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信息及信息技术概述(一)

阅读量:

文章目录

          • 一、信息
        • (一)信息的定义
        •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 (三)信息处理
      • 二、 信息技术

        •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
        •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 三、信息安全

        • (一)信息安全的定义
        • (二)信息安全的三要素
        • (三)计算机病毒
        • (四)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 (五)计算机文件保密
      • 四、相关法律法规

一、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信息: 从广义上说,是反映一切事物的属性以及动态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实际的内容,信息不是实体,需要依靠某种媒介进行传递。

信息载体: 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携带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赖以附载的物质基础,即:用于记录、传输、积累和保存信息的实体。

信息载体的两种特征:

以“能源和介质 ”为特征,运用声波、光波、电波传递信息的无形载体

以“实物形态记录 ”为特征,运用纸张、胶卷、胶片、磁带、磁盘传递和储存信息的有形载体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 (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载体依附性 (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共享性 (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可以多次使用。)

可传递性 (信息传递的三要素:信源、信宿、信道。)

价值性 (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物质、能量、信息。)

价值相对性 (同一条信息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

时效性 (eg: 天气预报、会议通知、交通信息等时效性短的信息。)

真伪性 (信息的准确性: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程度。)

可处理性 (指杂乱无章的信息,通过人的分析和处理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的过程。)

(三)信息处理
  1. 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 根据特定的目标和要求,将分散蕴含在不同时空域的有关信息采掘和积累起来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信息采集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原则

可靠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

实时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

易用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预见性原则

信息采集过程中,常见的信号转换:

A/D转换 (指“模数转换”,即: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D/A转换 (指“数模转换”,即: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光电转换 (“光线”经过“CCD电子耦合器件”感光成像的过程,常应用在数码相机、扫描仪、数码摄影机等。)

  1. 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 通过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再造等操作,使收集到的信息能够满足用户需要的过程。

信息加工的重要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可能存在一些假的信息,要对其认真地筛选和判别;

最初收集的信息是一种初始的、凌乱的、孤立的信息,对该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利用;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创造出新的信息,使其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1. 信息编码

信息编码: 为了方便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使用,在信息处理时,将信息元素转变成代码呈现的过程,即:用不同的代码与各种信息中基本单位的组成部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 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 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

传感技术: 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eg: “感觉器官”)。

通信技术: 解决“信息传递”的问题 (eg: “神经系统”)。

计算机技术: 解决“信息的存储、加工、处理”等问题(eg: “大脑”)。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以“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5000—50000年前):语言的使用;

第二阶段(公元前3500年):文字的改造;

第三阶段(公元1040年北宋时期):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阶段(19世纪中叶以后):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用;

第五阶段(20世纪60年代):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以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体化

虚拟化

三、信息安全
(一)信息安全的定义

信息安全的定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信息安全所涉及的层面 可定义为,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网络)的安全,保障运行环境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从信息安全涉及的安全属性 可定义为,信息安全涉及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总的来说 ,是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

(二)信息安全的三要素

信息安全的三要素:(简称“CIA”)

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 指网络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

完整性(Integrality): 指在传输、存储信息或数据过程中,确保信息或数据不被非授权的用户篡改,或者篡改能够被迅速发现。

可用性(Availability): 指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的拒绝。

(三)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 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破坏计算机功能或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 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的一组计算机指令 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寄生性

传染性

潜伏性

隐蔽性

破坏性

可触发性

不可预见性

(四)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病毒防治:

1)安装正版杀毒软件,且杀毒软件要经常更新;

2)要经常对重要文件进行备份;

3)建立良好的安全习惯,不随意打开陌生邮件或网址;

4)不轻易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或移动磁盘,如需使用,要先对其进行杀毒处理;

5)计算机发现病毒或异常时,要迅速隔离,立即断网;

6)使用复杂的密码,提高安全系数;

7)要学习和了解基本的计算机病毒知识,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五)计算机文件保密

计算机文件保密: 指为防止他人窃取文件,确保文件内容不发生泄露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手段。

常见的文件保密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件与目录隐藏

Office文档加密码

设置系统口令

使用第三方加密工具

四、相关法律法规

下面将列举四个常见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