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1.0实现分析 -制造业数字化探讨(1)
回想起过去,我在16年前和10年前就已经积极参与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担任了领导角色,甚至主导过相关工作。没有想到,如今又迎来一波建设热潮。换作数字化,数字化的发展显然比信息化更为复杂,它不仅带来了数据的新价值和应用方式,更需要面对新情况和趋势的挑战。对此,我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篇内容:工业业务信息化1.0与技术(业务与模型,业务与关键技术分析)
下一篇内容:工业业务数字化1.0与技术(业务与模型,业务与关键技术分析)
工业业务信息化阶段1.0(预计在2022年左右,该阶段可能持续存在,业务与性能将不断进行优化升级)
1.1 业务与模型
业务质量关键点:
可用性:无论采用原始的手工数据录入方式,还是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数据上报,始终采用两种接入方式。其中,系统默认采用自动化上报功能,例如通过扫描枪实现自动上报。当出现设备故障时,可进行手动数据录入。
disaster recovery:在面临极端情况,如网络攻击或高并发场景导致系统不可用时,需确保关键系统能够正常运行(需物理隔离),同时最小化数据恢复过程,并实施系统弹性扩展与收缩管理。
atomicity:将基础业务模型分解为最小颗粒化的元数据空间进行构建,这样便于后续业务进行插件化自由定制,避免需要从头开始。
productibility:将整个工业信息化系统统一采用SaaS模式,即使没有底层的IAAS和PAAS能力支撑,也需实现逻辑上的隔离。





1.2 业务与关键技术分析
1,设备与通信协议
某工厂拥有众多设备,相关厂家数量众多,各协议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构建统一的通信协议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2,实时性
为了全面考虑场景和数据属性,需要分别设计实现实时性和非实时性的技术方案,MES作为一种中间环节,其较高的实时性可能为分布式部署提供支持。
3,分布式
MES采用了分布式部署方案,那么需要判断是分流还是计算。例如,过程管理可能需要进行计算,那么需要独立出来,进行计算分片。
4,大数据
涵盖生产环节所产生的库存流和财务流数据,以及相关的监控数据,这些信息量均较大。因此,数据存储方案需要分层设计,其中关键数据统计和非关键数据统计应当分别处理,以实现数据的精准落地。对于容量较大的场景,建议采用分布式存储方案,可以选择自行搭建或者使用开源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