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Techniques for Training GANs: Improve Diversit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 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生成模型,在图像处理、视频分析以及音频和文本领域均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伴随着GAN的迅速普及和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研究人员 increasingly focus on exploring various training techniques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GANs. 具体表现为提升生成样本质量的方法如提高图像清晰度;增强模型鲁棒性的方式包括增加神经网络层数;同时还有解决模式坍塌问题及优化计算成本的技术探索. 那么这些技术应该如何有效改善GAN训练中的各种挑战呢?
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的文章中
- 增强模型性能(Performance of Model)—— 数据增强技术及一致性损失函数;
提升模型鲁棒性的措施——梯度惩罚和Wasserstein距离等手段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
本节将介绍防止模式崩溃现象的方法及其相关的技术细节:通过结合Batch Normalization与Minibatch Discrimination来实现对模型不稳定性的有效管理。
- 减少模型计算资源的消耗 (Compute Resources的减少)—— PPO (PPO: 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技术和方法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掌握GAN模型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并进一步提升其性能指标和实际效果
2.背景介绍
该生成模型由一个包含判别器和生成器的无监督学习体系构成;其主要目标是将随机噪声转化为高质量的图像、文本或音频内容;通过该系统产生的样本经判别器识别后即可判断其真实性;该类模型通常采用训练一个生成网络F的方式进行操作:即将随机噪声输入到网络中产生数据输出;随后将这些输出数据传递给判别器D来进行真伪鉴定;接着系统会不断更新判别器参数以降低其误判概率。
-
对抗训练:其源于博弈论的竞争模型,在分析双方互动机制时展现出独特价值。当GAN被提出时,在其体系中我们通常会将其视为一个多智能体博弈系统。其中有两个参与者分别定义为生成器G和鉴别器D,在这种框架下G会在D的引导下生成高质量的图像样本,并通过与D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自身性能。这一过程持续进行直至达到两者的协同进化目标——即实现高保真图像数据生成能力。
-
深度学习:GAN使用的神经网络都是基于深度学习原理设计的核心组件;通过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实现生成模型的自动化设计与高效训练。
已有GAN的相关定义和特点已非常全面。接下来我们将被我们采用示例与具体分析的方法去探讨GAN训练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技巧与方法。
3.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3.1 数据集
GAN 的训练需要两个数据集,分别对应着生成器 G 和判别器 D。通常,G 会从潜在空间采样出一张图像,而 D 则需要判别出这个图像是不是 G 生成的,所以 G 需要自己学习如何生成高质量的图像,D 需要了解各种真实图片,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辨别 G 生成的图像是否合理。这两个数据集就称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也叫做“真实样本”和“虚假样本”。
我们可以把G视为一个生成器,并将其视为鉴别器的一部分;它们协同工作以完成生成数据的任务。D可以被视为G的导师角色,在此框架下它会指示G"你的输出真的假吗?"这一问题只有当D能够识别出G所生成的所有图像时才会持续提供反馈信息给G;在这种情况下G才会继续训练以提高其表现能力。
3.2 损失函数
GAN的两个损失函数中,一个是判别器D的任务目标函数,另一个是生成器G的目标函数。前者主要用于区分真实数据与生成数据之间的差异;后者则旨在降低G生成的虚假数据对D造成的误导影响。判别器与生成器都致力于优化各自的任务目标。
判别器通常采用 BCE 损失函数,在此过程中 D 希望其判别结果能够准确地区分样本为真实或虚假。具体而言,损失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 N 表示样本的数量,y^{(i)} 为第 i 个样本的标签(0 表示假样本,1 表示真样本),x^{(i)} 为判别器接收到的真实样本,G(z^{(i)}) 为生成器生成的假样本,D(x^{(i)}) 为判别器的判别结果。
生成器的损失函数通常采用MSE(即均方误差)或JS散度函数进行计算,并且G模型希望自身生成的图像与真实图像之间的差距最小。具体而言,损失函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即其中 \hat{x}_m 即第 m 个生成器 G 所产生的样本数据,
\hat{\theta} 即参数向量 \theta^{},
损失函数 L 被用来衡量生成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的差异,
具体选择的方式包括均方误差(MSE)或 JS散度等方法。
3.3 优化器
GAN 的优化器通常采用 Adam 或 RMSprop 用于获取生成器与判别器的参数,在深度学习领域中,Adam 常被视为最佳优化算法,并且它具备自适应学习率的能力。使用 Adam 可以使训练过程更为快速与可靠地收敛。
4.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 GAN 的训练过程中的具体技术细节和操作步骤。
4.1 数据增广 Data Augmentation
在GAN训练中属于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的是数据增广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多种手段对训练数据集进行扩展,并生成多样化的训练样本。这些扩展手段包括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缩放操作以及镜像反转等操作方式。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增加训练样本的数量,并且能够帮助模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这也有助于防止过拟合现象的发生。
主要的图像数据增强方法通常采用以下两种策略:一种是直接在原始图像上执行数据增强操作,包括但不限于翻转、裁剪和旋转操作。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现效率和较低的时间消耗成本。然而,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可能会导致模型泛化能力较弱的问题。另一种主要的方法则是利用深度生成模型(如DG),通过将原始图像作为输入并生成一系列带有随机噪声的增强图像来进行训练。在对DG进行训练时,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显著提升模型的鲁棒性与泛化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数据增强的程度与其复杂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关系。具体调整策略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4.2 Consistency Loss
在GAN训练过程中,Consistency Loss被视为一个关键的技术手段。从机制上讲,在生成过程中旨在引导生成器G输出具有一致性的图像。这意味着当G能够产出高度逼真的图像时,在后续的过程中再次产生相同的图像结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Consistency Loss 目前可以通过促进 G 生成的一组图像与之前 G 已经生成的一组图像之间的差异最小化来实现。具体而言, Consistency Loss 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L_{con} = \frac{1}{M}\sum_{m}^{M}[||\hat{x}_{m} - \hat{x}_{m-1}||_1]
其中 \hat{x}_{m} 和 \hat{x}_{m-1} 分别表示第 m 个和前一阶段 G 生成的样本, ||\cdot||_1 是 L1 范数。
4.3 Gradient Penalty
Gradient Penalty 也是GAN训练中重要的关键手段。具体而言,在生成器G更新参数的过程中引入惩罚机制以抑制梯度波动(即防止梯度震荡),从而使得G生成出的图像更加逼真且具可靠性。
Gradient Penalty 可用来模拟区域逼近函数,即:
f(\theta)=\phi(\theta)+\beta^T\nabla_{\theta}(D(\psi(\theta),G(\epsilon,\theta))).
在训练过程中G, 我们希望D难以轻易辨别其来源(无论是来自真实样本还是生成样本)。从而, 当由G生成的高度逼真图像出现时, 即使没有真实数据输入的情况下, 应使其输出结果最接近于0.5, 这样就可以保证模型具备良好的鲁棒性。
具体来说,Gradient Penalty 可以表示为:
其中h_1被视为随机扰动方向,并影响后续计算过程;其步长大小由\alpha决定;而衰减程度则由\beta来调节;当前模型参数设为\theta, 这一设定确保了算法的有效收敛;通过G生成的数据集记作{z^m, 其中m=1,2,...,M}; 真实数据集则对应{X^m, 同样m=1,2,...,M}; 这一表达式衡量了生成器输出与真实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
4.4 Wasserstein Distance
Wasserstein Distance 属于GAN训练中的重要技巧。直观地说,它用于衡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其主要区别在于,相比于欧几里得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和曼哈顿距离(Manhattan Distance),WassersteinDistance更加关注于捕捉两个分布间的整体差异性.此外,WassersteinDistance还可被用来评估生成器(Generator)所生成的数据与真实数据集之间的差距,或者比较生成数据集合与实际数据集间的相似程度,从而有效评估模型性能.
Wasserstein Distance 可以表示为:
W_p(P,Q)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infimum over all \gamma \in \Pi(P,Q)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cted values of \gamma(x) when x is drawn from distribution P and when x is drawn from distribution Q.
其中 \Pi(P,Q) 表示分布 P 和 Q 间的一族变换,\gamma 是任意变换,x 是任一样本。
4.5 Batch Normalization
Batch Normalization 也被视为GAN训练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手段。具体而言,在GAN模型中应用批归一化操作能够有效改善训练效果和稳定性。简单来说,在GAN模型中应用批归一化操作能够有效改善训练效果和稳定性
在GAN training过程中,我们致力于确保生成器(G)与判别器(D)在每一步迭代中的输入分布、输出分布以及参数分布均保持稳定的一致性,从而增强模型的抗干扰能力。这正是因为,在训练期间可能出现G和D更新不一致的情况,如果生成器产生的样本受过去样本影响,则可能导致G和D之间的训练结果不同,进而可能导致生成样本的质量下降。
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Batch Normalization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进行输入数据的标准差分,确保各特征的数据分布呈现一致的变化幅度,从而增强模型对数据变化的适应能力。具体而言,Batch Normalization通常分为训练阶段与推理阶段,其基本思路是通过mini-batch中所有样本计算当前批数据集的整体均值与方差,并基于此对单个样例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4.6 Minibatch Discrimination
Minibatch Discrimination 也是一个重要的GAN训练技巧。简而言之,它指的是将训练数据划分为若干个子集,并且每次仅使用其中一部分子集进行训练。这样一来,Minibatch Discrimination便能够有效提高模型的多样性与鲁棒性。
在GAN训练中虽然生成器G和判别器D共享参数但它们接收的样本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它们更新参数也会受到影响为此Minibatch Discrimination的目标是训练多个子集使每个子集配备一个专用判别器只有专用判别器才了解自己的专属样本从而实现模型的高度多样性和强大的鲁棒性
4.7 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PPO)
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PPO) 在GAN训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一种解决策略梯度更新难题的方法;简单来说;PPO 采用了创新的优化方法;并结合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最终达到了优化目的。
PPO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生成器G追求最大化奖励目标的同时,利用判别器D来最小化判别风险。奖励函数可被视为衡量生成样本质量的标准,其具体形式可能包括基于结构的设计的损失函数或基于视觉评估的人工感知模型。在判别器方面,则可以通过计算生成图像逼真的度量标准来实现风险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采用边际熵作为惩罚项,并结合一系列约束条件来优化模型性能。
PPO 的算法流程为:
(1). 初始化策略网络参数 \theta_\pi ,值网络参数 \theta_v ,Adam optimizer 。
(2). 每个回合开始时,采样一批数据集 D(s,a,r,s')。
(3). 用数据集训练 V(s),获得估计值函数 v(s) 。
(4). 用数据集训练策略网络 pi(a|s),获得行为函数 p(a|s) 。
(5). 用旧策略参数计算 π_{old}(a|s),获得行为概率分布。
(6). 构造损失函数 loss = - Jπ(s) * A(s,a) + c1 * β H ∙ pi(.|s) + c2 * |θ|² 。
(7). 计算梯度 g=∇J(π), Δθ=lr*g 。
(8). 更新策略网络参数θ=θ+Δθ。
其中,
Jπ(s) 定义为策略π在状态s下的损失,
A(s,a) 定义为状态s下采取动作a的价值,
β 代表边际熵,
H 代表熵,
c₁和c₂用于调节惩罚项的影响程度。
PPO算法显著优势在于计算效率高,在有限迭代次数内即可收敛至全局最优解;然而该算法也存在收敛于局部最优解的风险。为了提升整体性能,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结合多种辅助技术(如数据增强、一致性损失、梯度惩罚以及批归一化等),从而获得更优的实验效果。
5.具体代码实例与解释说明
在最后阶段,我们计划提供一些详细的代码示例,并详细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进行GAN的训练过程。
5.1 数据增广示例
def data_augmentation(img):
# apply random flip along width and height
if np.random.rand() < 0.5:
img = cv2.flip(img, 1)
# shift image randomly
dx, dy = np.random.randint(-2, 3, size=(2,))
img = cv2.warpAffine(img, np.float32([[1, 0, dx],[0, 1, dy]]),
(img.shape[1], img.shape[0]), borderValue=[127,127,127])
return img
代码解读
此为运用 OpenCV 实现数据增强的一个实例。此技术旨在通过多种手段扩大训练数据量,如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缩放变换以及镜像变换等手段来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在此处的代码中实现了随机翻转与随机平移的操作。当图像宽度超过高度时,则沿高度方向进行翻转;反之,则沿宽度方向执行翻转。
5.2 Consistency Loss 示例
def consistency_loss(fake_images):
batch_size = fake_images.shape[0] // 2
real_image_avg = torch.mean(real_images[:batch_size], dim=0, keepdim=True)
fake_image_avg = torch.mean(fake_images[batch_size:], dim=0, keepdim=True)
loss = F.l1_loss(real_image_avg, fake_image_avg)
return loss
代码解读
该模型通过 PyTorch 实现了一种称为一致性损失(Consistency Loss)的方法。一致性损失旨在最小化由生成器 G 产生的两个独立图像之间的差异。具体而言,在此代码中被衡量的是两组均值间的 L1 距离,并将其定义为一致性损失的结果即为此损失函数。
5.3 Gradient Penalty 示例
def gradient_penalty(real_images, fake_images, discriminator, device='cuda'):
alpha = torch.rand((real_images.shape[0], 1, 1, 1)).to(device)
interpolates = (alpha * real_images + ((1 - alpha) * fake_images)).requires_grad_(True)
d_interpolates, _ = discriminator(interpolates)
gradients = autograd.grad(outputs=d_interpolates, inputs=interpolates,
grad_outputs=torch.ones(d_interpolates.size()).to(device),
create_graph=True, retain_graph=True)[0]
gradient_penalty = ((gradients.norm(2, dim=1) - 1) ** 2).mean()
return gradient_penalty
代码解读
此段代码展示了在PyTorch框架下实现Gradient Penalty的方法。具体而言,在生成器G进行参数更新的过程中,通过添加惩罚项抑制梯度振荡这一机制来确保生成器G能够输出更加逼真且可靠的图像结果。该代码实现了基于PyTorch平台的一个基本示例,在训练过程中随机选取一小批量的数据样本,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中间插值点处的梯度及其二阶矩统计量作为惩罚项。
5.4 PPO 示例
import gym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from torch.distributions import Categorical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class ActorCritic(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put_shape, action_space):
super().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input_shape[0], 32, kernel_size=8, stride=4)
self.bn1 = nn.BatchNorm2d(32)
self.conv2 = nn.Conv2d(32, 64, kernel_size=4, stride=2)
self.bn2 = nn.BatchNorm2d(64)
self.conv3 = nn.Conv2d(64, 64, kernel_size=3, stride=1)
self.bn3 = nn.BatchNorm2d(64)
def conv2d_size_out(size, kernel_size=5, stride=2):
return (size - (kernel_size - 1) - 1) // stride + 1
convw = conv2d_size_out(conv2d_size_out(conv2d_size_out(input_shape[1])))
convh = conv2d_size_out(conv2d_size_out(conv2d_size_out(input_shape[2])))
linear_input_size = convw * convh
self.fc1 = nn.Linear(linear_input_size, 512)
self.fc2 = nn.Linear(512, action_space)
def forward(self, x):
x = nn.functional.relu(self.bn1(self.conv1(x)))
x = nn.functional.relu(self.bn2(self.conv2(x)))
x = nn.functional.relu(self.bn3(self.conv3(x)))
x = x.view(x.size()[0], -1)
x = nn.functional.relu(self.fc1(x))
policy = nn.functional.softmax(self.fc2(x), dim=-1)
value = self.fc3(x)
return policy, value
class Agent():
def __init__(self,
env,
lr=1e-3,
gamma=0.99,
K_epochs=3,
eps_clip=0.2,
action_space=None,
log_interval=10,
use_prob=False,
):
self.env = env
self.action_space = action_space or env.action_space.n
self.gamma = gamma
self.eps_clip = eps_clip
self.K_epochs = K_epochs
self.use_prob = use_prob
self.policy_net = ActorCritic([env.observation_space.shape[0],
env.observation_space.shape[1],
env.observation_space.shape[2]],
self.action_space).to(device)
self.optimizer = optim.Adam(self.policy_net.parameters(), lr=lr)
self.mse_loss = nn.MSELoss()
self.log_interval = log_interval
def get_action(self, state):
with torch.no_grad():
state = torch.FloatTensor(state).unsqueeze(0).to(device)
policy, _ = self.policy_net(state)
action = policy.multinomial(num_samples=1) if not self.use_prob else policy
return int(action.item())
def update(self, memory):
rewards = []
discounted_reward = 0
for reward, is_terminal in zip(reversed(memory.rewards), reversed(memory.is_terminal)):
if is_terminal:
discounted_reward = 0
discounted_reward = reward + (self.gamma * discounted_reward)
rewards.insert(0, discounted_reward)
# normalizing the rewards
rewards = torch.tensor(rewards, dtype=torch.float32).to(device)
rewards = (rewards - rewards.mean()) / (rewards.std() + 1e-5)
states = torch.stack(memory.states).to(device).detach()
old_probs = torch.stack(memory.old_probs).to(device).detach()
old_values = torch.stack(memory.old_values).to(device).detach()
for k in range(self.K_epochs):
log_probs = []
values = []
for i in range(int(len(memory)/self.batch_size)):
index = slice(i*self.batch_size,(i+1)*self.batch_size)
state_batch = states[index].to(device).detach()
prob_batch, value_batch = self.policy_net(state_batch)
dist = Categorical(logits=prob_batch)
action_batch = memory.actions[index]
ratio = torch.exp(dist.log_prob(action_batch) - old_probs[index])
surr1 = ratio * rewards[index]
surr2 = torch.clamp(ratio, 1-self.eps_clip, 1+self.eps_clip) * rewards[index]
actor_loss = - torch.min(surr1, surr2).mean()
critic_loss = self.mse_loss(value_batch.squeeze(-1), old_values[index])
total_loss = actor_loss + critic_loss
self.optimizer.zero_grad()
total_loss.backward()
self.optimizer.step()
log_probs.append(dist.log_prob(action_batch))
values.append(value_batch.squeeze(-1))
new_probs = torch.cat(log_probs).detach()
new_values = torch.cat(values).detach()
kl = torch.distributions.kl.kl_divergence(Categorical(logits=new_probs),
Categorical(logits=old_probs)).mean().cpu().numpy()
if kl > 1.5*self.target_kl:
print('Early stopping at step %d due to reaching max KL.'%i)
break
del memory[:]
if __name__ == '__main__':
...
agent = Agent(...)
episodes = 500
scores = deque(maxlen=100)
avg_scores = deque(maxlen=10)
for e in range(episodes):
score = 0
done = False
obs = env.reset()
while not done:
action = agent.get_action(obs)
next_obs, reward, done, info = env.step(action)
agent.memory.store_transition(obs, action, reward, next_obs, done)
score += reward
obs = next_obs
scores.append(score)
avg_scores.append(np.mean(scores))
if e > 100 and np.mean(scores)>300:
torch.save(agent.policy_net.state_dict(), 'actor_critic_%d.pth'%episode)
if len(agent.memory) >= agent.batch_size:
agent.update(agent.memory)
print('[Episode {}/{}]\tAverage Score: {:.2f}'.format(e, episodes, np.mean(scores)), end='\r', flush=True)
plt.plot(range(len(scores)), scores, label='Score')
plt.plot(range(len(avg_scores)), avg_scores, label='Average Score')
plt.legend()
plt.show()
代码解读
该段通过 OpenAI Gym 平台与 PyTorch 工具实现 PPO 算法示例说明。PPO 作为一种应对强化学习中策略梯度更新挑战的技术方法存在。这里的代码则演示了搭建一个基本卷积神经网络的过程,并运用 PPO 方法训练对应的Actor-Critic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