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I Mass人工智能大模型即服务时代:大模型即服务的智能安防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正在催生出大数据时代。在这个数据飞速流动的过程中,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应用也随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其中“大模型”就是其中一个关键词,大模型指的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预测、决策、优化,得到商业价值的能力。如何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智能化应用和商业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智能安防作为安全领域的重点任务,也是必然性的课题。由于大数据模型技术和AI技术的成熟,对智能安防产品的研发已经具备了前提条件。但是,这项技术领域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算法复杂度高、运行效率低、开发周期长、缺乏可靠的工业级硬件支持等。为此,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虚拟化、容器技术的普及,以及边缘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带来新的机遇。

基于这些原因,在新的大模型、云计算、边缘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革命背景下,构建大模型即服务(AI Mass)时代,大模型可以实现软硬件的整合和协同,提供统一的管理和部署能力,大幅降低算法开发和部署的难度和风险,从而打通智能安防整个开发生命周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应用。

2.核心概念与联系

(1)什么是大模型?

大模型指的是基于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预测、决策、优化,得到商业价值的能力。它通常由复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组成,能够对数据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与传统数据分析相比,大模型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实现,通过海量数据进行建模,并通过计算、归纳和总结出规律和模式,然后运用到生产中,改善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2)为什么要做大模型?

由于数据量日益增长,传统数据分析技术无法满足需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应运而生。然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的训练时间、内存占用、精度等资源消耗都较高,导致其难以直接用于实际生产环境。另外,对于基于规则的预测模型来说,维护和更新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往往出现漏洞和误差。

基于上述原因,如果把大型模型直接部署到智能安防领域,可以极大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目前,各大厂商都有大型数据中心,通过部署大型模型,可以对大量的监控视频、遥感图像、网络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并输出经过清洗和过滤后的结果,对现场进行安全监测,同时还能够实时预警、干预和控制。未来,大模型即服务时代,可以让智能安防产品真正实现大数据技术的自动化部署,通过智能化算法、自动生成的仪表盘、定制化报警和操作建议,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握安全状况和安全行为。

(3)大模型在安防领域的作用

目前,智能安防产品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算法复杂度高、运行效率低、开发周期长、缺乏可靠的工业级硬件支持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借助大模型技术来解决。例如,通过大模型对监控视频和网络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可以获得丰富的安全事件数据,包括图像变化、摄像头动态、设备活动、用户移动轨迹等;通过大模型检测恶意攻击行为,从而提升现场安全防御能力;通过大模型对目标实体进行分类、定位和跟踪,帮助用户实现互联网安全的隐私保护。

此外,通过大型模型的部署,也可以提供统一的管理和部署能力,例如可以通过统一的后台管理界面、API接口、权限管理、流量控制、负载均衡等功能对模型进行管理。而且,由于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普及,大型模型可以无缝集成到本地网络、边缘设备、云端服务器等各种计算资源之中,从而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和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大模型在安防领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大数据及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模型技术,我们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析,并识别出威胁情报,从而加强现场的安全防御能力;
  2. 统一管理和部署能力。通过大型模型的部署,可以统一管理和部署模型,降低成本;
  3. 边缘计算技术的应用。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可以将模型部署到边缘服务器、终端设备等,实现低延迟、高性能的安全检测;
  4. 可扩展性和弹性性。大型模型的部署和管理能力支持弹性扩展,因此可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快速响应变化的安全策略。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1)算法概览

大型人工智能(AI)模型即服务(AI Mass),是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模型集成服务框架,该服务基于统一的模型接口,通过开源的AI框架进行模型的管理和部署,实现大数据模型的统一管理、部署、监控、预测、控制等功能,促进智能安防行业的发展。整体框架图示如上图所示。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安防算法,主要分为数据采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模型评估、模型推断、结果反馈五个阶段。首先,需要对监控设备、视频、网络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其次,根据不同类别的敏感事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再者,采用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对特征数据进行训练,得到敏感事件的分类模型。最后,对模型的准确率、鲁棒性和资源消耗等进行评估,对模型效果进行优化,适当调整模型参数,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然后,对未知场景下的未来几秒内的监控视频和网络数据进行模型推断,输出检测结果和建议措施。最后,对输出结果进行反馈,给出预警、操作建议、统计数据、实时动态地展示监控画面,提升现场安全防御的效率。

(2)具体操作步骤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模块一般由硬件设备收集原始监控视频和网络数据,需要进行设备驱动配置、安装相应的软件或插件,以便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另外,由于各种分布式计算集群架构和云计算平台的发展,数据的采集需要通过集群和云端服务器的方式进行。

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模块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抽象,提取出有效特征,供后续模型训练和预测使用。特征提取算法一般包括滑动窗口法、卡尔曼滤波法、游程编码法、序列匹配法等。

滑动窗口法是最基本的特征提取算法,可以划分视频的连续片段,对每一帧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滑动窗口的方法抽取特征。卡尔曼滤波法是一种常用的滤波算法,可以对视频数据进行去噪和平滑处理,同时对运动轨迹进行建模。游程编码法是一种图像压缩算法,通过不同级别的图像表示方式,对图像进行表示压缩,可以有效地降低数据的大小,提高特征抽取速度。

模型训练

模型训练模块是对特征数据进行训练,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应用于模型预测和结果反馈。模型训练一般采用机器学习算法,例如神经网络、逻辑回归、随机森林等,对特征数据进行训练,得到模型参数,用于后续的模型预测。

模型评估

模型评估模块是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模型准确率、鲁棒性和资源消耗。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估,一般包括交叉验证、ROC曲线等。交叉验证是一种模型评估方法,通过将样本数据随机分配给不同的子集,来评估模型的准确率。ROC曲线是指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是判断模型性能好坏的一种曲线图。

模型推断

模型推断模块是对输入数据进行模型预测,输出结果。模型推断是基于特征数据和训练好的模型,对新输入的数据进行预测,输出检测结果和建议措施。模型推断的过程一般包括对输入数据的特征提取、模型加载、模型预测。

结果反馈

结果反馈模块是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反馈,给出预警、操作建议、统计数据、实时动态地展示监控画面。结果反馈的主要内容包括警告、指导、统计和显示。警告是向摄像头所有者、人员所在单位、监管部门等发送预警信号,提醒其注意危险情况。指导是将检测结果和建议措施反馈给受害者,引导其采取安全相关的预防措施。统计数据则是对当前时刻的检测状态进行统计,包括触发频率、漏检率等。显示则是在实时地展示监控画面,帮助用户及时掌握现场安全的状况。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算法的运行机制,下面我们举例说明算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Python语言的代码实现。

(1)数据采集

假设存在某监控摄像头设备,可以获取到实时的监控视频和网络数据。假设监控视频流通过UDP协议传输,网络数据流通过TCP协议传输。下面是数据采集的示例代码。

复制代码
    import socket
    
    # 设置监控视频流接收地址和端口
    video_address = ('', 8080)
    video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DGRAM) # UDP协议
    video_socket.bind(video_address)
    
    # 设置网络数据流接收地址和端口
    data_address = ('', 8081)
    data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 TCP协议
    data_socket.bind(data_address)
    data_socket.listen()
    conn, addr = data_socket.accept()
    
    while True:
    video_data, _ = video_socket.recvfrom(1024 * 1024) # 获取监控视频流数据
    conn.sendall(video_data) # 将监控视频流数据发送至网络数据流
    
    while True:
        try:
            recv_data = conn.recv(1024*1024).decode('utf-8')
            if not recv_data:
                break
    
            print("Received network data:", recv_data)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Error occurred when receiving network data.", str(e))
            break
    
      
      
      
      
      
      
      
      
      
      
      
      
      
      
      
      
      
      
      
      
      
      
      
      
      
      
      
      
    
    代码解读

(2)特征提取

假设已获取到监控视频流数据,并进行了清洗和过滤,现需对视频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得到视频中发生的特定事件的时序特征。下面是特征提取的示例代码。

复制代码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def extract_feature():
    cap = cv2.VideoCapture(0)
    
    window_size = 16   # 滑动窗口的大小
    num_features = 20  # 每个窗口抽取的特征数量
    
    features = []
    labels = []
    
    while (cap.isOpened()):
        ret, frame = cap.read()
    
        if ret == False:
            continue
    
        resized_frame = cv2.resize(frame,(int(cap.get(cv2.CAP_PROP_FRAME_WIDTH)/window_size), int(cap.get(cv2.CAP_PROP_FRAME_HEIGHT)/window_size)))
        for i in range(num_features):
            x = random.randint(0, resampled_frame.shape[0]-window_size)
            y = random.randint(0, resampled_frame.shape[1]-window_size)
            feature = resampled_frame[x:x+window_size,y:y+window_size,:]
            label = 'fire' # 根据实际业务场景定义标签
            features.append(feature)
            labels.append(label)
    
    return np.array(features), np.array(labels)
    
    features, labels = extract_feature()
    print(features.shape, labels.shape)
    
      
      
      
      
      
      
      
      
      
      
      
      
      
      
      
      
      
      
      
      
      
      
      
      
      
      
      
      
      
      
    
    代码解读

(3)模型训练

假设已获取到特征数据,可以对特征数据进行训练,得到模型参数,用于后续的模型预测。下面是模型训练的示例代码。

复制代码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features, labels,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42)
    
    input_dim = X_train.shape[-1]
    output_dim = len(np.unique(y_train))
    
    model = tf.keras.Sequential([
    tf.keras.layers.Dense(units=32, activation='relu', input_dim=input_dim),
    tf.keras.layers.Dense(units=16,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Dense(units=output_dim, activation='softmax')
    ])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history = model.fit(X_train, tf.one_hot(y_train, depth=len(np.unique(y_train))), epochs=10)
    
      
      
      
      
      
      
      
      
      
      
      
      
      
      
      
      
      
      
    
    代码解读

(4)模型评估

假设模型训练完毕,可以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估。下面是模型评估的示例代码。

复制代码
    loss, accuracy = model.evaluate(X_test, tf.one_hot(y_test, depth=len(np.unique(y_train))))
    print('Test Accuracy:', accuracy)
    
      
    
    代码解读

(5)模型推断

假设模型训练完毕,可以对新输入的数据进行模型预测。下面是模型推断的示例代码。

复制代码
    new_data =... # 从摄像头或其他数据源获取新的监控视频数据或者网络数据
    
    prediction = model.predict(new_data)[0]
    class_index = np.argmax(prediction)
    class_name = ['fire','smoke', 'unknown'][class_index]
    
    if class_name!= 'unknown':
    result = 'ALARM!'
    else:
    result = ''
    
    print('Prediction Result:', result)
    
      
      
      
      
      
      
      
      
      
      
      
    
    代码解读

(6)结果反馈

假设模型推断完毕,可以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反馈。下面是结果反馈的示例代码。

复制代码
    ... # 对结果进行处理,如发送警报信息、记录日志、控制场景执行、显示监控画面等
    
    
    代码解读

5.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模型等技术的革命背景下,构建大模型即服务(AI Mass)时代,大模型可以实现软硬件的整合和协同,提供统一的管理和部署能力,大幅降低算法开发和部署的难度和风险,从而打通智能安防整个开发生命周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应用。

未来,大模型即服务时代将取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模型规模的扩大 。大模型的规模一般为亿级以上,以支撑全球复杂的信息化、电信、金融、地理等各行业的应用。未来,在智能安防产品中,不仅仅局限于针对特定安全事件进行预测,还可以开放模型的开发接口,允许用户自行上传自己的安全事件数据进行训练和预测,甚至共享模型进行竞争。
  2. 智能系统的整合 。当大模型与现有的系统结合,实现整体的智能控制时,将会带来新的机遇。未来,将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工业机器人的等多个领域展开研究,探索如何将大数据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现实世界中的安全保障系统中,实现智能管控。
  3. 云计算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采用云计算,通过云计算平台部署大数据模型,实现模型的自动化部署和管理。未来,云计算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安防产品的发展,使得智能安防产品实现更高的性能、更快的响应速度、更低的成本。
  4. AI能力的整合 。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安防领域面临的挑战也逐渐减少,但仍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会结合起来,共同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产品。

6.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问:大模型即服务(AI Mass)是什么?有何作用?

A:大模型即服务(AI Mass)是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模型集成服务框架,它通过开源的AI框架进行模型的管理和部署,实现大数据模型的统一管理、部署、监控、预测、控制等功能,促进智能安防行业的发展。它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工业4.0时代的到来。

它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结合云计算平台的特性,打通智能安防整个开发生命周期,实现智能化应用和商业价值。它可以帮助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提升智能安防产品的部署效率。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智能化产品部署,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错误、漏检等风险。通过智能化部署,企业可以快速响应变化的安全策略,提升安全治理效率。
  2. 提升现场安全的防御能力。通过部署大型模型,可以对未知场景下的未来几秒内的监控视频和网络数据进行实时模型推断,输出检测结果和建议措施,降低误报和漏报率。通过智能化部署和模型协作,可以有效提升现场安全防御能力。
  3. 实现大模型的统一管理和部署。在云平台上统一管理和部署大数据模型,通过统一的后台管理界面、API接口、权限管理、流量控制、负载均衡等功能,实现模型的自动化部署和管理,提升部署和管理效率。
  4. 为智能安防产品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驱动下,AI系统正在从单一模型向系统架构、网络通信等多个维度演进。未来,随着智能安防行业的进步,AI Mass将扮演重要角色,为智能安防产品的升级提供坚实的基础。

问:大模型的研发、部署和管理流程是怎样的?

A:大模型的研发、部署和管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1. 算法研发。首先,需要设计和实现实验性算法,经过实验测试,对算法的效果进行评估,并调整参数,最终确认选用该算法作为模型。
  2. 模型部署。然后,需要按照一定的部署规范,将该算法模型部署到云计算平台,完成模型的训练、推理、调优等工作。
  3. 模型管理。最后,需要对模型进行管理,通过后台管理界面、API接口、权限管理、流量控制、负载均衡等功能,完成模型的管理和部署。

问:大模型在哪些领域应用比较广泛?

A:目前,大模型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安防领域,特别是提升现场安全的防御能力。通过大型模型,企业可以对未知场景下的未来几秒内的监控视频和网络数据进行实时模型推断,输出检测结果和建议措施,降低误报和漏报率,提升现场安全防御能力。

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

  1. 城市空间管理。通过对建筑物、停车场、道路等复杂环境的实时监控,可以发现异常行为、安全威胁,通过预警和分析措施,提升交通安全和城市管理能力。
  2. 环保监测。通过对土壤、水体、废气等环境变量的实时监测,可以发现化石、污染源,通过提前预警和治理措施,抵御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3. 交通监控。通过对车辆、车道、道路等交通变量的实时监测,可以发现异常行为、交通事故,通过提前预警和追溯措施,减小事故影响,提升交通运行质量。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