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读书笔记
本文就英语论文阅读所面临的复杂性发表了一番看法。作者认为导致学术阅读难度上升的问题不是因为论文中使用的专业术语或知识储备,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通过实例展示了改进措施。
首先, 作者强调, 研究人员应当依据读者的预期来进行写作, 将其应用于论文撰写中即是在固定位置上阐述相应的研究领域, 按照一般性的规律来进行写作。如果未能做到这一点, 读者就无法全神贯注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不可分心关注文章结构等细节问题, 这严重地影响了阅读体验并增加了阅读难度。此外, 如果在相应位置放置了错误的内容也可能导致读者误解作者的意思产生二义性从而偏离与作者思路一致的方向可以说只有按照读者预期的方式提供所需信息才能使信息更加容易被理解并且避免产生二义性
此外,在阐述语言学特征时提到:部分语言学家指出,在描述语法结构时存在一种现象称为"从句前置"(SVO),即语言中通常是先描述动作主体(subject)再描述动作客体(object)。这种情况下虽然能有效避免歧义的发生。然而,在汉语中由于其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存在:即使在描述一个完整的动作时也可能出现动作主体与动作客体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先后关系或者空间位置关系的情况。
此外,在研究中发现只有当研究对象处于特定条件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之后,在探讨主题位置时,作者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并进行了深入阐述。他同样采用了谚语形式进行了归纳:“First things first”,意指首要任务优先完成。“First things first”,作者认为研究人员应在句首设定研究基调,并对该句所承载的核心观点或背景予以重视以保证与整体论文主题的高度契合度。“First things first”,这一位置对于文章结构至关重要——它不仅引导读者回顾上文内容的同时也开启了下文论述部分。“First things first”,在此处作者进一步提出新旧信息区分的概念:即应将新信息置于突出位置而旧信息置于主体位置。“First things first”,这种安排方式有助于使读者更易于跟随研究思路并接受新的理论框架
最后,在探讨写作规范时,作者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认知鸿沟以及定位动作。其中,“逻辑鸿沟”指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默认读者具备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忽略了应向读者提供基础信息的环节。为了确保文章结构能够以最小的认知负担帮助读者理解其内容之间的联系,“逻辑鸿沟”需要被有效规避。另一个问题是关于语言表达的具体性,“定位动作”指的是作者在写作中过度依赖助动词而缺乏明确的行为动词的现象。这种表述模糊化了文章的核心观点与具体阐述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这种表述模糊化,“定位动作”需要被重新定义为更加具体的语言行为。
总结时,作者提出了下面七个法则。
- 尽可能让谓语动词紧跟在具有语法功能的主语后面。
- 将你希望读者强调的新信息放在句子的重心位置。
- 在主题位置放上主题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 在主题位置放置适当的旧信息以实现向后链接和向前的上下文关联。
- 在每个子句或句子中使用动词明确其具体动作。
- 通常,在要求读者考虑任何新事物之前,请为其提供背景信息。
- 尽量使物质的重点与结构所强调的重点一致。
此外,
同时,在撰写论文时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在遵循这些原则时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