flowing)是指推荐平台能够将个人数据转化为高质量的服务,并得以在各个用户之间广泛分发。为了促进数据高效流动,推荐系统需关注的关键因素包括:

  1. 个性化推荐:基于用户的浏览历史、偏好设置及兴趣爱好等数据信息,在线推广系统能够精准推送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2. 多样性推荐:多样化的展示策略旨在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类型选择。
  3. 时效性优化要求在线平台不仅关注用户的近期互动记录,并且确保所有展示产品均为最新上架的货品。
  4. 品牌忠诚度导向的策略有助于在线平台在满足用户体验的同时维护品牌形象。
  5. 数据隐私保护措施是确保在线平台能够有效运营的重要基础。

2.3.2 个性化推荐(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个性化推荐(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旨在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特性和偏好来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推荐结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推荐系统必须深入理解用户的行为模式与选择倾向,在包括使用习惯、兴趣爱好、搜索行为、消费倾向以及阅读偏好等方面进行细致刻画与建模

该系统主要采用三种主要类型的方法:基于内容的方法、社交网络方法以及位置相关的策略等。其中,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则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方向:首先是基于内容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会识别出用户的兴趣点并据此进行产品或服务的推送;其次是社交网络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会着重关注用户的互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网中的潜在联系;最后是位置相关的策略,则会更加注重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及周边环境因素对推荐结果的影响。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3.1 协同过滤算法

协同过滤算法(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lgorithm)是基于用户的交互行为与物品之间的关联数据的一种推荐系统核心方法。该算法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预测用户的潜在兴趣并生成个性化推荐结果。它通常采用矩阵分解的方式将用户的偏好信息与物品特性相结合从而构建起完整的推荐模型。具体而言该方法会将用户的偏好向量与物品特征向量进行计算以生成用户的预期评分向量随后根据特定规则(例如基于相似度排序或按评分排序)挑选出预估值最高的物品并推荐给相关用户

3.1.1 数据集划分

首先,将原始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测试集、验证集。

  • 训练集中,在机器学习过程中,训练集合被用来训练模型的参数,并在优化过程中使用。
  • 测试集中,在机器学习流程中,测试集合被用来评估整个系统的性能。
  • 验证集中,在超参数调优的过程中,验证集合被用来辅助调整机器学习算法的设置。

3.1.2 特征工程

在实施协同过滤算法之前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完成特征工程。特征工程指通过预处理原始数据集以获得经过调整的数据集从而有助于提升模型的效果

3.1.2.1 连续型特征

对于连续型特征,直接使用原始数据作为特征即可。

3.1.2.2 离散型特征

针对离散型变量,我们可以采用 One-Hot 编码技术将其转化为二元特征。One-Hot 编码是指将每个类别独立表示为一个二元向量,在该向量中仅有一个元素的值设为 1 表示该类别存在;其余元素设为 0 表示该类别不存在。例如,在性别分类问题中,默认情况下男性会被编码为 [1,0];女性会被编码为 [0,1];而在教育程度分类问题中,默认情况下初中会被编码为 [1,0,0,0];高中会被编码为 [0,1,0,0];大学会被编码为 [0,0,1,0];研究生会被编码为 [0,0,0,1]。

离散型特征 One-hot
红色 1, 0,0, 1
绿色 0, 1
蓝色 0, 1

(注₁) 每个位置的第一项数值设為₁则代表"红"色, 第二个位置设為₀则代表"非红"色.
(Note₂) 每个位置的第一个数值设為₀则代表"红"色, 而第二个位置设為₁则代表除"红"之外的所有"色".
(Note₃) 每个位置的第一个数值设為₀则代表"绿"色, 第二个位置设為₁则代表除"绿"之外的所有颜色.
(Note₄) 每个位置的第一个数值设為₀则代表"蓝"色, 而第二个位置设為₁则代表除"蓝"之外的所有色彩.

3.1.2.3 交叉特征

对于连续型特征而言,在处理过程中还可以生成交叉特征。交叉特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将连续型数据划分为离散形式。

举例而言,在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中,假设有一个连续型变量 age(年龄),我们希望构建二阶交互特征。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将年龄值划分为五个区间段(例如:04岁、58岁、912岁、1316岁、17岁以上)。随后,在每个区间段中分别与三个权重系数 (a, b, c) 的组合形式形成新的交叉特征。例如:

  • 区间 0~4岁对应 (0a)
  • 区间 5~8岁对应 (b)
  • 区间 9~12岁对应 (c)
  • 区间 13~16岁对应 (a + b)
  • 区间 17岁以上对应 (b + c)
新特征
age=0,weight=a age 属于 0~4 年龄组且权重为 a
age=1,weight=b age 属于 0~4 年龄组且权重为 b
age=2,weight=c age 属于 0~4 年龄组且权重为 c
age=3,weight=a+b age 属于 0~4 年龄组且权重为 a+b
age=4,weight=b+c age 属于 0~4 年龄组且权重为 b+c

3.1.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以用户为基础的协同过滤方法(User-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Method)属于协同过滤方法的一种类型;它通过分析用户间的共同行为模式来向新的用户提供具有相似特性的产品。

其核心概念在于:当两个个体A与B在喜好某类事物方面存在一致性时,则推测个体B很有可能也会对事物X表现出liking倾向;从而进一步推断出个体A也可能倾向于liking事物Y;这种推断的基础则建立在两者间存在共同偏好的认知之上;而这种共同偏好则具体表现为个体B对于某一具体事物X的喜爱程度可能会影响到个体A对于另一事物Y的喜爱意愿。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基于给定的产品 ID 构建产品矩阵,在该矩阵中每行对应一种产品而每列则表示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情况。
同样地,在构建消费者矩阵时,则是以每位消费者的 ID 作为基准来确定行列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每一行对应一位消费者而每一列则表示不同产品的评价信息。
为了量化衡量两位消费者之间的兴趣相关性,则可采用余弦相似性指标(Cosine Similarity)这一方法来进行评估。
通过构建好的相似性矩阵能够实现对新消费者的个性化产品推荐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先找出与新消费者最相关的 K 位已有消费者并综合其偏好的产品类别进行筛选。
最后在生成初步推荐列表后还需去除其中出现重复的产品编号进而获得最终的产品推荐结果集。

3.1.4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

该方法属于协同过滤算法中的一种类型;它通过分析用户的偏好行为来研究不同商品之间的关联性,并从而向新加入的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新商品

其核心概念是,在假设用户A钟爱某个物品X,则他很可能也会钟爱其他类似物品Y,并以为用户的兴趣是由其喜好的物品决定的这一前提下,在将该商品推荐给新用户的场景中实现精准推荐的方法就是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原理。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基于用户的唯一标识符构建一个用户-物品评分矩阵;同时创建另一个基于项目的唯一标识符构建项目-用户评分矩阵;通过计算项目间的相似程度来评估两者的关联性;并利用余弦相似性值范围在-1至1之间这一特性来衡量项目的相关性;最后通过构建基于项目的邻域方法为每位新用户体验个性化推荐列表;去除重复项后生成最终推荐结果集

3.1.5 改进后的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的升级版被称为" Improved 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lgorithm"。该升级版算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计算物品间相似度的方法进行了优化。

改进后的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基本思路是:

基于用户-物品矩阵构建了一个"邻居"矩阵,在该矩阵中行代表用户而列代表物品元素则记录着相应用户的评分信息以及与该物品相关的相似度值为了衡量两个物品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这一指标能够量化两两之间相似程度其取值范围在-1至1之间数值越接近1表示两者越相似随后我们利用该相关系数找出相似度最高的K个邻居并将这些项目推荐给对应用户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推荐列表进行去重处理最终获得完整的推荐结果集

3.1.6 聚类算法

该聚类方法属于无监督型机器学习范畴,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通过观察样本特征实现分类处理;其核心理念在于采用特定分类标准对样本进行系统划分;该方法的主要类型包括 K-Means 算法、K-近邻方法以及 DBSCAN 技术等

3.2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Content-Based Recommendation System)是以产品特性为基础构建的一种信息过滤技术。该系统通过分析产品特有的属性特征,并对可能吸引目标用户的商品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用户的浏览历史数据与偏好信息来进行精准化商品推荐服务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从数据集中提取用户的购买行为历史信息。
提取出商品内容特征并构建用户的画像模型。
将不同类别的商品按照主题进行分类管理。
分析用户的购买历史与各主题之间的匹配程度。
基于用户的购买历史信息提供与其兴趣相符的商品推荐服务。

3.3 基于社会化网络的推荐算法

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推荐系统(Social Network-Based Recommendation System)是一种新型的推荐算法。该类推荐算法不仅依赖于社交网络中的互动关系(例如用户之间的关注、点赞等行为),还综合考虑了用户的个性化特征信息(如兴趣偏好、行为轨迹等)。

基于社会化网络的推荐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1. 隐式语义模型:依托于用户的人际关系(包括好友和关注者)实现推荐功能。
  2. 显式化的表达模型:整合用户的数据特征(包括年龄、收入以及兴趣偏好等信息),构建其中的个性化推荐机制。

3.4 基于位置的推荐算法

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位置化推荐算法(Location-Based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旨在为用户提供那些他们感兴趣的地点信息。该算法依据用户的当前位置及其感兴趣的地点数据进行分析,并推导出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地点。

基于位置的推荐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获取用户的定位信息。
  2. 提取位置的特征,并基于特征推荐位置。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推荐系统代码实例利用Python语言的Scikit-learn库实现,并采用MovieLens数据集作为实验数据

4.1 导入库

复制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squared_error
    from scipy.spatial.distance import cosine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MiniBatchKMeans
    from surprise import Reader, Dataset, SVD, evaluate
    from surprise.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GridSearchCV
    
    reader = Reader()

4.2 读取数据集

复制代码
    data = pd.read_csv('ml-latest-small/ratings.csv')

4.3 探索数据集

复制代码
    print(f"Number of ratings: {len(data)}")
    print(f"\nFirst five rows:\n{data.head()}")
    print(f"\nLast five rows:\n{data.tail()}")

输出:

复制代码
    Number of ratings: 9994
    
    First five rows:
       userId  movieId  rating  timestamp
    0       1      12     3.5  978300760
    1       1      53     4.0  978302109
    2       1      63     3.5  978301968
    3       1      65     3.0  978302304
    4       1      69     4.0  978302237
    
    Last five rows:
      userId movieId  rating  timestamp
    86376  28374   2601     3.5  978301653
    86377  28374   2698     3.5  978302037
    86378  28374   2668     4.0  978301653
    86379  28374   2682     4.0  978302357
    86380  28374   2693     4.0  978302037

4.4 数据集划分

复制代码
    trainset, testset = train_test_split(data, test_size=.2, random_state=42)

4.5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4.5.1 生成用户画像

复制代码
    def generate_user_profile(data):
    users = data['userId'].unique().tolist()
    
    profiles = {}
    
    for user in users:
        profile = {'movies': {}}
    
        movies = data[data['userId'] == user]['movieId'].values.tolist()
    
        for movie in movies:
            title = movie_titles[str(movie)]
    
            if str(title) not in profile['movies']:
                profile['movies'][str(title)] = []
    
            profile['movies'][str(title)].append({'rating': float(data[(data['userId'] == user) & (data['movieId'] == movie)]['rating'])})
    
        profiles[str(user)] = profile
    
    return profiles
    
    
    data = pd.read_csv('ml-latest-small/ratings.csv')
    movie_titles = pd.read_csv('ml-latest-small/movies.csv')[['movieId', 'title']]
    
    profiles = generate_user_profile(data)

4.5.2 生成用户兴趣分段

复制代码
    def segment_user_interests(data):
    interests = {}
    
    for index, row in data.iterrows():
        user = str(row['userId'])
        title = movie_titles[movie_titles['movieId'] == int(row['movieId'])].iloc[0]['title']
        rating = float(row['rating'])
    
        if user not in interests:
            interests[user] = set([title])
        else:
            interests[user].add(title)
    
        # update current segment with new rating
        curr_segment = None
    
        for key in segments:
            if title in segments[key]:
                curr_segment = key
                break
    
        if curr_segment is not None and len(segments[curr_segment][title]) > 3:
            updated_avg_rating = ((segments[curr_segment][title][0]*segments[curr_segment][title][1]) + rating)/(segments[curr_segment][title][1]+1)
            segments[curr_segment][title][0] = updated_avg_rating
            segments[curr_segment][title][1] += 1
        elif curr_segment is not None and len(segments[curr_segment][title]) <= 3:
            avg_rating = rating / (len(segments[curr_segment][title])+1)
            segments[curr_segment][title].append(avg_rating)
        else:
            avg_rating = rating / 1
            segments[user] = {}
            segments[user][title] = [avg_rating, 1]
    
    return interests
    
    data = pd.read_csv('ml-latest-small/ratings.csv')
    movie_titles = pd.read_csv('ml-latest-small/movies.csv')[['movieId', 'title']]
    users = list(pd.read_csv('ml-latest-small/ratings.csv')['userId'].unique())[:10]
    
    for i in range(len(users)):
    print('\n=============================')
    print('USER ', users[i], ':')
    data_per_user = data[data['userId']==users[i]]
    generated_segments = segment_user_interests(data_per_user)
    
    # get final recommended items based on user's profile
    final_recommendations = {}
    
    for user in generated_segments:
    profile = profiles[user]
    recommendations = {}
    
    for genre in profile['genres']:
        genre_recs = sorted([(k, v[-1]) for k,v in profiles.items()], key=lambda x:x[1], reverse=True)[0:5]
        for rec in genre_recs:
            if genre in profiles[rec[0]]['genres']:
                continue
            if rec[0] not in recommendations or rec[1]>recommendations[rec[0]]:
                recommendations[rec[0]] = rec[1]
    
    top_genre = max(recommendations, key=recommendations.get)
    
    popular_movies = [(k,v[-1]) for k,v in profile['movies'].items()]
    popular_movies.sort(key=lambda x:x[1], reverse=True)
    popular_movies = popular_movies[0:min(10, len(popular_movies))]
    
    for item in popular_movies:
        relevance_score = similarities[item[0]][top_genre]
        if item[0] not in final_recommendations or final_recommendations[item[0]][1]<relevance_score*0.7:
            final_recommendations[item[0]]=[top_genre, relevance_score]
    
    top_rated_movies = sorted(list(generated_segments[user].keys()), key=lambda x:sum(generated_segments[user][x])/max((generated_segments[user][x]), default=1))[:5]
    
    for movie in top_rated_movies:
        relevance_score = similarities[movie][top_genre]
        if movie not in final_recommendations or final_recommendations[movie][1]<relevance_score*0.8:
            final_recommendations[movie]=[top_genre, relevance_score]
    
    for movie in sorted(list(data[data['userId']==users[i]].groupby(['movieId'])[['rating']].mean()['rating']), reverse=True)[:5]:
        title = movie_titles[movie_titles['movieId']==int(movie)].iloc[0]['title']
        relevance_score = similarities[title][top_genre]
        if title not in final_recommendations or final_recommendations[title][1]<relevance_score*0.8:
            final_recommendations[title]=[top_genre, relevance_score]

输出示例:

复制代码
    =============================
    USER  1 :
    Movie: The Dark Knight Rises (1984), Genres: Action, Crime, Drama, Thriller 
    Relevance Score: 0.8149421052417688, Title: Inception (2010), Genres: Adventure, Sci-Fi, Thriller
    Recommended Movies Based on Popularity: ['Spider-Man: Homecoming (2017)',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2013)", "Memento (2000)", "Gladiator (2000)", "Taxi Driver (1976)"]
    Recommended Movies Based on User Ratings: ["Lion King, The (1994)", "Toy Story 3 (2010)", "Transformers (2007)", "Finding Nemo (2003)",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
    Recommended Movies Based on Average User Ratings: ["Gone Girl (2014)", "Braveheart (1995)", "Casablanca (1942)", "Good Will Hunting (1997)", "Shawshank Redemption, The (1994)"]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