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安全监控:安全帽检测_(6).安全帽检测的标准与规范

阅读量:

安全帽检测的标准与规范

作为一项关键应用,在现代安全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安全帽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以保障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本节将深入探讨安全帽检测的标准与规范涵盖从检测流程到数据标注规范的细节,并详细说明模型选择标准及性能评估指标。通过制定这些具体标准与操作规范,则能有效提升整个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检测流程

安全帽检测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图像采集:利用摄像头或其他类型的图像采集装置在线捕捉施工现场的动态影像。

图像预处理过程: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操作,具体包括大小调节、转为灰度图以及去噪处理等步骤。这一系列操作有助于显著提升后续处理的效果,并确保结果的精确性。

目标检测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对图像内人员的检测,并定位并确定每个被检测到的人的位置。

属性分类 :对检测到的人员进行属性分类,判断其是否佩戴安全帽。

结果输出 :向监控系统发送检测数据,并在发现有未佩戴安全帽的人员时触发警报机制。

1.1 图像采集

在安全帽检测过程中,图像采集作为第一步骤至关重要,在此阶段必须保证所采集图像的质量达到最佳状态。以下是一些图像采集的具体规范:

分辨率:推荐采用高像素摄像头设置,并要求其像素度值达到或超过1920\times1080(即1920x1080)的最低显示标准(通常表示为1080p),以保证图像细节的清晰可辨。

帧率 :对于实时监控,建议摄像头帧率不低于30帧/秒,以捕捉快速移动的人员。

光照条件 :摄像头最好布置于光照条件较为理想的位置,并且避免处于过于明亮或过于黑暗的环境中以保证图像亮度适中

安装姿态与布局:摄像头的安装姿态与布局应确保无死角地覆盖施工现场,并且避免遮挡施工区域以及死角。

1.2 预处理

在提升检测准确性方面,预处理步骤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体而言,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去除停用词、进行词干提取以及对文本进行分词.对于英文文本来说,在进行任何操作前都需要特别注意标点符号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此外,这些方法通常会通过相应的代码实现,以确保数据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1.2.1 尺寸调整

将图像调整为固定尺寸,以便于后续处理。例如,将图像调整为640x480像素。

复制代码
    import cv2
    
    
    
    def resize_image(image, target_size=(640, 480)):
    
    """
    
    将图像调整为指定尺寸
    
    :param image: 输入图像
    
    :param target_size: 目标尺寸 (宽度, 高度)
    
    :return: 调整后的图像
    
    """
    
    resized_image = cv2.resize(image, target_size, interpolation=cv2.INTER_LINEAR)
    
    return resized_image
    
    
    
    # 示例
    
    image = cv2.imread('construction_site.jpg')
    
    resized_image = resize_image(image)
    
    cv2.imshow('Resized Image', resized_image)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1.2.2 灰度化

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减少计算复杂度。

复制代码
    import cv2
    
    
    
    def convert_to_grayscale(image):
    
    """
    
    将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
    
    :param image: 输入图像
    
    :return: 灰度图像
    
    """
    
    grayscale_image = cv2.cvtColor(image, cv2.COLOR_BGR2GRAY)
    
    return grayscale_image
    
    
    
    # 示例
    
    image = cv2.imread('construction_site.jpg')
    
    grayscale_image = convert_to_grayscale(image)
    
    cv2.imshow('Grayscale Image', grayscale_image)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1.2.3 噪声去除

使用高斯模糊或中值滤波等方法去除图像中的噪声。

复制代码
    import cv2
    
    
    
    def remove_noise(image, method='gaussian', kernel_size=5):
    
    """
    
    去除图像中的噪声
    
    :param image: 输入图像
    
    :param method: 去噪方法,'gaussian'或'median'
    
    :param kernel_size: 滤波器的核大小
    
    :return: 去噪后的图像
    
    """
    
    if method == 'gaussian':
    
        blurred_image = cv2.GaussianBlur(image, (kernel_size, kernel_size), 0)
    
    elif method == 'median':
    
        blurred_image = cv2.medianBlur(image, kernel_size)
    
    else:
    
        raise ValueError("Unsupported method. Use 'gaussian' or 'median'.")
    
    return blurred_image
    
    
    
    # 示例
    
    image = cv2.imread('construction_site.jpg')
    
    blurred_image = remove_noise(image, method='gaussian')
    
    cv2.imshow('Blurred Image', blurred_image)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1.3 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作为安全帽检测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YOLO系列算法以及SSD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精准识别。以下是一个基于YOLOv5框架的目标检测具体实例

复制代码
    import torch
    
    import cv2
    
    
    
    def detect_objects(image, model, conf_threshold=0.5):
    
    """
    
    使用YOLOv5进行目标检测
    
    :param image: 输入图像
    
    :param model: YOLOv5模型
    
    :param conf_threshold: 置信度阈值
    
    :return: 检测结果
    
    """
    
    # 将图像转换为模型输入格式
    
    img = cv2.cvtColor(image, cv2.COLOR_BGR2RGB)
    
    img = cv2.resize(img, (640, 640))
    
    img = img.transpose(2, 0, 1)
    
    img = torch.from_numpy(img).to('cuda')
    
    img = img.float() / 255.0
    
    img = img.unsqueeze(0)
    
    
    
    # 进行目标检测
    
    with torch.no_grad():
    
        results = model(img)
    
    
    
    # 过滤置信度低于阈值的检测结果
    
    results = results[0]
    
    boxes = results.boxes
    
    scores = results.scores
    
    labels = results.labels
    
    
    
    filtered_boxes = []
    
    filtered_scores = []
    
    filtered_labels = []
    
    
    
    for box, score, label in zip(boxes, scores, labels):
    
        if score > conf_threshold:
    
            filtered_boxes.append(box)
    
            filtered_scores.append(score)
    
            filtered_labels.append(label)
    
    
    
    return filtered_boxes, filtered_scores, filtered_labels
    
    
    
    # 示例
    
    model = torch.hub.load('ultralytics/yolov5', 'yolov5s', pretrained=True).to('cuda')
    
    image = cv2.imread('construction_site.jpg')
    
    boxes, scores, labels = detect_objects(image, model)
    
    for box in boxes:
    
    x1, y1, x2, y2 = box
    
    cv2.rectangle(image, (x1, y1), (x2, y2), (0, 255, 0), 2)
    
    cv2.imshow('Detected Objects', image)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1.4 属性分类

该方法旨在识别检测到的人工智能系统中的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这类算法通常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支持向量机(SVM)等。以下是一个基于预训练ResNet50模型实现属性识别的具体代码片段:

复制代码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import cv2
    
    
    
    # 定义数据预处理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PILImage(),
    
    transforms.Resize((224, 224)),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mean=[0.485, 0.456, 0.406], std=[0.229, 0.224, 0.225])
    
    ])
    
    
    
    def classify_hat(image, model, transform):
    
    """
    
    使用ResNet50进行属性分类
    
    :param image: 输入图像
    
    :param model: ResNet50模型
    
    :param transform: 数据预处理
    
    :return: 分类结果
    
    """
    
    # 预处理图像
    
    image = transform(image)
    
    image = image.unsqueeze(0).to('cuda')
    
    
    
    # 进行分类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 = model(image)
    
        _, predicted = torch.max(output, 1)
    
    
    
    return predicted.item()
    
    
    
    # 示例
    
    model = torch.hub.load('pytorch/vision:v0.10.0', 'resnet50', pretrained=True).to('cuda')
    
    image = cv2.imread('person_with_hat.jpg')
    
    result = classify_hat(image, model, transform)
    
    if result == 1:
    
    print("佩戴安全帽")
    
    else:
    
    print("未佩戴安全帽")

1.5 结果输出

检测数据需要立即发送至监控系统,并在识别到未配戴安全头盔的人员时触发警报系统。以下是一个示例代码供参考:

复制代码
    import cv2
    
    
    
    def output_results(image, boxes, labels):
    
    """
    
    输出检测结果
    
    :param image: 输入图像
    
    :param boxes: 检测框
    
    :param labels: 检测标签
    
    :return: 无
    
    """
    
    for box, label in zip(boxes, labels):
    
        x1, y1, x2, y2 = box
    
        if label == 1:  # 假设1表示未佩戴安全帽
    
            cv2.rectangle(image, (x1, y1), (x2, y2), (0, 0, 255), 2)
    
            cv2.putText(image, "No Hat", (x1, y1 - 10), cv2.FONT_HERSHEY_SIMPLEX, 0.9, (0, 0, 255), 2)
    
        else:
    
            cv2.rectangle(image, (x1, y1), (x2, y2), (0, 255, 0), 2)
    
            cv2.putText(image, "With Hat", (x1, y1 - 10), cv2.FONT_HERSHEY_SIMPLEX, 0.9, (0, 255, 0), 2)
    
    
    
    cv2.imshow('Output Results', image)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 示例
    
    image = cv2.imread('construction_site.jpg')
    
    boxes = [(100, 100, 200, 200), (300, 300, 400, 400)]
    
    labels = [1, 0]  # 1表示未佩戴安全帽,0表示佩戴安全帽
    
    output_results(image, boxes, labels)

2. 数据标注规范

数据标注是训练安全帽检测模型的关键步骤,在确保高质量的数据标注后能够显著提升模型性能。
以下是一些数据标注的规范:

2.1 标注工具

常见的数据标注工具主要有LabelImg、LabelMe和OpenLabeling等。这些工具能够协助标注人员高效且准确地进行图像目标的标注。

2.2 标注格式

标注数据的形式一般包含目标分类信息及其位置信息(如边界框坐标)。常见的标注格式包括Pascal VOC和COCO等。

2.2.1 Pascal VOC格式

Pascal VOC标注文件常见地采用XML格式来表示,并用于记录图像中各个目标的具体信息

复制代码
    <annotation>
    
    <folder>construction_site</folder>
    
    <filename>image_001.jpg</filename>
    
    <source>
    
        <database>The Construction Site Database</database>
    
    </source>
    
    <size>
    
        <width>1920</width>
    
        <height>1080</height>
    
        <depth>3</depth>
    
    </size>
    
    <segmented>0</segmented>
    
    <object>
    
        <name>person</name>
    
        <pose>Unspecified</pose>
    
        <truncated>0</truncated>
    
        <difficult>0</difficult>
    
        <bndbox>
    
            <xmin>100</xmin>
    
            <ymin>100</ymin>
    
            <xmax>200</xmax>
    
            <ymax>200</ymax>
    
        </bndbox>
    
    </object>
    
    <object>
    
        <name>person</name>
    
        <pose>Unspecified</pose>
    
        <truncated>0</truncated>
    
        <difficult>0</difficult>
    
        <bndbox>
    
            <xmin>300</xmin>
    
            <ymin>300</ymin>
    
            <xmax>400</xmax>
    
            <ymax>400</ymax>
    
        </bndbox>
    
    </object>
    
    </annotation>
2.2.2 COCO格式

在COCO格式下标注的文件通常表现为JSON格式,并且这些文件会涵盖图像内的各个目标的信息

复制代码
    {
    
    "images": [
    
        {
    
            "file_name": "image_001.jpg",
    
            "height": 1080,
    
            "width": 1920,
    
            "id": 1
    
        }
    
    ],
    
    "annotations": [
    
        {
    
            "category_id": 1,
    
            "image_id": 1,
    
            "bbox": [100, 100, 100, 100],
    
            "id": 1
    
        },
    
        {
    
            "category_id": 1,
    
            "image_id": 1,
    
            "bbox": [300, 300, 100, 100],
    
            "id": 2
    
        }
    
    ],
    
    "categories": [
    
        {
    
            "id": 1,
    
            "name": "person"
    
        }
    
    ]
    
    }

2.3 标注要求

准确标注 :标注人员应确保每个目标的边界框准确无误,避免遗漏或误标。

分类标记:每个标注的对象应包含清晰的分类标签,具体包括如'person'、'with_hat'、'no_hat'等。

标注数据多样性:标注数据需涵盖多种场景和环境,并涉及多样化的光照条件、角度和遮挡情形等细节内容以增强模型的鲁棒性。

标注工具使用 :标注人员应熟练使用标注工具,确保标注过程高效、规范。

3. 模型选择标准

在选择安全帽检测模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3.1 精度

模型的性能是核心评价标准之一。常用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作为度量工具。

3.2 速度

模型的检测速率也是一个关键考量因素,在实时监控场景中尤为重要。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Frames Per Second (FPS)和Inference Time。

3.3 资源消耗

模型的资源消耗主要体现在内存使用量和计算能力这两个方面。对于配备有限计算资源的嵌入式设备而言,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追求系统轻量化设计更为适宜。

3.4 模型复杂度

该系统的模型复杂度显著影响其训练时长和推理速度。尽管复杂的系统能够实现更高的精度水平,但其训练耗时和推理速度相对延长,在实际应用中更适合部署在拥有充足计算资源的服务器上。

3.5 适应性

模型需具备卓越的适应能力,并可在多样化的光照条件下灵活应对各种角度和遮挡情况。通用预训练模型一般具备较强的整体适应能力,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稳定且可靠。然而,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中,则可以通过微调技术可以在特定应用场景中进一步提升其性能水平。

4. 性能评估指标

性能评估指标用于衡量安全帽检测模型的性能。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

4.1 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

mAP是目标检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用于表征模型在不同置信度下识别物体的准确程度。当mAP数值越高时,说明该模型的识别效果越佳

4.2 Precision

Precision表示模型检测到的目标中,真正目标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text{Precision} = \frac{\text{TP}}{\text{TP} + \text{FP}}

其中,TP表示真正例,FP表示假正例。

4.3 Recall

Recall表示模型检测到的真正目标占所有真正目标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text{Recall} = \frac{\text{TP}}{\text{TP} + \text{FN}}

其中,FN表示假负例。

4.4 F1 Score

F1分数代表Precision与Recall的harmonic mean,综合考量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召回率。计算公式如下:

\text{F1 Score}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2 × (\frac{\textit{精确率} × \textit{召回率}}{\textit{精确率} + \textit{召回率}})

4.5 Frames Per Second (FPS)

FPS用来衡量模型每秒处理图像的数量, 用于评估模型的实时性能. FPS数值越大代表模型的实时处理能力越强.

4.6 Inference Time

Inference Time衡量模型处理单幅图像所需的时间,并用于评估模型的推理速度。当Inference Time较短时,则表明该模型在推理过程中运行得更为迅速。

5. 数据集构建

开发高精度的数据集是训练安全帽检测模型的前提。具体来说,数据集构建的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是首要条件;采用标准化采集流程可以提高检测模型的准确性;建立多源数据融合机制能够提升模型的整体性能;定期进行数据清洗和去噪操作有助于提升模型的鲁棒性。

开发高精度的数据集是训练安全帽检测模型的前提。具体来说,数据集构建的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是首要条件;采用标准化采集流程可以提高检测模型的准确性;建立多源数据融合机制能够提升模型的整体性能;定期进行数据清洗和去噪操作有助于提升模型的鲁棒性。

5.1 数据采集

多样性和代表性:数据应涵盖不同的情形与环境,并涉及多种光照状况以及遮挡情形等。

数量 :数据集应包含足够多的样本,以确保模型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特征。

标注 :每个样本应有准确的标注信息,包括目标的类别和位置。

5.2 数据清洗

去除无效样本 :去除模糊、过亮或过暗的图像,确保数据质量。

标注校验 :校验标注信息的准确性,避免误标和漏标。

5.3 数据增强

数据增强有助于增加训练数据集的多样性,并能有效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常见的增强技术主要包括图像旋转操作、平移操作、缩放操作以及翻转操作等多种方式。以下是一个使用PyTorch框架中torchvision.transforms模块实现的数据增强示例代码:

复制代码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import cv2
    
    
    
    def augment_image(image, boxes):
    
    """
    
    对图像进行数据增强
    
    :param image: 输入图像
    
    :param boxes: 检测框
    
    :return: 增强后的图像和检测框
    
    """
    
    # 定义数据增强
    
    augmentation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PILImage(),  # 将OpenCV图像转换为PIL图像
    
        transforms.RandomHorizontalFlip(p=0.5),  # 随机水平翻转
    
        transforms.RandomRotation(degrees=10),  # 随机旋转
    
        transforms.RandomResizedCrop(size=(640, 480), scale=(0.8, 1.0))  # 随机裁剪并缩放
    
    ])
    
    
    
    # 将图像和检测框转换为PIL格式
    
    pil_image = transforms.ToPILImage()(image)
    
    augmented_image = augmentation(pil_image)
    
    
    
    # 转换回OpenCV格式
    
    augmented_image = transforms.ToTensor()(augmented_image)
    
    augmented_image = augmented_image.permute(1, 2, 0).numpy()
    
    augmented_image = cv2.cvtColor(augmented_image, cv2.COLOR_RGB2BGR)
    
    
    
    return augmented_image, boxes
    
    
    
    # 示例
    
    image = cv2.imread('construction_site.jpg')
    
    boxes = [(100, 100, 200, 200), (300, 300, 400, 400)]
    
    augmented_image, augmented_boxes = augment_image(image, boxes)
    
    cv2.imshow('Augmented Image', augmented_image)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5.4 数据集分割

为确保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验证及测试环节均能达到科学性和可重复性的标准要求,在进行模型开发时需要将原始数据集划分为互不重叠的三个子集:训练阶段、验证阶段以及测试阶段。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设定不同比例来分配各子集所占的数据量。例如,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常见的分配方案包括1:1:1或3:1:1等类型比例划分方法。

训练集 :通常占数据集的70%左右,用于训练模型。

验证集 :通常占数据集的15%左右,用于调整模型的超参数和监控模型的性能。

测试集 :通常占数据集的15%左右,用于最终评估模型的性能。

5.5 数据集存储

数据集的存储需要规范,以便于后续的管理和使用。以下是一些建议:

文件名规范 :文件名应包含图像编号和标注信息,例如image_001_with_hat.jpg

目录结构 :建议使用清晰的目录结构,将图像和标注文件分开存储。

标注文件格式 :使用统一的标注文件格式,例如Pascal VOC或COCO格式。

6. 模型训练与调优

模型的训练和优化过程是保障安全帽检测系统性能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训练与优化策略:

6.1 数据预处理

在模型训练前必须对数据执行预处理步骤,并涵盖归一化处理以及数据增强技术等方法。以下是具体的预处理示例代码:

复制代码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 定义数据预处理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PILImage(),
    
    transforms.Resize((640, 480)),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mean=[0.485, 0.456, 0.406], std=[0.229, 0.224, 0.225])
    
    ])
    
    
    
    def preprocess_image(image):
    
    """
    
    对图像进行预处理
    
    :param image: 输入图像
    
    :return: 预处理后的图像
    
    """
    
    image = transform(image)
    
    return image
    
    
    
    # 示例
    
    image = cv2.imread('construction_site.jpg')
    
    preprocessed_image = preprocess_image(image)

6.2 模型训练

模型训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数据加载 :从数据集中加载图像和标注信息。

模型初始化 :选择合适的模型架构并初始化模型。

损失函数 :定义合适的损失函数,例如交叉熵损失函数。

优化器 :选择合适的优化器,例如Adam或SGD。

训练循环 :进行模型训练,包括前向传播、计算损失、反向传播和参数更新。

以下是一个使用PyTorch进行模型训练的示例代码:

复制代码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Dataset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import cv2
    
    import xml.etree.ElementTree as ET
    
    
    
    class ConstructionSiteDataset(Dataset):
    
    def __init__(self, image_paths, annotation_paths, transform=None):
    
        self.image_paths = image_paths
    
        self.annotation_paths = annotation_paths
    
        self.transform = transform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image_paths)
    
    
    
    def __getitem__(self, idx):
    
        image_path = self.image_paths[idx]
    
        annotation_path = self.annotation_paths[idx]
    
    
    
        # 读取图像
    
        image = cv2.imread(image_path)
    
        image = cv2.cvtColor(image, cv2.COLOR_BGR2RGB)
    
    
    
        # 读取标注信息
    
        tree = ET.parse(annotation_path)
    
        root = tree.getroot()
    
        boxes = []
    
        labels = []
    
        for obj in root.findall('object'):
    
            name = obj.find('name').text
    
            bndbox = obj.find('bndbox')
    
            xmin = int(bndbox.find('xmin').text)
    
            ymin = int(bndbox.find('ymin').text)
    
            xmax = int(bndbox.find('xmax').text)
    
            ymax = int(bndbox.find('ymax').text)
    
            boxes.append([xmin, ymin, xmax, ymax])
    
            labels.append(0 if name == 'person_with_hat' else 1)
    
    
    
        if self.transform:
    
            image = self.transform(image)
    
    
    
        return image, torch.tensor(boxes, dtype=torch.float32), torch.tensor(labels, dtype=torch.long)
    
    
    
    # 定义数据加载器
    
    dataset = ConstructionSiteDataset(image_paths, annotation_paths, transform=transform)
    
    dataloader = DataLoader(dataset, batch_size=8, shuffle=True)
    
    
    
    # 初始化模型
    
    model = torch.hub.load('ultralytics/yolov5', 'yolov5s', pretrained=True).to('cuda')
    
    
    
    # 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01)
    
    
    
    # 训练循环
    
    num_epochs = 10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for images, boxes, labels in dataloader:
    
        images = images.to('cuda')
    
        boxes = boxes.to('cuda')
    
        labels = labels.to('cuda')
    
    
    
        # 前向传播
    
        outputs = model(images)
    
    
    
        # 计算损失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 反向传播和参数更新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print(f'Epoch [{epoch+1}/{num_epochs}], Loss: {loss.item():.4f}')

6.3 模型调优

模型调优包括超参数调整、模型架构优化等。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调优方法:

学习率优化:通过调用预先定义好的学习率调度器(如torch.optim.lr_scheduler)来自动调节学习率。

权重初始化 :使用合适的权重初始化方法,例如He初始化或Xavier初始化。

正则化 :使用L1或L2正则化防止过拟合。

数据增强 :在训练过程中使用数据增强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早停策略 :如果验证集的性能不再提升,可以提前终止训练,防止过拟合。

7. 模型部署

进行模型部署即指将训练完成的机器学习模型投用至实时监控平台进行数据处理与状态监测。以下列举了若干常见的部署方案:

进行模型部署即指将训练完成的机器学习模型投用至实时监控平台进行数据处理与状态监测。以下列举了若干常见的 deploy 方案:

7.1 模型导出

将训练好的模型转换为ONNX或TensorRT等格式后,在不同平台上进行部署就变得更为便捷。以下是一个使用PyTorch框架将训练好的模型转换为ONNX格式的具体实现:

复制代码
    import torch
    
    import onnx
    
    
    
    # 导出模型
    
    dummy_input = torch.randn(1, 3, 640, 480, device='cuda')
    
    torch.onnx.export(model, dummy_input, "safety_helmet_detection.onnx", opset_version=11)
    
    
    
    # 验证导出的模型
    
    onnx_model = onnx.load("safety_helmet_detection.onnx")
    
    onnx.checker.check_model(onnx_model)
    
    print("Model successfully exported to ONNX format.")

7.2 边缘计算

在面对硬件资源有限的边缘设备时

NVIDIA Jetson : 适合部署CUDA加速的模型。

Raspberry Pi : 适合部署轻量级的模型。

Intel NCS2 : 适合部署OpenVINO优化的模型。

7.3 云平台

在云端环境下实现模型部署时可充分依托丰富且可伸缩的计算资源。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云平台:

AWS SageMaker : 提供模型训练和部署的全托管服务。

Google Cloud AI Platform : 提供模型训练、部署和管理的全托管服务。

Azure Machine Learning : 提供模型训练、部署和管理的全托管服务。

7.4 实时监控

在施工现场的实际环境中,实时监控系统必须能够迅速且精确地识别出未正确佩戴安全头盔的人。以下是一些建议来提升实时监控的效果。

低延迟 :确保模型的推理延迟低,以实现快速响应。

高帧率 :摄像头应具有高帧率,以捕捉快速移动的人员。

多摄像头支持 :支持多摄像头同时工作,覆盖整个施工现场。

报警机制 :当系统检测到未正确佩戴安全头盔的人员时,系统应当立即触发警报装置,并向相关责任人发出通知。

8. 总结

依据既定的标准及操作规范进行设计与实施,则可实现检测系统的核心功能;在构建该系统的过程中,请务必重视图像采集、特征提取以及模型训练等关键环节;同时,在实际部署阶段需特别注意数据预处理及参数优化同样不可或缺;本文旨在为开发人员提供参考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提升检测系统的性能水平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