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相关概念
名词解释:

1.ARPANET
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9年启动的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标志着全球首个实验性计算机网络项目的开始。它代表着全球首个分组交换网络的诞生,并为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主要目标是促进远程计算机间的通信与资源共享,并采用分布式网络架构。通过分组交换技术实现了高效的数据包传输,并即使部分节点或通信线路失效,该架构仍能保证正常运作。
一个显著贡献在于开发了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这一创新为现代互联网奠定了基础。 ARPANET最终于1990年停止运营。
2. NSFNET
NSFNET(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1985年推出的计算机网络项目。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连接美国的研究机构与教育机构,并为学术研究人员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同时促进科学研究与合作。
NSFNET的核心是一条高质量的主干网络,在1985年时其传输速率为56 kbps;随后升级到1.5 Mbps(T1线路)并进一步提升至45 Mbps(T3线路)。通过将多个地区的主要超级计算中心相互联通,NSFNET不仅成为了全球研究与教育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ARPANET的核心功能。
在进入21世纪后,NSFNET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并推动了商业互联网服务的发展进程。然而,在1995年该网络系统被正式关闭,并将其运营权转移给了商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这一事件标志着现代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启动。
3. ISP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是一家实体, 向个人用户、企业或其他组织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该服务 typically includes various types of internet connections, such as wired (including fiber optics, DSL, and cable) and wireless (Wi-Fi, mobile data, satellite) options. ISP不仅承担日常的数据传输任务, 还涵盖了从基础网络连接到高级应用支持的一系列功能与服务。这些 service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基础 internet access; rich diversified network connection solutions; enhanced services like cloud storage and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comprehensive security measures for data protection; and dedicated customer support systems with technical assistance available round the clock.
网络接入服务:ISP通过电缆、光纤或无线技术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方式。
IS providers commonly categorize themselves into distinct tiers:
• First-tier ISPs (Tier 1 ISP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extensive global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often requiring no payment to other ISPs for access.
• Second-tier ISPs (Tier 2 ISPs) typically acquire bandwidth from first-tier ISPs and deliver services to their end-users.
• Third-tier ISPs (Tier 3 ISPs) primarily cater to local or regional end-users, connecting through second or first-tier ISPs to the internet.
ISP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连接用户与全球网络资源。
4. ICP
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是指在中国互联网上提供信息内容或服务的组织或个人。与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不同的是(ICP)的主要职责在于开发(operating)与发布内容而不是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ICP通常通过网站(websites)应用程序(applications)或其他数字平台向公众提供新闻资讯娱乐内容教育资料以及电子商务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在中国境内外(ICP)这一概念具有特定的法律含义即"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许可证"(ICP许可证).根据中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任何进行商业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企业或个人(包括运营网站及在线平台的企业)均需依法申请并取得相应的ICP许可证.这一规定旨在保障网络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合法性.ICP许可证分为两类:一类为经营性(IpCategory business operating license)另一类为非经营性(IpCategory non-business operating license).
- 经营性质的ICP许可证:专为那些从事盈利活动的企业提供服务支持;例如适用于电子商务平台及广告发布网站等。
- 非经营性质的备案:适用于那些未涉及盈利活动的在线内容发布者。
ICP作为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核心生成者与重要贡献者,在用户体验与信息流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5. 万维网
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一个全球性的超文本系统,它使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访问和浏览各种互相链接的网页和资源。万维网由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于1989年发明,并在1991年首次推出。万维网与互联网不同,它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信息系统,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来访问和传输网页数据。
万维网的基本组成部分:
万维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于HTML构建的文件,在线存储并提供丰富内容类型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以及超链接等数据源。
网络浏览器通过标准协议如HTTP向互联网发送请求并展示所连接网站的内容。
每个在线页面都有一个唯一标识符称为URL用于指定和定位其相关资源。
在页面中特定的文字或图片元素可作为超链接当用户点击后可导航至其他网站或其他资源从而实现信息间的互联与共享。
万维网具有的关键特性如下:
• 超文本:这种技术使信息能够以非线性的组织形式存在,并通过超链接使人们可通过点击超链接直接跳转至不同的网页进行探索。
• 全球化的访问途径:无论您是否具备技术背景,在全球互联网环境下都能轻松获取所需信息。
• 多模态内容的支持:万维网不仅提供传统的文本形式内容,在视觉呈现方面也突破常规提供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多模态内容形式。
在促进全球信息传播和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互联网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6.RFC
RFC(Request for Comments,征求意见稿)是由IETF发布的系列文件,用于记录和描述互联网协议、标准、技术和相关研究的成果。这些文档不仅可以作为网络技术的标准提案使用,也可以用于说明或提供关于该技术的建议。虽然 RFC 文档最初是为了征求修改意见而发布,在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后许多 RFC 成为了互联网的标准。
RFC 文档既可以作为网络技术的标准提案使用也可以用于说明或提供关于该技术的建议
互联网标准的构成:许多核心的互联网协议(如HTTP、TCP/IP、SMTP等)最初均采用RFC格式发布,并在经历多轮修订与评审流程后最终确立并成为公认的互联网标准。
文档编号:每一个RFC文档都具有独特的编号,并按照特定顺序发布。例如,在这些标准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网络协议被详细说明:RFC 791则说明了互联网协议(IP)作为其内容;而RFC 2616则说明了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1.1)作为其内容。
多种类型:
以下为不同类型的Internet规范(RFC):
- 标准跟踪RFC( RFCs )通常是提案性规范(proposed specifications),它们可能会被正式确定为互联网上的规范。
- 信息性 RFC 则是专门提供的背景信息文档,并不被视为规范。
- 实验性 RFC 通常是为了试验目的而设计的新协议或技术,并不被视为正式的标准。
- 最佳实践 RFC 则是在特定情境下提供最佳做法和建议的指南。
RFC 文档的重要性:
• 规范性文件中明确定义互联网基础协议:如 RFC 791(IP 协议)、RFC 793(TCP 协议)以及 RFC 2616(HTTP/1.1 协议)等。
• 开放性和透明性方面 RFC 文档表现突出——任意读者均可访问,并且 RFC 的发布流程也允许全球的开发者和研究人员提出改进意见。
• 作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参考文档 RFC 文档不仅汇总了现有标准还完整地保存了互联网协议与技术演进的历史轨迹。
就目前而言,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多的标准化技术规范就是RFC文档。它不仅记录了互联网协议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