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天大2021年秋学期考试《材料力学》离线作业考核试题

阅读量:

材料力学
要求:
一、独立完成,下面已将五组题目列出,任选一组作答,多答无效,满分100分;
二、答题步骤:
1.使用A4纸打印学院指定答题纸(答题纸请详见附件);
2.在答题纸上使用黑色水笔按题目要求手写作答;答题纸上全部信息要求手写,包括学号、姓名等基本信息和答题内容,请写明题型、题号;
三、提交方式:请将作答完成后的整页答题纸以图片形式依次粘贴在一个Word
文档中上传(只粘贴部分内容的图片不给分),图片请保持正向、清晰;
1.完成的作业应另存为保存类型是“Word97-2003”提交;
2.上传文件命名为“中心-学号-姓名-科目.doc”;
3.文件容量大小:不得超过20MB。
提示:未按要求作答题目的作业及雷同作业,成绩以0分记!

题目如下:
第一组:
计算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分析以下所示的单元体:
(1)确定该斜面上的应力状态;
(2)找出其主轴及其对应的主应力强度,并绘制其主单元体示意图;
(3)确定最大剪应力作用面的位置,并绘制相应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情况。

通过积分法计算图示梁的挠曲线方程及转角方程后,请确定其最大挠度与转角。已知各梁EI为常数。

3.根据附图信息绘制不同截面的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并计算其最大剪力和最大弯矩绝对值。设定载荷F及分布情况q均为已知参数。

示意图中的梁及柱均为Q235钢材料制成;弹性模量E值为200GPa;屈服强度σs为240MPa;均匀分布的载荷q值为24kN/m;竖杆采用两根63×63×5mm等边角钢并组合而成。请确定图示梁及柱的工作安全因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组:
计算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请计算千斤顶丝杠的工作安全系数。已知最大承载能力F_max=10kN, 材料为A3钢, 有效直径d=40mm, 长度L=2m, 一端固定, 另一端自由状态。

图示铸铁梁。材料许用拉应力,许用压应力,求的最大允许值。已知 ,

梁的受力情况如下图,材料的。
若截面为圆柱形,试设计此圆截面直径。

请计算图示单元体上斜截面上的应力分量;(1)在该斜截面上确定应力分量;(2)找出主方向及其对应的主应力值,并绘制主单元体草图;(3)确定主切应力作用平面的位置及其上对应的正应力分布情况,并绘制相应单元体图示。

第三组:
计算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作图所示的各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求下列图示各刚架的弯矩、剪力及轴力图。

在运用积分法计算图示梁的变形时,请将梁分为若干区间后,并明确相应的位移约束条件。

该压杆两端采用球铰支座形式,并在图纸上标注有其截面尺寸参数分别为200毫米、125毫米和18毫米的不等边角钢型材。在设计过程中,默认设定该压杆长度l值控制在5米范围内,并选用Q235牌号钢材作为基础材料配置。其中确定其弹性模量E值时需注意将其设定至精确到205GPa单位的标准数值范围之内,请计算该压杆的临界承载力

第四组:
计算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计算千斤顶丝杠的承载安全系数。
已知最大承载值及有效直径。
长度值为L。
材料采用A3钢材质。





可视为其下端固定于地基表面。
上端自由伸展。

图示铸铁梁。材料许用拉应力,许用压应力,求的最大允许值。已知 ,

如图所示,在其外表面上紧密套合着空心圆筒2的一个实心圆形钢棒1。已知该钢棒材料的拉压弹性模量分别为E₁和E₂,请计算该组合结构在轴向载荷F作用下的长度变化量。(假设钢棒与圆筒之间无相对滑动)

设有一个实心钢棒在其外表面紧密包裹着一层铜管。已知该种材料的弹性模量分别为E_{\text{钢}}E_{\text{铜}};而线膨胀系数则分别为\alpha_{\text{钢}}\alpha_{\text{铜}}。假设满足\alpha_{\text{钢}} > \alpha_{\text{铜}}的条件,并且两者的横截面面积均为A相同。若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对滑动的情况,请证明当组合管受热后其长度变化为

第五组:
计算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梁的受力情况如下图,材料的。
若截面为圆柱形,试设计此圆截面直径。

分析(1)图示斜截面上的应力;(2)确定主方向及其对应的主应力值,并绘制相应的主轴单元体示意图;(3)确定最大剪应力作用面的位置,并计算该面上的正应力值。

如图所示为一传动轴系统示意图,在此系统中传动轴运行转速为n=400rpm;其中主动轮2接收输入功率为P₂ = 60kW;从动轮组包括轮1、3、4及5,在这些从动轮上分别输出功率值为:P₁ = 18kW、P₃ = 12kW、P₄ = 22kW以及P₅ = 8kW;现要求绘制该传动轴系统的扭矩分布图

通过积分法计算图示梁的挠曲线方程及转角方程,并进一步确定其最大挠度值及其对应的转角值。各梁EI均为常数。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