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思维
文章目录
-
- 前言
-
如何构建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
系统性思维方式的构建路径是什么?
-
- 基于金字塔原理的系统构建(从上至下)
-
以自下而上的方法逐步完善系统框架
-
4应用结构化思维过程的分类方法
-
- 4.1二分法
- 4.2矩阵法
- 4.3公式法
- 4.4过程法
- 4.5要素法
-
5自己如何应用结构化思维
-
- 5.1思维导图
- 5.2 5W1H法
-
1前言
简要总结一下自己的编程经历。毕业后曾短暂学习过Java语言一段时间,并未投入太多时间与精力。随后转向了数据分析与业务智能相关的项目(即数据仓库与商业智能领域),期间还阅读过一些C、C++和Python相关的书籍资料。然而由于实际操作经验较为欠缺,在 halfway point 后未进一步深入学习。之后又回到了大数据领域,在重新认识到代码的重要性后决定系统性地重新开始学习编程语言基础。最终选择Python作为重新入门的主要语言,并从零开始掌握其核心原理与应用方法。回顾过去的编程经历发现:其中关于细节的部分(作为题外话)指出:真正重要的其实是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仅是记住知识点本身。由此启发我想到使用 思维导图 的方法来提升学习效率和加深知识印象;而这一概念又进一步拓展至 结构化思维 的范畴之中。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概念并将其纳入日常的学习习惯中去,在此我对 结构化思维 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尝试
2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在理解概念之前,咱们来对比一下 2 个例子:
例 1:分组前 VS 分组后的词组


可以,以上例子中,B组比A组多出了一个“维度“,将原来的元素进行了归类分组,从而让整体信息更有条理和逻辑,也更方便记忆。这种转变的关键就在于”结构“,它让思考问题更有逻辑,与人沟通更加清晰,解决问题更加高效。
结构化思维的定义: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
(百度词条解释:结构化思维(Structured Thinking)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任务或者难题时能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率开展,取得高绩效。)
3结构化思维的方法
3.1金字塔原理(自上而下)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纳分组、逻辑递进

3.2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则始于构想核心要素后逐步扩展,特别适用于解决未曾系统处理过的问题.当无法直接采用现有的标准架构时,可借助自上而下的方法构建新的体系.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 创意收集阶段:将所有灵感和想法进行系统性收集; 2) 分类整合阶段:通过连线的方式形成类别; 3) 类别命名阶段:验证分类准确性; 4) 组织完善:在前三个步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完善组织架构,确保各组件间相互独立且穷尽无遗.

4应用结构化思维过程的分类方法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4.1二分法
在分类问题时通常会将其划分为两大类。例如,在划分人类时我们通常将他们分为男性和女性,在划分区域时则分为国内地区与国外地区
4.2矩阵法
将二分法的结果再次进行二分处理, 从而形成一个矩阵. 例如, 工作按照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分成四类: 1. 重要且紧急; 2. 重要但不紧急; 3. 不重要但紧急; 4. 不重要也不紧急. 这样可以形成如下的矩阵结构, 如下图所示.

4.3公式法
该公式将若干看似无关联的内容归类放置,并将其视为整体进行研究与分析;例如如"天才=汗水×99%+天赋×1%"这类公式形式广泛传播
4.4过程法
我们可以将其发展过程视为分类依据。这个过程包括时间、流程或规模等方面。
基于这一思路,在线教育公司可按员工规模划分为以下几类:50人以内的公司;50至200人的公司;200至500人的公司;以及500人以上的公司等。
根据项目开发进程对产品经理的工作进行分类,则包括:确定功能、设计交互界面、跟进进度以及观察结果这几个阶段依次展开。
4.5要素法
有一本书名为《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也被视为一种要素法分类。在每一期《最强大脑》节目中都会以雷达图的形式呈现这些挑战项目,并且这也是另一种非常有效的分类方法。

5自己如何应用结构化思维
5.1思维导图
比如:知识点的整理
- 构建思维导图的基础
- 系统性地优化和完善
- 持续进行知识回顾与强化训练:小黄鸭学习方法 ,能够讲述出来的知识点才是你真正掌握的内容。
- 深入探究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5.2 5W1H法
什么:以简洁的语言描述净赚的关键点及其本质是什么?这是制定总体战略的基础要求,在后续工作中必须始终以此为准绳。
为什么:阐述这件事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在于其能实现什么目标以及带来多大的价值。
在哪里:从空间角度对问题进行静态分析研究,在宏观层面上理清涉及哪些组件,在微观层面上把握涉及哪些关键类、方法、配置等要素。
什么时候:从时间维度展开动态分析研究,在宏观层面上梳理组件间如何相互通讯,在微观层面上细致探究代码运行的具体触发时机等细节。
谁: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研究,在一般情况下较为直观地梳理涉及的人及其相互关联关系及各自职责分工情况。
怎么做:通过列出具体步骤来总结解决方案,在综合前述五个维度的因素基础上找出最优成功方案并加以实施即可完成任务。
**(部分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