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解读|为什么要发展电动汽车?

(全文共1946字,阅读需要5分钟)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充电科技前沿。
全文概述:
1.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重要性。
2.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空间。
3.石油的价格因素和环境因素推动汽车电动化发展。
4.全球燃油车禁售计划。
5.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市场和技术因素。
6.电动汽车具有交通属性、能源属性和信息属性。
01
汽车已成为现代社会使用最广泛的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革命性的作用,在流动性增强创新的同时促进了从重工业到交通运输,再到医疗服务和教育系统等其他行业的变革。汽车的发明和大规模生产制造成为20世纪的主要技术成果,人们对汽车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这足以说明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目前,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千人汽车保有量都在600~800辆之间,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不到200辆。未来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不断升级,城市化逐步推进,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然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2年稳居世界首位,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2.8亿辆,成为全球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

03
汽车工业实现大规模生产以来,原油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燃料来源,实现了全球范围生产并广泛使用,其高能量密度保证了交通成本的经济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人们逐渐认识到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其优势急剧下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交通系统向更经济和更环保的方向发展,电动化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且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原油市场不稳定也促进了汽车电动化方案的快速发展。至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已达1000万辆,截至2021年3月我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达449万辆、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04
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订成为开启世界经济向绿色之路转型的契机。近年来,在减排目标的推动下,全球有关燃油车禁售的承诺和行动不断加码。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已制定停产或者停售燃油车的明确目标。大多数汽车公司也均表示打算在未来几年内停产燃油车或增产新能源汽车。

05
电动汽车在我国持续向好发展离不开政策、市场、技术的三方推动。
政策上2020年10月我国国务院常委会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奠定了电动汽车汽车未来15年的发展基础,同时也说明了电动汽车汽车的长期产业红利已经确定。
而在消费市场,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汽车的产品形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认可了其在城市通勤和短途出行需求方面的价值。
在技术层面,根据IPRdaily与中汽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汽车专利数据统计分析》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为29.5万件,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23%,同比增长16%。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研发进入了成长期。行业普遍认为燃油车的技术上中与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在30-40年,并且在核心专利和技术上存在对我国技术封锁的情况。而电动车的核心是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中国在三电系统上与世界上其他家不存在技术差距,经过近几年电动化的发展,中国在三电系统的技术上已经领先全球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领先全球。
06
我们应看到,电动汽车除了具有传统是交通属性外,还有能源属性和信息属性。
电动汽车推动能源产业革命。中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道路交通的石油消费占比48%,202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攀升到73%,发展电动汽车将大幅降低中国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新能源汽车还是一个天然的柔性负荷和储能载体,按照2030年1.4亿辆电动汽车计算,可提供约60亿kW的可调负荷和每年约2000亿kWh的储能潜力(按照每辆车每天提供6kWh储能计算),通过合理的调度和使用,不仅仅可以大幅度的消纳弃风弃光等可再生能源,并且可以通过储能的作用,将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按需充放给其他用电主体,提高绿色能源的比例,推动能源产业向绿色化和可再生领域革命。我国要实现在2030年碳峰值,2060年碳中和,就必须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将大幅提高,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减少化石燃料的应用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路径之一。
电动汽车产业将重塑汽车工业互联网。电动汽车是一个数字化的产品,在其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行为数据、消费数据、能源数据和电池数据,这些丰富的数据如果通过统一的平台加以管理可以实现汽车、能源和用户的链接,形成“充电运营网,交通信息网,能源供应网”三网融合,将重塑汽车工业互联网。

结语
汽车工业实现“油改电”是关乎全球环境与人类命运的重要一步。在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发展电动汽车已是大势所趋,对发展电动汽车的质疑声音应该停止,电动汽车时代已经到来。汽车工业、交通出行和能源供应这三者的变革时代已经很近,我国企业需要做出充分准备,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
———————————END——————————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未经许可的转载以及改编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