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回顾特斯拉 Model Y 自动驾驶项目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由美国汽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 Motors)于2021年推出的第一款车型名为Model Y。该车配备了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并具备更加智能和精确的驾驶辅助功能。尽管在北美市场仅售出了约一百多辆,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较高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

Model Y 的主要特征包括:

  • 先进的一键启动系统
  • 该前悬架采用ABS和ESP技术
  • 其外观尺寸相对较小
  • 该定位系统由LiDAR雷达实现
  • 增添了一系列包括前置雨刷的安全防护措施

特斯拉作为一家位于美国的汽车制造公司

2.基本概念

2.1 超级电脑(Supercomputer)

超级电子计算机通常是指由多核心处理器组成的集成电路系统。这种设计能够承担海量计算任务,并展现出卓越的处理能力。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科技发展推动下,“超算时代”的概念逐渐兴起。“超算集群”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提升系统性能的关键解决方案之一。当时,“超算集群”的典型架构是由若干台高性能服务器组成的工作负载平台,在这种架构下,“超算集群”的整体性能表现出了显著优势。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超算集群”的扩展性仍存在局限性。

2.2 感知机(Perceptron)

感知机是一种二元分类模型,在机器学习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输入采用向量形式表示,并且输出结果仅限于正1和负1两个类别中的一个。误分类率(error rate)作为性能指标,则衡量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标签之间的差异程度。其学习过程的目标是最小化误分类率,并通过调整参数确定最佳的分离超平面或决策边界。

2.3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深度学习也被视为一种复杂的计算模型体系它由多层次的人工神经网络构成每一层的人工神经元都会接收上一层传递来的信号并赋予一定的权重随后通过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来计算当前节点的输出值这种机制使得模型能够逐步提取和表示数据中的深层特征从而实现对复杂模式的识别与理解基于此原理深度学习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图像分类任务中语音识别系统中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以及个性化推荐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2.4 模型压缩(Model Compression)

模型压缩是一种技术手段,旨在减少模型占用内存空间的同时,降低其运行速度,并保持预测能力不变。该方法通常通过剪枝、量化和蒸馏等手段实现目标,在保证预测精度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模型体积。

2.5 数据增广(Data Augmentation)

数据增强技术是一种基于真实场景的数据生成方法。通过应用多种变换手段于训练样本上,系统能够生成大量新的训练样本实例,并最终扩大了训练数据规模;这一过程显著地提升了模型在未知数据上的预测能力。

2.6 TensorFlow

它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机器学习框架,专门提供构建深度神经网络的能力,并支持在各种平台上运行这些模型。该框架的优势在于其易于使用性和灵活性,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中均有广泛应用

3.核心算法原理

3.1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

注意力机制模块,在深度学习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也被称为关键点关注模块,在图像或文本处理中能够使其能够聚焦于关键区域,并从而能够关注与预测任务相关的关键信息。通过引入多层注意力矩阵来优化各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关系

3.2 可微分卷积神经网络(Differentiabl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微分卷积神经网络体系(DCNNs),属于深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通过计算梯度信息来进行参数更新,并以缓解梯度消失与爆炸的问题。

3.3 编码-解码器结构(Encoder-Decoder Structure)

编码-解码器架构基于循环网络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用于序列建模任务。该架构的基本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编码阶段和解码阶段两部分:编码阶段将输入序列映射到一个摘要表示;解码阶段则根据摘要表示逐步生成输出序列。

  1. 输入序列中的每个元素被编码器(encoder)编码成一个固定长度的上下文表示;
  2. 将上下文表示输入到解码器(decoder)中,并通过反复循环生成输出序列。

3.4 深度可分离卷积层(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 Layer)

在深度学习领域中,深度可分组卷积结构(DCNN)作为一种高效的卷积神经网络设计,在减少模型复杂度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模型的识别精度。该结构通过将特征提取过程分解为深度方向上的特征提取与逐点核运算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持计算效率的同时实现了对复杂模式的有效捕捉。

3.5 动态路由协议(Dynamic Routing Protocol)

动态路由协议基于无监督的学习机制,在图分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借助某种机制,在各目标的具体语义特征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邻居节点,并沿路径将特征向量传递至输出节点。

3.6 堆叠自编码器(Stacked Autoencoder)

多层自编码器是一种专门研究领域,在深度学习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技术基于经典的编码器-解码器架构设计,并通过逐层叠加多个隐藏层来实现对输入数据特征的学习。根据不同的堆叠层次设置参数配置和训练策略,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显著提升模型在表达能力和生成效果方面的性能。

3.7 对抗攻击(Adversarial Attack)

对抗攻击是一种技术手段用于检测异常数据或破坏模型的工作状态。这种攻击方法通过生成具有特定特征的输入数据迫使模型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达到误导的目的

4.具体操作步骤

4.1 安装配置TensorFlow

复制代码
    pip install tensorflow==2.4
    
    
    代码解读

安装tensorflow版本2.4后,我们还需要安装相关的包。

复制代码
    !pip install keras matplotlib numpy pandas sklearn scipy seaborn tensorflow_datasets tqdm
    
    
    代码解读

4.2 数据集准备

4.2.1 获取CIFAR-10数据集

我们可以使用tfds工具包来获取CIFAR-10数据集。

复制代码
    import tensorflow_datasets as tfds
    
    train_ds, valid_ds = tfds.load(
    'cifar10', 
    split=['train[:80%]', 'train[80%:]'],   # 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
    batch_size=32)                           # 设置批次大小为32
    
    test_ds = tfds.load('cifar10', split='test')    # 测试集
    
      
      
      
      
      
      
      
    
    代码解读

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导入完整的数据集合,随后应用切片操作将该数据集分割为训练子集与验证子集.最后,设定批量大小为32.

4.2.2 数据增广

数据增强技术即为通过随机变换训练样本的方式生成额外的训练样本,并以此扩展训练数据集进而提高模型的泛化性能

我们可以使用ImageDataGenerator类来对图片进行数据增广。

复制代码
    from tensorflow.keras.preprocessing.image import ImageDataGenerator
    
    datagen = ImageDataGenerator(
    rotation_range=10,             # 随机旋转图片的角度范围
    width_shift_range=0.1,         # 横向平移范围
    height_shift_range=0.1,        # 纵向平移范围
    shear_range=0.1,               # 剪切强度
    zoom_range=[0.8, 1.2],          # 缩放范围
    horizontal_flip=True,          # 是否进行水平翻转
    fill_mode='nearest'            # 填充模式
    )
    
    train_ds = datagen.flow(x_train, y_train, batch_size=batch_size)
    valid_ds = datagen.flow(x_val, y_val, batch_size=batch_size)
    
      
      
      
      
      
      
      
      
      
      
      
      
      
    
    代码解读

这里我们创建了一个ImageDataGenerator对象并配置了数据增强的相关参数随后通过调用flow()方法生成一批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并将它们分别用于模型的训练与验证

4.3 创建模型

4.3.1 VGG-16模型

VGG-16模型基于Simonyan和Zisserman于2014年提出的设计方案形成了一个详细的网络架构。

该模型以其采用多类卷积核并层层堆叠的方式,增强了其深度架构和特征提取能力。

复制代码
    from tensorflow.keras.applications import VGG16
    
    model = VGG16(include_top=False, weights='imagenet', input_shape=(img_rows, img_cols, channels))
    
    for layer in model.layers:
    if not isinstance(layer, tf.keras.layers.BatchNormalization):
        layer.trainable = False
    
    x = Flatten()(model.output)
    x = Dense(128, activation='relu')(x)
    predictions = Dense(num_classes, activation='softmax')(x)
    
    model = Model(inputs=model.input, outputs=predictions)
    
    model.summary()
    
      
      
      
      
      
      
      
      
      
      
      
      
      
      
    
    代码解读

在当前环境中,我们引入了预定义的VGG16架构,并构建了完整的神经网络模型。随后,在构建模型时,默认关闭顶层全连接层。接着,在整个网络的所有层中,默认将它们标记为不可训练的状态。然而,在顶层全连接层仍然保持可训练状态以便后续微调优化。

随后,在完成前一层输出数据的处理后(或:在完成前一层输出数据之后),我们依次进行了以下操作:首先利用Flatten()函数将这些二维特征图转换为一维向量(或:将这些二维特征图展平为一维向量)。接着,在这一系列操作的基础上(或: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了一包含128个神经元的一全连接层,并选用ReLU作为其激活函数(或:引入了一个包含128个神经元的一全连接层,并选用ReLU作为其激活函数)。最终阶段,在模型中加入了一拥有num_classes个神经元的一全连接层,并选用Softmax作为其激活函数(或:在模型中加入了拥有num_classes个神经元的一全连接层,并选用Softmax作为其激活函数)。这一系列操作构成了整个网络架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或:这些步骤构成了整个网络架构的核心组成部分)。

4.3.2 ResNet-50模型

ResNet-50模型,是由He et al.于2015年提出的网络模型,其结构如下所示:

其特色在于采用残差块(residual block)结构,让网络变得更深更宽。

复制代码
    from tensorflow.keras.applications import ResNet50
    
    model = ResNet50(include_top=False, weights='imagenet', input_shape=(img_rows, img_cols, channels))
    
    for layer in model.layers:
    if not isinstance(layer, tf.keras.layers.BatchNormalization):
        layer.trainable = False
    
    x = Flatten()(model.output)
    x = Dense(128, activation='relu')(x)
    predictions = Dense(num_classes, activation='softmax')(x)
    
    model = Model(inputs=model.input, outputs=predictions)
    
    model.summary()
    
      
      
      
      
      
      
      
      
      
      
      
      
      
      
    
    代码解读

在这里, 我们引入了ResNet50模型, 并搭建了网络结构. 首先, 我们选择不启用预训练模型的最后一层全连接结构, 以便保留末尾卷积特征. 接着, 我们将网络中各层的学习参数设为不可训练状态, 仅允许最终全连接层进行微调.

接着,在网络中调用Flatten()函数来展平前一层输出的三维张量为一维向量。随后,在此展平后的结果上引入一个包含128个神经元的全连接层,并应用ReLU激活函数进行处理。最后,在整个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再引入一个由num_classes个神经元组成的全连接层,并采用softmax激活函数作为分类任务的结果输出。

4.3.3 MobileNet模型

MobileNet模型,是由Google于2017年提出的网络模型,其结构如下所示:

该方法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具体实现上通过将网络宽度缩减至原有规模的四分之一,并进一步将深度压缩至原有八分之一的水平,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整体模型体积的显著缩减

复制代码
    from tensorflow.keras.applications import MobileNet
    
    model = MobileNet(weights='imagenet', include_top=False, input_shape=(img_rows, img_cols, channels), pooling='avg')
    
    x = Dropout(0.5)(model.output)
    predictions = Dense(num_classes, activation='softmax')(x)
    
    model = Model(inputs=model.input, outputs=predictions)
    
    model.summary()
    
      
      
      
      
      
      
      
      
      
    
    代码解读

在这里导入MobileNet模型并构建其架构。首先,在构建MobileNet时,默认include_top设为False从而跳过了预训练模型最后一层的全连接层,并保留了最后一个卷积层。接着,在池化操作中选择全局平均池化(Avg)。随后,在全连接结构中添加了一个拥有num_classes个神经元的新层,并使用softmax激活函数作为最终输出

4.4 编译模型

我们需要指定损失函数,优化器以及评估标准。

复制代码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代码解读

在当前情境中,我们采用了 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作为损失函数,并应用了 adam 用作优化算法工具,并将 accuracy 设定为评估标准。

4.5 模型训练

复制代码
    history = model.fit(train_ds, epochs=epochs, validation_data=valid_ds)
    
    
    代码解读

这里,我们使用fit()方法训练模型,并传入训练集和验证集。

4.6 模型评估

复制代码
    score = model.evaluate(test_ds)
    print("Test loss:", score[0])
    print("Test accuracy:", score[1])
    
      
      
    
    代码解读

在这里中, 我们调用evaluate()方法对模型进行性能评估, 并将测试数据传递进去. 然后系统会输出测试集合中的损失函数值以及模型的准确率统计结果.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