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2023年了,还不知道你的事务为什么会失效吗?

阅读量:

事务为什么会失效

  • 什么是事务?
  • 什么场景下事务会失效?
  • 如何合理的避免事务失效?

什么是事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事务(Transaction)被视为一组具有明确界限的操作序列。它将相关的一组数据库操作整合为一个整体单位,并确保这些操作要么全部成功完成,要么全部撤销以防止数据不一致或不完整的情况发生。

事务具有以下四个特性,通常被称为 ACID 特性:

  1.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中的所有操作必须完全成功或完全失败,并不存在部分成功的情况。如果任何一个操作未能成功,则整个事务的所有修改都将被撤销,并使数据库返回到事务启动前的状态。
  2.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必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这意味着在任何时刻,事务的修改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条件。
  3. 隔离性(Isolation):在处理多个并发事务时,各个事务应彼此独立运行,在不影响其他事务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每个事务在完成修改后才会对外界显现其结果。
  4. 持久性(Durability):一旦一个完整的事务被提交并获得确认,则其所做的所有更改都会被永久记录下来,并且即使在系统发生故障或发生重启的情况下也会保持这些更改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将一系列操作归入事务中,则可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完整性与一致性不受影响。若在事务执行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异常情况,则可通过回滚机制恢复到之前的正确状态。为有效管理复杂业务流程、支持高并发访问并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使用事务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

什么场景下事务会失效?

事务失效可能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1. 并发冲突:当多个事务同时对同一数据进行读取或修改时,可能导致并发冲突的发生。
  2. 数据库死锁:若事务间存在循环依赖资源而导致互等等待的情况,则会引发数据库死锁。
  3. 异常中断:在事务运行过程中若出现错误或异常且未实施适当回滚机制,则会导致事物操作失败。
  4. 孤立级别问题:隔离级别则决定了各事物操作间的相互影响程度。
  5. 逻辑错误:若发现代码中存在逻辑漏洞或遗漏的操作,则可能导致预期结果无法达成。
  6. 超时或连接中断:在正常情况下交易执行应耗费一定时间;但若交易超时超限或者因连接中断导致操作失败,则会导致交易失败。
  7. 不可重复读问题:若某笔事物操作在多次读取同一数据后发现前后数据不一致,则属于不可重复读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事务发生失效时,并不一定导致整个事务终止无效(而只是部分操作失效或结果不一致)。为保障事务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在具体实现时应当依据预先定义好的隔离级别(即所谓的强弱一致性),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冲突(比如乐观锁与悲观锁的不同策略),同时确保系统中所有参与者的操作能够协调一致地执行下去(即所谓的串行化执行原则)。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实施适当的方式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超时重试机制),以防止系统出现不可预测的状态变化。(此外)还应确保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合理且设计科学(避免出现死锁或资源泄漏的情况)。

如何合理的避免事务失效?

为了避免事务的失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根据业务需求以及数据访问模式选择合适的隔离级别(如READ COMMITTED或SERIALIZABLE),从而有效规避并发操作可能导致的冲突与一致性读问题。
  2. 通过优化事务执行效率来降低资源消耗:由于事务操作会占用数据库资源并锁定对象,在实际应用中应尽量减小事务规模与执行时间。
  3. 清晰明确地界定事务范围及异常处理流程:在编写代码时需详细说明事务边界及其异常处理机制;同时需注意防止嵌套式事务带来的潜在风险。
  4. 合理规划数据库架构:采用分表分区等技术将数据分布至不同物理节点或存储库中以提升读写性能及扩展性;避免因单点故障导致服务中断。
  5. 通过合理的缓存策略与索引设计来减少读取压力: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升查询效率还能降低因大量查询引发的锁竞争现象。
  6. 合理控制数据库操作权限:在进行大量增删记录时应谨慎施加锁定机制;避免因单个操作影响其他并发请求而影响整体性能表现。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