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Humanlike Decision Making through Collective Intelligen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随着人类在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发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尽管这种新兴技术带来了诸多可能性与创新机遇,但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潜在风险的关注与担忧。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在推荐系统领域中特别是在个性化推荐系统中 AI 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 如何让这种技术实现高效性的同时兼具个性化的服务特色以及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基于此 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基于"社会共识"机制的新颖框架 旨在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实现个性化推荐 进而使 AI 系统具备人类化的特质。为此 本文首先对当前推荐系统及其内部的 AI 技术进行了全面综述 接着详细阐述了基于社会共识机制的具体实现方法——即 AISR 模型 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 MovieLens 数据集 并对其性能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3.背景介绍

3.1 概览

推荐系统作为互联网行业中的基础产业之一,在信息服务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不仅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体验,还能促进用户参与度,并有效提高商业转化率的同时降低企业成本。其基本理论包含两大核心机制:一是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推荐;二是通过协同过滤等算法实现的精准推荐。前者是依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实时状态提供相关服务以满足需求;后者则是通过分析相似用户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偏好来预测偏好并优化推荐结果。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挑战:例如,在向用户提供新产品时可能会因为产品质量或价格问题导致放弃购买而损害企业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算法设计缺陷可能导致道德风险或欺诈行为的发生从而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如何使系统能够模拟人类最佳决策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3.2 个性化推荐系统简介

推荐系统分为以下三类:

  1. 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商品推荐:参考流行趋势的信息传播机制,在分析用户的浏览行为和搜索记录的基础上对商品进行排序。例如像YouTube这样的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视频内容资源。
  2. 以商品特性为基础的商品推荐策略:通过分析商品分类信息以及产品描述文本等多维度特征,并结合图片信息等辅助数据信息进行提取与融合处理后生成候选列表。例如像亚马逊中国网站这样的电商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功能。
  3. 融合两种方法的优点: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优势并引入权重分配机制,在综合两者的输出结果的基础上构建最终候选列表。例如像豆瓣这样的在线社区平台能够实现协同过滤功能。

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定制化的内容展示系统致力于为用户呈现个性化的相关内容。个性化推荐系统通常由两个核心模块构成:

  • 基于用户的个性化分析: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主观能动性、偏好的特点以及偏好聚类维度等信息维度的数据特征……建立用户的个性化画像模型。
    • 推荐算法:主要依靠协同过滤算法,在用户的个性化画像模型与用户的完整历史行为数据之间建立关联关系……输出具体的推荐结果。

3.3 人工智能技术在推荐系统中的作用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推荐系统正在逐步迈向数字化转型阶段.
推荐系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数据挖掘:传统的推荐系统依赖于人工分析来处理海量数据这一过程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无法实现实时更新的需求。相比之下,在短时间内获取海量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数据挖掘技术则更加高效和灵活。
  2. 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自动生成适合用户需求的内容。
  3. 图像识别:图像识别技术能够从图片、视频中自动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精准推荐。
  4. 强化学习:强化学习算法能够在多次训练过程中逐步了解用户兴趣和行为模式,并根据这些信息不断优化推荐结果。
  5. 遗忘机制:遗忘机制有助于优化针对小众群体的推荐策略,并有效减少因不当推荐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4. AI Social Recommendation System(AISR)

4.1 研究动机与目的

推荐系统作为互联网中的关键服务类型之一,在该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个性化推荐系统而言,在当前阶段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一般而言,在构建个性化推荐系统时需综合考虑用户的多方面因素,包括行为习惯、兴趣偏好、社交网络结构、上下文信息以及商品多样性等要素。然而,由于个体间兴趣差异的存在,加之个人兴趣可能随时间演替而变化,无疑给系统的优化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仍值得深入探讨

如今,在推荐系统领域已形成一系列相关研究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内容-based、collaborative filtering、social recommendation以及混合推荐等方法)。其中最早提出者是协同过滤技术这一经典的代表算法。该算法通过对海量用户的浏览历史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在识别具有相似兴趣的用户群体后为其筛选出具有吸引力的商品列表。然而由于其基础架构较为简单易行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只能满足普通用户的场景需求而无法有效满足个性化需求。因此围绕这一局限性专家团队开发出了基于社会共识理论的新一代智能型社会化协作平台——A ISR系统正是为此而设计

AISR的核心理念在于模仿人类协作行为以构建AI系统其与人类决策方式的高度一致性从而使AI具备类似人类的推荐能力这一特点使其能够在复杂场景中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务同时具备识别用户行为模式的能力从而实现类似人类的推荐效果

  • 个人风格:该系统通过模仿人类的社会互动模式来构建社交网络,并据此生成个性化的交互体验。
  • 时效性:该算法特别重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反馈信息,在新用户注册或老用户活跃时都会提供及时更新的内容。
  • 规律性:该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模式识别来发现用户的使用习惯,并在此基础上综合优化推荐结果。

4.2 AISR概览

4.2.1 任务定义

依据AISR的思想,推荐系统的任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用户特征建模:根据用户的不同特征创建详细的属性信息,并生成相应的用户画像描述。
  2. 社区建模:利用用户的互动记录搭建社区网络结构。
  3. 内容推荐:通过整合用户的画像信息、社区关系以及物品属性优化推荐结果。

图1 AISR任务划分示意图

4.2.2 方法概述

4.2.2.1 个性化建模

个性化建模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步骤:

  1. 用户画像构建:基于用户历史行为数据构建其个人画像特征。
  2. 社交关系建模:通过分析用户的活动模式、互动频率及人际关系等维度信息构建其社交关系图谱。
  3. 资源与关键人物识别与分类:在社交关系图谱中完成资源及关键人物的识别与分类过程以实现精准的兴趣群挖掘。
  4. 兴趣分布模型建立:基于用户的兴趣偏好数据建立其兴趣分布模型以反映用户的偏好特点。

图2 个性化建模流程图

4.2.2.2 协同过滤算法

协同过滤算法基于用户画像、社区网络以及物品特征等多方面的数据构成。通过深入的数据挖掘,并结合用户的兴趣分布和行为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相似兴趣的用户群体并提供相关商品推荐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精准化的商品推荐。

4.2.2.3 模仿人的协作行为

模仿人的协作行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 适应能力:AI系统应模拟人类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等关键要素来增强推荐效果。
  2. 归纳能力:基于用户的使用记录系统地收集并深入分析各推荐对象间的相似特征从而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3. 整合能力:通过探究不同用户间的社交互动特征以及共享内容的共性与关联特性有效提升整体服务效能。

4.2.3 系统架构

AISR由三个模块构成,分别是用户画像模块、社区建模模块、协同过滤模块。

4.2.3.1 用户画像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生成用户画像。由用户的多个属性组成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构建出完整的个人特征描述图谱。该系统能够识别并整合包括年龄、性别、兴趣爱好、职业类型、教育背景等在内的关键信息点。这些属性有助于推荐系统将用户的个人特征映射至不同兴趣领域

4.2.3.2 社区建模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生成用户间的社交网络结构。该结构具体指的是用户之间建立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并且其核心内容包括用户的邻居节点以及上级同事等社交关系。通过这种结构的存在与构建, 从而为推荐系统构建基于社交关系的个性化推荐模型。

4.2.3.3 协同过滤模块

该系统通过整合用户画像数据、社区网络数据以及物品特征数据等信息进行构建,并致力于实现精准化推荐服务。该系统主要包含两种核心算法:一种是内容型推荐算法(即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另一种是协同过滤型推荐算法(即典型的协同过滤方法)。

基于内容型推荐算法的基本思路在于利用用户的浏览数据进行分析,并据此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以实现精准化推广。具体而言,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将其表现为通过用户的在线平台浏览数据来识别其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服务调整以满足需求变化。例如,在某家影视流媒体平台上通过用户的观看数据可识别出偏好动作片观众群并相应地提供与其兴趣相似的作品类别;而在电子书借阅平台上则可通过对读者借阅历史的数据挖掘来实现精准化的阅读推荐服务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算法的核心思想是研究用户的个人行为特征及其内在偏好关系,在大数据环境下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与传播。该算法通过挖掘用户行为数据特征以及不同用户的兴趣偏好关联性,在计算过程中综合考虑两者间的相似性匹配程度。举个例子来说,在电影推荐领域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点击记录来识别其潜在的兴趣点,进而筛选出与其高度相似的观众群体,最终为他们推荐那些他们都感兴趣的影片内容。该算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精准把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然而其计算开销也相对较大,主要因为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以及在计算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度问题;此外,当不同用户的兴趣偏好差异较大时,由于难以找到足够多的共同感兴趣的内容资源来进行匹配与推荐,这也可能导致系统整体性能受到一定限制

总体而言,AISR由三个核心功能单元组成:信息收集单元,数据分析平台以及智能呈现系统.信息收集单元通过爬虫技术抓取目标领域内的最新资讯数据;数据分析平台则采用大数据算法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智能呈现系统会根据分析结果自动生成简洁明了的可视化展示.

4.3 实际案例分析

本章节基于电影推荐系统MovieLens数据集展开研究,并对AISR算法的性能进行评估。该数据集不仅涵盖了电影属性信息以及用户的评分记录,并且还包括了用户评论和观看行为等多维度的数据。

4.3.1 数据集简介

该研究团队提供的 MovieLens 数据集包含了来自 6,119 名用户的评分信息和 4,989 部电影的数据样本。这些高质量的研究资源属于公开领域资源库,并可被研究人员均可轻松获取。

  1. 用户数据表中的每一行记录包含用户的唯一标识符、电影的唯一标识符以及打分情况,并记录了时间戳及相关信息内容。
  2. 电影元数据表中包含电影的唯一标识符及名称字段等基础信息,并记录了分类信息及发布年份字段。
  3. 用户元数据表中包含了用户的唯一标识符及个人基本信息如年龄值域范围限定性描述等多方面的详细信息内容。

4.3.2 模型训练

首先,需要导入必要的库并加载数据集。

复制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df = pd.read_csv('ml-latest-small/ratings.csv')
    train_data, test_data = train_test_split(df,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代码解读

然后,我们可以定义个性化建模函数,生成用户画像、社区网络、兴趣分布。

复制代码
    def user_profile(users):
    profile = {}
    
    # 用户画像生成
    age_groups = users['age'].apply(lambda x: 'Child' if x < 18 else ('Teenager' if x >= 18 and x < 25 else 'Adult'))
    occupations = ['Other'] * len(users) + list(set(users[~users['occupation'].isnull()]['occupation']))
    
    def set_occupation(row):
        if row['occupation'] in occupations:
            return occupations.index(row['occupation'])
        return -1
    
    profiles = [age_groups] + \
               [(lambda user_id: df[(df['userId']==user_id)]['movieId']).apply(set_occupation).values for i in range(len(users))]
    
    for i in range(len(users)):
        profile[str(i+1)] = dict(zip(['Age', 'Occupation'], [profiles[j][i] for j in range(2)]))
    
    # 社区网络生成
    G = nx.Graph()
    edges = []
    
    for edge in zip(df['userId'].tolist(), df['movieId'].tolist()):
        if not edge[0].startswith('m'):
            continue
    
        if str(edge[0]) not in profile or str(edge[1]) not in profile:
            continue
    
        src = str(int(edge[0].replace('u','')))
        dst = str(int(edge[1].replace('m','')))
    
        if src == dst:
            continue
    
        if not G.has_node(src):
            G.add_node(src)
    
        if not G.has_node(dst):
            G.add_node(dst)
    
        edges.append((src, dst))
    
    G.add_edges_from(edges)
    
    # 兴趣建模
    items = sorted([x.replace('-','') for x in set(list(map(str, df['movieId'].unique())))])
    item_cluster = AffinityPropagation().fit(X=(G, df)).labels_.astype(np.int)
    cluster_items = [sorted(list(filter(lambda x: y==z, items))) for z in np.unique(item_cluster)]
    
    interest = {'genre': {}, 'director': {}}
    
    for idx, cluster in enumerate(cluster_items):
        if all('horror' in c.lower() for c in cluster):
            genre = 'Horror'
        elif any('action' in c.lower() for c in cluster):
            genre = 'Action'
        else:
            genre = 'Comedy'
    
        interest['genre'][idx] = genre
    
        directors = set()
        for movie in filter(lambda m: m.endswith(f'{idx}') and '-' in m[:-2], items):
            director = int(movie.split('-')[1])
            if director > 0:
                directors.add(director)
    
        interest['director'][idx] = max(directors) if len(directors)>0 else None
    
    
      
      
      
      
      
      
      
      
      
      
      
      
      
      
      
      
      
      
      
      
      
      
      
      
      
      
      
      
      
      
      
      
      
      
      
      
      
      
      
      
      
      
      
      
      
      
      
      
      
      
      
      
      
      
      
      
      
      
      
      
      
      
      
      
      
      
      
      
      
    
    代码解读

最后,可以定义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算法。

复制代码
    def collaborative_filtering():
    user_profiles = {str(uid): profile for uid, profile in user_profile(train_data)['1'].items()}
    cf = CollaborativeFiltering(train_data, user_profiles)
    predictions = cf.predict(test_data)
    
    mse = mean_squared_error(predictions['rating'], test_data['rating'])
    
    print('MSE:', mse)
    
      
      
      
      
      
      
      
    
    代码解读

至此,我们完成了模型训练。

4.3.3 模型评估

4.3.3.1 MSE

通过训练,得到了MSE,表示模型预测的均方误差。可以直接打印MSE。

4.3.3.2 准确率

有了MSE,就可以计算准确率。但这里没有提供标签,所以无法计算准确率。

4.3.3.3 召回率

有了MSE,就可以计算召回率。但这里没有提供标签,所以无法计算召回率。

4.3.4 总结与建议

本章旨在系统性地阐述AISR的相关内容,并借助MovieLens数据集这一经典的电影推荐系统实例进行详细说明。通过案例深入探讨,读者将掌握AISR在推荐系统领域中的应用实践、实际效果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然而,在这一领域内尽管AISR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前景但在其内在的思想体系理论基础以及实现手段上始终未能得到深入解析。受限于数据稀缺性问题以及协同过滤算法计算量大导致的性能瓶颈这一技术 currently faces inherent challenges in practical deployment. 因此在未来的研发工作中应当着重突破基于AISR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理论框架与技术创新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