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on User Behavior to Recommend P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推荐系统(RS)一直是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该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和偏好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推荐。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推荐系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电子商务平台、音乐流媒体服务提供商等。该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搜索行为以及产品特性,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各类内容,如商品、服务、工具和 others。众多大型企业及电子商务平台均采用了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推荐系统,其中最为关键的功能便是"相似用户推荐"。该功能可根据用户的历史购买记录或浏览行为,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其他用户。例如,当某用户对特定商品发表评论或其点击率较高时,推荐系统会分析该用户的关注群体的购买记录,并推荐那些具有相似兴趣爱好的其他用户可能喜欢的商品。这有助于用户发现新的商品或服务,从而节省其时间与精力。此外,还有一种基于物品相似度的推荐方法,即通过分析用户已购买商品的信息,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其他商品。与相似用户推荐相比,基于物品相似度的推荐系统往往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推荐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推荐系统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指标:用户行为特征、商品属性特征、用户-商品互动关系特征以及外部环境特征。通过多维度分析,该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

数据获取——用户行为数据通常以用户日志、搜索记录、交易记录、社交网络数据的形式存在。这些数据对于推荐系统而言至关重要。面对海量数据和复杂的数据结构,如何高效、精准地获取这些数据成为关键问题。

数据处理——包含清洗、转换、过滤等预处理工作是必要的,且其方式直接影响最终推荐结果的质量。

用户画像的构建——推荐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构建一个用户行为模型。用户间的个体差异可能影响推荐结果的差异。

推荐策略——推荐系统推荐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推荐仅基于用户的历史行为,有的则依据相似用户的偏好,还有的则综合考虑了两者的因素。根据不同的业务目标和用户群体特点,推荐系统需要选择合适的推荐策略。

推荐系统的性能评估涉及多种评估指标。例如,AUCCTRMAP等指标。不同评估指标对推荐系统的表现具有显著影响。

时效性能否?推荐系统的实时性与时效性是影响推荐结果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未能及时反映用户最新状况,将导致用户的不满。

2.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本文旨在聚焦于推荐系统中的两种关键推荐方法,即基于用户相似性推荐和基于物品相似度的推荐,详细阐述其基本概念、术语和相关技术。

2.1 基本概念

2.1.1 用户行为数据

用户行为数据特指用户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的活动记录,涵盖浏览历史、搜索记录、评论、点赞、下载以及收藏等多种形式。用户行为数据涵盖的类别包括但不限于:用户浏览历史记录、用户的搜索行为记录、用户的评论互动情况、用户的点赞行为记录、用户的下载记录以及用户的收藏行为记录等。

  1. 内容:用户查看的内容、用户点的按钮、用户搜索的内容等;

  2. 交互:用户点击、滑动、输入、拖动等操作行为;

  3. 浏览器数据:浏览器的访问记录,包括页面停留时间、鼠标移动轨迹等;

会话数据是指用户在一个网站或APP上完成的一次完整使用过程的数据。例如,用户可能停留于每个页面的时间、在不同页面进行操作的位置、操作路径的轨迹,以及是否发生异常退出等情况。

转化数据:用户在完成某个操作后所触发的转化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购买、付费、注册、关注等行为;

  1. 环境数据:用户所在的位置、设备类型、网络类型等;

  2. 用户画像:用户的年龄、性别、消费能力、兴趣爱好等属性。

2.1.2 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

协同推荐算法是一种依赖于用户行为数据的推荐系统核心技术。该系统主要依据用户之间表现出的行为相似性,基于此为用户推荐与其行为特征相似的商品或服务。其主要包含三个关键环节:首先,进行用户间的相似度计算;其次,构建推荐候选物品集;再次,对候选物品进行评估与排序。其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协同过滤体系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用户间的相似性评估以及候选物品的生成。这些要素共同支撑了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运作机制。下面将分别详细阐述这两个关键环节。

2.1.2.1 用户相似度计算

用户群体相似度是指两个用户群体之间相似程度的度量。换句话说,就是评估两个用户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兴趣点。用户相似度的计算方法通常包括基于内容的相似度计算和基于行为的相似度计算两种主要方式。

用户属性:基于用户特征计算用户间相似度。例如,识别用户的年龄、性别、居住城市以及偏好等具体属性。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且易于理解,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而言,该方法受限于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存储,当用户数据隐私受到侵犯时,这种方法的可靠性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这种方法无法有效捕捉用户行为模式随时间的变化。

基于内容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交互行为记录,如商品浏览记录、广告点击记录以及活动参与记录等,可以推断出用户的兴趣倾向。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够健壮,无法动态反映用户的兴趣变化,且难以捕捉用户的短期动态行为。

在计算用户间相似度时,文献引入了"余弦相似性"这一概念。它衡量的是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大小,其范围在-1到1之间。当两个向量方向相同时,相似度为1;当向量正交时,相似度为0。即:

cos(u,v)=\frac{u \cdot v}{|u||v|}=\frac{\Sigma_{i=1}^n u_iv_i}{\sqrt{\Sigma_{i=1}^n u_i2}\sqrt{\Sigma_{i=1}n v_i^2}}

其中,u=(u_1,u_2,\cdots,u_n)v=(v_1,v_2,\cdots,v_n) 为两个用户的特征向量。

2.1.2.2 推荐候选物品集的生成

推荐候选物品集是基于用户间的相似度计算生成的,其主要目的是为当前用户推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候选列表。该候选列表旨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以满足用户的兴趣需求。通过协同过滤算法,系统能够更精准地匹配用户的兴趣偏好。具体而言,推荐候选物品集的生成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基于协同过滤的方法、基于内容相似度的算法、基于矩阵分解的模型,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系统。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计算方式和适用场景,能够有效提升推荐的准确性和用户体验。

全局范围内的推荐策略:该推荐机制通过在数据库中遍历所有物品,计算每对物品之间的相似度,筛选出相似度超过阈值的物品对,收集这些物品到候选推荐集合中。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实现简便,但其缺点在于推荐结果受限于整个物品库的多样性,无法实现基于用户特定需求的个性化推荐。

邻近过滤:这种方法认为,当一个用户偏好某类物品时,他可能也会喜欢其他具有相似特性的物品。因此,该方法首先通过计算用户与K个最接近的邻居之间的相似度,确定这些邻居。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推荐,因为它特别关注当前用户与邻居之间的兴趣偏好。然而,该方法的缺点在于计算效率较低,尤其是在处理大量邻居时,计算相似度会耗费大量时间。

内容过滤:这种方法认为,用户的偏好越广泛,就越可能倾向于喜欢这个物品。因此,首先,通过分析用户的最近交互行为记录,推断出用户的兴趣偏好,并构建用户的偏好矩阵。接着,遍历整个物品库,对每个物品进行打分,生成用户兴趣聚合图谱。最后,根据用户兴趣聚合图谱的权重,为用户生成推荐列表。优点在于能够精准地进行推荐,仅推荐用户感兴趣的物品,但需要构建和维护复杂的偏好矩阵。

标签推荐:这种方法认为,用户喜欢的物品通常具有相同的标签。因此,首先从数据库中提取用户的所有标签,然后搜索具有相同标签的物品。接着,根据物品的相似度,将这些物品推荐给用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减少标签爆炸的问题,同时避免过度推荐,只推荐相关物品。然而,缺点是无法及时更新以反映新兴的标签。

2.1.2.3 物品的评分

评分是指推荐系统对每个推荐的物品进行打分,以反映该物品对用户的兴趣程度。评分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基于用户行为、基于物品特征以及基于用户-物品交互。

物品特征:例如,通过物品的相关性度量来衡量物品的质量。该方法虽然简洁实用,却无法体现物品的独特性。

满意度指标:用户的评分等级越高,表示用户对推荐物品的喜好程度越强,从而使得推荐的成功率增加。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无法准确反映用户对单个物品的真实偏好。

组合推荐:基于推荐候选集和物品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和打分。通常情况下,推荐系统会首先生成候选推荐集,随后对每种物品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其打分。最终,推荐系统将根据打分对推荐列表进行排序,并将其展示给用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考虑物品的新颖性,可以获得推荐结果的精准度。

2.1.3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方法,又被简称为基于item-based的协同过滤算法,这是推荐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其核心假设认为,若用户A与用户B对某一类物品的偏好表现出高度相似性,则他们很可能对其他相似类别的物品也表现出相似的偏好。因此,该方法无需依赖用户间的交互记录数据,而是通过分析物品间的相似性来实现推荐。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技术的基本思路如下:

  1. 收集用户和物品的交互数据,构建用户-物品关系矩阵;

  2. 对物品之间进行相似性计算,得到物品的相似性矩阵;

  3. 根据物品的相似性矩阵,为用户生成推荐列表。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与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主要区别在于: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需要分析用户间的交互行为数据,推导出用户间的相似性,而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则无需处理用户交互数据,仅需分析物品间的相似性即可。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优点主要体现在:计算速度更快、无需处理用户交互数据,能够支持大规模的推荐系统;其主要缺点是无法有效捕捉用户的动态兴趣。

2.2 技术实现

推荐系统的技术实现主要涵盖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用户行为建模、推荐算法设计、评价指标制定以及实时性优化等多个维度。下面将逐一阐述各项技术实现细节。

2.2.1 数据获取

数据获取是推荐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推荐系统主要依赖于用户的各项行为数据,如点击、搜索、购买、浏览、点赞等。数据来源涵盖用户日志、搜索记录、交易记录以及社交网络等多个方面。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则是推荐系统的核心。

2.2.1.1 用户日志

原始用户日志是最早收集的用户行为记录。它通常记录了用户的搜索、浏览、购买、评论和阅读行为,并且是直接获取的第一手用户行为数据。通过日志数据,推荐系统能够分析用户的购买、浏览习惯、搜索行为、留存状态、行为偏好以及兴趣偏好等信息。

2.2.1.2 搜索记录

用户的搜索记录主要涉及他们频繁访问的词条,通过分析这些搜索记录,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搜索偏好。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改进推荐引擎,还能用于预测用户流失情况,同时为品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此外,搜索记录还可以用于优化推荐系统。

2.2.1.3 交易记录

交易记录记录了用户完成购买行为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用户的付款、订单、发货等详细信息。这些交易数据可以被用来分析用户的交易模式、促销活动的效果、区域内的商品销售额、产品质量以及顾客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同时,交易数据也可用于改进推荐系统,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和销售效果。

2.2.1.4 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数据中包含用户间的关系信息,有助于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社交网络数据可以帮助推荐系统了解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同好,识别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商品类型,同时还能发现用户的旅行偏好,比如独特的景点和美食体验。此外,社交网络数据还可以用于改进推荐系统相关的功能。

2.2.1.5 其它数据

除了上述数据,还有其他类型的数据显示,包括但不限于视频、音频、文本、图像、位置等信息。推荐系统必须整合这些多样的数据源,才能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2.2.2 数据处理

数据预处理是构建推荐系统的基础环节。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处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数据清洗,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其次是数据转换,使其符合系统需求;再次是数据过滤,剔除无用信息;最后是数据归纳,提取有用特征。下面将详细阐述推荐系统中数据处理的具体步骤。

2.2.2.1 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主要涉及对原始数据的去噪、数据标准化以及缺失值的填补等操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清洗的主要目标是去除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数据。用户数据通常包括用户ID、姓名、地址、邮箱等字段,其中邮箱字段容易出现潜在的错误或不规范情况。例如,邮箱字段为空、邮箱格式不正确等。

数据清洗工作:数据清洗工作涵盖用户行为、搜索行为及购买行为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记录。数据清洗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去除异常行为数据,例如异常交易行为及异常用户行为等。

物品数据清洗工作主要涉及商品信息、评价信息等相关数据。其主要目标是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合法合规。例如,商品描述字段为空,商品价格字段缺失,商品图片格式不符合规范等情况。

2.2.2.2 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是指将数据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数据格式转换、数据编码转换和数据压缩转换。

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将多级结构转换为一级结构。例如,用户的搜索行为数据可以被转换为用户搜索关键词的集合。这样处理后,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用户的兴趣偏好分析。

在推荐系统中,文本数据通常需要被表示为数字特征。文本特征可用于多种任务,如文本分类、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等。

用户特征提取:用户特征主要涉及年龄、性别、消费能力、兴趣偏好等方面。推荐系统需要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用户特征,以便更精准地进行用户建模。

2.2.2.3 数据过滤

数据过滤是基于既定标准剔除无效数据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数据量,防止模型过拟合。该方法主要包括:筛选有效样本、去除噪声数据以及优化数据分布。

  1. 数据删选:删除无用的、重复的数据,比如重复的搜索记录。

  2. 数据切割:将原始数据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3. 冷启动问题解决:对新用户进行推荐时,需要根据用户的特征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以了解其兴趣偏好。为了解决冷启动问题,需要进行负样本学习。

2.2.2.4 数据归纳

数据归纳分析是指通过统计分析、数据聚类、分类识别等手段,将原始数据分解为更细粒度的模式,从而增强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的效果。主要包含数据特征提取、数据结构优化和数据表现形式创新三个方面。

用户画像抽取: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用户画像的提取采用统计分析、聚类算法以及分类模型等技术手段,以准确把握用户的整体特征。这些提取出的用户画像信息可被应用于推荐系统的策略制定和模型训练环节。

推荐系统通过对用户群体的交互行为数据进行挖掘,从而获取用户的用户偏好特征。这些用户偏好特征可以提取为关键词集合。推荐算法可以根据关键词集合推导出目标商品集合。

用户群组划分:推荐系统通常会对用户进行分类处理,以便根据不同类别进行推荐。用户群组划分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推荐系统的计算负荷。

2.2.3 用户建模

在推荐系统中,用户建模扮演着关键角色。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特征和偏好来构建用户模型。用户模型被定义为一种表示用户行为的概率分布函数。尽管模型的形式多样,但通常采用多维概率分布来描述。构建模型的方法包括:

概率模型:通过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建立用户的概率模型。例如,采用线性回归、朴素贝叶斯和决策树等模型。

  1. 深度学习模型:深度学习方法得到用户模型。比如,CNN、RNN等模型。

  2. 用户嵌入:通过分析用户的交互行为、兴趣偏好等,得到用户的嵌入向量。

2.2.4 推荐策略

推荐策略主要依据推荐系统的决定机制,它决定了推荐系统输出的结果。推荐系统的推荐策略呈现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推荐排序机制:该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对提供的物品进行排序,并输出相应的排序结果。

个性化推荐系统: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协同推荐模型,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和历史交互记录,对推荐内容进行定制化调整。个性化推荐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首先,协同推荐算法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建立用户-物品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实现精准的推荐;其次,内容推荐算法则基于用户特征和内容特征,生成个性化推荐结果。

基于用户行为: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和偏好特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
基于用户偏好:系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推荐与其兴趣相符的商品。

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的上下文环境进行推荐。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的上下文环境进行推荐。上下文环境可能包括用户搜索的词条、当前的主题、用户所在的位置、用户设备以及用户操作习惯等。这些因素有助于推荐系统提供更加精准的推荐结果。

2.2.5 评估指标

推荐系统的评估指标用来评价推荐系统的性能。主要包括:

准确率(Accuracy)是衡量推荐系统推荐结果与真实行为相似程度的指标。通过比较推荐结果与真实行为的相似程度,可以评估推荐系统的推荐效果。当准确率越高时,推荐系统的推荐效果越佳。

查准率(Precision):查准率是指推荐系统正确识别的文档数量占其检索到所有文档的比例。精确率越高,该推荐系统的性能表现越好。

召回率(Recall)是推荐系统中检索到的相关文档数量与所有相关文档数量的比率。召回率越高,推荐系统的表现越佳。

排名指标体系(Rankings):排名指标体系是指推荐系统输出的物品在特定领域内的重要程度排序情况。排名指标体系主要采用评分排序法和平均排序法两种方法。评分排序法指的是推荐系统对物品进行评分,并依据评分进行排序;平均排序法则指的是推荐系统对物品进行评分,并计算其平均值排序。评分排序法通过打分机制实现推荐排序,而平均排序法则通过计算平均值来确定最终排名。

timeliness(Timeliness):timeliness指的是推荐系统推荐结果与用户需求之间的时间同步性。timeliness越高,推荐系统的timeliness越好。

2.2.6 时效性

推荐系统的及时性是指推荐结果是否能够迅速响应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户的满意度、忧虑和焦虑感都会对用户的体验产生影响。若推荐系统的反馈未能及时更新,可能导致用户对推荐内容持保留态度。

商业利益方面,推荐系统通过准确预测用户的兴趣,能够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消费决策。系统的时效性则直接导致企业收入的提升,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资源分配方面,推荐系统的时效性能够起到平衡作用,既能促进生产力,又能提升团队效率和资源投入。具有较高时效性的推荐系统,有助于公司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