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图像去雾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阅读量:

1. 背景介绍

1.1. 雾霾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雾霾是一种普遍的大气现象,由空气中的湿气、颗粒物等微粒构成.当雾霾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会导致户外场景的图像质量出现显著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对比度降低:雾霾通过漫反射削弱了光线传播能力,在成像过程中使得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有所减弱,并使细节部分出现模糊现象。
  • 颜色失真:雾霾中的微粒不仅吸收了不同波长的光波还会对其产生反射作用,在成像过程中会导致整体色彩发生偏移且整体色彩饱和度较低。
  • 能见度下降:雾霾颗粒会对远处物体发出的光进行覆盖作用,在成像过程中降低了景物在图像中的可见程度,并且这一现象会导致整体色彩出现色调偏移的问题。

1.2. 图像去雾算法的意义

图像去雾算法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图像中的雾霾干扰,并提升场景信息的清晰度。这种技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多个领域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它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应用中展现出显著的效果。

  • 远程监控系统: 在雾霾天气条件下优化视频分辨率, 以提高目标检测与追踪的准确性.
  •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通过优化环境感知功能, 保障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
  • 遥感数据分析流程: 提升地物特征提取精度, 确保地表要素识别的精确度.
  • 数字图像增强技术: 强化画面表现力, 优化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与色彩还原质量.

2. 核心概念与联系

2.1. 大气散射模型

大气散射模型用于描述雾霾环境下的光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规律,并构成了图像去雾处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常见的大气散射模型包括Kasten-Bachman函数(引用文献来源)、Takano函数以及Ishimaru近似法(引用文献来源)。这些数学公式...则分别适用于不同复杂度的大气散射场景分析。

  • Koschmeyer模型基于均匀分布的条件模拟其对光线衰减和散射的作用。
  • He模型综合考虑了大气透射率与空气光的作用,在雾霾环境下对光线传播路径进行了详细建模。

2.2. 图像退化模型

图像退化模型描述了雾霾对图像形成的影响,通常表示为:

其中,I(x) 为观测到的有雾图像,J(x) 为无雾图像,A 为全局大气光,t(x) 为透射率。

2.3. 去雾算法分类

图像去雾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主要依据先验知识:对图像统计特性和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并加以利用以实现去雾效果。
    • 基于深度学习框架:通过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来建立图像去雾映射模型。
    • 通过综合多种去雾算法的优势特性来提升整体效果。

3. 核心算法原理与操作步骤

3.1. 暗通道先验去雾算法

暗通道先验(Dark Channel Prior, DCP)是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去雾霾算法,在无雾霾场景下的局部区域中至少存在一个颜色通道的像素值趋近于零。

3.1.1. 操作步骤
  1. 计算暗通道图像是通过 对每一个像素,在其空间邻域内从各个颜色通道中选择最小的那个作为该像素位置处的暗通道值。
  2. 估算大气光照度 在进行图像去雾时的第一步操作是估算出真实环境中的大气光照度。具体而言,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会选择一个包含景物明部区域在内的目标区域,并在此区域内选取亮度最高的几个像元点(即所谓的"最明亮"候选像元),这些候选像元点对应的真实像素信号即可被视作初始的大气光照度估计。
  3. 推断各像元点的大气消散系数 基于预先定义的大气散射模型框架和暗通道相关知识体系,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关系式, 推断出各像元点所在位置处的大气消散系数。
  4. 通过逆向求解实现去雾重建过程 在获得完整的空气传播函数后, 我们就可以结合所建立的大气传输模型框架, 通过逆向求解的方式实现无雾图像的最佳复原效果。
3.1.2. 优点
  • 计算效率高,适用于实时处理。
  • 对薄雾图像效果较好。
3.1.3. 缺点
  • 对浓雾图像效果不佳。
  • 容易出现光晕现象。

3.2. 基于深度学习的去雾算法

采用深度神经网络作为核心模型设计的一种去雾算法,在不同复杂度及环境条件下的图像均能实现有效的去雾效果

3.2.1. 操作步骤
  1. 数据集准备: 采集大量含有雾霾的图像样本及其对应的无雾霾参考图像,并用于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2. 网络设计: 构建适合的深度神经网络架构,并采用U-Net等先进的模型结构。
  3. 网络训练: 通过训练数据集优化深度神经网络参数以实现精准去雾霾效果。
  4. 图像去雾: 将待去雾霾图像输入已训练完成的深度神经网络系统中进行处理输出。
3.2.2. 优点
  • 去雾能力出色,并适用于不同雾霾浓度以及多种场景下的图像处理。
  • 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在面对噪声干扰以及光照变化时依然表现优异。
3.2.3. 缺点
  • 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
  • 计算量大,实时性较差。

4. 数学模型和公式详细讲解举例说明

4.1. 大气散射模型

大气散射模型阐述了雾霾如何影响光传播路径的变化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常用Koschmieder模型和He模型来模拟这一现象。

4.1.1. Koschmieder 模型

基于假设的大气层均匀分布理论详细描述了雾霾对光线衰减和散射的影响过程,并且其中涉及的数学模型包括以下公式

其中,在数学模型中定义如下:观测所得含雾霾的图像I(x)与无雾霾图像J(x)之间的关系由全局大气亮度A、散射系数\beta以及场景深度参数d(x)共同决定。

4.1.2. He 模型

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大气透射率与空气光的影响因素,并在雾霾天气中更为精确地模拟了光线传播规律。

其中,t(x) = e^{-\beta d(x)} 为透射率。

4.2. 暗通道先验

暗通道先验(DCP)是一种建立在统计模型基础之上的去雾算法,在本质上这一技术的核心概念在于:在一个无雾霾影响的真实图像的小区域内,在这些特定的颜色(或像素)通道中至少会有一个区域表现出极低值特征

4.2.1. 暗通道计算

暗通道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J^{dark}(x)

表示 pixels x 的暗通道价值,

\Omega(x)

是以 x 为中心设置的小区域,
J^c(y) 则代表 pixel y 在色调 c 中的价值

4.2.2. 透射率估计

透射率的估计公式如下:

其中,\omega 为调节参数,通常取 0.95,A^c 为大气光在颜色通道 c 的值。

5. 项目实践: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5.1. Python 代码实现暗通道先验去雾算法

复制代码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def dark_channel(img, size=15):
    """计算暗通道"""
    b, g, r = cv2.split(img)
    dc = cv2.min(cv2.min(r, g), b)
    kernel = cv2.getStructuringElement(cv2.MORPH_RECT, (size, size))
    dark = cv2.erode(dc, kernel)
    return dark
    
    def atm_light(img, dark):
    """估计大气光"""
    [h, w] = img.shape[:2]
    imsz = h * w
    numpx = int(max(math.floor(imsz/1000), 1))
    darkvec = dark.reshape(imsz)
    imvec = img.reshape(imsz, 3)
    
    indices = darkvec.argsort()
    indices = indices[imsz-numpx::]
    
    atmsum = np.zeros([1, 3])
    for ind in range(1, numpx):
       atmsum = atmsum + imvec[indices[ind]]
    
    A = atmsum / numpx
    return A
    
    def transmission(img, A, size=15, omega=0.95):
    """估计透射率"""
    img = np.float32(img) / 255
    for ind in range(0, 3):
        img[:, :, ind] = img[:, :, ind] / A[0, ind]
    transmission = 1 - omega * dark_channel(img, size)
    return transmission
    
    def guided_filter(img, p, r, eps):
    """引导滤波"""
    mean_I = cv2.boxFilter(img, cv2.CV_64F, (r, r))
    mean_p = cv2.boxFilter(p, cv2.CV_64F, (r, r))
    mean_Ip = cv2.boxFilter(img * p, cv2.CV_64F, (r, r))
    cov_Ip = mean_Ip - mean_I * mean_p
    
    mean_II = cv2.boxFilter(img * img, cv2.CV_64F, (r, r))
    var_I = mean_II - mean_I * mean_I
    
    a = cov_Ip / (var_I + eps)
    b = mean_p - a * mean_I
    
    mean_a = cv2.boxFilter(a, cv2.CV_64F, (r, r))
    mean_b = cv2.boxFilter(b, cv2.CV_64F, (r, r))
    
    q = mean_a * img + mean_b
    return q
    
    def dehaze(img, size=15, omega=0.95, r=85, eps=0.001):
    """去雾"""
    I = img.astype('float64') / 255
    dark = dark_channel(I, size)
    A = atm_light(I, dark)
    te = transmission(I, A, size, omega)
    t = guided_filter(dark, te, r, eps)
    J = (I - A) / t + A
    return J
    
    if __name__ == '__main__':
    img = cv2.imread('foggy.jpg')
    J = dehaze(img)
    cv2.imwrite('dehazed.jpg', J * 255)
    
      
      
      
      
      
      
      
      
      
      
      
      
      
      
      
      
      
      
      
      
      
      
      
      
      
      
      
      
      
      
      
      
      
      
      
      
      
      
      
      
      
      
      
      
      
      
      
      
      
      
      
      
      
      
      
      
      
      
      
      
      
      
      
      
      
      
      
      
      
    
    代码解读

5.2. 代码解释

  • 该函数获取图像的暗通道。
  • 该函数估算大气光。
  • 该函数推导出图像的透射率。
  • 该函数通过引导滤波处理透射率数据,并有效去除噪声和分块效应。
  • 该函数开发暗通道先验去雾算法。

6. 实际应用场景

图像去雾算法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例如:

  • 户外监控: 优化户外监控条件下视频的画质,在恶劣天气中实现目标识别和跟踪能力的提升。
    • 自动驾驶: 针对恶劣能见度环境下的自动驾驶系统感知效果进行优化,并确保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 遥感图像处理: 提升遥感影像的质量参数设置,并使获取到的地表信息更加准确。
    • 图像增强: 对图像进行视觉效果优化处理,在细节刻画和色彩渲染上达到更高的表现力。

7. 工具和资源推荐

  • OpenCV 旨在提供免费的计算机视觉相关功能与算法实现。
    • MATLAB 是一种商业数学软件,并提供用于图像处理与计算视的应用工具箱。
    • Python 是一种强大的编程语言,在图像处理与计算视领域具有丰富生态系统,并包含如NumPy、SciPy等常用模块。

8. 总结: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图像去雾算法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substantial advancements,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和实现难点。

  • 浓雾图像去雾: 浓雾图像的去雾表现仍然不够理想,在这一领域仍需进一步突破。
    • 实时去雾: 基于深度学习实现的去雾霾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复杂度,在实时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 非均匀雾霾去雾: 在真实环境下遇到的雾霾分布往往是高度不均匀的,在这一场景下仍需开发更加先进的解决方案。

未来,图像去雾算法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 深度学习算法优化: 通过设计高-efficiency 深度神经网络架构来提升去雾霾性能及运算效率。
  • 物理模型改进: 基于精确的大气散射模型实现去雾霾算法的精准定位与补偿。
  • 多源信息融合: 利用深度信息、偏振数据等多种辅助数据实现去雾霾效果的整体提升。

9.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9.1. 为什么暗通道先验去雾算法容易出现光晕现象?

该算法基于暗通道先验假设大气光在图像中呈现均匀分布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这一前提条件往往难以满足真实场景需求

9.2. 如何评价图像去雾算法的效果?

常用的图像去雾算法评价指标包括峰值信噪比 (PSNR)、结构相似性 (SSIM) 等。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