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RM/RISC-V CPU体系架构

阅读量:

采用精简指令集设计的ARM架构与RISC-V架构均体现了简洁高效的计算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ARM架构最初由英国Acorn Computers公司开发,并逐渐演进完善直至今日。该技术方案不仅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嵌入式系统以及服务器等关键领域,并且凭借其卓越的能量效率著称,并拥有一套完善的支持软件与开发工具体系。经过商业化运作后 ARM 架构不仅提供了多样的处理器设计选择还包括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设计的定制化核心芯片 其产品线涵盖从低功耗Cortex-M系列到高性能Cortex-A系列等多种型号

RISC-V架构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于2010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开源指令集架构。这种架构以精简指令集为核心原则,并具备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性能上也展现出极强的可移植性特点。该架构的基本指令数量有限(约40条),而其 accompanying documentation仅约200页即可完整描述其核心功能与操作机制。通过模块化设计允许用户根据具体需求自定义指令子集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此外,在使用成本方面该架构展现了显著的优势由于其完全开源特性规范文件免费获取且不向授权方收取任何费用因此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参与设计与实现工作过程中的每一项技术细节均可通过官方文档进行查阅和学习该方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到高性能计算领域其中其灵活性与扩展性使其成为研究与教学的理想选择同时也是许多商业产品的重要技术基础

目前来看,RISC-V体系生态尚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ARM架构在市场普及度上的明显劣势,在可获得的开发工具及操作系统种类上也显得较为有限,软件开发的支持较为匮乏.不过得益于开源且价格亲民的优势,RISC-V逐渐赢得了市场的关注,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及物联网设备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相比之下,ARM凭借其稳固的品牌地位和发展完善的生态系统持续引领着多个技术方向.综上所述,RISC-V与ARM各自具备独特的适用场景和发展潜力.

ARM 架构的起源和发展

ARM架构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78年,物理学家Hermann Hauser与工程师Chris Curry在英国剑桥创立了CPU公司,后来更名为Acorn Computer Ltd。198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计划播放旨在提高电脑普及率的节目,但发现现有硬件设计无法满足需求,无奈决定自行研发芯片。Acorn公司的研发团队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引入新型处理器设计——简化指令集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家Sophie Wilson与Steve Furber最终完成了微处理器的设计并命名为Acorn RISC Machine,即ARM架构。简而言之,RISC(简化指令集计算机)是基于简化指令集技术开发的芯片架构。早期处理器多采用复杂指令集架构(CISC),然而随着研究进展,人们发现指令集中仅有约20%的操作码被频繁执行,因此1979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Patterson教授提出RISC构想:硬件应优先加速常用操作码,而复杂指令则可通过常用指令组合实现这一目标。简单地说,CISC类处理器适合桌面电脑与服务器使用,RISC架构通过精简指令种类与寻址方式等手段实现了运算效率更高,因而更适合便携式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及数码相机等应用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ARM架构逐步独立化成为一家上市公司——ARM Holdings,并实现了对其他公司的授权使用ARM技术模式,这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ARM 架构的生态系统

构成整个ARM软件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是其底层硬件平台。
ARM处理器凭借其高效能与低功耗的特点,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以及嵌入式系统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处理器与多种芯片设计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硬件平台结构。
在操作系统层面,ARM软件生态系统支持包括Android、iOS、Linux和Windows等主流操作系统的应用。
这些操作系统对ARM架构进行了优化配置。
面向应用层的开发环境已具备丰富的编程语言选择与开发工具支持。
开发者可利用C语言、C++语言以及Java语言进行程序开发,并借助集成开发环境(IDE)和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辅助工具来提升开发效率。
同时该生态体系提供丰富的中间件库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功能实现需求。
从云计算服务到物联网解决方案再到安全加密技术等全方位服务也为开发者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保障。
总体而言该软件生态体系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开放性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RISC-V 架构的特点

RISC-V 是一种全新的开源指令集架构,在设计上遵循精简指令集的原则。该架构以简单性著称,并且具备模块化设计和扩展性。处理器的设计更加简便由于其模块化特性,在需要时可以灵活配置不同的功能组件,并根据具体需求增减功能模块。尽管ISA(指令系统接口)部分是开源的,默认情况下处理器实现并不开放源码,因此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免费使用该架构。开发RISC-V 项目的团队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A. Patterson教授领导,在开源后建立了基金会制度并采取会员制以维护项目的独立性免受贸易战的影响目前该项目总部位于瑞士已更名为RISC-V International组织。与许多其他处理器架构不同 RISC-V 并不是第一个开源处理器架构但它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核心优势在于灵活性和可定制性相比主流架构如X86和ARM RISC-V 的显著特点是不需要依赖特定公司的技术封锁即可进行设计这使得开发者能够根据需求自由组合各种功能而不必受限于旧版本兼容性的限制而主流架构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确保新旧版本兼容即使旧版本使用的指令很少这也增加了处理器实现的复杂度相反 RISC-V 的模块化设计类似于快餐店点餐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需的部分而无需顾虑浪费资源同时为了保证架构的一致性 RISC-V 完全禁止用户自行定义领域特定指令这使得它在可定制性和扩展性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

RISC-V 架构的发展现状

RISC-V快速增长并取得广泛应用,目前已在微控制器、工业控制、智能家电、智能电网、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及多媒体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2010年,由Krste Asanović等教授领导的Par Lab项目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启动,采用Chisel硬件构建语言设计出多种RISC-V处理器。2011年,RISC-VISA规范首次公开,Waterman,Lee,Patterson及Asanović团队出版了RISC-V指令集手册,借助瑞士ST微电子公司的资源成功研发出了基于28纳米FDSOI工艺的RISC-V芯片,彰显了其在先进制程技术上的应用潜力。2015年,RISC-V基金会成立,旨在搭建一个基于RISC-VISA开放协作的软硬件创新平台。2018年,RISC-V基金会与Linux基金会达成全面合作,获得了技术和战略层面的支持协助。2022年2月,英特尔加入RISC-V阵营并成为基金会高级会员,同年全球多个国家纷纷加大对其处理器的支持力度.Riscdb预计到2030年,RISC-V架构芯片市场出货量将突破17亿颗,占据约25%市场份额,其中工业和汽车领域增长尤为显著。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携手发布第三代"香山"开源高性能RISC-V核,其性能表现已跻身全球顶尖水平,广泛应用于服务器芯片、AI芯片、GPU及DPU等高端芯片领域.RISC-V架构持续优化并深度融合AI技术领域,Meta公司基于此开发AI推理加速器,Gaon与谷歌合作推出面向智能穿戴设备的RISC-V架构处理器等.越来越多行业巨头及初创公司开始支持该架构,据最新数据显示包含谷歌、英特尔等在内的超过 dozen企业共同推进全球RISC-V软件生态建设并加速其商业化进程

ARM 和 RISC-V 架构的优势对比

ARM架构与RISC-V架构均源自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尽管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变迁后仍显复杂与繁冗(文档篇幅长达数千页),其指令数量及版本类型众多且彼此之间缺乏兼容性与模块化支持(同时还需支付高昂专利及授权费用)。而RISC-V自设计之初便定位于完全开源方案(具有一份仅有二百多页的架构文档),其基本指令数量仅40余条(一套指令集即可支持所有架构),模块化设计允许用户根据需求灵活定制(包括可配置不同的指令子集)。由于移动设备领域的稳定性和成熟度(尤其是手机领域经过十数年迭代仍倾向于沿用既有的处理器内核),ARM架构在此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新兴物联网市场中RISC-V展现出显著优势:该市场具有长尾特性包含众多细分市场同时对功耗要求极高(这使得采用灵活可变的设计方案更具优势)而使用ARM则需遵循标准化设计难以实现差异化发展。此外物联网市场的成本敏感性也是选择RISC-V的重要原因(其免费授权的特点也对芯片厂商十分重要)。例如高通联发科等重点布局物联网市场的公司都在积极采用该技术方案。目前在高性能AI芯片市场上ARM与RISC-V之间的优劣尚未明显分出胜负:这是因为无论是采用哪种架构作为控制器核心计算单元仍由电路设计师自行决定而不依赖Intel等IP解决方案;另一方面AI芯片较高的利润空间并未使免费授权带来的直接优势变得显著

总体而言,在移动设备生态中ARM架构已经形成成熟的软硬件生态,并广泛应用于多个应用场景;而在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中,RISC-V凭借其开源特性以及高度可定制的特点表现尤为突出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