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人工智能入门实战:人工智能在旅游的应用

阅读量:

1.背景介绍

随着人类科技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 人们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和信息。

2.核心概念与联系

AI在旅游业中的定义及联系

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不得不应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当下,旅游业正受到AI技术支持下的各种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图像识别技术和语音助手技术等。因此可以说旅游业可分为两大类: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旅游服务与自然型旅游。

  • 互联网+旅游 (Internet + Travel):基于互联网技术与旅游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预判用户需求,并实现人机交互功能以优化服务质量水平;以精准的品牌定位为核心策略,在深入剖析消费者需求特征及服务场景偏好基础上拓展新兴市场领域并提高推广效果;打造丰富多样的游客游玩体验从而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具体化需求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品牌形象知名度;运用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VR)技术来显著提升用户的沉浸式体验感。

  • 自然游 (Nature Tourism):基于景区开展对自然景观与生态特征的深入探索,在游客中传播自然风韵与景观风貌,并提供科普知识和文化传播机会。该活动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为游客带来文化体验和精神健康的提升。通过系统化的规划与实施,它不仅实现了对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还促进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与利用。这一过程涵盖了丰富的研究开发项目,并涵盖包含资源开发与休闲娱乐结合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构建工作。

旅游景区管理的任务与挑战

景区的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涵盖了从优质到高效多个层面。具体来说,它不仅包括日常运营中的各项管理工作,还包括对景区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制定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运用先进设计技术进行景区建设,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标准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对各类活动进行周密组织,保证游客参观体验良好,同时提供售出门票等相关配套服务工作。

对于旅游业各环节均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一流人才而言,这些人才必须同时具备熟悉整个旅游业的相关知识和掌握先进的管理技巧,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建议和解决方案。

随着人们对旅游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以及不断优化创新的管理模式的要求,景区的管理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需要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更高效率的服务水平和更好的用户体验保障

  • 景区选址与布局:通常情况下, 景区是独立存在的. 然而, 在实践中, 景区的选址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周围生态环境、交通网络规划以及水资源分布等因素. 人工智能技术则主要运用大数据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 以实现景区的空间优化配置, 并提升其经济价值.

在游客人群特征分析方面:旅游业确实拥有种类繁多的游客群体。这些群体展现出多样化的出行方式、饮食习惯和消费行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这些具有不同特性的游客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应用深度学习网络算法能够有效地从海量的游客记录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指标,并且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数据噪声的同时提升处理效率。

在景区官方网站上提供的各种游记、路线图及咨询服务被称为旅游攻略。其主要功能是向游客展示自然景观特色及游览路线图,并提供美食推荐与旅行建议。然而,在帮助游客快速精准地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旅行方案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目前采用文本识别技术来分析用户需求并进行个性化推荐已成为提升系统效率的关键手段。

业务模式优化:旅游业的业务模式持续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并将面临更多新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采用网络化运营的方式结合传统旅游服务还是发展户外探险游等新兴类型都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竞争优势以及经济效益考量。
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就显得极为关键。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旅游景区管理问题可归类于监督学习范畴(Supervised Learning),旨在基于历史数据推导出景区当前状态并预判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在数据收集阶段:第一步是要确保所收集的数据量充足且具有代表性;不仅涵盖历史上涵盖的历史上统计数据的信息点以及现况下的实际情况数据点;还包括最新的现况下的实际情况数据点

数据清洗即指对获取的数据实施基础清理过程

  1. 数据准备:按照要求将数据整理成易于训练的形式,并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确定用于预测的算法:本文旨在介绍多种机器学习方法,涵盖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以及支持向量机等技术;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技术。

  1. 模型训练:将数据输入模型进行训练,也就是训练算法来拟合训练数据。

  2. 模型评估:利用验证集来评估模型性能。

  3. 模型推断:用训练好的模型预测新的数据集,得到预测结果。

  4. 模型调优:根据业务需求对模型进行调优,使其达到更好的预测能力。

  5. 服务部署:将模型部署到服务器上,提供服务给终端用户。

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是一种基础的分类与回归模型。
能够通过建立一系列逻辑判断规则来实现对样本的分类。
该模型在结构上简便、直观易懂,并且对中间值的变化不敏感;同时计算速度快且训练效率高。

决策树是一种基础的分类与回归模型。
能够通过建立一系列逻辑判断规则来实现对样本的分类。
该模型在结构上简便、直观易懂,并且对中间值的变化不敏感;同时计算速度快且训练效率高。

1. 决策树流程

(1)数据加载

数据加载模块主要负责获取已有的原始数据,并对其进行基础预处理工作。具体而言包括对属性值进行类型转换操作、对缺失值实施填充处理以及对离散变量进行编码操作等各项基础预处理工作。其中离散变量的编码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独热编码是指将每个类别映射为一个独立的一维向量;哑编码则是将每个类别映射为一个二进制向量;而计数编码则是根据类别出现的频率进行赋值)。

(2)数据划分

数据划分模块负责将数据集分成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并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划分比例为7:2:1

(3)决策树生成

该模块采用递归策略构建决策树,在每次调用过程中系统会选取最优特征来划分子集;对于每一个节点而言,算法会计算其对应的基尼指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有最小基尼系数的特征作为分割标准。

(4)剪枝处理

该模块采用预处理与后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对决策树的规模进行调节以避免过拟合现象的发生。具体而言在构建过程中将叶子节点合并从而消除冗余部分;而在完成构建后再次对节点进行整合以限制树的高度使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5)模型评估

该模块用于验证生成决策树是否满足业务要求,并计算模型准确率、召回率及F1分数等度量值。

(6)模型推断

模型推断模块负责通过输入的特征向量预测相应的输出类别。

2. ID3算法

ID3算法是以信息增益率为标准生成决策树的一种算法。 ID3算法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易于理解的算法。 其核心思想是以特定属性来进行数据分类,并衡量这种分类所带来的信息变化程度。 其中的信息增益率反映了在使用某一属性进行分类之前后的数据熵的变化情况。

(1)信息熵的计算

在信息论中, 我们通过求解样本集合的信息熵来量化其不确定性, 公式为: H(X) = -∑{P(x_i) * log₂P(x_i)}, 其中x_i代表特征x取第i个值的概率, 并且满足0 ≤ P(x_i) ≤ 1, X表示所有样本构成的数据集

(2)信息增益的计算

评估信息增益是用于衡量特征A所携带的信息量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比较在给定数据集D的情况下不同取值对数据分布的影响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而言,在给定数据集D时,在特定条件下(如属性a的不同取值),该方法能够量化这些条件对数据分布的影响程度。数学上可表示为IG(D,A)=H(D)-∑[p(a|D)*H(D|A=a)],其中D代表数据集而a则表示特征A的具体取值。

(3)选择最优特征

选取最重要的特征,在决策树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候选特征求取其重要性排序。其中以信息增益作为评价标准来确定最佳的划分依据。具体步骤包括遍历每一个候选特征,并计算每个候选的条件熵,在此基础上找出使得信息增益最高的那个指标作为最终的划分基准。

(4)生成决策树

构建决策树模型的过程如下:其核心步骤是基于不同最优特征的取值情况,在各个分支节点上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无法进一步分割时为止。

3. CART算法

CART算法是一种基于基尼指数的决策树生成方法。它与ID3算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在特征选择时限制其维度性(即仅在部分特征上进行切分),从而降低泛化误差。该方法同样采用信息增益作为选择最优分割标准,但并非直接计算信息增益——而是通过计算基尼指数来评估信息损失程度。

(1)计算基尼指数

基尼指数的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π_i代表属于第_i类的样本所占的比例;q_{ij}代表了将第_j个样本划分至第_i类的概率。

(2)选择最优特征

采用了与ID3算法相同的策略进行最优特征选择。然而,在计算信息增益时, 它仅关注切分后产生的子节点的信息增益, 并未考虑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

(3)生成决策树

生成决策树的过程与ID3算法相同,在迭代过程中其不断缩小切分子集的规模。

4. GBDT算法

该模型(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梯度提升决策树)主要应用于集成学习领域,并由多个弱估计器协同工作以实现精确预测。作为该方法的核心模块之一,在训练过程中采用反向传播技术来最小化损失函数以提高预测准确性。

(1)正则化项的引入

为了抑制模型过拟合的现象而被加入到损失函数中去的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公式:L = L_{obj} + \alpha \cdot L_{reg}中,alpha 被称为正则化参数,它控制着正则化项对于总损失函数的影响程度,L_{obj}代表的是原始目标函数所对应的损失值,L_{reg}则是指用于约束模型复杂度的正则化项的具体数值。

(2)模型预测

在模型进行预测的过程中,在线模型会依次执行以下步骤:首先,在线模型会计算每个特征向量对应的基本分类器(base learner)的加权系数;接着会对输入的数据进行预测操作;最后将所有基本分类器按照其加权系数进行累加求和得到最终结果。数学上可将这一过程表示为:F(x)=∑_{m=1}^{M} w_m f_m(x),其中M代表基本分类器的数量;w_m代表第m个基本分类器所对应的权重系数;f_m(x)则表示该特定基本分类函数在输入x处的输出值

(3)模型训练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在线学习算法通常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首先,在每个迭代周期中计算损失函数相对于当前模型参数的梯度值;随后,在每一次迭代中通过这些梯度逐步更新各基学习器的参数估计值。

(4)学习率的设置

学习率的设置,是通过调整学习率,来平衡模型的复杂度和拟合能力。

5. XGBoost算法

XGBoost算法是由美国丁克利·瓦尔拉斯·库茨于2007年创立的一种机器学习工具,并且它融合了线性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的方法。该算法遵循分布式计算的原则,在多台不同的服务器上分配数据集,并将它们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过程。训练完成后,系统会整合所有单机的学习结果以生成最终的预测结果。

(1)树的构成

XGBoost的树结构遵循传统决策树的设计原则,在划分过程中引入了梯度下降优化算法和正则化方法。具体而言,在每个节点上都需要定义多个子节点,并根据相应的特征来进行数据分割。其区别主要体现在构建过程中的优化策略上:在划分过程中引入了梯度下降优化算法和正则化方法。

  • 每个叶子结点的标记是因变量的估计值;
  • 在每个节点处,在分裂数据时,XGBoost采用线性模型而非常规二叉树模型;
  • XGBoost在进行分裂时不单是依据单个特征来进行分割而是综合考虑了多项特征的影响;
  • 通过正则化参数来调节,XGBoost能够自动处理数据噪声从而避免过拟合。
(2)目标函数

XGBoost模型中的损失函数是以平方误差为基础进行计算的加权总和;具体而言,在零假设下损失的基础上加上各棵树贡献的加权累加结果。数学表达式为:L(y, F) = L_{null}(y) + \sum\gamma_m L_m(y, F_m)

(3)模型训练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在每个叶子节点上设置其初始权重值为1。随后通过损失函数计算出各叶子节点上的误差值,并在样本数据中确定或寻找最佳分割位置。接着调整各个叶子节点对应的权重值直至满足收敛条件。

(4)并行计算

基于分布式计算框架的XGBoost方法将数据集分配至多台服务器进行并行处理,并在本地完成模型训练工作。通过集成各节点的预测结果即可实现全局最优解。这种方式使得在单个计算节点上的训练速度较慢但同时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集整体提升整个系统的训练效率。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使用Python实现决策树算法

数据加载模块

复制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def load_data():
    # 读取数据
    data = pd.read_csv('data.csv')
    
    return data
    
      
      
      
      
      
      
    
    代码解读

数据划分模块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def split_train_val_test(data):
    # 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train_size = int(len(data) * 0.7)
    val_size = int(len(data) * 0.2)
    
    train_df = data[:train_size]
    val_df = data[train_size:(train_size+val_size)]
    test_df = data[(train_size+val_size):]
    
    return train_df, val_df, test_df
    
      
      
      
      
      
      
      
      
      
      
      
    
    代码解读

决策树生成模块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def generate_decision_tree(train_df):
    # 生成决策树
    feature_names = ['feature1', 'feature2',..., 'label']
    target_name = 'label'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
    X = train_df[feature_names].values
    y = train_df[target_name].values
    clf.fit(X, y)
    
    return clf
    
      
      
      
      
      
      
      
      
      
      
      
    
    代码解读

剪枝处理模块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plot_tree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from IPython.display import Image  
    import pydotplus
    
    def prune_decision_tree(clf, val_df):
    # 剪枝处理
    dot_data = plot_tree(clf, filled=True)  
    graph = pydotplus.graph_from_dot_data(dot_data)  
    display(img)
    
    # 获取剪枝后的模型
    pruned_clf = clf.set_params(**{'max_depth': None})
    
    # 用剪枝后的模型预测验证集
    feature_names = ['feature1', 'feature2',..., 'label']
    target_name = 'label'
    X = val_df[feature_names].values
    y = val_df[target_name].values
    pred_y = pruned_clf.predict(X)
    
    # 显示预测结果和准确率
    print("Pred Y:", pred_y)
    acc = accuracy_score(pred_y, y)
    print("Accuracy:", acc)
    
      
      
      
      
      
      
      
      
      
      
      
      
      
      
      
      
      
      
      
      
      
      
      
      
    
    代码解读

模型评估模块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confusion_matrix
    
    def evaluate_decision_tree(clf, test_df):
    # 用测试集评估模型性能
    feature_names = ['feature1', 'feature2',..., 'label']
    target_name = 'label'
    X = test_df[feature_names].values
    y = test_df[target_name].values
    pred_y = clf.predict(X)
    
    # 显示预测结果和准确率
    print("Pred Y:", pred_y)
    acc = accuracy_score(pred_y, y)
    print("Accuracy:", acc)
    
    # 显示分类报告和混淆矩阵
    report = classification_report(y, pred_y)
    conf_mat = confusion_matrix(y, pred_y)
    print("Classification Report:\n", report)
    print("\nConfusion Matrix:\n", conf_mat)
    
      
      
      
      
      
      
      
      
      
      
      
      
      
      
      
      
      
      
      
    
    代码解读

完整的代码示例:

复制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plot_tree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classification_report, confusion_matrix
    from IPython.display import Image  
    import pydotplus
    
    
    def load_data():
    # 读取数据
    data = pd.read_csv('data.csv')
    
    return data
    
    
    def split_train_val_test(data):
    # 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train_size = int(len(data) * 0.7)
    val_size = int(len(data) * 0.2)
    
    train_df = data[:train_size]
    val_df = data[train_size:(train_size+val_size)]
    test_df = data[(train_size+val_size):]
    
    return train_df, val_df, test_df
    
    
    def generate_decision_tree(train_df):
    # 生成决策树
    feature_names = ['feature1', 'feature2',..., 'label']
    target_name = 'label'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
    X = train_df[feature_names].values
    y = train_df[target_name].values
    clf.fit(X, y)
    
    return clf
    
    
    def prune_decision_tree(clf, val_df):
    # 剪枝处理
    dot_data = plot_tree(clf, filled=True)  
    graph = pydotplus.graph_from_dot_data(dot_data)  
    display(img)
    
    # 获取剪枝后的模型
    pruned_clf = clf.set_params(**{'max_depth': None})
    
    # 用剪枝后的模型预测验证集
    feature_names = ['feature1', 'feature2',..., 'label']
    target_name = 'label'
    X = val_df[feature_names].values
    y = val_df[target_name].values
    pred_y = pruned_clf.predict(X)
    
    # 显示预测结果和准确率
    print("Pred Y:", pred_y)
    acc = accuracy_score(pred_y, y)
    print("Accuracy:", acc)
    
    
    def evaluate_decision_tree(clf, test_df):
    # 用测试集评估模型性能
    feature_names = ['feature1', 'feature2',..., 'label']
    target_name = 'label'
    X = test_df[feature_names].values
    y = test_df[target_name].values
    pred_y = clf.predict(X)
    
    # 显示预测结果和准确率
    print("Pred Y:", pred_y)
    acc = accuracy_score(pred_y, y)
    print("Accuracy:", acc)
    
    # 显示分类报告和混淆矩阵
    report = classification_report(y, pred_y)
    conf_mat = confusion_matrix(y, pred_y)
    print("Classification Report:\n", report)
    print("\nConfusion Matrix:\n", conf_mat)
    
    
    if __name__ == '__main__':
    data = load_data()
    train_df, val_df, test_df = split_train_val_test(data)
    clf = generate_decision_tree(train_df)
    prune_decision_tree(clf, val_df)
    evaluate_decision_tree(clf, test_df)
    
      
      
      
      
      
      
      
      
      
      
      
      
      
      
      
      
      
      
      
      
      
      
      
      
      
      
      
      
      
      
      
      
      
      
      
      
      
      
      
      
      
      
      
      
      
      
      
      
      
      
      
      
      
      
      
      
      
      
      
      
      
      
      
      
      
      
      
      
      
      
      
      
      
      
      
      
      
      
      
      
      
      
      
      
      
      
      
    
    代码解读

使用Python实现GBDT算法

数据加载模块

复制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def load_data():
    # 读取数据
    data = pd.read_csv('data.csv')
    
    return data
    
      
      
      
      
      
      
    
    代码解读

数据划分模块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def split_train_val_test(data):
    # 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train_size = int(len(data) * 0.7)
    val_size = int(len(data) * 0.2)
    
    train_df = data[:train_size]
    val_df = data[train_size:(train_size+val_size)]
    test_df = data[(train_size+val_size):]
    
    return train_df, val_df, test_df
    
      
      
      
      
      
      
      
      
      
      
      
    
    代码解读

GBDT模型训练模块

复制代码
    import xgboost as xgb
    
    def train_gbdt_model(train_df, num_round):
    # 创建数据集
    dtrain = xgb.DMatrix(train_df[['feature1', 'feature2',..., 'label']], label=train_df['label'])
    
    # 设置超参数
    params = {
        "objective": "binary:logistic",      # 指定目标函数
        "booster" : "gbtree",                # 使用树模型
        "eta": 0.3,                         # 学习率
        "gamma": 0,                          # 分裂所需的最小Gain
        "max_depth": 6,                      # 树的最大深度
        "min_child_weight": 1,               # 叶子节点最小权重
        "subsample": 1,                      # 训练数据采样比例
        "colsample_bytree": 1,               # 每棵树训练列采样比例
        "lambda": 1,                         # 控制模型复杂度
        "alpha": 0                           # L1正则化项参数
    }
    
    # 训练模型
    bst = xgb.train(params, dtrain, num_round)
    
    return bst
    
      
      
      
      
      
      
      
      
      
      
      
      
      
      
      
      
      
      
      
      
      
      
      
    
    代码解读

GBDT模型预测模块

复制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def predict_gbdt_model(bst, val_df):
    # 创建验证数据集
    dval = xgb.DMatrix(val_df[['feature1', 'feature2',..., 'label']])
    
    # 使用模型预测验证集
    preds = bst.predict(dval)
    
    # 将预测结果转化为0-1范围
    threshold = 0.5
    predicted_labels = (preds > threshold).astype(int)
    
    # 返回预测结果
    return predicted_labels
    
      
      
      
      
      
      
      
      
      
      
      
      
      
      
    
    代码解读

GBDT模型评估模块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def evaluate_gbdt_model(predicted_labels, true_labels):
    # 计算准确率
    acc = accuracy_score(true_labels, predicted_labels)
    print("Accuracy:", acc)
    
      
      
      
      
      
    
    代码解读

完整的代码示例:

复制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import xgboost as xgb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def load_data():
    # 读取数据
    data = pd.read_csv('data.csv')
    
    return data
    
    
    def split_train_val_test(data):
    # 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train_size = int(len(data) * 0.7)
    val_size = int(len(data) * 0.2)
    
    train_df = data[:train_size]
    val_df = data[train_size:(train_size+val_size)]
    test_df = data[(train_size+val_size):]
    
    return train_df, val_df, test_df
    
    
    def train_gbdt_model(train_df, num_round):
    # 创建数据集
    dtrain = xgb.DMatrix(train_df[['feature1', 'feature2',..., 'label']], label=train_df['label'])
    
    # 设置超参数
    params = {
        "objective": "binary:logistic",      # 指定目标函数
        "booster" : "gbtree",                # 使用树模型
        "eta": 0.3,                         # 学习率
        "gamma": 0,                          # 分裂所需的最小Gain
        "max_depth": 6,                      # 树的最大深度
        "min_child_weight": 1,               # 叶子节点最小权重
        "subsample": 1,                      # 训练数据采样比例
        "colsample_bytree": 1,               # 每棵树训练列采样比例
        "lambda": 1,                         # 控制模型复杂度
        "alpha": 0                           # L1正则化项参数
    }
    
    # 训练模型
    bst = xgb.train(params, dtrain, num_round)
    
    return bst
    
    
    def predict_gbdt_model(bst, val_df):
    # 创建验证数据集
    dval = xgb.DMatrix(val_df[['feature1', 'feature2',..., 'label']])
    
    # 使用模型预测验证集
    preds = bst.predict(dval)
    
    # 将预测结果转化为0-1范围
    threshold = 0.5
    predicted_labels = (preds > threshold).astype(int)
    
    # 返回预测结果
    return predicted_labels
    
    
    def evaluate_gbdt_model(predicted_labels, true_labels):
    # 计算准确率
    acc = accuracy_score(true_labels, predicted_labels)
    print("Accuracy:", acc)
    
    
    if __name__ == '__main__':
    data = load_data()
    train_df, val_df, test_df = split_train_val_test(data)
    bst = train_gbdt_model(train_df, 100)
    predicted_labels = predict_gbdt_model(bst, val_df)
    evaluate_gbdt_model(predicted_labels, val_df['label'].values)
    
      
      
      
      
      
      
      
      
      
      
      
      
      
      
      
      
      
      
      
      
      
      
      
      
      
      
      
      
      
      
      
      
      
      
      
      
      
      
      
      
      
      
      
      
      
      
      
      
      
      
      
      
      
      
      
      
      
      
      
      
      
      
      
      
      
      
      
      
      
      
      
      
      
      
      
      
    
    代码解读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